『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清升浊降

作者&投稿:盖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本节所论阴阳清浊升降出入的理论,为后世治疗学的多种方法提供了依据,如治疗耳目不聪的益气升阳法,治疗表热症的发散法,治疗手足厥逆的温阳法,治疗肠胃积滞的攻下法,治疗水肿病的利水法和逐水法等,都在这个理论的启发下,在医疗实践中发展而成的。

[1]地气上为云……云出天气:地面的水气,因天空阳气的蒸发而上腾为云,故称云出天气。云在天气的作用下成为雨,但它还是地面水气上升之后进一步演变而来,所以说雨出地气。

[2]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此指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上窍,指耳、目、口、鼻。浊阴,这里指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下窍,指前后二阴。

[3]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此指布达于体表而温煦皮肤肌肉的阳气。浊阴,是指五脏所藏的阴精。

[4]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此处清阳是指充实四肢的阳气而言。浊阴,指饮食物。支同肢。


阴阳应象大论出处与篇名解
《阴阳应象大论》出自中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的《素问》部分,位于第五篇。该篇主要探讨的是哲学概念阴阳在自然界与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应用。阴阳,作为哲学范畴,最初源于对自然界事物的观察。它代表着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用来解释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以及它们如何在自然界中相互作用和变化。古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出自哪里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黄帝内经》里的《阴阳应象大论》。原文节选: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

《黄帝内经.素问5》
故惧感于邪,其在上则右 ,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大,浊阴归地,是放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圣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

黄帝内经二则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二则部分原文及译文: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原文:“故阴阳四时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译文:“所以阴阳四时,是自然界的规律,是万物的纲领,是生长和死亡的本源,也是神明变化的府库。治病时必须追究这个根本。”...

《黄帝内经》之阴阳应象大论: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黄帝内经》分《灵枢(shū)》和《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他三部分别为黄帝的《难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的《神农本草经》。今天来聊一聊其中的“阴阳应象大论”篇:“阴阳”是中医哲学最重要的概念;对于“应象”两个字,其中“应”是...

阴阳应象大论篇译文
五脏的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阴阳偏盛会导致相应病症,如阳偏生表现为热性病,阴偏生表现为寒性病。气候变化如风、寒、暑、湿、燥,都会影响人体,与人体五脏相应,引发不同症状。季节更替、五行变化,也与人体内外环境息息相关。黄帝询问古代圣人对人体的认识,歧伯解释说,人体与天地自然、四季阴阳、...

阴阳应象大论---黄帝内经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夫人汗泄于皮肤者,是阳气之发泄尔,然其取类于天地之间,则云腾雨降而相似也,故云。)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阳气散发,疾风飞扬,故以应之。旧经无名之二字,寻前类例故加之。)暴气象雷,(按∶雷出地奋,郁极而通也。无病之人,气...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下部分
黄帝问: 阴阳的法则在人体是如何反应出来的?岐伯说: 如果阳气过盛, 身体就会发热, 腠理闭合, 气粗喘促 ,呼吸困难, 身体也会因此而起伏反侧, 不出汗且发热, 牙齿干燥, 心中烦闷, 如果还出现腹部胀满的现象, 此为死症, 属阳性之病, 所以冬天姑且能撑过去, 夏天就不行了. 如果阴气过盛, 身体...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清升浊降
[2]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此指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上窍,指耳、目、口、鼻。浊阴,这里指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下窍,指前后二阴。[3]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此指布达于体表而温煦皮肤肌肉的阳气。浊阴,是指五脏所藏的阴精。...

《黄帝内经》之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黄帝内经》分《灵枢(shū)》和《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他三部分别为黄帝的《难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的《神农本草经》。今天来聊一聊其中的“阴阳应象大论”篇:“阴阳”是中医哲学最重要的概念;对于“应象”两个字,其中“应”是...

三明市13248824992: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三个 清阳 ,三个 浊阴 分别是什么含义? -
于昨银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三个“清阳”和三个“浊阴”指的是:1.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这里的“清阳”指饮食精微、轻清上升,化为呼吸之气,并布散于头面七窍,“浊阴”指糟粕重浊沉降,由前后二阴排出.2.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这里的“清阳”指卫气,“浊阴”指精血精液.3.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里的“清阳”指饮食物化生的精气,充养于四肢,“浊阴”指代谢后的糟粕,由六腑排出体外.

三明市13248824992: 阴阳应象大论篇的阴阳应象大论篇 -
于昨银菊: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 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

三明市13248824992: 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于昨银菊: 黄帝道:阴阳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有很大道理在乎其中.凡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也不外乎阴阳二字.拿自然界变化来比喻,清阳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阴是比较静止的,阳是比较躁动的;阳主生成,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居下而不升,就会发生泄泻之病.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这就是阴阳的正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证和顺证的分别.

三明市13248824992: 我国地名中包含的“阴阳”二字具有什么意义
于昨银菊: 中国古代根据《易经》等发端出来的风水堪舆学大有讲究(并非完全迷信,参看《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一期).因此将地势的起伏等都采用阴阳五行的方式加以描述. 因此,山的南方因为能照到太阳,称为阳,山北称为阴;而水(河)正相反,水北为阳,而水南为阴. 著名的例子,姚鼐(清,桐城派始祖)的《登泰山记》中有“泰山之阳,……”指的就是泰山的南面.而一些城市如泾阳,就在泾河的北面,洛阳也在洛河的北面.值得注意的是,汉阳却在汉江的南面,原因是历史上汉水改道,由汉阳城的南面改到北面,而城市名称未变,所以形成了一个特例.

三明市13248824992: 我们该如何辨别和理解阴阳呢?
于昨银菊: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

三明市13248824992: 求《黄帝内经》有关药性升降浮沉的条文 -
于昨银菊: 理论方面,《阴阳应象大论》里有一段: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药食气味我记得的是在《藏气法时论》后面一段有论述.其他应该还有很多地方有,也应该容易翻到.

三明市13248824992: 求《皇帝内经》的题目和内容 -
于昨银菊:[答案] 应该是《黄帝内经》吧!不过,我也见过用“皇”字的! 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

三明市13248824992: 黄帝有哪些名言?
于昨银菊: 黄帝名言如下: 1、黄帝的名言一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解释:心志闲适而少有欲望,心里安定没有恐惧,形体疲惫但不倦怠,因此真气调顺,各人随其所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