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论证步骤

作者&投稿:军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齐桓晋文之事这段议论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运用了递进论证的方法 根据齐宣王的经历来设问,引导其思考,然后说明事理,层层递进。5、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 用近义事例来推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推断出“百姓之见保,为不用恩焉”的结论,使齐宣王明白到他是不肯去施行仁政,而不是没有能力去施行仁...

齐桓晋文之事
02、齐桓晋文之事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1、运用列举论证的方法(1)事例:以羊易牛说明齐宣王具备仁心,他看到牛恐惧发抖,无辜被宰,兴起不忍之心。(2)语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齐宣王引用诗句称赞孟子知道自己心意,并令他有所感悟。语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说明以身作则,...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怎样一步步说服?
分以下四步:孟子首先巧妙地回避齐宣王所问的“齐桓,晋文之事”,并借机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接着说明齐宣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然后揭示出齐宣王之所大欲,并指出其愿望不可能实现。最后归结到“保民而王”的主张,并阐述实现这一主张的具体措施。孟子围绕“保民而王”这一思想,...

齐桓晋文之事划分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第二层(从“曰:‘德何如...

齐桓晋文之事思路分析是什么?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谈话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他提出的措施?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谈话的中心论点是: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提出的措施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具体的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采用了怎样的说理方法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结合《齐桓晋文之事》,分析孟子的论辩艺术
本文的艺术特点,在于孟子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活动,从而逐步启发对方的认识,这就形成了本文组织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本文一开头,齐宣王向孟子问霸道齐桓晋文之事,可见他对王天下之道是不大愿意听的。面对着这样一个不愿听王道的人而和他讲王道,而且能够使他愿意听下去,这实在是件不...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采用了怎样的说理方法
孟子在论说的主动权钓把握上和千回百转、迂回前进、游刃有余的说理过程上,更为人称道。他一步一步牵着齐宣王的鼻子走到自己的“仁政”之路上来,其中弃“齐桓晋文之事”,谈“保民而王”之术,避实就虚,弃异求同的话题选择;用“以羊易牛”的小事,发掘对方长处,给予对方信心,缩短双方距离...

文言文的说理思路
孟子在论说的主动权钓把握上和千回百转、迂回前进、游刃有余的说理过程上,更为人称道。 他一步一步牵着齐宣王的鼻子走到自己的“仁政”之路上来,其中弃“齐桓晋文之事”,谈“保民而王”之术,避实就虚,弃异求同的话题选择;用“以羊易牛”的小事,发掘对方长处,给予对方信心,缩短双方距离的心理战术;要说...

臾咏18531047414问: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采用了怎样的说理方法 -
茄子河区忆复回答:[答案] 比喻 本文是孟子向齐宣王宣扬自己的王道理论,是其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开始,齐宣王 向他打听齐桓、晋文之事,实际上就是想得到“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巧妙地把“霸道”的话题引到“王道”上来,鲜明地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观...

臾咏18531047414问: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是怎样用比喻来说理的? -
茄子河区忆复回答: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

臾咏18531047414问: "齐桓晋文之事"游说技巧的大总结 -
茄子河区忆复回答: 孟子游说技巧: 1. 因势利导:孟子明白齐宣王的心理,不直斥其非,而是根据对方的经历来设问,引导其思考,然说明事理 2. 层层推进:由浅入深,逐步解说,使宣王明白「保民而王」、「不忍之心」、「不能」与「不为」、「推恩」的道理 3. 善用比喻:运用比喻把哲理形象化,如用「察秋毫之末」、「见舆薪」来说明视力的效果 4. 模拟推理:用相似之事例来推论,如以「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推断出「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的结论,使齐宣王明白他是不肯去施行仁政,而不是没有能力去做 5. 正反对比:如运用对比手法指出推恩与不推恩的结果——「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6. 善用例证:运用语/事/设例加强说服力,如以羊易牛之

臾咏18531047414问: 孟子在 齐桓晋文之事 一文中是怎样用比喻来说理的? -
茄子河区忆复回答: 本文是孟子向齐宣王宣扬自己的王道理论,是其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开始,齐宣王 向他打听齐桓、晋文之事,实际上就是想得到“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巧妙地把“霸道”的话题引到“王道”上来,鲜明地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

臾咏18531047414问: 《孟子》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
茄子河区忆复回答: 孟子的论辩艺术《齐桓晋文之事》描写人物,用的大都是语言,而善于以理服人的孟子在这样一篇论辩文章中,更是把自己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刚刚参加完成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大赛的叶奖川,回国之后曾经这样对记者说:"遵循自然的变...

臾咏18531047414问: 齐恒晋文之事 -
茄子河区忆复回答: 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

臾咏18531047414问: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用了哪些比喻?用比喻有哪些作用? -
茄子河区忆复回答: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它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充分表现出孟子文章的曲折尽情、气盛言和的特色,洋溢着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美.而这沉雄豪宕的气势,又得力于文...

臾咏18531047414问: 齐桓晋文之事中涉及王道霸道问题 -
茄子河区忆复回答: 答: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这一王道仁政模式,也就是我所认为的王道.

臾咏18531047414问: 高考文言文知识常考点
茄子河区忆复回答: 高三学生很快就会面临继续学业或事业的选择.如何度过这重要又紧张的一年,我们... 《齐桓晋文之事》通“薆”,隐蔽、隐藏 动词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