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划分层次

作者&投稿:频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齐桓晋文之事划分层次是3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齐宣王不能实行王道,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一心要实行“霸道”。




齐桓晋文之事的注释
(2)齐宣王:田氏,名辟疆,齐国国君,前342年至前324年在位。(3)齐桓、晋文:指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故以此问孟子。(4)仲尼:孔子的字。道:述说,谈论。儒家学派称道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张“霸道”,...

齐桓晋文之事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齐桓晋文之事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如下: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乃仁术也;夫子之谓也;是诚不能也;是折枝之类也;是罔民也 。2、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3、宾语前置句;定式宾语前置: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未之有也(未有之也)莫之能御也 (莫能御之也);疑问代词做宾语的宾语前置:何...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指的是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他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君主,通过一系列政治和军事举措,成就了各自的辉煌。一、齐桓公的事迹 齐桓公,春秋第一霸主,他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改革,使齐国成为春秋第一强国。他任用管仲进行政治改革,提倡尊王攘夷,发展生产,保护工商业者利益,从而使齐国经济...

齐桓晋文之事的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一词多义 ⑴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芷阳间行(取道)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启发)⑵之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牛何之(往)臣闻之胡龁曰(助词...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有哪些?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如下:1、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2、异,意动,对……感到奇怪。3、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译:我并不是吝惜我的财物才用羊来替代牛啊,百姓说我吝惜是合适的。4、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译:用这样的做为,来求取那所想要的...

齐桓晋文之事前四段讲了两件什么事
齐桓晋文之事(1)齐宣王问曰(2):“齐桓、晋文之事(3),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4),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5)?”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6)。”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

齐桓晋文之事是什么体裁的文章 齐桓晋文之事是什么体裁
《齐桓晋文之事》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全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层层推进作者的论述,以严密逻辑以及形象生动的例子进行论证,从而系统地阐述作者的政治主张。《齐桓晋文之事》全文就以齐宣王的提问和孟子的紧密相连的回答构成,从而系统论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齐桓晋文之事》的赏析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全文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1) 齐宣王问曰(2):"齐桓、晋文之事(3),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4),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5)?"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6)。"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1、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要点
在《齐桓晋文之事》的学习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通假字。例如,"无以,则王乎"中的"以"通"已",表示停止;"然则废衅钟与"中的"与"通"欤",用于疑问语气。"王说"的"说"通"悦",表示高兴,而在"为长者折枝"中,"枝"通"肢",可能是指折断树枝的义项。在古汉语中,有些词的古今意义有所变化...

余干县19720651675: 齐桓晋文之事的写作特点 -
钱泽木香: 《齐桓晋文之事》写作特点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

余干县19720651675: 有趣的古代文化常识书
钱泽木香: 蒙学经典:《蒙求》 《百家姓》 《千字文》 《三字经》 《小学诗》《鉴略妥注》 《... 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

余干县19720651675: 齐桓晋文之事前四段讲了两件什么事 -
钱泽木香: 齐桓晋文之事(1) 齐宣王问曰(2):“齐桓、晋文之事(3),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4),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5)?”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

余干县19720651675: 语文文言文里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怎么区分 -
钱泽木香:[答案]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

余干县19720651675: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用了哪些比喻?用比喻有哪些作用? -
钱泽木香: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它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充分表现出孟子文章的曲折尽情、气盛言和的特色,洋溢着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美.而这沉雄豪宕的气势,又得力于文...

余干县19720651675: 齐桓晋文之事哪四句体现了保民而王的思想? -
钱泽木香: 《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说服齐宣王施行保民的仁政的言论.说明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这是全篇的章旨.孟子的保民和推行...

余干县19720651675: 孟子在 齐桓晋文之事 一文中是怎样用比喻来说理的? -
钱泽木香: 本文是孟子向齐宣王宣扬自己的王道理论,是其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开始,齐宣王 向他打听齐桓、晋文之事,实际上就是想得到“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巧妙地把“霸道”的话题引到“王道”上来,鲜明地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

余干县19720651675: 为何文言文要宾语后置 -
钱泽木香:[答案] 文言文宾语在谓语后是常态,与现代汉语一样;宾语前置才是文言文特有的现象. 1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

余干县19720651675: 高考文言文知识常考点
钱泽木香: 高三学生很快就会面临继续学业或事业的选择.如何度过这重要又紧张的一年,我们... 《齐桓晋文之事》通“薆”,隐蔽、隐藏 动词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