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怎样一步步说服?

作者&投稿:凤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分以下四步:

孟子首先巧妙地回避齐宣王所问的“齐桓,晋文之事”,并借机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

接着说明齐宣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

然后揭示出齐宣王之所大欲,并指出其愿望不可能实现。

最后归结到“保民而王”的主张,并阐述实现这一主张的具体措施。

孟子围绕“保民而王”这一思想,运用引例与设譬使论述生动而富有哲理、严谨而从容,既照顾到了齐宣王的身份,又扬己所长,阐明了自己的仁政思想。

相关评价

孟子从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来推断他能够保民而王,这是唯心观点,不是从当时社会的客观现实出发,是行不通的。制民之产即恢复井田制度,这是美化了的古代社会的农村公社,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孟子提出制民之产的建议,虽然是为了维护统治x级,但他关心人民物质生活,对当时在饥饿死亡线上挣扎的人民是深表同情的。他并且说,人民因冻饿而犯罪,它的过错不在人民而在统治者。

他希望人民分得田地,人人不饥不寒,老年人可以衣帛食肉,青年人有入学受教育的机会。这些理想,正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孟子》(二)--齐宣王
而上文的《齐桓晋文之事》就是比较经典的一次对话,也曾被收录为中学语文课本之中。        齐宣王见到孟子从一开始便问“齐恒、晋文”之事,而齐恒公、晋文公两人都是曾是春秋霸主。齐宣王很想恢复齐国昔日的霸业,因而一见孟子便向他请教如何成就霸业之事。这一问...

在 齐桓晋文之事章 中,孟子是怎样通过比喻来说理的?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海内之地,...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的哪些思想是现在可以借鉴,的哪些不适?_百度知 ...
1、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来,讲儒家的“仁术”,以羊易牛并非吝啬于牛比羊更值钱,只是见到了牛的惨状而心痛,所以要下人换上一只(未见过的)羊。用这则事例自其实是为了拉近自己与王的心理距离,为下文说服王做铺百垫。2、不能与不为之别是为了说明王的“不推恩”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齐桓晋文之事主要内容
2、齐桓晋文之事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3、齐桓、晋文:指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故以此问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记录了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谈话。齐国在宣王之父...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译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1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2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宣王向孟子询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迹,孟子指出,孔子的门徒并未讲述这些事迹,因为王道更为重要。他强调保民才能实现真正的王道,齐宣王自问是否有此能力,孟子通过牵牛的故事,展示了齐宣王的仁心,认为他的这种不忍之心足以称王。孟子进一步阐述,真正的王道并非追求个人享受,而是关注百姓的福祉...

...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的意思是:“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先秦散文·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原文鉴赏 齐宣王问曰①:“齐桓晋文之事②,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③,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④?”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⑤。”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

郾城区18511872570: "齐桓晋文之事"游说技巧的大总结(有三大特点) -
池易扶他:[答案] 孟子游说技巧: 1. 因势利导:孟子明白齐宣王的心理,不直斥其非,而是根据对方的经历来设问,引导其思考,然说明事理 2. 层层推进:由浅入深,逐步解说,使宣王明白「保民而王」、「不忍之心」、「不能」与「不为」、「推恩」的道理 3. 善...

郾城区18511872570: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采用了怎样的说理方法 -
池易扶他:[答案] 比喻 本文是孟子向齐宣王宣扬自己的王道理论,是其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开始,齐宣王 向他打听齐桓、晋文之事,实际上就是想得到“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巧妙地把“霸道”的话题引到“王道”上来,鲜明地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观...

郾城区18511872570: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是怎样用比喻来说理的? -
池易扶他: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

郾城区18511872570: 孟子在 齐桓晋文之事 一文中是怎样用比喻来说理的? -
池易扶他: 本文是孟子向齐宣王宣扬自己的王道理论,是其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开始,齐宣王 向他打听齐桓、晋文之事,实际上就是想得到“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巧妙地把“霸道”的话题引到“王道”上来,鲜明地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

郾城区18511872570: 孟子游说齐王施行王道分为几步 -
池易扶他: 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

郾城区18511872570: 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孟子是怎样通过比喻来说理的?请举例说明. -
池易扶他:[答案] 由小及大.先说:不忍其觳觫 再说: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得出:是乃仁术也

郾城区18511872570: 孟子擅长以事作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在齐桓晋文之事章文中运用什么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
池易扶他:[答案] 1、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讲儒家的“仁术”,以羊易牛并非吝啬于牛比羊更值钱,只是见到了牛的惨状而心痛,所以要下人换上一只(未见过的)羊. 用这则事例其实是为了拉近自己与王的心理距离,为下文说服王做铺垫. 2、不能与不为之别 是...

郾城区18511872570: 在 齐桓晋文之事章 中,孟子是怎样通过比喻来说理的? -
池易扶他:[答案]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

郾城区18511872570: 孟子怎么巧劝齐宣王?
池易扶他: 有一回,孟子去见齐宣王,想劝齐王作为一 国之君,要切实负责,把国家治理好,而不应该 只图自己享受快乐.但要这样去向宣王说教, 是会引起反感的.所以,他一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