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原文全文

作者&投稿:车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正解第八阿赖耶识?
佛教(唯识论)八识中之第八识,又名“阿梨耶识”,是根本识,以下各识都由它生出。唯识论认为,阿赖耶识中藏有无数的种子,可以引发人的善恶行为(主要指思维活动)。自无始以来,阿赖耶识就有净、染、万有种子,对待万物待缘而起这一真理不明了,故称作“无明”。此“无明”是产生其他无明的根本,所以又称为“无始...

求助:佛是否说过“唯识无境”
又摄大乘论本所知相分说依他起相为十一识,然皆不过是阿赖耶识所显现,并无实在之外境与认识外境之主观。是故,三界诸法皆唯识,离识并无实在之外境。即世界一切现象皆为内心所变现,心外无独立之客观存在。成唯识论卷一载,外境随缘而施设,故非有如识,内识必依因缘生,故非无如境,即指诸...

◆三境时空:唯心、唯物、唯识
识,是指意识或觉知,它是“心”、“物”结合产生的现象,它创造了意识世界。在第三世界(末期时代),真法唯识,未来时代人们走进“心灵世界”(意识虚幻世界,如造梦空间)推崇“唯心论”。比如,弥勒佛关于“唯识论”的记述。意识,介于“心”和“物”之间,它能够识别“物”(自然物),也能够...

唯识 瑜伽师地论 境行果 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
然后是修习位,从二地至十地,菩萨逐步断除障碍,修炼根本智,如同钻石磨砺,使心性更为纯净。最终,究竟位,即妙觉佛的境地,佛果的至极清净,是解脱与智慧的圆满合一,是瑜伽修行的顶峰。在瑜伽师地论中,境行果是修行的三部曲,观察、行为和结果紧密相连,各宗派对此各有独特的诠释,如《成唯识论...

印度佛教佛教时期中观和唯识这两个时期的历史重点是怎样的?包括人物...
中观学和唯识学是大乘佛教的两大最重要思想体系。一般认为,唯识学的出现晚於中观学,在印度佛教史上,中观与唯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行不悖,双方就了义不了义互诤不断。中观主旨是般若性空,万法假有;唯识主旨是唯识无境,内识实有。据玄奘《成唯识论》和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内容判断,唯识学的出现受到了当时印度...

修唯识宗是怎么解脱的?
象这样,观察空有,遣除有空,所以叫作遣虚存实。这是空有相对的观法,它的典据是《摄大乘论》的“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文,《成唯识论》的“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文。诸经论所说“一切唯识”、“二谛”、“三性”、“三无性”...

唯心和唯识的关系和区别是什么?
1、关系:唯心和唯识都属于唯心主义哲学,都是佛教概念。2、区别:宇宙所有存在,皆由心所变现,心外无任何实法存在。亦即心为万有的本体,为唯一的真实。《华严一乘十玄门》载︰‘三界虚妄,唯一心作’,即是此义。因为有情生存于迷界(三界),皆是一心所变现,若谓心外有实在之物,乃纯属妄想...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对世出世间一切恶行皆不要去做,而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善行应当积极努力的去奉行,自己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出自《增一阿含经》,此为佛教基础经典,北传四部阿含之一,由东晋僧伽提婆译。节选原文:时大迦叶问阿难曰:增一阿含乃能出三十七道品之教,乃诸法皆由此生。阿难报言:如是如是,(...

身见与我见差别略考
由《瑜伽师地论》可知,萨迦耶见的定义就是以五蕴为所缘,因为遍计所执实我于诸蕴起增益想而引生的我见和我所见。 《俱舍论》:执我及我所是萨迦耶见 《俱舍论》的定义就更简单:但凡是执取为我和我所的这一切见,都是萨迦耶见。 《成唯识论》:“萨伽耶见,谓于五取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 ”...

什么是“法相唯识”
此理论见于成唯识论卷二。可分为:(一)因能变,又作因变、生变;所有之存在皆从阿赖耶识中之种子变生。(二)果能变,又作果变、缘变;其结果在八识上起主观与客观之区别,而向对象作用。观心觉梦钞卷下分为以下二种道理说明:(一)熏习道理,即生变之义,种子系由自心之作用深植于识中。(二...

鄹制13343072841问: 唯识论的成论 -
拜城县银得回答: 成唯识论 根据窥基建议,玄奘大师揉译印度十大论师对世亲《唯识三十颂》之解释.本书的注释书很多,著名的有:《成唯识论料简》二卷,唐窥基撰.又称《唯识开发》.《成唯识论述记》二十卷,唐窥基撰.《成唯识论别钞》十卷,存卷一...

鄹制13343072841问: 贪、嗔、痴出自哪个佛经?是什么意思 -
拜城县银得回答: 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 佛家有所谓“贪、痴、嗔”三念: 1.贪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

鄹制13343072841问: 唯识论所包含的含义.. -
拜城县银得回答: 唯识论 (一)为成唯识论之异称.凡十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护法等菩萨造,唐玄奘译.本论乃于注解世亲菩萨之唯识三十颂的十大论师著作中,以护法之释为主,取舍其他九论师之释,糅合而编纂成一新论著.(参阅'成唯识论'...

鄹制13343072841问: 唯识三十颂的内容简介 -
拜城县银得回答: 全一卷.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译.又作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三十唯识论、高建法幢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以三十偈颂诠释唯识教义(前二十四行颂明唯识之相,后一行颂明唯识之性,最后五行颂明唯识之行位).乃瑜伽十支论之...

鄹制13343072841问: 什么是世俗? -
拜城县银得回答: 【世俗】 梵语sam!vr!ti,巴利语sammuti.略称世或俗,即世间通俗之义,与'胜义'相对.为施设安立虚妄假有之法.又'世'有隐覆真理、可毁坏之义;'俗'有显现流世、显现顺于人情之义.世事,即俗法;举凡三界之事法,皆具此二义...

鄹制13343072841问: 世间事,了犹未了.终以不了了之!这句话谁说的?全文? -
拜城县银得回答: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这句话出自:《菩提本无树》 它的背景故事是: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

鄹制13343072841问: 第八阿赖耶识如何生成? -
拜城县银得回答: 可能是理解错了. 把”世间一切万有.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呈现”.理解为: ”世间一切万有.是第八阿赖耶识生成的”. 从而才提出这个问题. 第8识本身.也是第8识的”现量呈现”. 那么.佛教认为第8识是由什么生成的呢? 佛教是”缘起性空”理论.一切都是因缘聚合而起.唯识宗叫做”依他起性”. 第8识也不例外.也是因缘聚合而起. 唯识宗的第8识并不在”依他起性”之外. 那么.具体是哪些因缘呢? 目前.有附佛外道认为:第8识是一切法的根源.而第8识本身是自有永有的. (类似于一贯道的无生老母). 那岂不成了变相的”上帝”? 那岂不成了变相的”灵魂”? 岂不是否定了佛教”诸法无我.诸行无常”的法印.

鄹制13343072841问: 佛教指的痴是什么 -
拜城县银得回答: 【 痴 】 《 佛学大词典 》 梵语moha, mu^d!ha.又作痴.愚痴之意.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俱舍宗视为大烦恼地法之一,唯识宗则视为烦恼位心所之一.与'无明'、'无智'同.为三不善根(三种根本...

鄹制13343072841问: 怎样才能明心见性 -
拜城县银得回答: 楼你您好!一个人明心见性了,那他就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了.此意义已超越了“意义”两字带给人的感受,非任何语言任何形式所能表达,只有本体开悟才能触及,愚人不才提供一些拙见供您参参考!明心见性实为一体,心为用,性为体,见性...

鄹制13343072841问: 什么是唯识五境 -
拜城县银得回答: 五种唯识 在中的 解释:法相宗之慈恩,将诸经论所说唯识之文义总摄为五种,即:(一)境唯识,就所观之境而阐明唯识之义者.如阿毘达磨经说「一处四见」之喻即是.(二)教唯识,就能诠之言教而阐明唯识之义者.即楞伽、华严、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