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解第八阿赖耶识?

作者&投稿:博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能准确的解释一下什么是:“阿赖耶识”是所谓的第八感吗?~

阿弥陀佛,“阿赖耶识”是佛教词汇,“第八感”这个词汇不是佛教词汇!在佛教里“阿赖耶识”又被称为“第八识”!

【阿赖耶识】

  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以其无法不含,无事不摄故也。此识染净同源,生灭和合,而具有四分,如摩尼珠,体本清净。又如明镜,能含万像。若以染分言之,无明依之而起,结业由之而生,具足烦恼尘劳,变现根身世界,即前七种识境皆是也。若以净体言之,即本觉心源,离念清净,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也。(四分者,一、相分,即形相。谓此识能变现根身世界及诸法名义、相状,皆由第八识此分而生,如镜中所现之影像也。二、见分。见,即照了之义。谓此识能照烛一切诸法,及解了诸法义理,如镜中之明,能照万像也。三、自证分。自证所具之法,谓此识能持见分、相分,亲证无碍,如镜之圆体,能持其明,能含众像也。四、证自证分。证,即能证之体。自证,即所具之法,能持前自证分、见分、相分,皆不离此分,是第八识本体如镜之背也。梵语摩尼,华言离垢。根身者,即眼等诸根也。)

眼、耳、鼻、舌、身、意识,和意根合称前七识或七转识,第八识是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梵文:आलयविज्ञान,音译ālaya-vijñāna),又译为阿梨耶识。阿赖耶在梵文中的原意为:藏,能藏、集藏,阿赖耶识即是指能够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无漏法种的第八识如来藏。
其它七识介绍:
1、眼识:
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2、耳识:
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3、鼻识:
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4、舌识:
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5、身识:
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6、意识:
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7、末那识:
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

扩展资料
阿赖耶识却是佛法的根本识,如果没有阿赖耶识和它的阿赖耶性,众生也无法成佛。如果七识心王(七转识)没有和阿赖耶识在一起──没有阿赖耶识的现行识来配合运作──就不可能成就熏习的功德,
就没有所熏的心体存在,一切善业、恶业、无记业的种子将会随熏随失,也就不可能有现在各人异于他人的七识心王的习性出现来运行;而且婴儿熏习言语、动作等无记业也不可能成功,
将会永远保持刚出生时的愚痴无智,将会永远保持在婴儿状态而不能作任何事,因为没有一个持种受熏的阿赖耶识故,而七识心王都不能执持任何种子故,如是正理已经略述于拙着《真实如来藏》中。
所以必定要有另一个阿赖耶识心体,与七转识同时同处地存在,而且继续不间断地配合七转识而现行运作,才能使熏习结果所产生的种子保存不灭。而且,正当七识心王现行的时候,他如果想要能够运作的话,还得要有第八阿赖耶识心体的现行识来配合运作。
虽然从重立名为阿赖耶识,不生不灭的阿赖耶识却是佛法中最要的根本识,不了别六尘,唯识中形容其“恒而不审”,又具备如来藏的大种性自性等七种不可思议功德,是万法生起的根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八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赖耶识

今有某兄引据经文,破如来藏不等同阿赖耶识,并且说阿赖耶识是生灭法。这真的符合圣教量吗? 他所举的经文,真的符合 佛所说的圣教量吗? 后学将依依加以辩证如下。

某匿名兄如是说:
如《入楞伽经》云:“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但若因此就简单判定,二者绝对等同,便值得商榷了。《大乘庄严经论》讲过:“故说诸众生,名为如来藏。”仅凭这么一句话,是不是就可将凡夫众生与真如如来藏直接划上等号呢?肯定不行。同样的道理,断章取义地把阿赖耶识和如来藏完全混为一谈,也是不对的。

辩证如下:
且看全文,
《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

阿赖耶识名为如来藏,后面也说,离无常过,离於我过,自性清净。而其余七识则是生灭法,念念不住。匿名兄引用大乘庄严经论,来说凭这一句话能说众生为如来藏吗?可见匿名兄已经犯下断章取义的过失而不自知了,后学引用前后文对照:

《大乘庄严经论》卷三:
此无漏界无有戏论。譬如虚空是故甚深。如是甚深差别说者。譬如染於虚空画於虚空。是义应知。偈曰。
一切无别故 得如清净故
故说诸众生 名为如来藏
释曰。此偈显示法界是如来藏。
一切无别故者。一切众生一切诸佛等无差别。故名为如。得如清净故者。得清净如以为自性。故名如来。以是义故可说一切众生名为如来藏。

无著菩萨举出此偈后,随后解释道,一切众生与诸佛无差别,故名为如,这就是说,一切众生的如来藏与诸佛无二无别,都是自性清净,因此才可以说一切众生名为如来藏。同理,楞伽经提到阿赖耶识名为如来藏,后面又补充说明,阿赖耶识离於无常,也离於我过,自性清净,难道匿名兄认为,佛在打妄语吗?为什麼还是坚持阿赖耶识是生灭法呢? 岂不是与佛违背呢?
--------------------------------------------------------------------------------
匿名兄接著又说:
《大乘起信论》阐释了人们关心的问题。本论开一心为二门,真如门即一味平等的如来藏自身,生灭门又分成流转门和还灭门。流转门揭示了真心如来藏因无明熏染而起现阿赖耶识之理,说明此识乃生灭与不生灭相和合的体性,还讲到由本识生起三细、六粗、五意、六染而流转迷界的过程。这一不变随缘的过程,从理论上寓示了觑破表层妄心——阿赖耶识,而悟入非生灭、非虚妄的真心如来藏的可能。由始觉以至究竟觉的还灭之道,就建立在众生心的这种不同层次但密切关联的微妙结构基础上。

生、住、(异、)灭,是因缘和合的有为法法相。无为法不是因缘造作新生,故非生灭无常。而胜义法性,则是超离相观待的有为和无为的大无为法。生灭无常的阿赖耶识和真如如来藏,其实就是有法和法性的关系。如果分不清世俗和胜义,分不清有法和法性,认为阿赖耶识在未转依之前,于世俗现相中即不生不灭,与法性如来藏完全等同,肯定会受到教、理的妨害。

辩证如下:
首先举经如下:
《大乘起信论》卷一:
依於一心有二种门。所谓心真如门。心生灭门。此二种门各摄一切法。以此展转不相离故。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以心本性不生不灭相。一切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境界差别之相。是故诸法从本已来性离语言。一切文字不能显说。离心攀缘无有诸相。究竟平等永无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说名真如。….
心生灭门者。谓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转。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谓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

马鸣菩萨虽然把一心分为心真如门与生灭门,但是都是依於一心----如来藏,然后接著又说明,依於如来藏心,才有生灭、念念不住的七转识,而如来藏心本来不生不灭,又同时含藏生灭七转识,所以又名阿赖耶识,这与楞伽经所说完全无二,后学在举证一次,相信会更了解:
《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

这就非常清楚了,前七识都是生灭法,而第八识阿赖耶识离无常,怎麼能说它是生灭法呢? 因此生灭门的意义,就是在说明,阿赖耶识心体虽然恒常不变,却与生灭的七转识共俱,也就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这才是心生灭的真意,而不是如匿名兄所说,如来藏藉由无明现起阿赖耶。这实在是冤枉马鸣菩萨以及诸佛菩萨了。
------------------------------------------------------------------------------------

匿名兄接著又说:
《成唯识论》的这段教言就十分重要:“问曰:‘阿赖耶识,为断为常?’答曰:‘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以是三界六趣四生,施设之根本故,体性坚住,持诸种子,令不失故。转,谓此
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前七转识所熏,令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如暴流水,非断非常,相续长时,有所漂溺。此识亦尔,从无始来,生灭相续,非常非断,漂溺有情,令不出离。……谓此识性,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灭,故非常。非断非常,是缘起理。故说此识,恒转如流。’”这段话明确揭示,阿赖耶识本身处于永恒的流变过程中,像瀑流、河水一样,虽在宏观上看似一体不断,但其本质却不过是刹那无常的假立相续而已。

辩证如下:
匿名兄所引用的论文,更是证明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这是因为赖耶心体恒常不断,能为万法种子、一切三界六道为所依的缘故;而赖耶心体又能流住一切万法种子,譬如七转识,所以论中才说可为前七转识所薰,令成种故。论中所说的刹那刹那生灭,指的是阿赖耶识心体不断流住回薰七转识种子的体性,并非说赖耶心体。所以成唯识论后面才接著说:
成唯识论》卷三云:【阿赖耶名过失重故,最初舍故,此中偏说。异熟识体菩萨将得菩提时舍,声闻独觉入无余依涅盘时舍;无垢识体无有舍时,利乐有情无尽时故。】

阿罗汉以及八地菩萨以上,只是舍阿赖耶识名,因为阿赖耶识的命名,是因为如来藏心不断执藏分段生死的体性,故施设为阿赖耶识,是依据此体性而命名阿赖耶识,到了阿罗汉或八地菩萨时,就舍掉阿赖耶识名,改成异熟识,因为此时如来藏已经没有再执藏分段生死的体性了,所以改名异熟识。因此成唯识论后面也说道:

成唯识论》卷三云:非舍一切第八识体。勿阿罗汉无识持种。尔时便入无余涅盘。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
谓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
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
或名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
或名种子识。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此等诸名通一切位。
或名阿赖耶。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
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非如来地犹有异熟无记法故。
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

换句话说,第八识有这麼多名称,其实都是依於其体性而命名,从凡夫因地的阿赖耶识(有执藏分段生死的体性)一直到佛地的无垢识(已经没有执藏分段生死的体性了,种子不再变易)都还是同一心体-----第八识如来藏,只是依据是否断尽分段生死乃至变异生死而名称有所改变,就好像一个人读国小时,称为国小生,读国中时,称为国中生,读大学时,称为大学生,还是同一个人,只是依於所学阶位不同,而名称有所改变尔。

又如《密严经》所说:【「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种性;于凡夫位恒被杂染,菩萨证已,断诸习气,乃至成佛常所宝持。」】

这已经说明的很清楚了,阿赖耶识在凡夫位时,就已经具足如来清净种性,只是含藏分段生死与变异生死的有漏有为法,如果亲证此心以后,在断尽烦恼习气随眠,就能够成佛了。所以并不是如来藏与阿赖耶识体不同,只是依於烦恼断尽的差别,而施设不同的名称,可是仍然还是同一心体。所以,不该因为凡夫阿赖耶识有执藏分段生死以及种子变异的体性----刹那刹那流住变异,就认为阿赖耶识是生灭法。
------------------------------------------------------------------------------------------------

匿名兄接著又说:
此外,《大乘密严经》云:“阿赖耶识,从无始来为戏论熏习诸业所系轮回不已,如海因风起诸识浪,恒生恒灭不断不常,而诸众生不自觉知。”《瑜伽师地论》卷51云:“又阿赖耶识体是无常,有取受性;转依是常,无取受性,缘真如圣道方能转依故。”《成唯识论》云:“由此本识具诸种子,故能摄藏诸杂染法,依斯建立阿赖耶名。非如胜性转为大等。种子与果,体非一故;能依所依,俱生灭故。”《成唯识论了义灯》云:“以诸种子与第八识俱生灭故。”蕅益大师《楞伽经义疏》云:“夫八识皆有相生住灭,皆名转相。八识皆有流注生住灭,皆名业相。灭此二种生住灭已,当处即是不生不灭,乃名真相。是则不唯藏识真相不灭,即转识真相亦不灭也,以真故相无别故。”“由诸众生迷如来藏,举体而为生灭八识。”这些教证,显然不赞成生灭第八识直接等同大无为法真如如来藏的说法。

辩证如下:
兄所举证的经文,只是更证实如来藏心体就是赖耶心体。首先

大乘密严经: 「阿赖耶识从无始来,为戏论熏习诸业所系,轮回不已;如海因风起诸识浪,恒生恒灭不断不常,而诸众生不自觉知,随于自识现众境界。若自了知,如火焚薪,即皆息灭,入无漏位,名为圣人。」

这不是说明了很清楚,与楞伽经所说无二,阿赖耶心体如大海体,因为无明戏论束缚,令阿赖耶不断流住七转识种,就如同大海因风而起诸浪,所以,这正是赖耶大海恒常,但是依於无明业缘,令七转识恒生恒灭不断不常。所以如果能了悟此心,熄灭此心在凡夫位所含藏的烦恼习气,就能够入无漏位而迈向佛地了。

所以,大乘密严经又云: 「赖耶体常住,众识与之俱。如轮与水精,亦如星共月。从此生习气,新新自增长,复增长余识,余识亦复然。如是常轮转,悟者心方息。譬如火烧木,渐次而转移,此木既已烧,复更烧余木;依止赖耶识,无漏心亦然,渐除诸有漏,永息轮回法。」

这前后对照,不就更明白了,亲证赖耶心体才是悟者,才能依止阿赖耶心体的本来自性清净性,而灭除阿赖耶性(集藏分段生死的体性),才有渐除诸有漏,永习轮回法。

匿名兄又举证云: 《瑜伽师地论》卷51云:“又阿赖耶识体是无常,有取受性;转依是常,无取受性,缘真如圣道方能转依故。”

如果单看此文,智慧不够者,恐怕会有所误解,因此应该搭配前后文,才不会误会弥勒菩萨的真实意,弥勒菩萨於后有补充说明,

《瑜伽师地论》卷51云: 【又阿赖耶识断灭相者,谓由此 识正断灭故,舍二种取;其身虽住,犹如变化。所以者何?当来后有苦因断故,便舍当来后有之取,于现法中一切烦恼因永断故,便舍现法一切杂染所依之取,一切 粗重永远离故,唯有命缘暂时得住;由有此故,契经中言:「尔时但受身边际受、命边际受。」广说乃至「即于现法一切所受究竟灭尽。」如是建立杂染根本故,趣 入通达修习作意故,建立转依故,当知建立阿赖耶识杂染还灭相。】

这其实与成唯识论所说无二,这边提到,阿赖耶识断灭的意思是说,由於这个阿赖耶识真正断灭的缘故,所以才舍掉能取与所取,阿赖耶识心体虽然还在(其身虽在),却已经变化了,已经不同於以前了(改名异熟识)。为什麼呢? 因为后有苦因已经断灭的缘故,所以就舍去了后有-----能取后有的七转识,对於现法中的一切烦恼因,已经永断的缘故了。所以就舍弃现法中一切杂染六尘相分,因此说阿赖耶识体无常,是在指执藏分段生死种子的阿赖耶识性是可以灭除的,只要透过见道后的修行,断除我见与我执,就是舍离阿赖耶识名,是因为这个缘故,才说阿赖耶识是断灭相。
匿名兄只断章取义了某段经文,而认为阿赖耶识心体无常断灭,后学举出后文对照证实只是舍弃了阿赖耶识性,而前文中,弥勒菩萨已经说明了,阿赖耶识的不可坏性。

《瑜伽师地论》卷51云: 由八种相。证阿赖耶识决定是有。
谓若离阿赖耶识依止执受不应道理。
最初生起不应道理。
有明了性不应道理。
有种子性不应道理。
业用差别不应道理。
身受差别不应道理。
处无心定不应道理。
命终时识不应道理。

弥勒菩萨在一开始就开宗明义的说明,由八种相证实阿赖耶识心体确实是真实有,有些法义较深,后学并非完全融通,只举四者来说明,
第一: 若无阿赖耶识含藏六识种子,如何能让六识有所变异薰染。譬如从善转恶、从恶转善、从净转染、从染转净。
第二: 若无阿赖耶识执持根身,则众生如同死尸,譬如当众生专心某事情时,或分心时,还是可以藉由阿赖耶识出生身识来领受身体的触尘感受。
第三: 若无阿赖耶识,当众生处於无心定时(无心定即是无想定,定中无前六识),即告死亡。
第四: 若无阿赖耶识,当众生舍报命终时,由於阿赖耶识渐舍色身,故有冷触。由这些现象界中可以观察到的事实,就已经证实了阿赖耶识确实真实存在,非假设施设,也非断续生灭,说生灭者,只是指阿赖耶识心体的能够执藏分段生死种子的阿赖耶性。

匿名兄又举《楞伽经义疏》云:“夫八识皆有相生住灭,皆名转相。八识皆有流注生住灭,皆名业相。灭此二种生住灭已,当处即是不生不灭,乃名真相。是则不唯藏识真相不灭,即转识真相亦不灭也,以真故相无别故。”“由诸众生迷如来藏,举体而为生灭八识。”

然而这必须贯穿前后文,方知此经论所说,即是说明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是故疏曰。如来藏举体而为识藏。由我执故。名阿赖耶。由法执故。名为异熟。故其名未净也。凡夫则有分段生灭。圣人则有变易生灭。虽得现法乐住。证无分别法空真如。

这段论文,更是证明藕益大师与后学所见略同,如来藏因为在凡夫位还有我执---执藏分段生死种子的缘故,所以名为阿赖耶识,断尽分段生死后,还有变异生死未断,又名为异熟识。所以,现法乐住,即是证得无分别法----也就是阿赖耶识如来藏心体的真如性---如来清净种性。

因此,由上述经论举证说明后,诸佛菩萨,皆是宣说如来藏同於第八识阿赖耶识心体,只是凡夫位我执还在,施设名为阿赖耶识,但是都是同一心体。到了我执断尽时,改名异熟识。如此还是同一心体。

所以,如果外於阿赖耶识而求真如者,才是心外求法。
------------------------------------------------------------------------------------

匿名兄最后说,
所熏四义中的可熏性,引起我们的注意。《成唯识论》云:“三、可熏性。若法自在,性非坚密,能受习气,乃是所熏。此遮心所及无为法。……唯异熟识,具此四义,可是所熏。”《述记》释曰:“体是虚疏,易可受熏,非如石等,是可熏习。若不坚密有虚疏故,可容种子。坚密不然。……亦遮无为,以坚密故。”由是可见,唯识宗旗帜鲜明地把第八异熟识排除在无为法之外。正因为阿赖耶识刹那生灭、体非坚密,所以它才能容受种子,成为所熏法。再看《成唯识论》所言:“一、坚住性。若法始终一类相续,能持习气,乃是所熏。此遮转识及声风等,性不坚住,故非所熏。”故知阿赖耶识既是虚疏的生灭有为法,又有着宏观上的相续坚住性,坚住和无常生灭不仅不矛盾,反而相得益彰。因此最终的结论是:要持种,要成为所熏,唯识宗需要的恰恰是一个生灭无常的有为法阿赖耶识。

辩证如下:
兄举出成唯识论所说的四义,不就更圆成阿赖耶识心体常住不坏的真实性乎? 若法始终一类相续,能持习气,乃是所熏。此遮转识及声风等,性不坚住,故非所熏。说的已经相当清楚了,阿赖耶识的坚住性,才有办法能持种子、习气。而七转识等,性不坚住,所以不是所薰。而坚密性,也不是匿名兄所说刹那生灭体非坚密,这就是把坚密当成坚住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岂不是就是在指控玄奘师徒前后矛盾,一下说不坚固、一下又说坚固呢? 性非坚密的意思是指,并不是像石头那样,永不改变其性,也就是可以受薰的缘故,阿赖耶识心体如果像石头那样属於坚密性的话,那一切众生在怎麼认真学佛,都无法成佛了,因为阿赖耶性不改变(执藏分段生死种子的体性永远不改变),但是事实上我们从现象界也可以看到,好人可能变成坏人,坏人也有可能变成好人,这就代表因为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是可以受薰的,才会让众生因为学习、薰染法的差别,而有所变异。所以才说性非坚密,而这个能够承载受薰的阿赖耶识,如果不是坚住性----坚固不坏、体恒常住的体性,如何能持种、如何能持身、如何能不断受薰、如何能现一切法(大乘起信论中就有提到阿赖耶识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当然佛经也提到很多次)。 因此,匿名兄所举证的经文、论文,都在在说明了,如来藏心体就是阿赖耶识心体,名称的差别,只是依於断烦恼的层次、或其他体性(如持身、持种子,所以又名持身识、种子识、阿伽陀识)而命名。

最后,要证解阿赖耶识者,第一步就是要信受佛语,知有阿赖耶识心体常恒不坏,是一切众生之依止,然后慢慢建立对於阿赖耶识心体的正知正见,才有办法进一步亲证。否则,如果连根本因阿赖耶识都否定了,那要求开悟,纵然无量大劫,一样是心外求法也!!!
-------------------------------------------------------
补充:
青山兄认为山河大地离如来藏外,其实并非正确,每个众生身确实如前所举经文所说,皆是如来藏所执持,而山河大地其实也离不开如来藏,如来藏无有边际、无有形色形相,山河大地的变现,实则因为众生共业所感,令如来藏变现山河大地之器世间。
由於如来藏有大种性自性的缘故,能摄取四大的真实功能(真实性),方能执持色身乃至变现器世间之山河大地。然而如来藏所生一切万法,却从不取也不舍,无我相也无人相、更无四相,完全随众生心而变现一切法(如如性),若能证知此性,即是证真如,即是证解阿赖耶识如来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佛教(唯识论)八识中之第八识,又名“阿梨耶识”,是根本识,以下各识都由它生出。唯识论认为,阿赖耶识中藏有无数的种子,可以引发人的善恶行为(主要指思维活动)。自无始以来,阿赖耶识就有净、染、万有种子,对待万物待缘而起这一真理不明了,故称作“无明”。此“无明”是产生其他无明的根本,所以又称为“无始”(根本)无明,并由此产生人、法二我执等烦恼的枝末无明,而这一切都是阿赖耶识的本能状态。当阿赖耶识摆脱了人、法二执,破除见思、尘沙、无明之惑后,就脱离一切虚妄而证得真如的不生不灭、不垢不染、无性无相的法性真实境界。阿赖耶识转染成净即是真如。

赞叹楼主深心!

末学于楼主上一篇提问的回复,主要是对“唯梅子”仁者的回复作法义辨正。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8756208.html
末学回复之中,引用如下经文,证实“第八识(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第八识是不生不灭的真实法、根本法”;“第八识即是真如”等。今就经文作一点说明,以免误会者诽谤如来藏为生灭法。

《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
“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

第八识,与前七识是“和合运作”的。经中说为“共俱”。将第八识比喻为海水;前七识比喻为波浪。二者非一非异;如果离开海水,即无波浪可说,如果离开波浪,就不会看到海水的形态。因此,如果无有第八识,一切法不能出生;如果没有前七识,就不可能触证第八识而开悟明心。八识心王和合运作,有时候直接说为“一心”,一心具足八识。不能割裂开来看。正因为如此,第八识与一切法非一非异。所以《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谓:“色蕴即是空性的真心;空性的真心即是色蕴。”受想行识等亦复如此。若将这个“空”字解为“无常空”。色即是空还讲得通:“色蕴无常,终归坏灭”。而空即是色就讲不通:“已经是空,怎么又会变成色蕴呢?木材燃尽难道还会重新还原为木材?”。
经中又说“离无常过”,就是说明第八识不是无常,而是恒常不灭之法;同时,专说“余七识者心。。。是生灭法”。以区别第八识的不生灭。

《大乘密严经》:
“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盘。譬如明月现众国土。世间之人见有亏盈。而月体性未尝增减。藏识亦尔。普现一切众生界中。性常圆洁不增不减。”

这段经文,明确说明阿赖耶识是“本来而有,圆满清净”;“性常圆洁,不增不减”。这里。我们可以参看《六祖坛经》;六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都是一个意思:“本来而有,非从他生”。六祖因触证“自性:而开悟明心。我们就可以知道。六祖所说“自性”与这段经文中的“阿赖耶识”是同一回事。除了这个心体。任何一个心体都是生灭法。都是缘另一法而出生,都不是“本自具足”,《心经》开篇:“观自在”一句,就是说“现观这个本来自在,非从他生的心”这就是“开悟明心”。也只有这样,才能“度一切苦厄”(悟后菩萨同时成就解脱生死的功德)

《大乘起信论》: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

依如来藏,是意识心转依如来藏,这是悟后才能转依。凡夫未证如来藏,不可能转依。因为如来藏的不生不灭,才会有其余的生灭心可说‘如果如来藏也是生灭。则再无不生不灭之法,则生灭一词同于戏论。这个不生灭的如来藏,于生灭的前七识和合运作,有情才有可能生存与世间。而前七识都是如来藏所生。当然与如来藏“非一非异”,这个如来藏,名为“阿梨耶识”。“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这里,《六祖坛经》又有证明:“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除此心体,前七识皆无“能生万法”的体性。这就是如来藏的无量功德,无穷大用。

《宗镜录 (卷47)》:
“若有不信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别求真如理者。如离像觅镜。即是恶慧!”

这里,说明“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更说明“阿赖耶识即是真如”。真如,本来专指“佛地真如”。但是,就第八识心体本身而言,“生佛不二”。凡夫众生的第八识心体。也是“圆满清净”的。这个“真如”。就是佛法第一义谛。如无真,则是虚妄不实。则佛法沦为断灭外道。“如来藏中藏如来”。如无此真如(如来藏)。则一切众生无以成佛。显然违背经教。

又,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8756208.html这篇回帖中,有匿名者引用经文否定第八识即是如来藏。如下:

“《大乘密严经》云:“阿赖耶识,从无始来为戏论熏习诸业所系轮回不已,如海因风起诸识浪,恒生恒灭不断不常,而诸众生不自觉知。”

《瑜伽师地论》卷51云:“又阿赖耶识体是无常,有取受性;转依是常,无取受性,缘真如圣道方能转依故。”

《成唯识论》云:“由此本识具诸种子,故能摄藏诸杂染法,依斯建立阿赖耶名。非如胜性转为大等。种子与果,体非一故;能依所依,俱生灭故。”

《成唯识论了义灯》云:“以诸种子与第八识俱生灭故。”

蕅益大师《楞伽经义疏》云:“夫八识皆有相生住灭,皆名转相。八识皆有流注生住灭,皆名业相。灭此二种生住灭已,当处即是不生不灭,乃名真相。是则不唯藏识真相不灭,即转识真相亦不灭也,以真故相无别故。”“由诸众生迷如来藏,举体而为生灭八识。”

这些教证,显然不赞成生灭第八识直接等同大无为法真如如来藏的说法。 ”

末学解说如下:

因末学引用的第一段经文:《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
“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已经明确说明“第八识即是如来藏”,因此,匿名者说“第八识非如来藏”。本来不值一驳。但是,这位仁者所引用的经文,末学勉力而为,提出个人见解,以免闻者认同“第八识是生灭法”的邪见。

“《大乘密严经》云:“阿赖耶识,从无始来为戏论熏习诸业所系轮回不已,如海因风起诸识浪,恒生恒灭不断不常,而诸众生不自觉知。”

这里,说明阿赖耶识有“受熏”的体性;前七识的一切行为乃至念头,都会熏染第八识。其实,熏染的不是第八识本体。而是第八识心体中含藏的无量法种。种子受熏。“诸识浪”一句,是指前七识,以及第八识种子的留住,不涉及第八识本体。在经中,“心”“意”“识”三者,专有所指:心是指真心(第八识);意是指意根(第七识);识是指意识(第六识)。比如广为流传的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其中“意”这个字,即是意根而非意识。

《瑜伽师地论》卷51云:“又阿赖耶识体是无常,有取受性;转依是常,无取受性,缘真如圣道方能转依故。”

这里,我们可以更进一步,探讨一下阿赖耶识到底是无常还是常?“阿赖耶”一词,有“集藏”的含义。因为阿赖耶识含藏无量法种。无始劫以来一切善不善也因都会收藏在其中。如果修道佛地,无量法种的污染性就会完全修除,就不在叫做“阿赖耶识”而改名为“无垢识”。因此,“阿赖耶性”,是可以改变的:污染法种因修行而变为清净法种。因此,在八地之前才叫做“阿赖耶识”,八地到佛地之前叫做“庵摩罗识”“异熟识”;佛地叫做“无垢识”。三者是同一心体。但是,唯有到达佛地才会不再变易。在这个意义上说:“阿赖耶识是可灭的”。但是,阿赖耶识的本体永不变异。否则,“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就是妄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妄说。
其次,若心体本身可以变易。就一定会“成住坏空”,也就没有不生不灭之法,佛法也就同于断见外道。这里有个比喻:
众生的第八识,比如墨水;八地菩萨的第八识比如清水;佛的第八识,比如纯水;水性不二,净染有别。所以,墨水、清水都是可以变易乃至“灭掉”的;不再有墨水和清水。到了纯水,除了水分子,再无一个其他的分子含在其中,这样就永不变易。永无变易之故。名为“常”。也就不可能坏灭。
、凡夫是“无常、苦、空,污染”。菩萨是“不常不断,不苦不乐,非空非有,不垢不净”。佛是“常。乐、我、净”。
如上义,弥勒菩萨绝无可能说:“无垢识体是无常”“佛地真如体是无常”。仅能说“阿赖耶识体是无常”。因为“阿赖耶性”是可以改变的。但是,阿赖耶识的本体,却是和诸佛无二无别的。心体本身,就是涅盘。一切众生,虽然有污染性,却是当下即在涅盘中,乃至无有一刹那能离开涅盘。只是没有现观实证而已。

《成唯识论》云:“由此本识具诸种子,故能摄藏诸杂染法,依斯建立阿赖耶名。非如胜性转为大等。种子与果,体非一故;能依所依,俱生灭故。”

如上已经详细说明,这里所举。还是说“阿赖耶识”。还是说的“阿赖耶性”。而不是说第八识如来藏本体。

《成唯识论了义灯》云:“以诸种子与第八识俱生灭故。”

此论作者不知是否地上菩萨。其次,要结合前后文。如果这里所说“第八识”是指“因地真如”,也可以讲得通:种子的污染性修除,阿赖耶识就会“灭掉”而转变为“无垢识”。如果是指“佛地真如”,则违背经教。

蕅益大师《楞伽经义疏》云:“夫八识皆有相生住灭,皆名转相。八识皆有流注生住灭,皆名业相。灭此二种生住灭已,当处即是不生不灭,乃名真相。是则不唯藏识真相不灭,即转识真相亦不灭也,以真故相无别故。”“由诸众生迷如来藏,举体而为生灭八识。”

这里,仍然是说八识合为一心的“和合运作”;说法种的生住灭。仍然说到不生不灭的“真相”。生灭的是八识显现出来的“相”。还是有本体不生不灭。
众生迷于如来藏,因为信受如来藏的不生灭而感到欣慰,这很正常。悟后菩萨未断法执以前,一样的“乐阿赖耶”“欣阿赖耶”。断法执之后才能真正忍于无生,而“灭阿赖耶”。而阿赖耶识的心体本身,绝无可能断灭。三宝弟子,皈依佛法僧。若无最究竟的“诸法实相”作为依止,岂非断见外道。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再次赞叹楼主师兄所提问题!针对楼下匿名师兄及青山师兄所说,因回答篇幅可能过长,末学只能对阿赖耶识略作说明:
其一,无论怎么命名,必然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心体;这一点非同寻常,若是否认此心体的存在,佛法将坠断灭见。经论之中“不生不灭”一语即成虚妄,三藏十二部就要重写。
而这个心体,必然在“八识心王”之中;八识之中,前七识皆是生灭变易;唯有第八识“非断非常”。这样,显然可以得知:“第八识即是真心”。
第八识“非断”,可以这样证知:“假使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聚会时,果报还自受”。这是佛教最基本的“信”,如果连三世因果也不信,也就不会在这里讨论佛法了。这些无有体相的无量业种,必须含藏于一个永不坏灭的心体之中,若是生灭心(比如意识心)携带业种。那么,每一世所作善不善业就会在死亡时完全消除。则因果错乱。因此,必有一个永不坏灭而且能集藏业种的心体存在。
第八识“非常”,可以这样证知:如果这个心体永无变易,则众生无需修除其中含藏的污染性,当下即可究竟成佛。或者说:如果这个心体永无变易,那么众生永无成佛之可能。正因为他含藏无量污染法种,而这些法种是生灭变易的,就不能说第八识是“常”。除非究竟清净的佛地。
如上,经纶之中所说,有如是功能的心体,唯有第八识。非前七识之功能。更无“第九识”“第十识”存在。故知第八识心体即是如来藏,即是真心,即是法身、涅盘,实际。即是诸法实相。即是佛法第一义谛。
其二,关于“持身”的问题。《八识规矩颂》说:“去后来先作主公”,第八识是最后一个离开色身的心体,又是最先一个进入下一世色身的心体。第八识一旦离开色身,这个色身就成了无情物。祖师说:“夜夜抱佛眠”“日用而不知”。这个真心,藏也藏不住。显现于一切日常行为之中。因此祖师又说:“搬柴运水无非妙道”,第八识真心,必须借助由他出生的一切法才能显现。若仅有本体独存而不再流注法种,就是无余涅盘。这样,再无一个心体与其相应,也就再无可能触证到他。有情与无情的区别,端看有无如来藏持身。
山河大地器世间,皆是第八识辗转出生。众生共业与佛之大愿力共同成就。但是,无情物绝无可能成佛。以其无有第八识执持之故。
其三:“神我”必然有所住,有念头,能做主,有变易,有分别,能感知六尘,而且常常是“唯一”。这些,完全是意识心的体性。因意识心是生灭法,则“神我”永恒之说于理不通。因此是虚妄邪说。而如来藏,绝无上述任何一个体性,也只有如如不动,不做作,无分别,无变易,无所住,毕竟空,永不起念的心体,才能永无坏灭。因为他根本没有坏灭所需要的任何条件与功能。他根本没有出生过,却有真实体性。这就是他“不可思,不可议”的体性之一。

南无佛法第一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对于“海底兄”所引用的经文,是否就是说明:阿梨耶识与如来藏,完全等同?
是否就说明:阿梨耶识不是有生有灭的?
现予以反反驳如下:

虽然真妄和合的阿赖耶识,是联系世俗层面和胜义层面的重要枢纽,但它并不是有情生命最真实的存在主体。

如《入楞伽经》云:“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但若因此就简单判定,二者绝对等同,便值得商榷了。《大乘庄严经论》讲过:“故说诸众生,名为如来藏。”仅凭这么一句话,是不是就可将凡夫众生与真如如来藏直接划上等号呢?肯定不行。同样的道理,断章取义地把阿赖耶识和如来藏完全混为一谈,也是不对的。

《大乘起信论》阐释了人们关心的问题。本论开一心为二门,真如门即一味平等的如来藏自身,生灭门又分成流转门和还灭门。流转门揭示了真心如来藏因无明熏染而起现阿赖耶识之理,说明此识乃生灭与不生灭相和合的体性,还讲到由本识生起三细、六粗、五意、六染而流转迷界的过程。这一不变随缘的过程,从理论上寓示了觑破表层妄心——阿赖耶识,而悟入非生灭、非虚妄的真心如来藏的可能。由始觉以至究竟觉的还灭之道,就建立在众生心的这种不同层次但密切关联的微妙结构基础上。

生、住、(异、)灭,是因缘和合的有为法法相。无为法不是因缘造作新生,故非生灭无常。而胜义法性,则是超离相观待的有为和无为的大无为法。生灭无常的阿赖耶识和真如如来藏,其实就是有法和法性的关系。如果分不清世俗和胜义,分不清有法和法性,认为阿赖耶识在未转依之前,于世俗现相中即不生不灭,与法性如来藏完全等同,肯定会受到教、理的妨害。

《成唯识论》的这段教言就十分重要:“问曰:‘阿赖耶识,为断为常?’答曰:‘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以是三界六趣四生,施设之根本故,体性坚住,持诸种子,令不失故。转,谓此
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前七转识所熏,令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如暴流水,非断非常,相续长时,有所漂溺。此识亦尔,从无始来,生灭相续,非常非断,漂溺有情,令不出离。……谓此识性,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灭,故非常。非断非常,是缘起理。故说此识,恒转如流。’”这段话明确揭示,阿赖耶识本身处于永恒的流变过程中,像瀑流、河水一样,虽在宏观上看似一体不断,但其本质却不过是刹那无常的假立相续而已。

此外,《大乘密严经》云:“阿赖耶识,从无始来为戏论熏习诸业所系轮回不已,如海因风起诸识浪,恒生恒灭不断不常,而诸众生不自觉知。”《瑜伽师地论》卷51云:“又阿赖耶识体是无常,有取受性;转依是常,无取受性,缘真如圣道方能转依故。”《成唯识论》云:“由此本识具诸种子,故能摄藏诸杂染法,依斯建立阿赖耶名。非如胜性转为大等。种子与果,体非一故;能依所依,俱生灭故。”《成唯识论了义灯》云:“以诸种子与第八识俱生灭故。”蕅益大师《楞伽经义疏》云:“夫八识皆有相生住灭,皆名转相。八识皆有流注生住灭,皆名业相。灭此二种生住灭已,当处即是不生不灭,乃名真相。是则不唯藏识真相不灭,即转识真相亦不灭也,以真故相无别故。”“由诸众生迷如来藏,举体而为生灭八识。”这些教证,显然不赞成生灭第八识直接等同大无为法真如如来藏的说法。

“恒无间断”、“坚住可熏”是否就必定意味着非生灭性呢?不是的。从前文引述的该论之语“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此识亦尔,从无始来,生灭相续,非常非断”可看出,《成唯识论》并没有将阿赖耶识视为非生灭法的意思。再细读“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以是三界六趣四生,施设之根本故,体性坚住,持诸种子,令不失故”,可见持种所要求的常恒坚住,是指总体上稳定而无间断的同一相续,这和其本性为刹那生灭的细无常并不存在相违之处。阿赖耶识相对于七转识而言更为稳定、可靠,且于凡夫位至十地末(未究竟转依前)皆相续常存,没有中断过,由此才说它“体性坚住”。“如暴流水,非断非常”,“故说此识,恒转如流”,讲的也是这个意思。如此明白的法义,用不着过多解释。

若对“可熏习”、“所熏故”稍加分析,就更无法成立阿赖耶识的非生灭性了。唯识宗讲的熏习,涉及到能熏、所熏、种子等多个法。能熏即七转识及彼心所,具有四义(有生灭、有胜用、有增减、与所熏和合而转);所熏即第八异熟识,亦具四义(坚住性、无记性、可熏性、与能熏共和合性);种子有本性住种、习所成种、有漏种子、无漏种子、名言种子(识种)、业种子、共相种子、不共相种子等许多类别,各具六义(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待众缘、引自果)。唯识宗就是在三法(能生之种子、所生之现行、所薰之新种)、二重因果(种子生现行、现行薰因种)的基础上,以阿赖耶识为核心构建起庞大缜密的法相理论。

所熏四义中的可熏性,引起我们的注意。《成唯识论》云:“三、可熏性。若法自在,性非坚密,能受习气,乃是所熏。此遮心所及无为法。……唯异熟识,具此四义,可是所熏。”《述记》释曰:“体是虚疏,易可受熏,非如石等,是可熏习。若不坚密有虚疏故,可容种子。坚密不然。……亦遮无为,以坚密故。”由是可见,唯识宗旗帜鲜明地把第八异熟识排除在无为法之外。正因为阿赖耶识刹那生灭、体非坚密,所以它才能容受种子,成为所熏法。再看《成唯识论》所言:“一、坚住性。若法始终一类相续,能持习气,乃是所熏。此遮转识及声风等,性不坚住,故非所熏。”故知阿赖耶识既是虚疏的生灭有为法,又有着宏观上的相续坚住性,坚住和无常生灭不仅不矛盾,反而相得益彰。因此最终的结论是:要持种,要成为所熏,唯识宗需要的恰恰是一个生灭无常的有为法阿赖耶识。

以上经文足以说明:
某派所认为的”神我阿赖耶”.
是对佛经的错误理解.
是一种依附于佛法的常见外道.
是当今的十大附佛外道之一.
是”一贯道”新的变种.

楼主对佛法的认真对待的态度.值得赞美.
但可能楼主对当前佛教界所面临的一些情况.不太了解.

当你看到有关佛学的相关贴子.可以立即判断出:
贴子的作者来自何种传承?
贴子作者的佛学见解.是正确还是错误?
如果是正确.见解达到什么程度?那么:

说明你对佛法有一定的了解.
说明你有一定的佛学基础.
说明你具备识别外道的能力.

网上的解答.有多种类型:
有的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这种情况.只是互相学习.不必过深的讨论.
有的直接来自相关的传承.不是自己的观点.而是来自某教派.或某外道的观点.
这种情况.观点的不同.是佛法与外道的不同.而不是2个人的理解不同.
不是某甲说的对.还是某乙说的对.
而是佛法说的对.还是外道说的对.

他们的事情.其实与我关系不大.
因为我不是他们所反对的那些教派的.我不是密乘.不是小乘.也不是中观派的.
只是在路上偶然遇到了.


末那识是潜意识吗
末那识译为意。意有思量之义,此识常缘第八识之见分思量,我为法,故名末那。我法二执之根本也。然则第六识名为意识,有何分别?彼为依此末那即意而生之识,故曰意识。即依主释也。此末那即第七识,故云末那识(即意识)是持业释也。唯识论四曰:‘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此名异第六意识,...

灵魂真的是不生不灭?
所以第六识“意识”的作用是讲我们看到、听到、闻到、尝到、碰到的反应一一过滤之后就搬进第七识“末那识”,糟糕的是这“末那识”并没有分辨真假的能力,于是他将前五识收集的外界资讯,经第六识筛选过的完全信以为真,认定那是真是的,然后收进到第八识的“阿赖耶识”去,并且认定“阿赖耶识”就是它真的主人...

事由心生,何解?
阿赖 耶识就是心所积存的一种意识,也就是心理学所谓的‘潜意识’或‘无意识’。我们从母亲 的子宫里,一直到刚才那一刹那、那一秒钟为止,所有生命中所记录的经验全部都已进入我 们的潜意识层面,进入我们的第八意识——阿赖耶识,也就是所谓的‘因’。 ‘凡人怕果,菩萨惧因’,大多数的人都担心在生活里会碰到...

以阿赖耶识做为轮回主体是否与缘起性空矛盾?
正因为他的无取无舍,才可能成为轮回的主体,因果才能成立:他不会取善业,舍恶业。否则就没有三恶道了。可是,他虽然不做主,却恰恰是做主的真我:一切万法都是由他出生。打个比方:一位身在深宫的国王,他是一切臣民的主宰,却从来一言不发,从不下达政令。这就是第八识;管理一切臣民的宰相,...

第七识是特异功能的一种吗
唯识宗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末那识即为八识中之第七识。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梵mano -vijn~a^na ,意之识,乃依末那之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为‘末那识’。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故其特质...

什么是八识五十一心所
人的心识以功能区别,可分作八个部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又合称前五识。行者于此八识,必要深究,始能登自度度他之阶梯,悟以心造物之法门。前五识一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人于日常的活动里,若要对外境作...

意识和阿赖耶识是什么样的关系
再看《六祖坛经》:“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可见,第八识如来藏是永不生灭而能生万法的。正因为如此,才叫“真心”“实相”:真实常住,永不生灭之故。如上,第六识(意识)是生灭法,是由另外的法为缘而出生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不同修证阶段的第八...

什么是小乖佛教?
它主要阐发“万法唯识”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均依“阿赖耶识”(亦称第八识,藏识等)缘起,阿赖耶识能发生一切法。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一切法都存在于认识之中,认识无非是心意识的分别作用,因此整个宇宙除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外,再没有什么实体了,因此叫做“万法唯识”。公元七世纪后,印度佛教开始走向衰微,密教(后期大乘...

"阿赖耶识"是什么意思啊?
然至大乘佛教时代,则先后有马鸣造大乘起信论以论释阿赖耶识之义,弥勒、无著、世亲等亦分别造论阐述唯识缘起说,以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遂成立唯识哲学之思想系统。其中,无著依阿毗达磨大乘经、解深密经等,解说第八根本识(阿赖耶识)为有情总报之果体,并于所著显扬圣教论卷十七中,举出...

《大学》本的解释,急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说个明明德于天下,便见亲民止善,皆明德中事矣。正其心者,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也。诚其意者,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也。致其知者,转第六识为妙...

武乡县18213868185: 请用简单易懂的话解释阿赖耶识 谢谢 -
宓民复方: 八识中之第八识,由如来藏与无明和合而生.

武乡县18213868185: 如何正确理解阿赖耶识 第八识,蕴藏着无始劫以来的善恶种子. -
宓民复方: 上座部佛教没有第七识,第八识,阿赖耶识; 上座部只有六识. 第七识,第八识是后人对佛法的解释,主要是由于后人无法理解业的法则及无我的法则,于是设定了第七识,第八识以帮助理解轮回. 其实业的法则,无我的法则,就好比自然规律一样,自然而然在运转,背后并没有什么包容一切、产生一切的东西.就好比我们硬要说万有引力定律后面有一个储存、产生规律的东西(叫万能力?干脆叫万能的上帝?),或者我们硬要说孟德尔的遗传法则有一个包容一切、产生一切的东西?.........这相当于头上安头.

武乡县18213868185: 第八感是什么意思? -
宓民复方: 第八感,又称阿赖耶识.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所以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另,起源之地,只有自己的血才会感觉到,并非个人的记忆,而是血之眷恋,人非起源之地亦会被引导,此为第8感.

武乡县18213868185: 如何理解“八识”? -
宓民复方: 【八识】 八识,即第八阿赖耶识.末那为我执,阿赖耶即末那识所执以为我者也.其识为藏,谓能藏一切法,世俗所云神识性灵,皆指此耳.译曰藏,以含藏一切诸法之种子故.是为有漏无漏一切有为法之根本,恒了识种子五根器界之三境,...

武乡县18213868185: 佛教的第八识阿奈耶识 -
宓民复方: 阿赖耶识(梵文:आलयविज्ञान;ālayavijñāna),大乘佛教术语,意译为“藏识”,为瑜伽行唯识学派的基本理论基础之一. 阿赖耶是语根 ālaya 的衍生语,意思就是“收藏”,出于《增壹阿含经·卷第十·劝请品·第十九》中的一句话:“人不信受,亦不奉行”,此文同巴利S.vol-1p.136的:“Alayarama kho panayam paja alayarata alayasamudita·”将此句译为中文,就是:“又彼诸人是乐阿赖耶、喜阿赖耶、悦阿赖耶.”

武乡县18213868185: 第八识“阿赖耶识”是不是禅宗说的“自性”? -
宓民复方: 不是 阿赖耶,梵语 a^laya 之音译.为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之一,九识(八识及阿摩罗识)之一.又作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梨耶.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

武乡县18213868185: 阿耶赖识什么意思? -
宓民复方: 【八识】 (名数)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与末那识Manas及第八识也.末那为意,意为思量之义,无始已来无间断,了别第八识,思量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故名意识.此识为识体意,故名意识.前之第六识以此意为所依,故名意识.因而为别二...

武乡县18213868185: 何谓 阿赖耶识? -
宓民复方: 我用我的"见地"跟你解释吧,我说通俗点.. 阿赖耶识也叫第8识,它是一切众生都有的,它就好象一个仓库,把个人做的一切好事,坏事都给保存了起来.就连第9识(阿摩罗时)都蕴涵在里面,就等你去开发它!

武乡县18213868185: 阿赖耶识什么意思
宓民复方: 阿赖耶识 : ā lài yē shí 1.亦作"阿黎耶识". 2.梵语?layavij?na的译音.意译为"藏识".为佛教大乘唯识宗的内在心识的第八识﹐是世界和众生"自我"的本源﹐它含藏着一切事物的种子﹐也是轮回的主体和解脱的依据. 佛教(唯识论)八...

武乡县18213868185: 什么是第八感. -
宓民复方: 在 圣斗士星矢 里,冥王篇刚开始就是星矢领悟了第八感才活着去了冥界.所谓第八感,就是一种空间感.自己理解是超越生死的感觉...沙加的遗言就是印度语之中的第八感,就是阿赖耶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