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亲亲相隐制度

作者&投稿:房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亲亲相隐的相关信息
对于允许“相隐”的层次,如拒绝出庭作证、包庇、窝藏、作伪证、甚至是共同犯罪,刑法应当有明确的限制规定。“相隐”的犯罪种类,也应当由法律规定。中国古代的容隐制度将谋反,大逆等严重危害统治的犯罪排除在容隐范围之外。这说明容隐不是绝对的,应当有一个明确规定,以防止法官专断。法律赋予亲亲相...

...还有 中国古代亲亲相隐的故事和解释 加比较
即使愿意皓首穷经,那也是某些教授学者的自由。但无论如何也不能用今天的观念,也就是人类经过了两千多年的认知之后,通过不断的演进才形成的现代观念去穿凿附会;更不能用儒家的一家之言来规范我们今天的思想意识,甚至把“父子相隐”当作“制定法律的依据”,来指导我们构建今天的民主与法治社会。

中国历史上的告密文化是怎样炼成的
没想到薛用丕竟将此话告诉了许彦真,“彦真闻之,骂曰:‘反贼欲使尔子报仇邪?’复入白长,并捕二子系狱,遂族诛之”(《新五代史•南汉世家》),钟允章因朋友的出卖而遭灭门之灾。三年后许彦真也被宦官龚澄枢使人告发“谋反”,全族被诛。 一、“告奸连坐”与“亲亲相隐” “告密”,又可称为“告发”、“...

李清照离婚后为什么会坐牢?为离开张汝舟不惜入狱
而不是真的监禁多少年。如果法院真的判李清照徒二年,只会将她决脊杖十七下,然后释放,而不是关在监狱中服刑。最后,如果让我来评价李清照诉张汝舟一案,我会说:张汝舟确实是一个渣男,离婚是正当的;但妻子告官揭发丈夫阴私,绝不值得称道与鼓励——这也是古人为什么要将亲亲相隐入法的初衷。

做为目击证人,交了身份证复印件,不上庭做证会怎样
其家庭可能因此出现信任危机,即便此案解决了,犯罪嫌疑人接受了法律的制裁,但可能对其家庭买下一颗暗雷,出狱后其家庭可能因此不和谐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②对人权的尊重,如果要求被告的直系近亲属作证人,对其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灵上的考研,甚至是折磨,我国自古(唐)以来就有“亲亲相隐制度”。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身份社会”吗?
我想通过中国古代法制史上有名的“亲亲相隐”制度在秦——也就是所谓的中国社会发生根本变革的时代的命运,就可以看清这个问题。我们都知道,亲亲相隐制度最早为孔子所提出,这种制度正如范忠信所说是与中国传统的宗法家族的社会结构相适应的,实际上就是梅因所说的,赋予家长制定家族内部法律的权力。而战国时期的秦国以...

试论汉承秦制与汉家制度
直到汉宣帝刘询(就是他在法律中引入了儒家的“亲亲相隐”原则)时,法家仍是西汉的指导思想。汉元帝刘奭(音“是”,公元前49年嗣位)作太子时,就好儒术,为人柔懦。他反对宣帝「用法太深」,建议任用儒生。宣帝懂得用儒家治国国家必削弱,他严厉斥责了太子。据《汉书·宣帝纪》载:“(太子刘奭)...

中国古代证据制度
但是,根据唐至明、清的法律规定,下面两类人不得作证:第一,属于相容隐范围的人,即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和奴婢、部曲(农奴)、雇工人对家长不得作证。这是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在证据制度上的反映(见亲亲相隐)。第二,年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和笃疾者(恶疾、癫狂、两肢废、两目盲等,见伤害)。这些...

国学思维认知模式是什么样的呀
“亲亲相隐”(现代司法用“回避制度”来解决)等许多其它观点,不一一赘述了。 === 二、孟子时期的儒学: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做了发展 1、民本思想:民为重,社稷(国家)次之,君为轻。 -- 2、仁政思想:仁者爱人,统治者应当宽厚待民,施以恩惠,以赢取民心,获得民众爱戴。百姓应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对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八条的理解是什么?
根据现有的史料,最早关于“亲亲相隐”的思想记载于《论语·子路》记载:“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可见,孔子对发自人内心深处的自然情感十分看重,父子有亲是内心的真实情感,“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违背了人的“亲亲相爱”、“亲亲相隐”的天性。这种“亲亲相隐”思想对我国的法律制...

嵇牧15657933544问: 亲亲得相首匿具体是什么意思
伊宁市恒康回答: “亲亲得相首匿”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一项基本法律原则,在古代司法实践中曾发挥了重要的社会职能.今天,当我们走向法治国家时,如何科学地对待“亲亲得相首匿”...

嵇牧15657933544问: 法律知识求助!汉代确立的亲亲相隐制度与明朝家长的教令权 -
伊宁市恒康回答: 不矛盾,亲亲得相首匿,主要是卑幼匿尊长,明朝关于子女告父母也属于不孝.但家长送子女去官府,这叫大义灭亲.

嵇牧15657933544问: 《论语》中孔子说,父亲犯罪,子女不得告发,只得包庇,这句话出自哪一篇,请多指教. -
伊宁市恒康回答:[答案] 朋友问的是 亲亲相隐吧~ 亲亲相隐顺从了人伦,“屈法以伸伦理”,在对律法的尊崇中止步于人尊严的禁地,体现了对基本人权的尊重. 正如汉宣帝确立“亲亲相隐”入律时所言:“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祸患,犹蒙死而存亡.诚爱结于心...

嵇牧15657933544问: 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在宋朝怎样适用? -
伊宁市恒康回答: 亲亲得相首匿 是汉代刑罚适用原则之一,具体指汉代法律所规定的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以外的罪行,有罪应相互包庇隐瞒,不得向官府告发;对于亲属之间容隐犯罪的行为,法律也不追究其刑事责任. 这种亲属之间...

嵇牧15657933544问: 古代法律里有家里人犯罪家人举报也会定罪,这是哪个国家的法律? -
伊宁市恒康回答: 中外很多国家历史上都有此类规定. 中国古代法中一般称之为“亲亲相隐”制度.在中国古代,亲亲相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主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亲亲相隐原则得到进一步确认.唐律对亲亲相隐原则作了具体规定,以后各朝的规定大体上与唐相同,其内容主要有3点:亲属有罪相隐,不论罪或减刑;控告应相隐的亲属,要处刑;有两类罪不适用亲亲相隐原则:一类是谋反、谋大逆、谋叛及其他某些重罪,另一类是某些亲属互相侵害罪.

嵇牧15657933544问: 古代有一条律法:亲人犯罪隐瞒不举报算合法.举报算违法的律法叫什么? -
伊宁市恒康回答: 古代社会以宗族、礼法为基础,人治大于法治,亲亲相隐在古代是被提倡的,举报犯法的亲人反而为世俗所不容,谋反、谋大逆、谋叛等十恶不赦的重罪例外.

嵇牧15657933544问: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身份社会”吗? -
伊宁市恒康回答: 梁治平在《'从身份到契约':社会关系的革命,读梅因<古代法>随想》一文众根据梅因的结论提出中国古代也是一个身份社会.梁在文中说:“不过,真正能够激发起一个当代中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