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身份社会”吗?

作者&投稿:樊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社会身份是什么~

身份指人的出身和社会地位,在中国,身份制作为意识形态是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主要部分和重要的道德行为规范准则,它对中国人的作用是持续的,这种持续作用在他们心理层面的深处也凝成一种情结。
身份制是个新的概念,其中的“制”,显然就是制度之意。据《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的定义 ,制度或制度化的模式可以定义为, 解决社会中一些长期反复出现的基本问题的或者使社会有秩序生活的(行为)制约准则。这可能是比较接近制度的初始涵义的解释。其中说的“准则”经社会化过程习得, 以观 念的形态储存在社会成员的意识结构中,指导行为;使外显的行为程序化。

扩展资料:
身份特征
1、在身份社会,人们将身份视为获取特权的主要途径。在身份社会,身份成为确定人们地位.权利大小.义务多少的根本标准。身份的本质就是讲究差别.亲疏.尊卑.贵贱,因而身份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分水岭,人与人之间一切差别的总根源。
2、身份等级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破坏社会和谐。正如马克斯所指出的,封建制度就其最广的意义来说,是精神的动物世界,是被分裂的人类世界,在封建社会这种身份社会里,人像动物一样也按纲.目.科.属.种来分类,等级森严。
3、身份社会是一个背离法治的“人治”社会。身份社会处处讲究身份,其目的在于拔高少数有身份的人,而贬低绝大多数无身份的人,身份就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表现,也是维护人与人之间不平等最有力的工具。
4、身份社会奉行唯心的宿命论。“官恒为官,民恒为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身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角色

原始社会(终止于大禹之子启)-奴隶社会(终止于秦统一六国)-封建社会(终止于1901年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终止于1945年)-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终止于1949)-社会主义(至今)
有几个时代的争议较多:夏朝建立至秦统一是奴是封;辛亥革命至1949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资本主义共存还是应分列等等,还有农村与城市体制的不同也是争议焦点。

梁治平在《‘从身份到契约’:社会关系的革命,读梅因<古代法>随想》一文众根据梅因的结论提出中国古代也是一个身份社会。梁在文中说:“不过,真正能够激发起一个当代中国人兴味的,毋宁是下面这类问题:梅因的进步公式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特别是,今天的中国人是否能借助这个公式对自己的文化传习和现代化问题作更深一层的反思。”也许借助《古代法》中的研究材料和成果,研究中国问题才是他十分关注本书的结论而非其主题或结构的原因。 什么是身份,什么又是身份社会?梁治平在《身份社会与伦理法律》一文中说得很明确——“现代文明社会有普遍之公民权。除极少数例外,所有人到了法定年龄都可以获得公民权,并不因为他是父或子、官或民而有不同。不过,这只是最近一二百年的事情,再往前,无论东方、西方都不是这样,那时,一个人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往往取决于他先天或后天具有的身份。换言之,法律根据种种不同的身份确定人们相应的权利或义务。如果这种情形极为普遍,构成社会的常态,这种社会就可称之为身份社会。” 广西大学的魏敦友教授认为,如果梁治平所说的“身份”一词来源于梅因的“从身份到契约”的话,那么他关于中国社会是“身份社会”的言说就很成问题。因为所谓的“身份”如果是梁所说的是借以确立人的权利义务的名分的话,那么任何社会都可以称作是“身份社会”,包括如果梁所谓的如今的“公民权”社会。因为“公民”本身也是一个身份,这肯定与梁的本意不符。关键问题是梅因在《古代法》中对“身份”所做的界定远不止此,在第五章原始社会和著作的最后,他直抒胸意地写道:“在‘人法’中所提到的一切形式的‘身份’都起源古代属于‘家族’所有的权利和特权”,很明显,这里的身份与家族对确认与限定分不开。接下来进一步的结论应该是,梅因所谓的“身份社会”就是一个以宗亲家族为基本单位,以宗亲家族所确认的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宗亲家族关系为基本社会关系的社会。 应该说,捕捉到梁治平在这一点上的失误,魏敦友教授眼光是十分犀利的,学术批判态度也是十分中肯的。 但是我们能不能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的时候,跟随魏教授的逻辑理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古代社会不是一个“身份社会”,“梅因的理论范式可能不适用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这样的结论? 魏教授综合钱穆和何怀宏的研究成果,辅以自己的见解进行论述,他的主要观点大致是:中国社会在秦汉以前可以说是一个“身份社会”,但秦汉以后,世袭贵族集团彻底崩坏,官爵不能世袭,政权普遍公开,人人都有入仕的可能。(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将这样的社会描绘为一个平铺的社会,他说“这种平铺社会是就社会基础而言的,它是讲人与人之间在社会上并无身份(先天血缘)上的区别,因此,在这样一个平铺社会里面,“若要讲平等,中国人最平等。若要讲自由,中国人最自由。”我对钱穆老先生是由衷地敬重和崇拜的,但是他这个说法无疑是我接触的关于中国社会的最令人费解的说法。) 魏教授接着说,世袭贵族统治的崩坏导致的结果是政府对社会治理的垄断,唯有做官在能进入社会管理者的基层,才能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上占据优势,而当官的途径无非两种,科举入仕或揭竿为王。 最后他的结论是中国社会从社会基础上来讲是一个平铺化的社会,从社会治理结构上来讲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而从文化观念上讲则是一个机会主义的社会。总而言之,中国社会不是一个“身份社会”。 当我们说一个社会是或不是“身份社会”时,我们究竟是从哪一个角度描述它的呢?我们看到《古代法》第五章第72页中写道: “原始时代的社会并不是像现在所设想的,是一个个人的集合,在事实上,并且根率组成它的人们的看法,它是一个许多家族的集合体。如果说一个古代社会的单位是‘家族’,而一个现代社会的单位是‘个人’,则这个对比,也许可以更强有力地表示出来。” 同一页中还写道: “许多‘家族’的集团形成‘氏族’或‘大氏族’。许多‘氏族’的集合形成‘部落’。而许多‘部落’的集合则构成了‘共和政治’。” 第六章第105页中写道: “原始社会的定义作为社会的单位,不是个人,而是由真实的或拟制的血族关系结合起来的许多人的集团。” 我不知道除了以社会基础,也就是社会组成结构形式的角度来理解这些对“身份社会”的描述外,还可以如何解读这些话。如果是这样,那么我就更不明白魏敦友用所谓的社会治理结构以及文化观念的论说来否定中国社会是一个“身份社会”的用意究竟在什么地方。 也就是说,要分辨中国社会究竟是不是一个“身份社会”,关键要看中国古代社会是不是一个以血缘的或拟制的宗亲最基本的构成单位。秦汉以前的中国是,这一点可以达成共识。魏先生以为秦汉以后的中国不是,而是一个“平铺化的社会”,我对这个用语感到十分困惑,何谓平铺化的社会?平铺化的社会究竟是由家族构成的,还是由个人构成,或是由其他的什么东西构成?我猜测他的意思大致是由单个的个人构成,如果是这样,我觉得简直他的结论似乎不值一驳。 秦汉以后,政治统治的原则与结构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社会的组成基本细胞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不说汉朝分封制的复兴,也不论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的庞大。我想通过中国古代法制史上有名的“亲亲相隐”制度在秦——也就是所谓的中国社会发生根本变革的时代的命运,就可以看清这个问题。我们都知道,亲亲相隐制度最早为孔子所提出,这种制度正如范忠信所说是与中国传统的宗法家族的社会结构相适应的,实际上就是梅因所说的,赋予家长制定家族内部法律的权力。而战国时期的秦国以主张人性好利说的法家思想作为主导思想,商鞅变法时期实行强制告奸,“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并不允许亲属之间相互容隐犯罪,“至治,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民人不能相为隐。”但到了秦代,情况发生了改变,秦律中的告诉分成了“公室告”与“非公室告”,“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而行告,告者罪”。这几乎就是汉代以后亲亲相隐的全部内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按理说,如果中国古代社会在秦时发生了根本的结构变化,那么法律从亲亲相隐到强制告奸的变化,不正和了梅因那句话——达到了滞后的法律与活跃的社会之间的结合处,这是两者良性互动的结果呀,那为什么最后秦代统治者又回到了“亲亲相隐”的老路上呢?唯一的解释就是中国社会的宗法家族结构在秦的两端根本就没有发生什么更多的变化,而强制告奸的最大效果就是了动摇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的宗法等级家族、动摇了家长权,已经对国家的稳定与君权的权威造成了相当的威胁,统治者不得不变。 梅因在《古代法》第八章第148页对印度村落共产体的财产所有制的描写——虽然每一代的每个成员对于财产中的没有经过分割的一个份额都有一种合法的权利,但事实上,甚至在父死亡时,也绝少发生分家,财产继续被保留不分割有几代之久,这样的共有领地由一个年事最高的宗亲作为代理人加以管理。这与中国古代常见的大家庭何其相似,我相信大家都不难由此联想到前期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大宅门》、《京华烟云》中的那些大家庭。台湾著名民法学家王泽鉴的老师萨孟武先生在《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一书中对这种家庭所有制也有着类似的论述:说郝、政两房因贾母尚在,礼云,父母在,不有私财,虽然同房各食,但并未分家,而由贾琏总管家务。 如果可以确认中国是一个“身份社会”,那所谓的社会治理结构——官本位主义和文化观念上的机会主义心态在这样一个社会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关于宗亲家族的流弊问题,梅因除了暗示不利于个人权利的生长以及财产的流转外别无涉及,而萨孟武先生对这一点却深有见地:“大家族而未分家,确有此种现象。其尤弊者,财产既然不是个人思友而是全家公有,那么,有权势的就可从中舞弊,将共产变为私财,凤姐的作风就是如此。其贫穷的则利用红包,讨好富的,假其权势,分润微利。这是最大的问题,至于其他的缺点,如铺张浪费,钩心斗角,关系混乱,有人腐化堕落,有人擅势专权。”在家国一体的古代中国,这种退化的趋势不仅是家族的难以摆脱的厄运,更是一个政治国家永远无法解救的慢性毒药。一个家败落了就败落了,一个政治国家,在中国也就是一个朝代衰亡了怎么办?我的意见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士绅官僚和豪强流氓的作用就是努力克服这种“身份社会”腐化的必然趋势,士绅官僚从社会内部用温和的政治改革措施挽大厦于将顷,而豪强流氓则是从社会外部用极端的暴力将这个政治国家彻底推倒从来,两者努力的结果,一个除弊的新的政治国家重新建立起来了,而中国古代“身份社会”得益于这种有利的更新而永续存在。 我的结论就是,官本位主义与机会主义在中国古代起到的作用,不仅不是消解“身份社会”的基本构成结构,而是作为一种动力推动身份社会做一种周而复始永不停止的圆周型运动。


古代西方奴隶=回报、财富、战斗力,为何中国奴隶“一文不值”?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只适用于西方国家,于中国而言,硬把这种对西方历史的划分强加给中国,是不对的。 那为什么相比于古西方,中国古代奴隶的存在感那么低? 一、奴隶是战争回报罗马最直接的财富 公元前3世纪初,罗马统一意大利后就走上海外扩张道路。经过迦太基战争、马其顿战争等,一个个强敌被罗马征服。整个地中海区域,...

中国古代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他们分别是指那些朝代?_百度...
2、奴隶社会,从启建立夏开始,经历商、西周,东周的春秋时期 3、封建社会,从东周的战国时期开始,经历秦、西汉、新、东汉、三国(魏、蜀、吴),西晋、东晋,五胡(氐、鲜卑、羌、羯、匈奴,这五个民族)十六国(前赵(汉)、前凉、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

中国封建社会是什么时候开始?是什么时候衰败的?
在军事上的发展也极为不利,虽然国家是统一的,但是各种割据势力暗流涌动,统治基础是非常不稳定的。学到了清朝的时候,因为闭关锁国的政策下导致上制度科技完全落后,再加上当时的国外已经发展起来了,而清政府软弱无能,在面对列强入侵的时候,只能一味的割地赔款,这也进一步激起了民怨。中国的封建社会...

中国古代社会能保持相对稳定,你知道根本原因是什么吗?
因为大家的目标还是非常统一的,而且一些所谓的战乱,其实背后的更大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大一统。所以在这样的一个主流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社会还是相对稳定的。熟悉中国历史的人应该也非常的清楚,中国古代的经济形势一直是一个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封闭的家庭经营形式,而且它还有一个非常大...

什么是中国古代封建制的基础?
中国古代封建制的基础是土地所有权和等级制度。在古代社会中,土地被认为是公共财产,由国家或君主掌控。但在封建社会中,土地被赋予了私有属性。土地的所有者是封建地主,他们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收取农民的租金和徭役。另一个基础是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将社会分为不同的等级或阶层,包括君主、贵族、官僚、...

辨析题1: 在中国古代社会,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去学堂或私塾读书学习,教育...
其实不仅仅在古代再现代依然会存在这种问题,这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表现,也就说在清朝的时候中国的文盲能达到99%以上。这绝对是因为家庭原因财富造成的,所以说这种不平衡在现代的大工业生产的国家干扰干一下啊,改变了。

中国古代的奴隶制社会只在哪一个朝代全面转变为封建社会的?
由此可见,至少在汉代,奴隶确切的存在于中国社会之中。既然汉朝有奴隶,那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作为奴隶,最主要的任务当然是替主人工作。在世界各大文明的奴隶中,从事的工作有体力劳动也有家中的各类杂役,这在汉代也是一样。如上文所提的《僮约》中就提到了奴当从百役使。作为家中私奴的他们,...

中国封建社会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国封建社会是指从中国古代战国时代中期开始,到清朝后期(鸦片战争前)结束的历史时期,其起止年限为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含义:狭义上指分封制的社会结构,这种提法最早是指西欧中世纪的国家结构,中国夏商周先秦时期也存在类似的制度。广义上的封建社会则是由马克思定义的,指的是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

有谁能告诉我中国古代建筑体现等级高低的有哪些方面吗
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为了保证理想的社会道德秩序和完善的建筑体系,往往制定出一套典章制度或法律条款,要求按照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差别,来确定其可以使用的建筑形式和规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建筑等级制度。在中国古代建筑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等级制度也留下了其特有的印记。无论是中国城市、聚落和住居空间的组织...

三省六部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相当于现在什么机构...
“三省六部”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到了隋朝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

卧龙区18619001712: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身份社会”吗? -
豆咏玉屏: 梁治平在《'从身份到契约':社会关系的革命,读梅因<古代法>随想》一文众根据梅因的结论提出中国古代也是一个身份社会.梁在文中说:“不过,真正能够激发起一个当代中国...

卧龙区18619001712: 中国古代不是男权社会吗?为什么还有很多男人怕老婆呢?古代不是男尊女卑吗? -
豆咏玉屏: 这涉及到具体的情况,全局来看确实是男尊女卑,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恐怕情况就不完全一致了

卧龙区18619001712: 李逵为什么那么死心塌地的跟宋江 -
豆咏玉屏: 因为对于黑牛来说,没见过宋江之前,已经听说很久了.因为黑牛脑子比较直,在黑牛的心里,宋江是一个大仁大义,又有知识见解的人.(虽然我不这么认为) 宋江对于李逵而言,是一个身份地位都很对立的人,而且还有那么多有胆识有谋略的人跟着宋江,在脑子单纯的 黑牛心里,宋江是他认为比较完美的人.

卧龙区18619001712: 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
豆咏玉屏: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历史的进步,生产力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同时封建社会也是一个阶级社会. 1.经济基础不同:两者分别是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2.奴隶社会的奴隶没有任何生产资料,而封建社会的农民有部分生产资料. 3.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但不再是地主的私人财产. 4.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远远高于奴隶社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最主要的是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区别

卧龙区18619001712: 古代士人有哪些特征? -
豆咏玉屏: 从清初以来随着科举制度和捐纳制度的发展,作为官僚士大夫文化背景整个士人阶层变得越来越庞大,应当说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无论是就人口比例而言还是就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而言都变得比以前更加重要了

卧龙区18619001712: 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具有超稳定结构?其中舆论沟通机制起到了什么作用 -
豆咏玉屏: 1:中国古代实行中央集权的文官制,建立了金字塔结构的官阶体系,形成强有力的覆盖式管理网络;2:同时,在严格的蛛网式管理中,又实行科举制度,人人都可通过科考改变社会地位和家族命运,无形中形成一种身份转移变换的机会,给严管带来释放压力的机会,也使社会矛盾有一定缓解.

卧龙区18619001712: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制度的认识求一篇作文 -
豆咏玉屏: 读完我国古代法律制度,使我不仅对古代的整个法律体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而且还了解到其产生的根源和社会背景.中国古代自国家出现后,统治阶级就开始通过国家机关制定法律,建立法律制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的法...

卧龙区18619001712: 知识分子与滋事分子有什么区别 -
豆咏玉屏: 古代知识分子一般称"士".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经过夏商周时代的发展而形成的一个社会阶层.它居于四民之首,但又是贵族等级中最低的一级."在周代封建制度中,士是贵族阶级的最低一层,而"士"的上面是'大夫'下面则是所谓'庶人...

卧龙区18619001712: 中国古代是什么意思 -
豆咏玉屏: 简单说就是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历史,都叫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和封建社会.其中封建社会可分为五个阶段:东周、秦、汉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阶段.隋唐五代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辽、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阶段.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阶段.

卧龙区18619001712: 试述先秦至六朝士阶层的演变 -
豆咏玉屏: 【演变过程】 “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