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亲亲相隐

作者&投稿:公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亲亲相隐”的原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社会的倒退呢?
部曲奴裨为主隐,皆勿论。若犯谋叛以上者,不用此律。 以此得知,唐朝扩大了“亲亲相隐”的规模和适用范围,但凡居住在一起的亲属们,不论血缘亲疏均可为对方相隐。甚至于,就连不同居住的大功以上亲属们亦可引用此律相隐。 在《唐律》中,不仅完善了“亲亲相隐”制度,而且比之前的历朝历代都更具有可行性,除了...

现代社会是否适用亲亲相隐? 如何辩论?
中国封建刑律的一项原则,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不告发和不作证的不论罪,反之要论罪。实行这项原则,是为了维护封建伦常和家族制度,巩固君主专制统治。亲亲相隐本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主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亲亲相隐原则进一步得到确认。唐律对亲亲相隐原则作了具体规定,以后各朝的规定大体上与唐相同...

儒家是主张“亲亲相隐”呢,还是“大义灭亲”?
“容隐权”是社会伦理对抗体制权力的第一道防线,一个亲亲互证的社会是体制权力最容易泛滥的社会。这也能够解释中华法系中对待儒家社会伦理“亲亲相隐”和“破坏性大义灭亲”的态度上和秦律的相异之处。 3 何去何从?现代中国社会“容隐权”。 现代中国人对失去“容隐权”的恶果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在过去相当...

如何理解论语中的“亲亲相隐?”?
探索儒家智慧:亲亲相隐的深层解读 论语中的“亲亲相隐”这一理念,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孔子对于亲情与法律之间关系的独特见解。在杨伯峻、钱穆、李泽厚三位学者的翻译中,我们都能看到孔子对这一原则的肯定,他们分别诠释为:“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这就是直率。”这种看似矛盾的主张,实则...

亲亲相隐不为罪
亲亲相隐不为罪,是一条刑法原则。 所谓亲亲相隐不为罪,即法律规定近亲之间相互隐瞒某些法定罪行而不构成犯罪,其立法目的旨在平衡个案追究与人伦常情之间的价值。作为一条古老的刑法原则,亲亲相隐不为罪迄今仍为中外刑事立法所沿用,只是适用的罪种范围不一而已。比如,改开后的中国《刑事诉讼法》...

以古代亲亲相隐司法原则为例
亲亲相隐作为一项法律原则在中国的法律制度中存续了上千年,新中国建立后该原则被认为是封建礼教的糟粕而抛弃,使得这一法律传统走向灭亡。但是,应当看到,在当今世界许多国家中均在不同程度上仍然保留着“亲亲相隐”,以及我国现今刑事司法制度中的期待可能性原则亦与之有一定的联系,本文从该原则存在的...

老师一定知道“亲亲相隐”制度吧
代表儒家思想和法律制度相结合的“亲亲相隐”制度在这一时期逐渐成熟和完善。以唐律中的规定为例,首先在《名例律》中确立了“同居相为隐”的总原则,并将亲属相隐的范围由亲属间扩大至“同居相为隐”,体现了这一时期统治者的开明和“亲亲相隐”制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名例律》规定:“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

亲亲相隐制度为什么在建国后被废除并至今仍未在法律中有所体现?_百度...
这个制度说白了就是要求大义灭亲,之所以没有废止,主要因为我国目前刑法还是以打击犯罪为主要目的的。目前法律中体现在包庇犯罪方面。有不明白的可继续追问或者更多详细情况请登录威海律师门户网站:www.wh-lawyer.com ;如觉得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望采纳、好评。

亲亲相隐不为罪法律规定
所谓亲亲相隐不为罪,即法律规定近亲之间相互隐瞒某些法定罪行而不构成犯罪。作为一条古老的刑法原则,亲亲相隐不为罪迄今仍为中外刑事立法所沿用,只是适用的罪种范围不一而已。比如,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三条即免除了配偶、父母和子女的强制作证义务。再如,普通法系国家的判例也肯...

儒家是主张“亲亲相隐”呢?还是“大义灭亲”?
儒家以"家"为核心,强调家庭的和谐与教化作用,当然是主张“亲亲相隐”了.下面的文章对这个做了精彩分析,仅供参考.先说一下“大义灭亲”和“亲亲相隐”的出处和含义,春秋时卫国大夫石碏正直不阿,其子石厚却勾结公子州吁,发动政变害死国君,篡夺了卫国政权。石碏在邻国的帮助下粉碎政变,并不顾劝阻...

弥鱼17637489331问: 亲亲得相首匿具体是什么意思
滨海县沃尔回答: “亲亲得相首匿”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一项基本法律原则,在古代司法实践中曾发挥... 这段话也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亲亲相隐不为罪”. “亲亲得相首匿”的思想到了唐朝...

弥鱼17637489331问: 怎样看唐律中“同居相为隐”的原则?
滨海县沃尔回答: 是唐律的重要刑法原则.即同财共居之人及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互相容隐犯罪者,可以减免刑事责任.其具体规定,一是同居者和大功以上亲及部分近亲属相隐不负刑事责任;二是小功以下亲属相隐,减凡人三等论处;三是谋反、谋大逆、谋叛一类重大犯罪,不适用相隐之律.它是继承汉律“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并进一步完备化和制度化的产物. 这个原则是封建社会儒家文化和道德建设被法律化的一种体现,主要是为了家庭稳定 社会和睦.从现代法律建设上说 它表现出了充分尊重证人权利和尊严. 它是封建伦理道德在中国古代刑法上的反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我国现代法制建设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弥鱼17637489331问: 反对亲亲相隐的法律理由, 要是现代法律的理由,急求,今天晚上就要,谢谢 !1月22晚上 -
滨海县沃尔回答: 中国封建刑律的一项原则,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不告发和不作证的不论罪,反之要论罪.实行这项原则,是为了维护封建伦常和家族制度,巩固君主专制统治.亲亲相隐本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主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亲亲相隐原则进一步得到确认.唐律对亲亲相隐原则作了具体规定,以后各朝的规定大体上与唐相同,其内容主要有3点:亲属有罪相隐,不论罪或减刑;控告应相隐的亲属,要处刑;有两类罪不适用亲亲相隐原则:一类是谋反、谋大逆、谋叛及其他某些重罪,另一类是某些亲属互相侵害罪.

弥鱼17637489331问: 古代法律里有家里人犯罪家人举报也会定罪,这是哪个国家的法律? -
滨海县沃尔回答: 中外很多国家历史上都有此类规定. 中国古代法中一般称之为“亲亲相隐”制度.在中国古代,亲亲相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主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亲亲相隐原则得到进一步确认.唐律对亲亲相隐原则作了具体规定,以后各朝的规定大体上与唐相同,其内容主要有3点:亲属有罪相隐,不论罪或减刑;控告应相隐的亲属,要处刑;有两类罪不适用亲亲相隐原则:一类是谋反、谋大逆、谋叛及其他某些重罪,另一类是某些亲属互相侵害罪.

弥鱼17637489331问: 哪些朝代的法律法规主张伸礼屈法 -
滨海县沃尔回答: 在刑罚适用上采取伸礼屈法的态度.自汉以迄清末,有关亲亲相隐制几乎代代相沿,少有更动;至于民国台湾百年多来的刑事法中仍多所保留. 亲亲得相首匿 该原则是汉宣帝时期确立的.主张亲属间首谋藏匿可以不负刑事责任.“父为子隐,...

弥鱼17637489331问: 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在宋朝怎样适用? -
滨海县沃尔回答: 亲亲得相首匿 是汉代刑罚适用原则之一,具体指汉代法律所规定的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以外的罪行,有罪应相互包庇隐瞒,不得向官府告发;对于亲属之间容隐犯罪的行为,法律也不追究其刑事责任. 这种亲属之间...

弥鱼17637489331问: 中国法制史案例分析解答,急急急!!! -
滨海县沃尔回答: 汉代司法中的“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所谓得相首匿即时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这是汉代在儒家“父子相隐”思想下形成的重要的刑法原则.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是孔子“亲亲相隐,直在其中”的伦理观念在封建法律中的直接体现.意在维护以父权和夫权为中心的封建家庭伦常关系,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这项刑法原则,被唐律所吸收,发展成“同居相为隐”的律条

弥鱼17637489331问: 论述唐律的主要特点和历史地位 -
滨海县沃尔回答: (1)“礼法合一”.唐朝继承、发展以往礼法并用的统治方法和立法经验,使法律内容“一准乎礼”,真正实现了礼与法的统一.把封建伦理道德的精神力量与国家法律统治力量紧密糅合在一起,法的强制力加强了礼的束缚作用,礼的约束力增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