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利之辨文言文阅读孟子见梁惠王

作者&投稿:豫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孟子 梁惠王篇 原文及翻译

寡人章 梁惠王曰:“寡人①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③,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④,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⑤:填然⑥鼓之,兵刃既接⑦,弃甲曳兵而走⑧,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⑨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⑩,谷不可胜食{11}也;数罟不入洿池{12},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13}以时入山林{14},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15}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16},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17},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18},勿夺其时{19},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20},申之以孝悌之义{21},颁白者{22}不负戴{23}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24}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25},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26},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7}。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28}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29},斯天下之民至焉。” [今注] ①寡人:寡德之人也,是人君自谦之词。

②尽心焉耳矣:“尽心”,犹言尽力。“焉耳矣”,是词终连用助词。

有加强语义。谓于救荒之事已竭尽一己之力。

按焦循《正义》:“焉耳当作焉尔。礼记三年问云:然则何以三年也?曰:加隆焉尔也。

隐公二年公传云:托始焉尔。何休注云:焉尔犹于是也。

然则此言尽心焉尔者犹云尽心于是矣。” ③河内河东:皆魏地。

指黄河以北的今河南省沁阳、济源、博爱一带,旧时通称河内。魏国的河东地,当今山西省西南部。

④加少加多:“加少”,是减少。“加多”,是增多。

⑤请以战喻:“喻”,本作谕,譬也。即比譬义。

言请用战争为比譬。 ⑥填然:“填”,音田。

鼓音。“填然”,犹今之口语冬地。

古时战争,击鼓则兵进,鸣金则兵退。 ⑦兵刃既接:“兵”,械器。

“刃”,刀。此句形容两军交锋状。

⑧弃甲曳兵而走:“甲”,是盔甲。“曳”,拖也。

“走”,败逃也。此句形容败退情形。

⑨直:特也,但也。又直、特,古同声。

⑩不违农时:“{11}不可胜食:“胜”,读升,尽也。“不可胜食”,犹言食之不尽。

下文“不可胜用”,即用之不竭。 {12}数罟不入洿池:“数”,读促。

“罟”,读古。“数罟”,细密网也。

“洿”,音乌。“洿池”,深池也。

{13}斧斤:“斤”,斫木斧也。古以刃直称斧,刃横称斤。

{14}以时入山林:《礼记·王制》:“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即以时也。

依照一定之时日。 {15}养生丧死而无憾:“养生”,是为生者得以谋生。

“丧死”,是为死者得以安葬。“憾”,恨也。

{16}五亩之宅:据赵注:此为一夫所授,二亩半在田,二亩半在邑,田中不得有木,恐妨五谷,乃于墙下种桑,以供蚕事。古代庶民皆衣帛。

《周礼》云:“庶民不蚕者不帛。”可知老者不能衣帛。

此言五十衣帛,含有养老意。 {17}无失其时:“时”,诸牲畜孵化及之生育之时。

“无失时”,言孕字不失时也。“字”,乳也。

《说文》段注:“人及鸟生子曰乳。” {18}百亩之田:亦一夫所授。

考古代井田:一夫一妇,耕耨百亩。 {19}勿夺其时:言不可以徭役夺其农时也。

{20}谨庠序之教:“谨”,敬也。有不苟义。

今言“加强”。殷曰序,周曰庠,皆乡学之名。

{21}申之以孝悌之义:“申”,重也。有“再三”及“反复叮咛”之义。

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悌”通弟,顺也。

“义”,作义理解。 {22}颁白者:“颁”,同斑。

老人头半白半黑者。 {23}负戴:以背任物曰负,以首任物曰戴。

{24}黎民:指百姓。 {25}然而不王者:“然而”,是词之承上而转意。

王引之云“犹言如是而”也。“王”读旺,往也。

人民归往之也。人民为何归往,归依仁也。

{26}检:敛也。有节制收聚意。

{27}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莩”通殍,饿死之称。

“发”,发放也。发放仓廪以赈贷百姓。

含有平粜救荒意。 {28}岁:凶年。

{29}王无罪岁:“无”,有勿义。言王勿要诿罪于年岁歉收。

[今译] 梁惠王说:“寡人对于国事,可算是竭尽心力了!河内遇着荒年,就将那少壮的百姓迁到河东去就食;又将河东的米粟,分运到河内来赈济。河东遇着荒年,也是这样做。

看邻国的政事,没有像寡人这样的用心,但是邻国的百姓,未见减少,我国的百姓,未见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答道:“王向来喜欢战争,现在就用战争来做个比喻。咚咚的鼓声响着,两军的刀剑已经交锋,那打败的,弃掉盔甲,拖着兵器就逃走,有的逃了一百步就止住,有的逃了五十步就止住。

这逃五十步的取笑那逃一百步的,说他胆子小,王以为怎样?”惠王说:“不可以的。只不过逃到一百步罢了,也同是一样的逃走啊!”孟子说:“若是知道这个道理,就不必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要想百姓增多,只要不耽误百姓耕种的时候,五谷自然吃不完了。细密的网罟,不要放进深水池内,鱼鳖自然吃不完了。

斧斤必按照时令,才往山林里去斫伐,材木自。

2. 怎样论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义利观:"重义"诚可贵 "轻利"该不该 义利之辨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极重要的问题,也是孟子思想中极重要的内容。

但长期以来,孟子的义利之辨受到诸多曲解。传统的观点认为孟子“重义轻利”,后来在认同“重义”的前提下,有人对其是否“轻利”提出质疑,并针对传统的“重义轻利”说,提出“重义但不轻利”的新解释。

认为“重义”只是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以义求利,并非不言利,也不轻利。分歧的焦点主要在于对孟子“何必曰利”的“利”字如何理解。

这方面大致有三:其一,以“利”为功利之利、利害之利,即某一特定行为所产生的效果。在这个意义上,“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的含义是:人在实施某一行为时,在动机上应惟仁义是求,不计利害。

传统“重义轻利”说大致如此。其二,认为“利”是某种特殊性质的利益,如福利、公利、民利、大利以及与之相反的财利、私利、君利、小利等等,而孟子的“何必曰利”所反对的只是后者。

其三,同样以“利”为某种特殊性质的利益,但只划分为两大类,即义之利和不义之利,认为孟子只反对“不义之利”,凡属“义之利”,无论公利、私利、君利、民利、大利、小利、财利、福利,均可言可求。三种意见中后两种意见虽强调“义”对“利”的至上性和先决性,但也把“义”和“利”绑在了一起,突出的只是人类逐利行为的合理性,而不是人类及其社会整体行为的合理性。

举例说,商人可以“以义求利”,甚至可以“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但是他必须要赚钱,也就是说昧心钱他可以不赚,但赔钱的买卖他也不会去做。但社会生活中恰恰有许多事情不仅赔钱,而且搭命,却还是要做。

个人如此,群体如此,社会更是如此。如社会对“鳏寡孤独废疾”者的抚恤养育和照顾,如见人落水勇于施救,如此之类皆与逐利行为无关。

而孟子义利之辨的着眼点根本不在逐利行为这一个方面的合理与否,而是整个人类个体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合理与否。只有超越狭隘的商业伦理,从人类行为的整体伦理出发,才能体会孟子义利之辨的奥妙所在。

《孟子》中专辨义利的文字有两章:一章见于《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时的说词。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另一章见于《孟子·告子下》,是孟子遇宋Λ于石丘时发表的高论。宋Λ闻秦、楚构兵,决定往谒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高兴听,就再往谒秦王,“说而罢之”。

孟子问他将用什么道理来劝罢双方,宋Λ回答:“我将言其不利也。”这便引出孟子的一段义利之论:“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师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何必曰利?”按:“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乃两章共同宗旨,也是孟子一生立言之“号”。其中孟子见梁惠王一章被放在《孟子》全书之首,其意义前人曾有道及者。

如赵歧《注》云:“治国之道,明当以仁义为名,然后上下和亲,君臣集穆,天经地义不易之道,故以建篇首。”又焦循《正义》云:“《孟子》七篇,主明仁义,以此立首也。”

可见,此篇此句起着为全书标名立号的作用。那么,应当怎样理解这个“号”呢?几乎所有解读《孟子》的人都感觉出义和利在这里所具有的不容置疑的绝对对立的性质,只是有的学者总想通过赋予“利”以特殊意义的办法来减弱或化解这种对立,如前述第三派学者的做法,但那显然不合乎孟子的本旨。

那么,孟子义利之辨的宗旨究竟是什么?我们不妨先分析孟子和宋Λ那段对话。细读这段对话,不难发现孟子的“何必曰利”一语并非指宋子所要解决的问题。

宋Λ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制止秦楚构兵,对此,孟子说“先生之志大矣”,可见他是赞同的。但是,宋Λ欲以构兵“不利”为理由劝秦楚罢兵,孟子却坚决反对,以为“先生之号则不可”。

可见,他反对的乃是宋子劝秦楚罢兵的理由和根据。孟子认为,劝秦楚罢兵应从合不合仁义出发,而不应从利不利出发。

孟子在这里所辨的问题实则是人的行为的价值标准:判断某一行为应当与否的根据是什么?行为结果的利害?还是行为本身的性质?显然,宋Λ是以行为结果的利害为根据,引导行为主体趋利避害;孟子则相反,是以行为本身的仁义与否为根据,说服行为主体由非仁义之行复归于仁义之行。如此,则有两点可以澄清:第一,“何必曰利”的“利”字,在此是指主体行为的结果,其含义是功利之利、利害之利;第二,孟子通过“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所表达的义利观的实质是:将行为主体对其行为结果的利害计较,从其动机中彻底摒除,而以行为本身的仁义与否为其。

3. 《孟子 梁惠王上》 全文及其译文是什么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jí),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yōu)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hé)。

王在灵沼,於(wū)牣(rèn)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hé)丧?予及女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




义利之辨文言文阅读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义利观:"重义"诚可贵 "轻利"该不该 义利之辨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极重要的问题,也是孟子思想中极重要的内容。 但长期以来,孟子的义利之辨受到诸多曲解。传统的观点认为孟子“重义轻利”,后来在认同“重义”的前提下,有人对其是否“轻利”提出质疑,并针对传统的“重义轻利”说,提出“重义但不轻利”的...

利害之辨文言文翻译
好利者逸出于道义之外,其害显而浅;好名者窜入于道义之中。其害隐 而深。【译文】 一个好利的人,他的所作所为不择手段越出道义范围之外,逐利的祸害很明显,容易使人防范;一个好名的人,经常混迹仁义道德中沽名钓誉,他 所做的坏事人们不易发觉,结果所造成的后患都非常深远。【注解】 逸出:超出范围。 窜...

义利之辨文言文翻译
鲁国有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孔...

比较阅读下面篇文言文_完
1.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一至四题的一篇岳阳楼记范仲淹第二篇孟子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尝( ) ⑵先( ) ⑶对( ) ⑷王( ) 11.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未之有也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不得而非其上者 C.环而攻之而不胜 黑质而白章 D....

《孟德传》文言文阅读与回答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参考答案:10.D 11.C 12.B 13.(1)(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

辨文言文
1. 跪求“辨似”的文言文以及翻译谢谢阿 【原文】辨似 章学诚 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言者心之声,善观人者,观其所言而已矣。 人不必皆善,而所言未有不讬於善也。善观人者,察其言善之故而已矣。 夫子曰:“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恐其所言不出於意之所谓诚然也。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
小题1:试题分析:文言实虚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虚词要能辨出一词多义;实词,要识记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如,虚词“以”的用法。小题2:试题分析:C中“之”与例句都是“结构助词,的”。A中为动词,到;B、D为...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文言文阅读
1.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述仲尼之意,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

学问有利钝在哪个文言文
自己看清自己才叫作英明,但这确实是一件难事。2. 文言文中之的学问 古文中的学问有两种意思:1. 学习和询问(知识、技能等)。语出《易·乾》:“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孟子·滕文公上》:“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汉 贾山 《至言》:“学问至於刍荛者,求善无餍也。

文言文题答案
文言文题答案 《鱼我所欲也》孟子一.重点词语解释本心:患:辟:箪:蹴:得:乡:何加:恶:辩:义:勿丧:丧:万钟:贤者:苟得:二.重点句子翻译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2... 《鱼我所欲也》孟子一.重点词语解释本心: 患: 辟: 箪: 蹴: 得: 乡: 何加: 恶: 辩: 义: 勿丧: 丧...

东安县19166472102: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①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 -
徵武浦虹:[答案]1.B2.A3.C4.(1)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

东安县19166472102: 《孟子》中孟子见梁惠王气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
徵武浦虹: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开口问道:“老先生,您千里迢 迢赶来,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为什么要说利呢?我看只要说仁义 就够了....

东安县1916647210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孟子见粱惠王 ①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 -
徵武浦虹:[答案] 1.B2.A3.C4.C5.(1)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2)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义在...

东安县19166472102: >翻译《孟子 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
徵武浦虹:[答案]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东安县19166472102: 孟子见梁惠王的翻译 -
徵武浦虹: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

东安县19166472102: 孟子梁惠王上的原文 -
徵武浦虹: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东安县19166472102: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 -
徵武浦虹: 第一章 王何必言利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

东安县19166472102: (三)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 -
徵武浦虹:[答案] 25. 但如果以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掉国君而全部夺取他的财产,就不会感到满足.26. B27. (略)

东安县19166472102: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 -
徵武浦虹:[答案] (1)“仁义”比“利”好.(2)曰仁义而已.(3)①上下交征利,②后义而先利

东安县19166472102: 1.孟子见梁惠王中孟子和梁惠王各自提出了什么主张?2.孟子见梁惠王,为什么主张不必说“利”而说“仁义”呢 -
徵武浦虹:[答案] 孟子说仁义,梁惠王要利,孟子的观点是:仁义比利益重要. 惠王的观点是:利益更重要. 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然后王道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