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理,灭人欲”的理欲观是什么?

作者&投稿:芝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理存乎欲”的理欲观是什么?~

戴震的哲学思想是为他的社会政治伦理观服务的。因此,理欲关系成为他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坚决主张“理”与“欲”相统一,提出“理存乎欲”的进步学说。


戴震认为理欲不可分割,强调有欲才有理。他说:“人生而后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所谓欲,是指对声色臭味的物质欲望;所谓情,是指喜、怒。哀、乐的情感;所谓知,是指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辨别能力。所有这些人生来具有的自然本性,也就是人性,“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妒,逸)之谓性”,这是自然而合理的。因为“喜怒哀乐之情,声色臭味之欲,是非美恶之知,皆根于性而原于天”(《绪言》上)。“原于天”,就是出于自然。而且,只有正当地解决人们所需的情欲,才能生存,才能兴业。人有形体存在,就要吃饭、穿衣,这是人的自然的生理需求,如果人没有欲望,也就没有形体生命了。而且人活着、立业的动力,也与情欲相关。他说:“生养之道,存乎欲者也;感通之道,存乎情者也;二者,自然之符,天下之事举矣。”(《原善》卷上)这与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所说的“没有情欲,世界上任何伟大事业都不会成功”是一致的。


当然,戴震把人性归结为自然情欲,看不到人性的社会性,这在理论上是不够全面的。然而,他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的作用,有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是朱熹的观点
孟子: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朱熹: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专指理言,是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王守仁:
王守仁秉承陆九渊的学说,使陆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因此他们被称为“陆王学派”。陆九渊从“心即理”说出发,认为格物的下手处,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并不满意陆九渊的解释,他说:陆象山之学,“其学问思辨,致知格物之语,虽亦未免沿袭之累”。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正如陆九渊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则明“天理”。

朱熹以“天理”衡量历史的进退,是典型的封建主义的唯心史观。在他看来,“天理”是善的,“人欲”是恶的,而“人心”是可善可恶的,所谓“天理”,亦即“天分”。“天分”是天命所规定的“名分”。如:仁、义、礼、智等封建伦理;君臣、父子、夫妇、朋友等封建社会关系。“父安其父之分,于安其子之分,君安其君之分,臣安其臣之分”(《语类》卷九五)。人们按等级差别各安其分,就是顺天理。因为这些都是天赋予人的,必定如此,人们不可违背天理。违背就是失节。他极力赞扬“饿死事小,失节事极大”的偏激说教。为了“明天理,灭人欲”,他说:“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语类》卷一二)。所谓“人欲”,亦即“物欲”或“私欲”,就是人的耳、目、鼻、口、四肢之欲。如耳之于音乐,目之于美色,鼻之于芳香,口之于美味,四肢之于安逸等。这明显地受道教和佛教的影响。道家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昧令人口爽,要统治者设法使百姓“无欲”。佛教则把色、声、香、味等称为“妖”,把人欲称为“贼”。朱熹进而提出“革尽人欲”的主张。

在朱熹看来,天理与人欲是完全对立的。他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语类》卷一三)。他把人们的物质欲望要求看成是罪恶,主张禁欲主义。这是适应保守的大地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专制和一味加强经济剥削的需要的,也是封建国家“化民成俗”的“治人之方”。所以,从南宋末年到清末为止的近700年中,这种哲学一直成为封建统治的官方哲学。因为这种哲学的历史观是:天下万事,本于一心”(《文集》卷七五)。这一心,就是封建君主之心。在他看来,君主之心决定历史的发展。而君主之心又是以符合“天理”为标准,而决不能以人欲决定。如果君主之心不正,违背了“天理”,有了“私意”、“人欲”,历史就会倒退。不过,朱熹意识到君主之心必须“爱民”、“近民”、“欲民”。他说:君主应“爱民如子”(《文集》卷九九),“王道以得民心为本”(《孟子集注》卷一),君主要“平易近民”(《语类》卷一○八),“与民同欲”等。这是了不起的重民思想,值得弘扬。


如何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后来,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熹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试比较朱熹、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
【答案】:(1)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 ①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他的教育作用论是从他 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他认为教育的 作用在于“变化气质” “明明德”,以实现 "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②论"小 学”与“大学...

“存天理,灭人欲”“知行合一”属于程朱理学的思想,是否正确?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集为大成。“存天理,灭人欲”被认为是程朱...

“存天理,灭人欲”是什么意思?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思想宋明理学做人哲学的经典总结,也是符合诸子百家学说放之四海不变的真理。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与儒家孔子说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孟子说的“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心,充实之...

如何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天理” 指的是什么? “天”指的是什么?“理” 指的是什么?“天理” 指的是什么? 朱熹认为: “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 [1] “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灭人欲” 指...

“明天理,去人欲”是谁的思想主张?谢谢。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

“存天理,灭人欲”是谁提出的?
本性、本心为善的人之所以会走向恶,就在于其先天之善被后天的物欲所污染,人的本心错聩不明,天理也就被蒙蔽而不得彰显,只有通过去除物欲,泯灭己私的工夫,才能复明人的先天善性。但是,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应该有个界限和标准。南宋朱熹继承了二程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同时对天理人欲的内涵...

存天理灭人欲谁提出的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提出的。理学的初创者为北宋的周敦颐,而发扬光大者是程颢、程颐两兄弟以及南宋的朱熹。朱熹实际上并非“存天理,灭人欲”的 首倡者,但是他将此看作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之所在,并且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发,极大 地提高了这一观念的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并非是一概反对人的任何...

“存天理,灭人欲”由谁提出的?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这里所谓“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后来,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

二程、朱熹核心思想各是什么?
二程: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观念:以为天理是超越万物、永恒存在的宇宙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朱熹:南宋的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发扬“二程”之学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诸家之说,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核心是天理论,朱熹提出“明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

南和县17759261664: 对于“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解? -
安谈甘露: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 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简单的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 就是去恶.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

南和县17759261664: 存天理灭人欲是谁的观点,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
安谈甘露: “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观点,其核心思想有以下两个方面: 1、要按自然法则和自然规律办事.“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

南和县17759261664: “存天理,灭人欲”阐述了怎样的哲学思想?
安谈甘露: “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说法的提出习惯上被归于朱熹的名下,而实际上,类似的 提法早有渊源,《礼记•乐记》中说:“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

南和县17759261664: 如何理解程朱理学的“存天理?如何理解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
安谈甘露: 程朱理学存理灭欲的理欲观,作为道学伦理学说的核心和其哲学理论的最终归宿,对后世影响很大.程朱从道德理想主义出发,试图以存理灭欲的主张来限制当政者的私欲膨胀,引导皇帝和士大夫们一心为公,并使百姓归于善良,社会保持稳定.但他们由此提出的禁欲主义,如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而反对寡妇再嫁等等,却使他们的良好愿望落空.宋明理学在解决理欲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错误和危害,就是在从印度传来并在当时影响很大的佛教禁欲主义的刺激下,片面总结传统学术的寡欲、无欲思想而形成的运思方向上的根本性偏差.

南和县17759261664: 程朱理学中心思想 -
安谈甘露: 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首先,...

南和县17759261664: “何为理”“何为欲”伤天理灭人欲什么意思 -
安谈甘露: 谁给你说的,叫他多读两年书,只有存天理灭人欲.我就说,怎么无法理解.天理可以理解为世人所认同的事物,欲是之欲望,熄灭自己的欲望.结合起来就是,接受世人所认同的事物,熄灭自身的欲望.如果按照你上面所说,就是伤害天理,熄灭自己的欲望,词句是病句.

南和县17759261664: “存天理、灭人欲”何解? -
安谈甘露: 这个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 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天理和人欲的对立,首先见于儒经《礼记》,但是把天理赋予特别重要的意义,并且把这样的对立作为道德修养中的基本对立,则是由宋代二程,即程颢、...

南和县17759261664: 存天理,灭人欲该怎么理解? 和马哲的人是现实中的人有何分歧 -
安谈甘露: 在朱熹的眼里. 朱熹实际上就是主张人应该节制自己的欲望,现代人一看到这句话就斥为不讲人性“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不是朱熹原创的,天理人欲的区别是,就是人欲,实际上是对这句话断章取义的误解误读,天理也,否则无底的欲望会毁了人类自身、扼杀人性之说,即人之为人的道理,但要求珍馐美味.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并非“禁欲主义”:“饮食者.”(《朱子语类》卷十三第二十二条),也就是说,欲壑难填则是“人欲”,不能任由欲望泛滥,人欲也;要求美味.人需要吃饭这就是天理,而脱离了“天理”的人性则成了“人欲”,自然需求是“天理”,朱熹认为“天理”就是最初的人性,即人之变为非人的道理

南和县17759261664: 如何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
安谈甘露: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但这句名言并非由朱熹发明.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

南和县17759261664: “何为理”“何为欲”伤天理灭人欲什么意思? -
安谈甘露: 存天理,灭人欲.这个事“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视为人欲,是封建纲常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结合起来.http://baike.baidu.com/view/27395.htm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