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作者&投稿:牧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但这句名言并非由朱熹发明。
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
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
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这里所谓“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
后来,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朱熹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卷四)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第二十二条)(当然,他说的只是他自己的意见,其当世、后世之人亦可有自己的观点,不必由其禁锢。)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的这一句名言恐怕是被当前一些人士批得最厉害的了。但是你若要问那些狠批这句话的人,朱熹说的天理是指什么?人欲是指什么?恐怕他一时也很难说出清楚„„

一、“存天理,灭人欲”的几处出处 出处一:“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且邪。”(《朱子文集·延和奏札二》) 出处二:“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 (《四书集注·孟子》) 出处三:“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朱子语类》卷十三)

二、“天理” 指的是什么? “天”指的是什么?“理” 指的是什么?“天理” 指的是什么? 朱熹认为: “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 [1] “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 [2] “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 [2] “至于一草一木昆虫之微,亦各各有理。” [3]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者也,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4] “天下万物当然之则便是理。” [5] “世间之物,无不有理,皆须格过。” [3] “天下之理,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惟随时变异,乃常道也。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6]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1] “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 [2] “理,只是一个理。理举著,全无欠阙。且如言著仁,则都在仁上;言著诚,则都在诚上;言著忠恕,则都在忠恕上;言著忠信,则都在忠信上。只为只是这个道理,自然血脉贯通。” [2]„„ “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天理是自然之理,是万物之常理,是事物本来的规律,是社会之秩序,是人的道理、情理。“天地之心,天地之理。理是道理„„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不是心外别有个理,理外别有个心„„窃谓天地无心,仁便是天地之心。” [1] “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6]可见朱熹希望留存的是人的仁爱之心。 人者,仁也。仁慈恻隐,自利利他,故名为“人”。人者,尽也。尽儒教伦常之道以敦伦,尽佛教心性之道以证心,故名为“人”。[7]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仁爱之心。这就是朱熹希望留存的“天理”。 “理是人物同得于天者。” [8]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 [6] “存天理”就是追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三、“灭人欲” 指的是什么? “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 [2] “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9]既然“天理”包含“人欲”,那么灭人欲不就是灭天理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那么朱熹要灭的人欲指的是什么呢?朱熹“存天理”是希望留存的是 人的仁爱之心。那么他“灭人欲”要消灭的是什么呢? 宋人袁采说的明白:“饮食,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非理求之,则为饕为馋;男女,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非理狎之,则为奸为淫;财物,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非理得之,则为盗为贼。人惟纵欲,则争端起而狱讼兴„„” [10]饮食是人的自然欲望,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不合道理地去追求它,就是贪吃;男女之事是人的本能欲求,是不可缺少的,如果采用不合理的手段去满足需要,那就是奸淫;财物,谁都想获得,是不可缺少的,靠非法手段取得财物,就成了盗贼。人如果只求放纵自己的欲望,那就会引起事端触犯法律„„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11]朱熹也中说:“鱼与熊掌皆美味,而熊掌尤美也。” [12]鱼,我所欲是合道理的人欲,熊掌,我所欲也是合道理的人欲,舍鱼而取熊掌者还是合道理的人欲,这些都属于天理。“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9] “所欲不必沉溺,只有所向便是欲。” [13]合理的饮食欲望是天理,过分的要求美味就是朱熹要灭的“人欲”。黄帝言曰:“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 [14] “天理人欲,几微之间。” [9] “凡一事便有两端:是底即天理之公,非底乃人欲之私。须事事与剖判极处,即克治扩充功夫随事著见。” [9] “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无中立不进退之理。凡人不进便退也。” [9] “天理人欲常相对。” [9] “天理”与 “人欲”是相对的,正常的合理的“人欲”就是“天理”,过分的多于的甚至是罪恶的“人欲”就是朱熹要灭的“人欲”。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人性,人性就是仁爱之心,但人也是动物,所以人也有动物性,就是说人有时候也有兽性。这兽性就是邪恶之心。这也是朱熹要灭的“人欲”。朱熹并不是什么欲都要灭„„ “灭人欲”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克己省身,“心者,万事之原也。人之一心,得其正,则事事皆得其正。心或不正,则无一事得由于正。人有常言曰:心印若此印,刊刻得端正,看印在何处莫不端正;若刊刻得欹邪,看印在何处无不欹邪。故治心之学,不可不谨也。” [15] “凡徇人欲,自是危险。庄子所谓其热集火,其寒凝冰,是也。” [15] “学者须常收敛,不可恁地放荡。” [16] “人而无克伐怨欲,惟仁者能之。” [13] “不为物欲所昏,则浑然天理矣。” [9] “有天理自然之安,无人欲陷溺之危。” [9]义理与客气常相胜,只看消长分数多少,为君子小人之别。义理所得渐多,则自然知得客气消散得渐少。消尽者是大贤。” [13] “人能克己,则心广体胖。仰不愧,俯不怍,其乐可知。” [13]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人能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 “灭人欲”不是要扼杀人性,灭性欲、食欲、爱欲„„更没有一点要消灭人的进取心与上进心的意思。朱熹的学说思想就是劝勉士人有进取心与上进心,劝士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要“齐家、治国、平天下”。没有进取心与上进心怎么可能治国、平天下?这人欲是指人的私欲、杂念、恶念,人类本性中带有天生的不好的地方,如贪婪、自私、虚伪、淫荡„„这些都是要随时提醒自己应该消灭的。朱熹希望学者士人有自律自制力,时常格物省身,克制自己过分的私欲,成为一个不是只顾自己而是为更多人着想杰出的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7]这就是灭人欲的结果,人欲的天性是富贵容易淫,贫贱容易移,威武容易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8]这也是灭人欲的结果,人欲都是“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

四、“存天理,灭人欲”指的是什么?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11]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19]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 [6]朱熹说的“存天理” 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朱熹 说的“灭人欲”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 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简单的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 就是去恶。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 “存天理,灭人欲”是对谁说的?出处一是对皇上说的,出处二、出处三都是对学者士人说的。“存天理,灭人欲”不是对平民大众说的,不属于平民、世俗文化。朱熹说的“存天理,灭人欲”是针对上层统治阶级及立志成为杰出的知经识理的男人提出的,这些人都有条件有可能沉迷于自己的欲,而忘了天理„„ 儒家理学就是一门教导人做人的哲学,“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希望学者能格物穷理,正心修身,可成为一个内外兼修,才德具备杰出的人。“存天理,灭人欲”就是修身养性,是劝导人做杰出的人高尚的人了不起的人伟大的人。“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 [16]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16] “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思想宋明理学做人哲学的经典总结,也是符合诸子百家学说放之四海不变的真理。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与儒家孔子说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0]孟子说的“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心,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21]及荀子说的“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22]还有法家的管子说的“行天道,出公理,则远者自亲;废天道,行私为,则子母相怨。” [23]及墨家的墨子说的“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24]等等内涵是一致的„„ 道家的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5]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 [26]墨子说“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 [27]朱熹对皇帝说“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希望皇帝对百姓仁爱,不以百姓为刍狗。

“存天理、灭人欲”是中华文明思想精髓的经典总结„„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但这句名言并非由朱熹发明。
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
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
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这里所谓“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
后来,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朱熹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卷四)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第二十二条)(当然,他说的只是他自己的意见,其当世、后世之人亦可有自己的观点,不必由其禁锢。)
存天理灭人欲的辩解意见
  后世人评判宋明理学时,多言“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了人的自由等。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卷七)简单的说,朱熹主张的是明理见性,人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所以看不到自己的真实面貌,所以不能体悟到天地之理,要想体验到、找到万事万物的共同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孟子提出了“尽心”、“存心”、“养心”之学,“尽心”就是要在认识上达到自我超越,“知性知天”;“存心”也便是“养心”,即是养性知天,所以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的意思是人有不同,但初始共同的地方很多,但是由于习染性情就变的很复杂多样了,孟子在这个问题上认为人的“真我”是一样的,为什么不同哪?主要是因为人的私欲,所以他提倡要超越“自我”,实现“真我”,这也就是他发挥孔子思想的一个方面,也是他给宋明理学家留下一个可以发挥的地方。程颢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思想,他和朱熹一样是从“理”上来的。
所以也不应该一棍子把他打死,在这里,朱熹更多的强调的是人的私欲而不是正常的欲望,不过他的话被统治阶级利用变成了统治工具,也就是说经当初是好经,被歪歪嘴和尚念歪了。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但这句名言并非由朱熹发明。
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
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
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这里所谓“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
后来,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后世人评判宋明理学时,多言“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了人的自由等。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卷七)简单的说,朱熹主张的是明理见性,人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所以看不到自己的真实面貌,所以不能体悟到天地之理,要想体验到、找到万事万物的共同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孟子提出了“尽心”、“存心”、“养心”之学,“尽心”就是要在认识上达到自我超越,“知性知天”;“存心”也便是“养心”,即是养性知天,所以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

“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 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
简单的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 就是去恶。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
综上,“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不容全盘否定。

朱熹是汉文化的“癌”,十足的封建帝王的走狗,最大的作用就是阻碍中华文明的发展。


如何理解他"一夜成熟得像个老人
他在解释《大学》“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时说:“有天下者,能存此心,耳不失,则所以洁矩而...(论语集注卷 3)朱熹正确理解了孔子“无讼”宗旨,强调孔子并不是注重如何听讼以及圣人是否善于听讼,“...就礼的思想言,“所因之礼,是天做底,万世不可易;所损之礼,是人做底,故随时更变”,“所因,得...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什么意思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意思是:前方的道路漫长又遥远,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探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离骚》第97句。结合上下文可理解为:道路又窄又长无边无际,我要努力寻找心中的太阳。结合上下文则表达了屈原“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的积极求进心态...

赏析朱熹的《偶成》
心慧初启,爱情与理想,期待与憧憬在胸中激荡,读一本勉人向上,奋发进取的好书,会令人激情四溢,豪气冲天,敢于直面现实。中年读书,最好书之韵。疲惫倦怠之时,忙里偷闲,一卷在握,万事皆抛,如清风明月满怀,如东篱菊香盈袖,身心皆得放松休憩。老年读书,应喜书之味。看惯花开花谢,听惯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含义
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

《大学章句》中虚灵不昧作何解?
而“不昧”,则是不暗,代表了“明德”本质的清晰和明了。然而,当它受到气禀和人欲的束缚时,可能会暂时陷入不明。王阳明进一步将其与天理或道的概念相联系,他认为“明德”即为天理,也就是“道”,亦即人的本性。他指出,《中庸》开篇中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表达了天性...

“格物致知”的真义(上)
朱熹认为传文的作者是曾子。应该说,传文的解释与发挥,未必完全符合经文原义,但对读者理解经文还是大有帮助。由于其思想的深邃,传文本身也成了经典的一部分。可是,稍微细心一点的读者会发现,《大学》原文里八条目中的“诚意”“正心”“修身”以及再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有传文,而排在前面最要紧...

莫道此中无人是谁的诗句?
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前天晚上,橘子洲散步,回家时,在地铁站墙上挂着的廉政诗栏中看到这首诗,很是喜欢。诗意通俗易懂,反复咀嚼,尤爱“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两句,真有教人“知足常乐”的意味。把这首诗写在廉政诗栏中,用意不...

分析朱熹伦理精神与当代社会诚信建设
论文摘要: 在朱熹的伦理精神范畴中,仁义为先、义中生利、忠信为本及敬事而信、节用爱人等伦理精神原则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内涵,它所倡导的公平正义、义利兼顾、诚实信用、取信于民、执政为民、公正廉洁等价值取向和政治理念,契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政治国家走向市民社会的需求,对于建构当代诚信社会具有重大的启示和...

关于讲诚信和善意的谎言辩论会反方资料。急急急!!!我要恶意的谎言
当我们为了他人的幸福和希望适度地扯一些小谎的时候,谎言即变为理解、尊重和宽容,具有神奇的力量。 下面我们来举个例子,有一个学生,他对长跑是并不是很在行的,但在一次的测试中,老师告诉他的长跑速度比其他同学快,而且还说他有机会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叫他好好努力,那位学生听了老师的话之后非常兴奋,因为一直认为...

儒教经学,儒教心学,儒教理学,儒教气学是指什么,怎么理解这块内容。
他对朱熹理一分殊的观点作了自己的解释,认为气产生万物后,一理即散为万理,这就是一本万殊。太极...他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主张理欲统一,以理节欲。但他接受性即理的观点,承认心中所具之理,也...他反对神秘和迷信,反对神权,强调“人定胜天”思想。王廷相认为“离气无性”,有生便有性,否定有些...

三原县17347344686: 如何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
势俗来络:[答案] 简单来说就是思想较为保守的老一辈们被思想较为激进的新新人类吓着了,于是努力强调礼数和伦理试图恢复秩序.宋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迅速,使“重农抑商”的中国社会受到冲击,与之相连的宗法礼教也受到挑战.同时,由于宋太...

三原县17347344686: 如何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
势俗来络: 这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理解为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人欲佛教讲的三毒.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

三原县17347344686: “存天理,灭人欲.”究竟该如何理解? -
势俗来络: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 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简单的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 就是去恶.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

三原县17347344686: "存天理,灭人欲"是谁的思想?具体内涵是什么? -
势俗来络:[答案] 朱熹 人的本心是有道的,只是被欲望所蒙蔽.所以人们要顺应天道,要克制自己的欲望. 不懂可以在线交谈 无忍回答

三原县17347344686: 何为“存天理,灭人欲”?是谁提出来的 -
势俗来络:[答案]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 朱熹说的“存天理” 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朱熹说的“灭人欲”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天理”是公...

三原县17347344686: “存天理,灭人欲”是什麽意思 -
势俗来络: 南宋朱熹继承了二程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同时对天理人欲的内涵作出了规定.朱熹认为,天理和人欲是相互... 存天理、灭人欲首先是统治阶层的道德原则.统治阶层之中,又首先是要求皇帝能够存天理而灭人欲

三原县17347344686: “存天理、灭人欲”何解? -
势俗来络: 这个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 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天理和人欲的对立,首先见于儒经《礼记》,但是把天理赋予特别重要的意义,并且把这样的对立作为道德修养中的基本对立,则是由宋代二程,即程颢、...

三原县17347344686: 存天理,灭人欲该怎么理解? 和马哲的人是现实中的人有何分歧 -
势俗来络: 在朱熹的眼里. 朱熹实际上就是主张人应该节制自己的欲望,现代人一看到这句话就斥为不讲人性“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不是朱熹原创的,天理人欲的区别是,就是人欲,实际上是对这句话断章取义的误解误读,天理也,否则无底的欲望会毁了人类自身、扼杀人性之说,即人之为人的道理,但要求珍馐美味.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并非“禁欲主义”:“饮食者.”(《朱子语类》卷十三第二十二条),也就是说,欲壑难填则是“人欲”,不能任由欲望泛滥,人欲也;要求美味.人需要吃饭这就是天理,而脱离了“天理”的人性则成了“人欲”,自然需求是“天理”,朱熹认为“天理”就是最初的人性,即人之变为非人的道理

三原县17347344686: 天下万物皆生于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万物皆生于两否定了“天理”的存在.与“存天理,灭人欲”有什么关系. -
势俗来络:[答案] 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 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简单的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 就是去恶.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存...

三原县17347344686: 怎样理解“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势俗来络:[答案]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这句话是由李贽提出的.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就是用封建三纲五常思想来束缚自己的欲望,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宋明时期理学是占统治地位的,因为这样束缚人性的传统礼教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