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站前路庄公的鄙 表现在哪些方面?

作者&投稿:烛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曹刿论战》站前路庄公的鄙 表现在哪些方面?~

曹刿的乡亲,鲁庄公,对曹刿进行衬托
作战是率事周全,站后鲁庄公的表现
给你写练习

曹刿论战》

二. 重点、难点分析
1. 懂得文中实词“师、将、鄙、克、竭、盈、靡、虽、间”等的意思,虚词“之、以”等的用法。
2. 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三. 新课讲解
1.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这部书特别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2. 正音
刿(guì) 间(jiàn) 弗(fú) 徧(biàn)
帛(bó) 孚(fú) 辙(zhé) 轼(shì)
竭(jié) 靡(mǐ)
3. 课文内容
第一段:词语、句子。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十年”: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师”: 军队。“伐”:兴兵攻打。“我”:指鲁国。相传《左传》的作者是鲁国的左丘明,所以其书用鲁国的年号记事,称鲁国为“我”。“公”:鲁庄公。“将”:打算,准备。“战”:作战,迎战。“请见”:请求拜见庄公。“其”:他的。“乡人”:同一个乡的人;“乡”:古代的地方行政单位,相传周制以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肉食者”:吃肉的人, 指有权位的贵族。“谋”:筹划,考虑。“之”:代抵御齐师之事。“间”(jiàn): 参与。“焉”:兼词,于此。“鄙”:鄙陋,指目光短浅。“未”:不。“远谋”:深远谋 划。“乃入见”:于是入朝拜见庄公;“乃”:于是。
“问:‘何①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②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 民弗①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③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④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⑤以一战。战则请②从。’”
“何以战”:依靠什么去打仗;①“以”:拿,依靠。
“衣食所安”:衣食这类用来安生的东西;“所”,这里指用来安定生活的东西。
“安”:安定。“弗”:不。 “专”:专有、独占。
“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必”:一定;②“以”:把。
“对”:应答,对答;一般用于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或晚辈对长辈。
“小惠未徧”: 这些微小的恩惠没有遍施及一般人(国君的这些赏赐只有国君左右的人才能得到); “未”:没有;“徧”:同“遍”。①“从”:听从。
“牺牲玉帛”:祭祀用物;“牺牲”:供祭祀用的牲畜;“玉”:玉器。“帛”:丝织品。“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必以信”:一定用诚实不欺的态度对待神灵;③“以”:用;
“信”:诚实,不欺。“孚”:诚信感人。“福”:降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虽”:虽然。“察”:考核,明察。“必以情”:一定依照实情处理。④“以”:按,依 照;“情”:情况,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心尽意处理政事一类的表现;“忠”:忠 诚;“属”:种类。“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这点打一仗;⑤“以”:凭借;“以”后省略 “之”。“战则请从”:如果迎战,那就请允许我跟随您一道去御敌;“则”,就。
② “从”:跟随。
第一段内容:
(1)“十年春”指哪一年?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份怎样?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位卑未敢忘国忧”。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11)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第二段:词语、句子。
“公与①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②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 师败绩。公将驰③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④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①“之”:代曹刿。“于”:在。“将”:欲,打算。“鼓”:击鼓,古代作战击鼓以发起进攻。②“之”:助词。“可”:能,可以。“三鼓”:三次击鼓,即三次进攻未能奏效。“矣”:语气词,表示肯定。“败绩”:军队溃败。“驰”:驱车进击。③④“之”:代齐师。“其”:代齐师。“辙”:车轮的行迹。“轼”:车厢前扶手横木,这里意为扶轼。“遂”:于是。“逐”:追击。
第二段内容: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乘”有两义:(1)为共乘一车,“乘”读chéng;(2)为与另一车相随,“乘”读shèng。课文从“乘”(1)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第三段:词语、句子。
“既克,公问其①故。对曰: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②故克之。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③故逐之。”
“既克”:在战胜齐军之后;“既”:已经;“克”:战胜。“其”:代战胜齐军。①“故”:原因,缘故。“夫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①②“夫”(fú),语气词,置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使士气振作起来;“作”:兴起,这里是使动用
法。“再而衰”: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减下来;“再”:第二次。“竭”:尽,没有了。
“彼竭我盈”:齐军的士气没有了,我军的士气正旺盛;“彼”:代齐军;“盈”:充满。
②③“故”:因此。“测”:猜测。“伏”:伏兵。“靡”:倒下。
第三段内容: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4. 本文的详略安排:
本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全文以“论战”为重点进行选材与剪裁,展开记叙,以突出曹刿高明的战略与战术。“论战”部分(一、三段)写得详,作战部分(第二段)写得略。
5. 本文结构特点:
A. 过渡自然,上下勾连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以曹刿参加长勺之战的经过为线索展开记叙,依次是:战前准备——战争经过——战后总结,脉络井然。
文章三个段落的记叙过渡自然巧妙:第一段末尾“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两句既是本段的小结,又是第二段的前因,是第二段“公与之乘”的导入语;第二段最后的“遂逐齐师”一句,既是本段的小结,又和第二段开头的“既克”二字紧相连。这样,使文章三个段落浑然一体。
B. 前后照应
第一段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与第二、三段的“公将鼓之”(不到鼓的时候要鼓)、“公将驰之”(不知敌情真伪就要驰)和“公问其故”(打了胜仗还不知取胜的原因)照应。
第二段的两个“未可”与两个“可矣”照应。
第三段的“一鼓作气”照应第二段的“公将鼓之”而曹刿曰“未可”;“彼竭我盈”照应 第二段“齐人三鼓”时曹刿曰“可矣”。“大国难测”照应第二段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这样前后照应,使事情的因果分明,更加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6. 本文的人物形象塑造中的对比:
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法,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与鲁庄公。
在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将战”而不知“何以战”,曹刿调查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小大之狱”“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在作战过程中,鲁庄公盲目地“将鼓之”和“将驰之”,而曹刿则两次拒之曰“未可”,到有利时机才曰:“可矣”。
在作战总结阶段,鲁庄公不知为何取胜而“问其故”,曹刿一一分析回答。
这样,写出了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鄙”:无知无谋无能,鲁莽草率;反衬出曹刿的深谋远虑,从容镇定,有政治远见,有高超的军事才能。

【模拟试题】
一.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
(1)齐师伐我( )(2)肉食者鄙( )(3)小信未孚( )
(4)又何间焉( )(5)神弗福也( )(6)衣食所安( )
(7)小惠未徧( )(8)牺牲玉帛( )(9)弗敢加也( )

二. 为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参见《曹刿论战》课后练习第三题。

三. 翻译下列句子:
1. 何以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忠之属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可以一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
文段(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 用原文回答。
①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__________。
②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 第一段文字表现出曹刿的两个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二)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对下列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师败绩(齐军大败)
B. 公将驰之(鲁庄公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
C.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D. 夫大国,难测也(大国兵多将广,难以测量)

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又何间焉 立有间
B. 公问其故 并驱如故
C. 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 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

3.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4. 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


【试题答案】
一. (1)攻打 (2)目光短浅 (3)为人所信服 (4)参与
(5)赐福、保佑 (6)养 (7)通“遍”,遍及、普遍。
(8)指祭视用的猪、牛、羊等 (9)以少报多
二. (1)①原因 ②所以 ③所以
(2)①他的(曹刿的) ②其中 ③他们的(齐军的)
(3)①听从②跟随
三. 1. 凭借什么作战?
2.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3.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4.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5.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四. 阅读:
文段(一)
1. ①请见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 作战的双方、战争的性质。
3. 曹刿认为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曹刿认为作战必须取信于民。
文段(二)
1. D
2. 已经战胜,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道:“作战,是靠勇气的。”
3.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文段(三)
1. D
2. (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3.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4.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sdf

 表现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政治上:不知民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 军事上:急功近利、冒失

诗经是古代人的歌谱.原来都是唱出来的!最有可能考的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鸣叫的水鸟,
栖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丽的姑娘,
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
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
醒来做梦长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
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
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取。
善良美丽的姑娘,
敲钟击鼓取悦她。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
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 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 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 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另 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 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 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 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 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 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 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以 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 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
舜是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中被举用,胶鬲从卖鱼盐的商贩中被举用起来,管夷吾(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关押起来)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在海边被举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赎买回来并被举用。
因此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降在这样的人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心意困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的身体穷困缺乏,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智,是他的性格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改正;心意困苦,思绪阻塞,然后奋起。别人的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才会知道。(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能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才明白,忧愁祸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
【3】鱼我所欲也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并不躲避。

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话,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种手段不能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话,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种事情不会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其实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做到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够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连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连乞丐也不肯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高位俸禄就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把它制止吗?这就是所谓的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4】曹刿论战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能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将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已经战胜,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他们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没有自己的主见
看到敌军跑了就去追
敌人还没打完三鼓 他都想打鼓

这两个方面吧

语文老师原话:
1把作战希望放在和他一样鄙的大臣,虚无的神灵身上.(战前,你问的)
2不懂战术,急噪冒进,不察敌情.(战中)
3不知取胜原因.(战后)

1.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神灵保佑和小恩小惠上
2.急于求战
3.但他是个平庸的明君,能够任用像曹刿这样的贤臣.

不能让全部人都得到恩惠,不能把握好作战的时机没有先见之名


春秋鲁国大夫曹沫简介,曹刿论战讲述了什么内容?
附:《 曹刿论战 》选自《 左传 》 鲁庄公 十年 十年春,齐师伐我①。公将战(2),曹刿请见(3)。其乡人曰(4):“肉食者谋之⑤,又何间焉(6)?”刿曰:“肉食者鄙(7),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8),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

《曹刿论战》当中的曹刿,后来结局如何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相信很多人都对这段话相当的熟悉,这就《曹刿论战》中的内容,是曹刿向鲁庄公提出的著名论断,而这一战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这一年是齐桓公继位的第二年,而齐...

浅说《曹刿论战》中鲁庄公的“四含”_赠阙下裴舍人阅读答案
它就是鲁庄公在发动长勺之战时,实现了四合:天合,地合,人合,己合。一、鲁庄公实现了天合:符合天时因素 在《曹刿论战》一文中,“齐师伐我”的时间是公元前684年的春天。鲁庄公默认了曹刿的作战指挥权,没有横加干预,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并且抓住了恰当...

《曹刿论战》中的曹刿,后来怎么样了?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相信很多人都对这段话相当的熟悉,这就《曹刿论战》中的内容,是曹刿向鲁庄公提出的著名论断,而这一战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这一年是齐桓公继位的第二年,而齐...

求《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两篇文言文的翻译 要快!!!_百度知...
1、《曹刿论战》简介:长勺之战是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它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当时齐是大国,鲁是小国。齐进攻鲁,是强国欺凌弱国,但结果是鲁胜而齐败。本文略于对战斗情景的叙述,而详于对战争失败因素的分析,通过肉食者的“鄙”衬托曹刿的“远谋”,肯定了曹刿“取信于民”的...

曹刿论战观后感5篇
今日,重读《曹刿论战》对鲁庄公更有五赞。 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乡野草民也能参与论战。 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评,“小惠未”、“小信未孚”的尖锐意见,仍能虚怀若谷,为才是用。 三、赞鲁庄公敢于亲临前敌,“战于长勺”、“与之乘”,在战斗中又甘当配角,让能人执掌令旗。

缩写《曹刿论战》
”说罢,他便走下战车,先俯下身子观察了敌军的车辙轮迹,然后又从容地登上了车坐前的扶手向远处望什么。这举动使鲁庄公更加疑惑了,疑惑之余,鲁庄公又听到曹刿说可以追赶。于是,鲁国军队驰前驱逐消灭了齐国的军队。长勺之站胜利以后,鲁庄公为解开疑惑便问曹刿之所以“两可,两不可”的道理。曹...

《曹刿论战》当中的曹刿,后来怎么样了呢?
相信很多人都对这段话相当的熟悉,这就《曹刿论战》中的内容,是曹刿向鲁庄公提出的著名论断,而这一战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这一年是齐桓公继位的第二年,而齐桓公是鲁庄公的舅舅,当然,政治和战场上,这些亲戚关系是没有什么用的,该打...

曹刿论战中1体现庄公鄙的句子2曹刿主动请见的原因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
1体现庄公鄙的句子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即克,公问其故。2曹刿主动请见的原因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原因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读后感
今日,重读《曹刿论战》对鲁庄公更有五赞。 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乡野草民也能参与论战。 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评,“小惠未”、“小信未孚”的尖锐意见,仍能虚怀若谷,为才是用。 三、赞鲁庄公敢于亲临前敌,“战于长勺”、“与之乘”,在战斗中又甘当配角,让能人执掌令旗。

栾川县19516037506: 《曹刿论战》站前路庄公的鄙 表现在哪些方面? -
仰莎库森: 没有自己的主见 看到敌军跑了就去追 敌人还没打完三鼓 他都想打鼓 这两个方面吧

栾川县19516037506: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些方面? -
仰莎库森:[答案] 一:战前与曹刿讨论时,庄公讲的可与齐一战的二点理由:小恩小惠、取信神明.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二:战时,刚开战即叫击鼓.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三:战后不观察就叫追击. 齐师败绩.公将...

栾川县19516037506: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的“鄙”、“未能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用自己的话概括) -
仰莎库森:[答案] 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给别人的小恩小惠和神灵上

栾川县19516037506: 《曹刿论战》站前路庄公的鄙 表现在哪些方面? -
仰莎库森: 曹刿的乡亲,鲁庄公,对曹刿进行衬托 作战是率事周全,站后鲁庄公的表现 给你写练习 曹刿论战》 二. 重点、难点分析 1. 懂得文中实词“师、将、鄙、克、竭、盈、靡、虽、间”等的意思,虚词“之、以”等的用法. 2. 抓住“论”...

栾川县19516037506: 曹刿论战中 鲁庄公的鄙体现在哪里 -
仰莎库森: 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答:一﹑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二﹑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三﹑取胜而不知胜因.可见鲁庄公是一个目光短浅,鲁莽草率,昏庸无能,急躁冒进的人. 补充: 你好!这是标准答案的!帮到你,请点击右下角采纳,谢谢!!

栾川县19516037506: 在 曹刿论战中 鲁庄公的“鄙”体现在哪些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
仰莎库森: 战前: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自以为这些对肉食者的小恩惠就是可以战胜的原因 鄙~ 战中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 不识战时,不懂用兵之道 既克,公问其故 既战胜,乃不知何以胜

栾川县19516037506: 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人们都说他鄙,而他也有不鄙的地方,体现在哪里,鲁庄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仰莎库森:[答案] 《曹刿论战》中作者通过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去着意刻画曹刿的形象,就文学作品而言,这是无可非议的.然“肉食者鄙”中的“肉食者”含庄公吗?笔者认为庄公未必“鄙”.理由有四:其一:庄公能接贤纳谏,有明主之风...

栾川县19516037506: 曹刿论战练习题文中鲁庄公的“鄙”主要哦体现在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与曹... -
仰莎库森:[答案] 1.把希望寄托在子虚乌有的神灵上 2.急躁冒进,不懂得把握战机 3.战胜而不知何以胜 曹刿的作战前懂得先取民心(或者取信于民),具有正确的作战思想,善于把握战机 1.能知错改正 2.虚心求教取胜原因 3.国难当头敢于应战 4.能听取他人劝告

栾川县19516037506: 《曹刿论战》第三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
仰莎库森: 第三段是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栾川县19516037506: 曹刿论战中说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的 理由是(结合原文回答) -
仰莎库森: 1、曹刿请见庄公,凭什么作战,庄公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所不能察,必以情”.说明庄公为作战也做了准备. 2、原文简介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