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中1体现庄公鄙的句子2曹刿主动请见的原因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原因?

作者&投稿:乜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读《曹刿论战》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夫大国,难测也。(5)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6)惧有伏焉。(7)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围绕"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认为取信于民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详:
  十年(1)春,齐师伐我(2)。公(3)将战。曹刿(读音guì)请见(4)。其乡人曰:“肉食者(5)谋之,又何间(读音jiàn)(6)焉?”刿曰:“肉食者鄙(7),未能远谋。”乃(8)入见。问:“何以战(9)?”公曰:“衣食所安(10),弗敢专也(11),必以分人(27)。”对曰:“小惠未徧(12),民弗(25)从也。”公曰:“牺牲玉帛(13)(读音bó),弗敢加(28)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读音fú)(14),神弗福也(15)。”公曰:“小大之狱(16),虽不能察(29),必以情。”对曰:“忠(26)之属也(31)。可以一战。战则请从(34)。”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7)。公将鼓之(18)。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33)。公将驰之(19)。刿曰:“未可。”下视其辙(20),登轼(21)(读音shì,车前扶手的横木,全车最高处名词作动词用,指手扶车前横木)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22),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3),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读音zhé)乱,望其旗靡(读音mǐ)(24),故逐之。”
  ——选自《左传 庄公十年》
  [编辑本段]【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3)公:鲁庄公。
  (4)曹刿(guì):鲁国人。
  (5)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大夫以上的高官。
  (6)间(jiàn):参与。
  (7)鄙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8)乃:于是,就。
  (9)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0)衣食所安: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
  (11)专:独享,专有。
  (12)徧:通"遍",遍及,普遍。
  (13)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牺牲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14)孚(fú):信任,为人所信服。
  (15)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16)狱:诉讼案件。
  (17)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
  (18)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19)驰:驱车追赶。
  (20)辙(zhé):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21)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横木
  (22)既克:已经战胜。
  (23)盈:满,充沛。这里指旺盛。
  (24)靡(mǐ):倒下.
  (25)弗:不。
  (26)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7)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8)加:超过。这里有虚夸,以少报多的意思
  (29)察:明察,弄清楚。
  (30)情:诚心,实情.这里指对各种诉讼案件处理得合情合理
  (31)忠之属也:这是为民尽心的一类事情。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32)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33) 败绩:大败。
  (34)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去。
  (35)遂:就
  (36)逐:追赶,这里是追击的意思
  [编辑本段]【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曹刿的同乡人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就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鲁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受恩惠的不过是身边的近臣,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鲁庄公说:“猪、牛、羊等祭祀用品,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对神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的信用得不到神灵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能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里)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准备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在齐军击了三次鼓之后,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鲁庄公准备驾车追逐。曹刿说:“不可以。”(说完)曹刿走下战车察看齐国军队车轮辗过的痕迹,登上战车扶住车前的横木远望败退的齐军,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已经战胜了齐军,鲁庄公问战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耗竭了。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势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国。像齐国这样的大国,是难以推测的,我害怕他们有埋伏在哪里。我观察他们车轮辗过的痕迹很乱,远望他们的军旗已经倒下了,所以可以追逐他们。”
  [编辑本段]【赏析】
  战争题材在《左传》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他的深谋远虑开始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属于对百姓忠心,可以一战。
  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军队,曹刿没有贸然行事,当齐军三次击鼓进军,才建议击鼓,一鼓作气,战胜齐军于长勺成为以弱胜强的典范。《左传》对这场战争没有细致的描绘,简单地用曹刿的“未可”“可矣”概括了战争的经过,以便使战前战后的论战更加凸出。如果说战前论战体现了曹刿的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那么,战后论战则体现了他的战术思想,“一鼓作气”成为作战打仗的经典理论。不过他不是只凭借勇力,“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则体现了他谨慎的态度。
  [编辑本段]【背景】
  《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庄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人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9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编辑本段]【教案】
  教学目标: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然后进行课文分析。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也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战略)和正确的方法(战术)等思想教育。
  4.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 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③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的平民,为了鲁国的利益,他主动为鲁庄公谋划。又亲临战场,协助鲁庄公指挥,为战胜齐国起了重大作用。但课文标题的中心词是“论”字,可见课文侧重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的看法,表现曹刿的战略思想,而不是侧重记叙长勺之战的战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 又何间(jiàn)焉 鄙(bǐ) 弗(fú)敢专也 小惠未徧(biàn)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轼(shì) 旗靡(mǐ)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提出问题,复述课文大意。
  解答疑问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3.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本文有几条线索?
  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分析课文
  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
  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份怎样?
  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
  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
  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11)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乘”有两义:(1)为共乘一车,“乘”读;(2)为另给一车相随,“乘”读。课文从“乘”(1)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三、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三课时
  一、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1.关于人物塑造
  (1)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2.关于比照映衬
  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3.关于详略
  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二、重点词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
  (2)又何间焉
  (3)牺牲玉帛
  (4)小大之狱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相传由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编纂,孔子为其修订。
  5.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就是指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
  【读解】
  可以把曹刿称为优秀的军事家。他所以取胜的原因,不是靠猛打猛冲,而是靠了谋略、智慧,这一点尤其让人称道。
  战争当中,一个优秀的谋略家,抵得上成千上万的将士。他 虽然没有将士的勇猛,没有将士的膺力,没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 却能凭借智慧,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取大。
  智慧如同水,水是无形的,看似柔弱,但是它在无形、柔弱。③ 之中积聚了看不见的力量,遇到险阻可以绕道而行,聚积起来的 力量达到一定程度,便可以汇成冲决一切障碍的潮流。难怪孔子 要说:“智者乐水”。它们在外表和特征上十分相似:以无形克服 有形,以流转变化回避强敌,以柔弱战胜阳刚。
  中国传统中对水的偏爱,铸成了传统智慧在阴、阳的抗衡中 注重以柔克刚的阴性特征。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文化现象。传统 的智者,谋略家,甚至可能连操刀舞剑的力量都没有,却能运筹 帷幄,在几十万大军的交锋之中,扮演着导演的角色,指点沙场, 调兵遣将。可以说,一场战争中的灵魂,一场灵魂中的战争。正是那些文弱雅致的谋 略家,是他们彼此间智慧的较量,在决定着战争的胜负。
  另一个有趣之处是,传统的军事谋略家不是凭借在战场上出 生入死、浴血奋战的经验来指挥作战,而是靠读书识理来完成自己使命的。 看上去他们似乎因为没有亲身打过仗而缺乏实战经验,然而他们从读书识理中 积累起来的智慧,足以使他们从力量对比、人心向背、心理状态、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等天、地、人方面的因素,来把握、预测、决定整个战争的进程。这一点在崇尚实战经验的西方军事家看来,是匪夷所思的,而在我们看来却是十分自然的。
  中国历史上的无数次战争都在证明着,成功的战例是文人门智慧的杰作。他们精心导演了一出又一出的戏,然后让担当剧中角色的将士去演出.

1体现庄公鄙的句子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
即克,公问其故。
2曹刿主动请见的原因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原因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体现庄公鄙的句子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可要可不要
既克,公问其故。

2曹刿主动请见的原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原因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1体现庄公鄙的句子;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
2曹刿主动请见的原因: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原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体现庄公鄙的句子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可要可不要
既克,公问其故。

2曹刿主动请见的原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原因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要求:
1、重温原文,把握曹刿等人物的特点
2、可以改写整个故事,也可以改写一个片断
3、注意用学过的手法刻画人物
4、要有合理的细节描写
六、紧扣要点评改
作文完成了,你是否觉得意犹未尽?曹刿这位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的军事家是否在你的笔下更栩栩如生?同学们可以先自我批阅,然后再相互间交换修改,我们的要求是:
尽显原作精神,材料适当增删;
细节描写生动,人物形象突出;
谋篇布局合理,语言富有特色。
围绕这几个方面修改后,我们可参照下面几篇例文,在比较中提高。
《曹刿论战》改写(片断)
张思琦敖雪飞戴时敏
片断一
战国时期,齐鲁诸候争权夺势,齐国以强凌弱,于鲁庄公十年的春天,向鲁国发起进攻。(话外音)
(乐声响起。打出字幕,演员、导演等)
森森宫门内,鲁庄公正焦急不安地踱来踱去。这时,一人飞奔上前,道:“禀大王,宫外曹刿求见。”“不见。”庄公头也不抬,匆匆挥了挥手。“他是为战争而来的。”“快快有请。”庄公急忙转身,向宫外望去。
曹刿快步走进去,(远镜头)他步伐坚定,面色严肃。庄公满意地笑了,(近镜头)匆匆迎上。亲切地说:“咱们里面谈。”曹刿抬手:“大王请。”
宫内,两人密谈。
外景。马蹄声碎。人流滚滚直向长勺。突然,马蹄声戛然而止,人马停立于长勺一片宽阔的平野上。原来就为数不多的鲁军更是显得寥寥无几,庄公与曹刿一同站在最前的一辆战车上。远方是一块略微突起的小山丘,广阔的平野别无他人。鲁军知道,那块小山丘后是令他们心惊胆战的敌军。那儿显得格外阴森恐怖。风从那儿刮过,带来的不只是砂石,也似乎带来了丝丝缕缕的硝烟味。
片断二
五彩的灯笼挂满了大街小巷。迎接的百姓堵住了鲁国城门。海边,澎湃的浪花拍打着峭壁。郊野,闪烁的寒星点缀着长空。
一切都似乎特意安排过,一切都似乎为此刻蓄势良久。
长龙似的火把缓缓挪动着,高头大马上鲁庄公满面春色。苍老的脸上一条条皱纹似乎也满载着喜悦,丝毫没有疲惫之意,丝毫没有往日颓唐的神态。在他身旁,一位高大魁梧、威风凛凛的青年男子则一脸冷静,一脸沉着,他一声不吭地眺望着远方的山河。他想,祖国的江山终于有欢声笑语,终于镀上了胜利的光辉。
就要进城门了,拥挤的人群立即让出了一条笔直的通道,喧哗的人群不约而同地停止了议论。月光泻下,照亮了前方望不到头的路,洒在年轻人的脸上,他显得很平静。突然,他调转马头,快马加鞭地向远方奔去,千千万万的视线锁定在那远去的背影上。一位鲁庄公身边的御前侍卫企图把他追回,被鲁庄公阻止道:“由他去吧,留得住他的人也留不住他的心啊,像他这样爱国爱民而又学富五车的人少啊!”
这位年轻人便是曹刿,他飞快地奔驰着,似风、似电,道旁的树木,远处的山峦都风驰电制掣般地向后飞奔。他闭上肯,那场大快人心的战斗又浮现在眼前。
片断三
鲁国的都城显得与往常一样,街市上的买卖吆喝声已变成了战前的议论声,人们的脚步也更快了。一切都显得那么紧张。鲁国的宫庭里,一个个臣子纷纷接诏进殿,也不敢像平时那样移官府步了,似乎有一场大战争要开始了。鲁国都城的城门守卫森严。齐国军队的马蹄声似乎越来越近了,仿佛一切都笼罩在硝烟和鼓声中。
鲁庄公来回地踱着方步,他双眉紧蹙,忧心忡忡:(画外音)眼下齐军已兵临城下,大兵压境,志在必得,我区区几万军队,如何能抵挡?看来一场浩劫在所难免了……
只见一中年男子,着一身白衣,从容走进来。庄公见此人剑眉高耸,目光炯炯,风度翩翩,暗自赞叹道:好气魄!
夕阳,秃鹰,风沙。
当风烟散尽时,一串震天的鼓声打破了残酷的宁静。
齐军冲进来,像海潮一般,数不清的人影,听不清的喊杀声。
鲁庄公的眼中弥漫着杀气,他紧握鼓槌,走向战鼓。
两军对峙,皆虎视眈眈。
“咚咚……”齐军擂起战鼓。
鲁庄公正欲下令,却被曹刿阻止了。
鲁国将士们见统帅不擂鼓,都感到纳闷,不明白为什么。
齐军见好久没动静,便擂起了第二遍鼓。
鲁庄公又欲击鼓,曹刿目光炯炯地望着前方,镇定地说:“慢。”鲁军正欲攻杀,又被阻止了。怎么了?鲁国将士似乎忍不住了,手中的兵器微微抖动,脸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就等一声令下好让他们杀个痛快。
齐军敲响了第三遍鼓,鼓声已没有先前那么洪亮。
“咚咚咚!”一阵惊天动地的鼓声响起来了,“杀——”鲁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齐军扑去。齐军先头部队一下子被鲁军冲乱了阵脚。鲁军好似一支支锐利的长矛刺向敌人。齐军抵挡不住,接连败退。鲁军越战越勇。齐国后备部队见鲁军如此神勇纷纷逃跑,顿时乱作一团。齐军仓皇而逃。曹刿仔细看了看阵势,喊道:“追!”鲁军将士乘胜追击,把齐军打得落花流水

该文章转自[语文123资源网]: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0801/29557.html

1体现庄公鄙的句子;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
2曹刿主动请见的原因: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原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具体了解《曹刿论战》
”曹刿说:“这是(对人民)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

刿论战中齐军大败之际,曹刿为何阻止鲁庄公即刻乘胜追击?
因为鲁庄公没有看清局势,因此不易即刻趁胜追击。在曹刿论战中,曹刿发现齐国打败,而且败走的非常混乱,因此可以趁胜追击。但是鲁庄公没有及时看清情况,是兵家大忌,因此需得看清情形才能做出下一判断。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提出了哪三个条件?它们的针对对象是什么?曹刿对这三...
”曹刿说:“这是(对人民)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 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5、文章第2节主要...

文言文曹刿论战曹刿的作用
。5. 文言文问题解答 (在曹刿论战中,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

《先秦散文·左传·曹刿论战(庄公十年)》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左传·曹刿论战(庄公十年)》原文鉴赏 十年春,齐师伐我①。公将战②,曹刿请见③。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④,又何间焉⑤?”刿曰:“肉食者鄙⑥,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⑦。公曰:“衣食所安⑧,弗敢专也⑨,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

小恩小惠勿施于人
曹刿在《曹风含应刿论战》中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小恩小惠难以普遍,人民不会因此而追随。”当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师侵犯鲁国时,面对可能的战争,庄公打算迎战,曹刿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为由,主动请缨。曹刿问庄公如何备战,庄公的回答集中在衣食分享和祭祀诚信上,但曹刿认为这只是“小惠未徧”和...

曹秽论战翻译及原文
译文:曹判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译文: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曹刿论战中,公问其故的其是什么意思??
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参考链接:曹刿论战(《左传·庄公十年》中的一篇文章)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63771\/15332810.htm ...

鲁庄公与齐战于长勺,两军相望,此为何时
选自《曹刿论战》十年春, 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 民...

都江堰市18993226187: 曹刿论战中1体现庄公鄙的句子2曹刿主动请见的原因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原因? -
台仁谱乐: 1体现庄公鄙的句子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 即克,公问其故. 2曹刿主动请见的原因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原因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都江堰市18993226187: 曹刿论战根据原文默写: (1)表现庄公政治上鄙陋的言语: (2)曹刿在齐人三鼓后才下令进军的根据是: -
台仁谱乐: 1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2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都江堰市18993226187: 曹刿认为肉食者鄙,那么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庄公的鄙 -
台仁谱乐: (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都江堰市18993226187: 曹刿论战中说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的 理由是(结合原文回答) -
台仁谱乐: 1、曹刿请见庄公,凭什么作战,庄公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所不能察,必以情”.说明庄公为作战也做了准备. 2、原文简介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

都江堰市18993226187: 曹刿论战中庄公鄙不鄙,鄙的句子有哪些,不鄙句子有哪些,理由 -
台仁谱乐: 与曹刿相比,庄公鄙. 鄙的句子: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 既克,公问其故. 不鄙句子: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都江堰市18993226187: 曹刿论战 运用对比的手法 完成下列对联!急例如:庄公鄙陋急躁应战 曹刿远谋从容反击鄙肉食者曹刿进见 - ____________ --
台仁谱乐:[答案] 深谋远略庄公佩服

都江堰市18993226187: 曹刿论战中的句子 -
台仁谱乐: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后面忘了

都江堰市18993226187: 曹刿论战中表现鲁庄公政治鄙陋的句子是 -
台仁谱乐: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都江堰市18993226187: 曹刿论战中 鲁庄公的鄙体现在哪里 -
台仁谱乐: 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答:一﹑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二﹑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三﹑取胜而不知胜因.可见鲁庄公是一个目光短浅,鲁莽草率,昏庸无能,急躁冒进的人. 补充: 你好!这是标准答案的!帮到你,请点击右下角采纳,谢谢!!

都江堰市18993226187: 曹刿论战句子理解问题 -
台仁谱乐: 作战要得民心,对外作战要先平定内部,而士兵的亲人都还留下,如何让士兵无后顾之忧,努力作战?当然是很多的赏赐了.曹刿问的是你凭什么安抚百姓,做好后方准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