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中的曹刿,后来怎么样了?

作者&投稿:詹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相信很多人都对这段话相当的熟悉,这就《曹刿论战》中的内容,是曹刿向鲁庄公提出的著名论断,而这一战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这一年是齐桓公继位的第二年,而齐桓公是鲁庄公的舅舅,当然,政治和战场上,这些亲戚关系是没有什么用的,该打还是要打。而齐桓公之所以会在这一年攻打鲁国,也是因为鲁国在前一年干涉齐国内政。

鲁庄公当初之所以能继位,得益于另一个舅舅,即齐襄公。因为齐襄公杀死了鲁桓公,所以鲁桓公和文姜的儿子鲁庄公就继位了,那个时候,齐襄公泰国强势,鲁国连问罪齐国的勇气都没有,只是要求齐襄公将杀死鲁桓公的彭生给交出来就算完事。

这件事之后,齐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和平共处的,主要是因为齐襄公和文姜的关系太过亲密,两人在几年之内数次相会,这倒为鲁国提供了发展机会,后来齐襄公公孙无知杀死,而是公孙无知也在不久之后被杀死,齐国处于无君的内乱状态。

这一年是公元前685年,鲁庄公和齐国的大夫有过一次短暂的会盟,虽然没有说明会盟的目的,但大概率是为了齐国的内政,公孙无知被杀之后,在鲁国的公子纠和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想回到齐国去继位。鲁庄公自然是支持公子纠的。

所以不久之后,鲁庄公就领兵护卫公子纠回到齐国,但是很不幸的是,公子小白先进入齐国继位,即齐桓公。鲁军和齐军在乾时开战。这一战,鲁庄公败得比较惨,几乎是狼狈而逃。等到鲁庄公回到鲁国。齐桓公派鲍叔牙领兵来到鲁国。

目的是让鲁国将公子纠、召忽、管仲交出来,鲁庄公刚吃了一次败仗,自然妥协了,于是公子纠被杀,而召忽自杀,管仲被缚回齐国,并成为齐桓公的得力助手。

鲁庄公这么配合,让齐桓公心里不太舒服,因为没有打一仗,所以第二年的春天,齐桓公决定攻打鲁国。鲁庄公未战心先怯,当初齐国没有国君领导的时候,他输得那么狼狈,如今,有了国君,那军队的战斗力岂不是更强?

就在鲁庄公对这一战发愁的时候,有个名叫曹刿的人进宫和鲁庄公谈了一番。这是曹刿第一次出场,据说他是周文王的后代,周武王封邦建国的时候,将弟弟曹叔振铎封在曹国,所以就有了曹氏。不过曹刿即便是周文王的后代,其家族到了春秋时期也已经没落了。

而曹刿在去见鲁庄公之前最多只能算是“士”之阶层,地位低于卿大夫,甚至可能都没有为官。但这并不妨碍曹刿有远见和谋划,他首先就问了鲁庄公“何以战”,即凭借什么来作战。鲁庄公给出了几个答案,曹刿认为鲁庄公已经得到民心,这一战的胜算其实已经无形中提高了不少。

而等到作战的时候,曹刿和鲁庄公同乘一辆车,然后辅助指挥这一仗,包括什么时候击鼓,什么时候进攻,能不能乘胜追击等,曹刿都做出了准确的判断,而这一战最终的结果是,鲁军大败齐师。

经此一战,鲁庄公知道曹刿是有个有才能的人,于是将其列入卿大夫之列。但是之后的曹刿基本就在战场上消失了,等他再次出现的时候已经是十三年后,当时鲁庄公准备到齐国起参观祭祀神社,这是于礼不和的,于是曹刿站出来劝说鲁庄公不要去做这件事,但是鲁庄公还是去了。

其实,西周结束之后,东周的天下共主虽然还是周天子,但是其影响力已经逐渐减弱,而且这一时期,礼崩乐坏,礼制规定的很多东西,都被破坏了,也不怪鲁庄公会做如此不合礼仪之事。曹刿的劝谏没有达到效果,也不算是什么大事。

自这件事之后,曹刿就再没有出现在史籍中,曹刿作为异姓卿大夫,其实在鲁国的话语权并不是很大,也没有形成强大的家族势力,只能游离于权力的边缘,所以关于他的记载也不会很多。

但至少《左传》对他在长勺之战中的表现用大篇幅展示,所以倘若曹刿后期有什么大的动作或者被害什么的,都不会没有记载。而没有记载,恰恰说明他很可能是善终。当然,后世很多人认为曹刿和同时期出现的曹沫很可能是同一个人,但缺乏必要的证据,难以让人信服,这里就略过不提了。



长勺大战结束之后,曹刿功绩卓越,鲁王不仅封他为大夫,而且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但二十年后曹刿犯上作乱,被鲁王之子平叛,最后被赶到莒国病故而亡。

曹刿在鲁庄公死了之后进行作乱,然后被赶出了国家,然后逃到了莒国,最后是在莒国得了病,然后病发身亡。

鲁庄公十三年的时候,曹刿作乱,平叛后被赶到了莒国,在莒国生病而死。

曹刿确实非常有才华,但他却在得到重用后野心膨胀发动了叛乱,但是没有成功反而被赶出了鲁国,后来他就生病去世了。


《曹刿论战》中名噪一时的曹刿在历史上最终的结局如何?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传》看到这句话是不是有很多人感觉很熟悉,没错这就是出现在我们语文必背的课文《曹刿论战》中最为经典的一句话。飞鱼现在看到这句话,还能想起当年因为背不下来这篇文言文而站过的课堂,是那样的“亲切&...

曹刿论战中的「 ”曹刿”和挟持齐桓公的「 ”曹沫”是同一个人吗...
我相信很多人看过《左传》也知道「 ”曹刿论战”,但是从「 ”曹刿论战”以后,曹刿这个人就消失在了《左传》之中。然而在「 ”柯地之盟”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个叫「 ”曹沫”的人,此人用匕首挟持了齐桓公,迫使齐桓公归还占领的鲁国土地。有人说,在「 ”柯地会盟”的时候出现的「 ”曹沫”就是「 ”曹刿”,...

曹刿论战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
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一、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一种非常迷信不切实际的做法;二、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没有合理的分析真实的情况;三、取胜而不知胜因。曹刿的远谋表现在:一、他的作战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而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非常注重鲁...

曹刿论战中曹刿和鲁庄公各是什么样的人?
鲁庄公评价 鲁庄公的不足之处是,性格急躁,不懂军事,缺乏政治才能,遇事慌张鲁莽,总将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不能够冷静的思考与分析问题,抓不住事情本质,但绝对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他能够敬天保民、善待臣工、忠于职守、从谏如流,知人善用,是一个少有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明君。曹刿评价 政治...

《曹刿论战》当中的曹刿,后来究竟怎么样了?
从此曹刿现代人所熟知。然而事实上的曹刿在历史书中却鲜有记载。而后人在了解了《曹刿论战》以后,也几乎对于他的故事不再耳闻。事实上,曹刿在经过长勺之战以后得到了鲁庄公的重用。并没有安于现状的曹刿,最终与鲁国反目成仇,选择了造反,却被鲁庄公的儿子平叛,最终病死他国。在长勺之战之前曹刿...

从原文看曹刿是一位什么身份的人物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

《曹刿论战》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1、战争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认为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两次否定,一次赞许,纵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这是他在政治上的远谋;3、在作战的过程中,他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远谋。《曹刿论战》出自《...

曹刿论战写了曹刿什么精神?
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文言文曹刿论战曹刿的作用
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3. 《曹刿论战》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曹刿论战》就是采用的这种表达方式.本文直接叙述历史事件的文字是很少的,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作者是把写作的重点放在曹刿...

曹刿论战重点写了曹刿的什么?
全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略写。这样安排,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说明了在...

立山区17133635712: 《曹刿论战》的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与战后,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 -
邱饶和血: 战前,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战中,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而战后则是将自己的战术叙述给庄公,可以看出他的深谋远虑和卓越的战术.

立山区17133635712: 曹刿论战的结局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两点,曹刿在协助鲁庄公战争时做了那两件事 -
邱饶和血: 曹刿论战的结局是“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在协助鲁庄公战争时做了两件事:1、从战略上分析了作战的条件.2、从战术上指出了追击的时机.

立山区17133635712: 《曹刿论战》中曹刿是个怎样的人 -
邱饶和血: 从“未可”和“可矣”等语句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沉着冷静、胸有成竹和善于把握战机的军事家

立山区17133635712: 历史上的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邱饶和血: 曹刿,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当时齐国攻打鲁国,曹刿为其出谋划策,作战指挥.其中“一鼓作气”的典故就来自于他.历史上关于他的具体出生及死亡的日期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或许就是指挥...

立山区17133635712: 曹刿论战中刻画了曹刿和庄公各自怎样的形象 -
邱饶和血: 曹刿:爱国,深谋远虑,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作战时能准确地把握战机,从容镇定地作出决策.鲁庄公:激躁冒进,不懂行军作战.但知人善任,勤政爱民,不懂就问,是个明君.

立山区17133635712: 曹刿论战中的曹刿是个什么样的人? -
邱饶和血:[答案] 有聪明的军事头脑,认为战胜齐师的方法是后发制人 有卓越的指导才能, 懂得取得胜利的途径是适时追击 有正确的战略思想,明确战争胜利的条件是取信于民 能关心国家大事,能深谋远虑,爱国热情,政治远见,卓越军事人才

立山区17133635712: 在《曹刿论战》里曹刿是个什么样的人? -
邱饶和血:[答案] 1:有爱国心和责任感 2:有政治远见,明白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政治远见 3:具有很高的指挥才能,会抓住适当的战绩,运用正确的战术 4:说话有较高的技巧

立山区17133635712: 《曹刿论战》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邱饶和血: 战前表现出曹刿对时局的正确把握,冷静的分析以及超凡的勇气,说出了鲁国之前施政的一些弊端; 战中曹刿沉着,做到了知己知彼,细节处分析敌我的形势,处处展现出超人的智慧; 战后曹刿的表现从侧面更反映出执政者的愚钝

立山区17133635712: 《曹刿论战》中未可、可矣,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
邱饶和血: 从“未可”和“可矣”中体现出曹刿是一个沉着、冷静、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时机的军事家.

立山区17133635712: 曹刿论战中曹刿怎么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
邱饶和血: 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说明了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有远谋的人物.在交代战前准备时,详细地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通过对话揭示出鲁庄公昏庸无知,曹刿深谋远虑.写战役经过,作者虽只写了曹刿两次说的“未可”、“可矣”的简单话语,但却形象地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待机而动的思想性格.最后由“公问其故”又引出曹刿对战争的一大段议论,表现出曹刿的可贵的军事见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