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亲亲相隐是唐律的哪一条?

作者&投稿:字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是唐律的重要刑法原则。即同财共居之人及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互相容隐犯罪者,可以减免刑事责任。其具体规定,一是同居者和大功以上亲及部分近亲属相隐不负刑事责任;二是小功以下亲属相隐,减凡人三等论处;三是谋反、谋大逆、谋叛一类重大犯罪,不适用相隐之律。

它是继承汉律“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并进一步完备化和制度化的产物。这个原则是封建社会儒家文化和道德建设被法律化的一种体现,主要是为了家庭稳定 社会和睦。从现代法律建设上说 它表现出了充分尊重证人权利和尊严。

扩展资料:

《武德律》是唐高祖时以《开皇律》为蓝本所制订的法典,共十二篇五百条,内容与《开皇律》基本相同,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行。唐律为了保护封建官吏的利益,将官吏犯罪划分为公罪和私罪,并规定了不同的判刑原则。

唐律集封建法律之大成,被称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的代表,在中国以及东南亚法制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唐律疏义的篇章体例和开皇律、武德律、贞观律是一脉相承的,共分为12篇、30卷、502条。

一般和奸罪,徒一年半;但如,部曲、杂户、官户奸良人者,各加一等;奴奸良人则又加一等,徒二年半;如系强奸则处以流刑,以故折伤者绞。

《贞观律》是唐太宗命房玄龄、裴弘献等人根据《武德律》编撰的法典,共十二篇五百条,于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颁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律




请问亲亲相隐是唐律的哪一条?
是唐律的重要刑法原则。即同财共居之人及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互相容隐犯罪者,可以减免刑事责任。其具体规定,一是同居者和大功以上亲及部分近亲属相隐不负刑事责任;二是小功以下亲属相隐,减凡人三等论处;三是谋反、谋大逆、谋叛一类重大犯罪,不适用相隐之律。它是继承汉律“亲亲得相首匿”原则...

亲亲相隐原则是在哪朝法律上确立下来的
亲亲相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主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亲亲相隐原则得到进一步确认。唐律对亲亲相隐原则作了具体规定。

亲亲相隐历史渊源
这一法律原则后来成为许多法典的基石,如《唐律疏议》就以其为参照,强调血缘关系是亲属相隐的基础,同时也承认人情的合理性。在谋反、谋大逆与谋叛等严重犯罪之外,亲属间可以互相隐瞒而不必揭发,体现了对亲情的尊重和保护。历朝历代的立法者普遍接纳并坚持亲亲相隐的原则,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如何看待古代的亲亲相为隐?
但源自《唐律疏议》的传统刑法原则并未改变,即“亲亲相隐”原则得以延续,明代律法确认了亲属间容隐的权利和义务。 满清入关以后,修编的《大清律例》体例、内容方面几与《大明律附例》如出一辙。在“亲亲相隐”原则的规制方面也因循前例,所以终清一世,“亲亲相隐”制度都得以继续贯彻。此外,笔者认为《大清律例...

关于“亲亲相隐”制度
其中继唐而起的宋对唐律的继承最为忠实,《宋刑统》中关于“亲亲相隐”的规定几乎就是《唐律疏议》的翻版。由游牧文明建立的元朝也继续保留容隐制。《大元通制》首次使用“干名犯义”罪名,即“诸子证其父,奴评其主,及妻妾弟侄不相容隐。凡干名犯义为风化之站者,并禁止之。”明清容隐制大体同唐宋,但控告得...

容隐的作为法律制度的容隐
鉴于此,容隐制度在唐律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法律体系。《唐律疏议》的各篇关于亲属相隐制度的主要规定基本如下:《名例篇》:“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即漏露其事及擿语消息亦不坐。其小功以下相隐,减凡人三等;若犯谋叛...

论中国法律传统中的亲亲相隐
唐律对亲亲相隐原则作了具体规定,以后各朝的规定大体上与唐相同,其内容主要有3点:亲属有罪相隐,不论罪或减刑;控告应相隐的亲属,要处刑;有两类罪不适用亲亲相隐原则:一类是谋反、谋大逆、谋叛及其他某些重罪,另一类是某些亲属互相侵害罪。历史渊薮:中国春秋时期的孔子在《论语·子路》里曾...

“亲亲相隐”的原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社会的倒退呢?
据《唐律疏议名例》记载: 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裨为主隐,皆勿论。若犯谋叛以上者,不用此律。 以此得知,唐朝扩大了“亲亲相隐”的规模和适用范围,但凡居住在一起的亲属们,不论血缘亲疏均可为对方相隐。甚至于,就连不同居住的大功以上亲属...

亲亲相隐目前我国对待亲亲相隐的态度和实践
我国法学理论界对于亲亲相隐问题已取得共识,但将其转化为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这一原则的实施可能导致公安司法机关在侦查复杂犯罪,如贪污与经济犯罪时遭遇困难,但随着技术进步和执法水平的提升,这些挑战并非无法克服的主要障碍。关键问题在于立法层面的精细操作。确定哪些亲属可以享有隐匿权,哪些犯罪不...

历史上的“亲亲相隐”对现在的社会有哪些借鉴意义?
在隋朝建立后,国家又一次实现了大一统,特别是唐朝以后,“亲亲相隐”也进入到了一个成熟和完善的阶段。据《唐律·疏议名例》记载: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裨为主隐,皆勿论。若犯谋叛以上者,不用此律。不难...

孟津县18642431042: 亲亲得相首匿具体是什么意思
侨诞利咽: “亲亲得相首匿”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一项基本法律原则,在古代司法实践中曾发挥... 这段话也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亲亲相隐不为罪”. “亲亲得相首匿”的思想到了唐朝...

孟津县18642431042: 古代有一条律法:亲人犯罪隐瞒不举报算合法.举报算违法的律法叫什么? -
侨诞利咽: 古代社会以宗族、礼法为基础,人治大于法治,亲亲相隐在古代是被提倡的,举报犯法的亲人反而为世俗所不容,谋反、谋大逆、谋叛等十恶不赦的重罪例外.

孟津县18642431042: 古代法律里有家里人犯罪家人举报也会定罪,这是哪个国家的法律? -
侨诞利咽: 中外很多国家历史上都有此类规定. 中国古代法中一般称之为“亲亲相隐”制度.在中国古代,亲亲相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主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亲亲相隐原则得到进一步确认.唐律对亲亲相隐原则作了具体规定,以后各朝的规定大体上与唐相同,其内容主要有3点:亲属有罪相隐,不论罪或减刑;控告应相隐的亲属,要处刑;有两类罪不适用亲亲相隐原则:一类是谋反、谋大逆、谋叛及其他某些重罪,另一类是某些亲属互相侵害罪.

孟津县18642431042: 请问我国现在关于亲亲相隐制度的立法有哪些? -
侨诞利咽: 亲亲相隐是封建制度的一条重要的道德规范又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是封建伦理道德在刑法上的反映.当代中国并没有沿用.只有在最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部分亲属有出庭作证免除义务,有吸取古代这个原则的用意,但没有完全确立. 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八十八条 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孟津县18642431042: 唐律的特点有哪些? -
侨诞利咽: 解答如下: 一唐律的主要特点 1.以刑为主,诸法合体 唐律继承了中国封建法律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传统,在唐律中,制裁各类犯罪的刑法规范仍然是其主要内容,同时,兼有民事、经济、行政、军事、诉讼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唐律对许多涉...

孟津县18642431042: 哪些朝代的法律法规主张伸礼屈法 -
侨诞利咽: 在刑罚适用上采取伸礼屈法的态度.自汉以迄清末,有关亲亲相隐制几乎代代相沿,少有更动;至于民国台湾百年多来的刑事法中仍多所保留. 亲亲得相首匿 该原则是汉宣帝时期确立的.主张亲属间首谋藏匿可以不负刑事责任.“父为子隐,...

孟津县18642431042: 唐代的司法机关体系? -
侨诞利咽: 4、《武德律》--唐高祖武德年间制定.共45篇,500条,在内2容上q大x多采用隋朝开i皇时期的法律. 1、《贞观律》--唐太l宗李世民命长8孙无f忌等人r在《武德律》基础上m修定而成,仍7为446篇、600...

孟津县18642431042: 在古代知不知道近亲不能结婚? -
侨诞利咽: 知道,古代中国禁止同姓结婚. 我国自古就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说法.自西周以来就实行“同姓不婚”的原则.唐代对同姓为婚处两年徒刑.明清律规定,同姓为婚者,各杖六十、离异....

孟津县18642431042: 唐律是如何体现宗法伦理思想的?
侨诞利咽: 我自己整理的.唐律具有“一准乎礼”的特点.唐继承并发展以往礼法并用的统治方法和立法经验,使法律内容“一准乎礼”,真正实现了礼与法的统一.正如唐太宗所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