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风的全文

作者&投稿:在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君子之风 原文、~

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1),依于仁,游于艺(2)。”(7�6�16)【注释】(1)德:旧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2)艺:艺指孔子教授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都是日常所用。【译文】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评析】《礼记�6�1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原文】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6�118)【译文】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5�6�19)【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评析】“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6�116)【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评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6�19)【译文】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评析】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原文】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17�6�115)【译文】孔子说:“可以和一个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吗?他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评析】孔子在本章里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6�6�111)【注释】(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3)乐:乐于学。【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评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原文】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6�116)【注释】(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评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原文】叶公(1)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7�6�119)【注释】(1)叶公:叶,音shè。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2)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评析】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原文】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14�6�128)【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评析】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第九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6�6�123)【注释】(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6�17)【注释】(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原文】棘子成(1)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2)。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3)犹犬羊之鞟。”(12�6�18)【注释】(1)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2)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3)鞟:音kuò,去掉毛的皮,即革。【译文】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评析】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原文】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7�6�138)【译文】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评析】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善其身是为人从政的前提。而谈到论语中的修身之道,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君子之风”。“君子”二字在论语这本区区两万言的经典中,就出现了107次之多。但究竟什么是孔子本人眼中,乃至儒家理论学说的君子的定义呢?这显然不是能够一言以蔽之的,那么,让我们回到论语的原文中,来略作分析吧。一,君子之孝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6�1学而》) 在这一篇中,君子之风体现为“孝悌”二字。孝者,孝顺父母,悌者,敬爱兄长。“孝悌”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作为儒家思想中的君子所必备的品质中最为基础的一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连犬马,出于本能,都知道应该要供养父母;而作为君子,当然不仅仅是要知道供养父母,而更应该怀着一颗感恩孝敬的心来侍奉父母。只有做到这基础的一点,才可立本,才可能在道德修养上有更高层次的发展。 在当今这个繁华社会中,我们奔忙于日新月异之间,但我相信,君子之本却依然是所谓的“孝道”。我们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标准有学历、地位、财力等等,但“孝顺”却是一个人为人最基础也最本真的要义。我们剥离开这社会附加给人的一切粉饰的外在,留下来的那些最为人性的的纯粹之中,一定有一个“孝”字。我曾不止一次的见过许多身陷囹圄的人们,他们或许曾经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无一例外的是,当谈及家中牵挂的老人时,潸然泪下,悔不当初。在那一刻,我看到了一个人最后也最耀眼的光芒,那么我会说,他是一个做了错事的,好人。相反,如果一个人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却无法做到孝顺父母关爱家人,那么我们又如何能相信他能为朋友两肋插刀,为事业鞠躬尽瘁? 中华传统,百善孝为先,我们应该感恩、回报,以立君子之本。 (2)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长寿而欢喜,一方面因为他们年事已高而忧虑。这种略带矛盾的心态将一颗孝子之心刻画的淋漓尽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或许是世上最无奈也最痛彻心扉的悲凉了。父母将他们的青春无所保留的奉献给了我们,看着我们一路成长。但往往当我们羽翼丰满之时,却恍然发现父母竟已是一夜白头般突然老去。于是,我们只能焦急又心痛的珍惜他们的夕阳时光了。所谓君子,正是在于他能够体味到父母的奉献,并时刻警醒着自己,回报父母的时光有限,不要留到时不我待之后才后悔莫及黯然神伤。君子之孝,正是体现在这一喜一惧之中。而我认为惧的感情其实更深刻,也更动人。我们只有时刻心怀着这对于岁月无情的畏惧,才是爱之深,情之切。二,君子之学(3)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6�1雍也》)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曾说“君子不器”,所谓器,即像器皿一样只有一定的用途。这与本章中所说的“博学”显然形成了一种对比。《论语译注》中说“古代知识范围狭窄,孔子认为应该无所不通。后人还曾说,一事之不知,儒者之耻。” 由此可见,在孔子心目中,真正的君子,应该是不同于“百工之人”的。百工之人,往往长于一事,不及其他, 以一技之长谋求生计。而“君子”,则应该有着广博的学识。但是事实上,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有一技之长足以谋生就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应而也难怪会有人讽刺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因此来批评他的“君子不器”这一观点。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想,所谓的“君子不器”实际上解释了一种人生态度,正如庄子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也就是说,孔子所阐释的“君子不器”,如果我们将其看作是他对于自己,同时也是对于诸多君子的求学态度的一种要求,那么也未尝不可。而实际上,孔子也在其一生中也表现出了他的这一态度,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已经是晚年的孔子,仍然如此痴迷于《易》,甚至希望再多活几年,以把《易》“吃透”,可见其好学之处。君子的广博学问,其实也就是在这种好学不已的态度下产生的结果。(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在这一章中,孔子提出了“知”与“智”关系。如果说前一章的“君子博学”讲究的是君子之学的内容,那么这一章阐述的就是君子之学的态度。求学之人追求的,无非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问及“知道什么”,每个人都可以洋洋洒洒滔滔不绝。但敢于承认“不知道”的,我认为,这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勇气。说是智慧,是因为“知道我还不知道什么”比“知道我知道什么”更高了一个层次。只知自己所知的东西,无形中就把视线局限在自己的领域中,固步自封,止步不前。但只有知道了自己还不知道的东西,才意味着你看见了更广阔的世界,你知道了自己应该努力和追寻的目标,也才能继续把“不知道”,变为“知道”。 说是勇气,是因为这种“不知为不知”事实上是一种对自我的充分的自信和坦率,敢于正视自己,完善自己。正是这“不知”,让我们摆脱了一叶障目的伪装,摆脱了向周围人们博取赞赏的虚荣。勉强自己无所不知,只会让自己的灵魂压力重重举步维艰,坦然的承认自己不知,反而意味着一种释然,一种淡定,一种高高在上的无所畏惧。三,君子之乐(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本章从学习入手,但想谈的应该不仅限于学习,而是谈了在成就君子的道德风范的过程之中的三层境界。如果我们审视这三个境界,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由己及人的蜕变。第一层境界就是“学而时习之”,是学习而且付诸行动。说的是“学用之乐”,学习而有所得 ,可以传授、分享给别人,就进入第二层境界——“有朋自远方来”,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将自己知道与不知道的知识与大家交流,互通有无,这是“沟通之乐”;遇到别人对自己的不了解、不理解也感到懊恼,才是君子的第三层境界——“人不知而不愠 ” 即“修德之乐”。君子之乐,不在锦衣玉食,不在平步青云,而恰恰在这“学用——沟通——修德”的修善其身的过程中,自得其乐,陶然忘返。(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第六》粗茶淡饭,身居陋室,为何颜回不忧反乐?孔子曾评价颜回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在孔子眼里是没有人能达到颜回的好学程度的。“颜回之乐”不是喜欢“箪瓢陋巷”式的生活,也不是能够在贫困的生活中换个思维角度而“想得开”的“自得其乐”,更不是在穷日子中“找乐子”。“颜回之乐”其实是一个有社会责任的青年学者专心钻研学问并在学问的提升中感受到的乐趣。颜回的“不改”正是“安贫乐道”之“安”;颜回“其乐”正是“安贫乐道”之“乐”;颜回之乐正是这种“得道之乐”。于丹教授说,“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的确,在现代人眼中,我们所要做的不仅仅是求得安乐,更应该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的有所作为,去追求更多的完善和幸福。但我们讨论的是,在儒家理论中的所谓君子,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居陋室,心系天下。颜回的安贫乐道,并不是一种屈服和沉沦,更是一种“君子之志”——志在治学,志在安民,志在报国。他们出离于自身际遇的患得患失,在一种远大之中安宁淡薄。 四,君子之友(7)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8)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9)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君子讲团结,而不会互相勾结;而小人反之。君子讲有原则的团结而不盲从附和,而小人亦反之。君子庄矜而不争执,合群而不闹宗派。孔子在谈到君子的为人处世时,巧妙的应用了对比的手法,使君子和小人的迥异跃然纸上。关于这一章,我联想到了在国际关系中,我国向来主张的“求同存异”。其实想来,中华古国,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的也一直都是一个翩翩君子的形象,用君子之友来论述也恰如其分。当今世界,有人提出了文化冲突论,预言文化差异将成为未来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在这日新月异百花齐放面前,我国却提出了一个“和谐世界”的概念。何谓“和谐”,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相生相成。我们寻找不同国家之间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利益,来达到一种平衡的稳定;而不是指望着将几股力量纠结成一派势力,更不想在某一方的压力下亦步亦趋。小人之友,不过是一处杂草丛,看似紧密,却朝向不同的方向,一场风雨就打得支离破碎。君子之友,正如一片竹林,保留有每一个个体独立而执着的品格与操守,又共同汇成了一片绿海,风过之处,心旌荡漾,同呼吸,共命运。五,君子之义(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的义利观应该如何?孔子的言论为我们解答得清晰又透彻。就好像之后的亚圣孟子所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利与义之间,小人们会更倾向于前者,而对比之下,君子们则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但是相比之下,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孔子比起孟子,更为高明。原因就在于,他的“义”与“利”的选择,取决于“仁”。他在里仁一节中说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相比起孟子的“义无反顾”地在二者之间只取其一,孔子所说的“见利思义”“以其道得之”显得更具有可行性,也更符合人们的一般认识。在“仁”的大前提下,君子有权进行自主的选择,两者兼得。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所谓的“利”,而君子之所以是“君子”而不是“小人”,就是因为他内心的一把“仁”的标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不是“小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孔子口中的“ 君子”,不是毫无变通地否定全部,而是有原则地进行取舍。这才是真正明智的君子之所为。 如果要将以上十章中的君子之风略作概括,我选择“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之于孝,孝悌为先,心系感恩;君子之于义,见利思义,以道得之,此为仁。为人则仁,便能无所忧。君子之于学,博学广达,务实求知,此为智。治学则智,便能无所惑。君子之于乐,自得其乐,泰然处之;君子之于友,求同存异,翩然独立,此为勇。处世则勇,便能无所惧。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 子曰:“君子不器。”
6.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7.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8.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9.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10.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1.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2.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3.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5.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7.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18.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19.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0.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1.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22.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23.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24.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25.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6.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27.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28.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29.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30.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31.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32.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33.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3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3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36.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革享),犹犬羊之(革享)。”
3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38.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3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40.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41.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 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 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42.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3.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44.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45. 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46.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47.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48.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49.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50.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51.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52.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53.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54.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55.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56.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57.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58.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59.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60.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61.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62.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 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 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63.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64.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65.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66.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 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 子也。”
67.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68.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69.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70.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71.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72.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73.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74.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75.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76.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77.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78.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79.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80.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全文翻译
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2、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3、出处:先秦《诗经》中的《击鼓》一篇。

《诗经·邶风·凯风》全文及译文
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母心,而成其志尔。”认为是赞美孝子的诗。朱熹《诗集传》承其意,进一步说:“母以淫风流行,不能自守,而诸子自责,但以不能事母,使母劳苦为词。婉词几谏,不显其亲之恶,可谓孝矣。”这种说法在我们看来显然有些牵强...

诗经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全文翻译 硕人翻译以及原文
好个高挑的女郎,车歇郊野农田旁。看那四马多雄健,红绸系在马嚼上。华车徐驶往朝堂。诸位大夫早退朝,今朝莫太劳君王。黄河之水白茫茫,北流入海浩荡荡。下水鱼网哗哗动,戏水鱼儿刷刷响。两岸芦苇长又长。陪嫁姑娘身材高,随从男士貌堂堂!《卫风·硕人》原文: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

求《风赋》全文!!!
《风 赋》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日:“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的全文及来历,意思
原诗:《击鼓》-先秦:佚名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译文: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

高中第一篇背诵文言文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26)《论语》选读06《君子之风》背诵部分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5•9)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子曰:...

嵇康夜游文言文翻译
又写了《太师箴》,也足够用来阐明帝王之道了,又写了《声无哀乐论》很有条理。儿子嵇绍,另外有传。 原文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 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兄喜,有当世才,历太仆、宗正。 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

...遮我半世流离。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的全文翻译
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 惟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 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 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 心中郁郁忧愁不乐, (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 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 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 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生生死死离离合合, (无论如何)我...

朱熹的《不自弃文》全文
全文:不自弃文 夫天下之物,皆物也。而物有一节之可取,且不为世之所弃。可谓人而不如物乎?!盖顽如石而有攻玉之用,毒如蝮而有和药之需。粪其秽矣,施之发田,则五谷赖之以秀实。灰既冷矣,俾之洗浣,则衣裳赖之以精洁。食龟之肉,甲可遗也,而人用之以占年;食鹅之肉,毛可弃...

人爱其子当教子 *** 言文阅读
4. 楚人爱其子全文及翻译 《楚人爱其子》全文 楚人爱其子,虽爱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 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菊,众人爱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而不见。 翻译: 有一个楚人,他疼爱自己的孩子,虽然他吝惜钱财,但孩子的请求他都答应。等到孩子成年,孩子有陶渊明的风度,偏爱菊花,世人爱慕菊花的...

沿滩区19126577598: 君子之风(汉语成语) - 搜狗百科
施波金利: 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1),依于仁,游于艺(2).”(7

沿滩区19126577598: 求《论语》君子之风每句话的评析 -
施波金利:[答案] 《论语》选读06《君子之风》注译评【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1),依于仁,游于艺(2).” (7?6)【注释】 (1)德:旧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 (2)艺:艺指孔子教授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等...

沿滩区19126577598: 甲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7.6)——《论语选读·君子之风》“志,慕也;道不可体,故志之而已.据,杖也,德有成形,故可据.... -
施波金利:[答案]小题1:(1)“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一箪食,一...

沿滩区19126577598: “君子之风,流则万古”这句话是谁说的全文是什么内容 -
施波金利: “君子之风,流泽万古”:是赞扬苏轼有“君子之风”,而且流传影响了千秋万代.“泽”,湿润,这里作教育解.出自池永昶写的叫做《沧浪之水》 孔子“克己复礼,万世师表”孟子,八个字是“舍身取义,信善性善”;屈原,“忠而见逐,情何以堪”;司马迁,“成一家言,重于泰山”;稽康,“内不愧心,外不负俗”;陶渊明,“富贵烟云,采菊亦乐”;李白,“笑傲王候,空怀壮气”;杜甫,“耿耿星河,天下千秋”;苏东坡,“君子之风,流泽万古”;文天祥,“虽死何惧,丹心汗青”;曹雪芹,“圣哉忍者,踏雪无痕”;谭嗣同,“肩承社稷,肝胆昆仑”池永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沿滩区19126577598: 表现出君子之风的古文 -
施波金利:[答案] ,然后说他的生活——“一箪食”,只有一个“便当”.古代的“便当”就是煮好的饭,放在竹子编的器皿里.“一瓢饮”,当时没有自来水,古代是挑水卖,他也买不起,只有一点点冷水.物质生活是如此艰苦,住在贫民窟里一条陋巷中,...

沿滩区19126577598: 《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阳货》:"多识于草木鸟兽之 -
施波金利: 1、“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颜渊篇》. 释义: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原文节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沿滩区19126577598: 作文 君子之风 -
施波金利:[答案] [作文 君子之风]兰,深山幽谷,芳华自赏,作文 君子之风. 竹,亭亭玉立,坚韧挺拔. 菊,与世无争,清高隐逸. 梅,欺霜傲雪,凌寒而放. 古人谓之为四君子,合而观之,皆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是以世人将其喻为君子,取其不趋俗...

沿滩区19126577598: 论语君子之风讲的是什么,什么思想 -
施波金利: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沿滩区19126577598: 《论语》中不以自己的喜好强加于别人,具有君子之风的句子是哪句? -
施波金利:[答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卫灵公篇》.原文是“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孔圣人的话很有哲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