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辞(上)原文通俗译解

作者&投稿:运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周易?系辞(上)原文通俗译解如下:

一、解释

天在上而高贵,地在下而卑贱。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就由此决定了。天地间,万物由卑下到高大,杂然陈列,就是卦中的六爻所象征的贵贱之位了。万物的运行,一动一静有一定的常态,动则刚,静则柔,卦中阳刚之爻和阴柔之爻就判断出二者的截然不同了。

宇宙万物的性向不同,同类的相互聚合,自然形成不同的群体,彼此之间利害的调和与冲突,便有了吉与凶的占断。宇宙的运动,在天形成日月星辰,白昼黑夜以及四季更替等更象,在地则有山岩原野、川泽湖海以及飞禽走兽、动植矿藏等各种形态,各种变化也就显现出来了。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二、《周易》的思想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成书时间

成于西周

顾颉刚关于《周易》卦爻辞制作年代的考证结论,认为周初作。李学勤也认为顾颉刚此文“推定经文卦爻辞‘著作年代当在西周初叶’”,“为学者所遵信,可以说基本确定了《周易》卦爻辞年代的范围,是极有贡献的”。

成于战国

大多学者认为《易传》成书于战国。易传的成书问题,自欧阳修《易童子问》与苏轼之后,数百年来已经罕有人再信是孔子所做了,钱穆、顾颉刚、冯友兰、郭沫若、李镜池等等海内外的学者名家均断定司马迁《史记》的说法不足信。

其称易传为孔子所做,若非司马迁之误,就必是汉儒刘歆所伪窜。根据《易传》的内容来看,应是在孟子、荀子的性命天道之学出现以后的作品,有明显的黄老道家与阴阳家色彩。

成于西汉

顾颉刚根据箕子和康侯两条卦爻辞,指出《周易》卦爻辞为文王所作的传统说法不可信。

顾颉刚继《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之后作《论易系辞传中观象制器的故事》,是对其所说《周易》卦爻辞所无的观象制器故事的专门考论,意在证明《系辞传》观象制器章讲到古史帝系人物的话是西汉后期人的说法。




求<易经>系辞上传的注释和翻译
孔子说:“作《易》的人,大概很了解盗寇吧!《易》说:‘以肩负物而又乘车,以至招来盗寇来打劫。’以肩负物,这是小人做的事情;车乘,是君子(使用的)器具,小人乘坐君子的器具,所以盗寇想来抢夺他,对上骄慢而对下暴虐,盗寇想来讨伐,懒于收藏财富是教盗寇来抢,打扮妖艳是引诱盗寇来奸淫。《易》说:‘以肩负物...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出自那里?
出自《周易·系辞上》,含义为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运用此“道”却茫然不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是《周易·系辞上传》的一段话。《系辞》的作者在这一节里阐发自己对“道”的看法,认为宇宙万物产生的根源在于“道”,即阴与阳的交替变化。道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道也无所不在...

天地之数为多少呢?
《周易》系辞上 【原文】天⑴一,地⑴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⑵相得⑶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⑷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⑸成⑹变化⑺而行⑻鬼⑼神⑽也。【译文】奇数一,偶数二,奇数三,偶数四,奇数五,偶数六,奇数...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曰用而不知,故君子道鲜矣。文言文...
(22)“鲜”《汉语大词典》少,尽。《易·系辞上》:“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汉书·叙传上》:“惟天墬之无穷兮,鱻生民之脢在。” 颜师古 注:“鱻,少也。”

周易-系辞-上-原文与译文
周易之《系辞》上篇,如同一座智慧的灯塔,揭示着天地间阴阳交互、吉凶变幻的深邃哲理。易道,简而易晓,犹如至高的道德法则,引导君子透过现象洞察本质,以智慧解读天地万象。圣人以八卦为桥梁,通过卦象解读自然界的微妙变化,分辨吉凶,揭示悔吝与无咎的微妙平衡。易道超越时空,与天地同在,其内涵丰富,...

周易?系辞(上)原文通俗译解
周易?系辞(上)原文通俗译解如下:一、解释 天在上而高贵,地在下而卑贱。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就由此决定了。天地间,万物由卑下到高大,杂然陈列,就是卦中的六爻所象征的贵贱之位了。万物的运行,一动一静有一定的常态,动则刚,静则柔,卦中阳刚之爻和阴柔之爻就判断出二者的截然不同...

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的意思
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的意思是:坤卦六画都是阴,柔顺敦厚,当它静而不变之时,则收敛深藏;当它动而变化的时候,则广开展布,所以广大的万物皆由是产生。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出自《周易·系辞·上》第六章,原文: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

日新之谓盛德的意思
意思是:使事业局面日新才能称为盛德,卓著的功德。出自战国时期孔子后学《易传·系辞上》,原文为: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译文:使家国人民资财富有才能叫做大业,伟大的事业;使事业局面日新才能称为盛德,卓著的功德。周易的本质,不过是不断生产创造...

古文翻译:日新之谓盛德
1、原文: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2、译文:拥有万物就叫伟大业绩。不断更新就叫崇高品德。变化不止就叫易。3、重点释义:日:时光,光阴。盛德:指盛美之事。4、赏析:必须每天努力进步,才能感应到自然规律,与天地自然同步。这里的“新”,强调的是人作为主体的外在作为,即人对...

上就有两句话说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怎么讲
(5)“意”《百度百科》意思,文字、言行等所表达的内容。《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红楼梦》第二回:“子兴道:'依你说,“成则公侯败则贼”了?’雨村道:'正是这意。’”(6)“然则”既然如此。《孟子·滕文公上》:“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7)...

长子县14769972742: 求《周易·系辞》全文及翻译 -
佼宙小儿: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

长子县14769972742: 求<易经>系辞上传的注释和翻译 -
佼宙小儿: (一)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2)动静有常,刚柔断矣.(3)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4)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雷.(5)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

长子县14769972742: <周易.系辞上>说:"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何解 -
佼宙小儿: 《易传·系辞上》中提出的一种本体论命题.《易传》认为“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序卦》),而万物都可以分属阴阳.如“阴阳之义配日月”(《系辞上》),“乾,阳物也;坤,阴物也”(《系辞上》)等等.阴阳是宇宙大化流行的根...

长子县14769972742: 《易经·系辞》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结合中国古代工艺,谈谈道和器的关系 -
佼宙小儿: 我就不长篇大论了.里面的道理说复杂那讲不完,说简单也就几句话的道理.工艺之法谓之道,工艺之形谓之器,由法塑形.工艺之精谓之道,工艺之末谓之器,由精囊末.工艺之始谓之道,工艺之承谓之器,由始接承.工艺之虑谓之道,工艺之物谓之器,由虑生物.请采纳,谢谢.

长子县14769972742: 《周易·系辞上》 -
佼宙小儿: 1象者,形像啊图像啊,看八卦的图像个什么东东,那就是象了,传说先人根据八卦发明了鱼网耕种用的耙. 你看大过卦像不像个棺材,四角是四个钉子给钉上了?所以大过卦也叫棺材卦. 用图像来表达意思,就是立象以尽意的意思,每个象每...

长子县14769972742: 名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此句出自哪里?作者是谁?
佼宙小儿: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长子县14769972742: 说:"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何解 -
佼宙小儿:[答案] 《易传·系辞上》中提出的一种本体论命题.《易传》认为“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序卦》),而万物都可以分属阴阳.如“阴阳之义配日月”(《系辞上》),“乾,阳物也;坤,阴物也”(《系辞上》)等等.阴阳是宇宙大化...

长子县14769972742: 《系辞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系辞》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佼宙小儿: 在《系辞》中,首把中国古代早已有的阴先对《易经》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和发挥.它汨观念,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世界观,并用阴阳、乾坤、刚柔的对立统一来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认为奇偶二数、阴阳二爻、乾坤两卦、八经卦、六十四卦,都由阴阳构成,没有阴阳的对立就没有《周 易》.它还特别强调了宇宙变化,生生不已的性质,肯定了变革的重要意义,主 张自强不息,提倡要通过变革完成大业.其次,它以“保合太和”为最高理想, 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的和谐思想,并将以箸求卦的过程理论化,蕴涵了宇 宙生成论,对后来的思想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长子县14769972742: 《易经·系辞》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这句话的意思谁知到呀 -
佼宙小儿: 原文大意:上古时代,人们住在野处的山洞里,后来圣人建造房屋,改变了居住环境,人们就住进去躲避风雨.

长子县14769972742: 《周易.系辞上》是一部怎样的著作?
佼宙小儿: 最早提出“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文献是《周 易.系辞上》.文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认为法则是无形的,称为形而上;器 用之物是有形的,称为形而下.清代学者戴震解 释说:“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孟子字义疏证-天道》)汉唐 以后,围绕着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问题,哲学界展开了长期的争论.唯心主义者认为形而上的 东西先于并决定形而下的东西;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形而上的东西不能脱离形而下的东西而存 在.现这对范畴已不被使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