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礼”的学说和孟子的“仁政”学说的内容是什么?

作者&投稿:逮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简述孟子提倡的仁政包括哪些内容~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首先,在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上,孔子偏重德治是正确的,道德是以人们内心认同为基础的,它的本质是自由,和法相比,道德居于更高层次。在现实中以德服人比以力服人具有更大的作用,德治的范围比法治更为广泛,道德是法律的真理只有跟高层次的道德,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法治。
其次,在实用层面上,孔子的仁政理论在现代企业管理和国家治理中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孔子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把人的管理提到首位,而且主张实行推己及人的人道主义管理方式。
孔子对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依然拥有其相称的公道性及实用性,这也恰是孔子思想的强盛性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倡导的“内圣外王”之道供给了实践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整被后人所汲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扩展资料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主张无分贵贱不分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礼”: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为仁”的详细含义还包括对人们所有言行举止的规范,这便是孔子对颜回解释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在这方面,礼既表现为规范化的文明仪态,也表现为在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定型的许多具体仪式。

礼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核心是主张“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

以下仅为个人观点,儒家博大精深,很难用几句话解决。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十分重视礼,认为对一般人来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对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宪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子路》)。因此,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无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但孔子对于礼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曾说: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 孔子的意思是说,礼乐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和节奏,而是有着更为本质的内涵。那 么,这个更本质的内涵是什么呢?《论语·阳货》中的一段记载,给我们提供了很珍贵的启示: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从以上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孔子的心目中,三年之丧这一礼制,并不是毫无意义的一种形式,实际上,它是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恰当的方式。而“仁”便是礼的本质。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道德伦理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礼的文化意义 礼对于中国文化,产生过怎样的积极意义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

礼字的古意
礼与仁义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所以古人指出礼的特征为“别异”(《荀子·乐论》)或“辨异”(《礼记...

苟子的礼与孔子的礼有何不同之处
孔子的礼只是他的整个儒学体系的一个方面,在孔子的理论中地位最高的是仁。而荀子把礼提高到很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把儒学引入到寄生于君主的道路中。历史上,新儒学反荀子论的很多,但反孔子的没有。荀子使得中国知识分子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入世途径,同时也使学者饱受名缰利锁的困扰。害人不浅啊 ...

孔子,孟子,荀子人性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都包含有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君舟民水”。二、不同点:1、在人性论方面的认识不同: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提出“性恶论”。2、思想不同:孔子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礼乐文明的社会。孟子提出了...

“仁”与“礼”的学说在哪里不一样,差别大吗?
仁是礼的内在价值,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简单来说,“仁”是目的,而“礼”是手段。仁学是一种儒人雅士的处世之道,就像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讲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准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将“仁”这种心态延伸...

韩非子的学说,根源是荀子的“礼”吗?
在说韩非子之前,我们很有必要说说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的主张,因为正是建立在人性论的不同的基础上,才产生了孟子与荀子之间思想的不同。孟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人性善并进行系统论证的哲学家。孟子认为,人的内心天然地存在着四种善端,分别是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等,对应着人的仁义礼智等...

孟子和孔子对礼的观点一样吗?
孟子和孔子对礼的观点不一样, 孔子的礼,承认等级制度,亲人伦 ;孟子的礼重视平等观 ,民贵君轻。孔子之"礼"与"仁"学说共同构成了其人道思想的两条主要脉络,下面我们来谈谈作为孔子思想价值规范的"礼"所具有的一些特征。一、在道德修养方面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真正成为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

“礼治”分为哪三个方面?
礼治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以礼治国的思想学说。“礼治”与“法治”相对应。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礼同仁是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奴隶社会的礼已逐渐废除。孟子把仁、义、礼、智...

孔子和老子对于“礼”看法有何不同?
缺少了他们两位中任何一位,中国文化都将缺失最重要的一部分,都会因此黯然失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中有许多不同之处。今天,我们就聊聊两位圣人的这点事。两人对于“礼”看法不同。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这件事情曾经引起过热烈的争论,论证它的真实性。经过考证,孔子向老子求教是实事...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他所指的“礼”是指( )
在孔子的学说里,仁与礼的关系概括而言就是“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说礼是一种伦理规范和制度,而仁则是一种伦理观念和品德。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此时的周王朝已经支离破碎,周天子名存实亡,周朝被分成一百多个国家。用孔子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礼崩乐坏这个词出自《论语》...

阿荣旗15953905061: 孔子和孟子在仁和礼的关系上有什么不同看法 -
西管傲地:[答案] 孔子主张仁政 孟子主张要无为而治

阿荣旗15953905061: 孟子和孔子的生平主张是什么? -
西管傲地:[答案]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 “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

阿荣旗15953905061: 孔子的仁学思想与孟子的仁学思想有何异同 -
西管傲地:[答案]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

阿荣旗15953905061: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的不同之处 -
西管傲地: 儒家思想的根本“仁爱”思想,共同表现形式“礼乐制度”.三个人都是一致的,其实只要是儒家最根本的思想,这三位的观点都是一致的,要不然怎么会成为儒家最著名的三位大师呢? 讨论这三位,重要的应该是不同点,我个人认为: 孔子:更关注贵族,士人以上级别的阶级利益,这是儒家思想有等级的“仁爱”思想的体现,本来儒家的政治主张就是维护贵族阶级利益的. 孟子:最关注民生,老百姓的利益,可以说孟子是最关注民生的先秦思想家,甚至超过了以“兼爱”为思想的墨子. 荀子:是比较有争议的,甚至有人认为他是法家思想,所以他的思想比较切合社会实际.荀子有“人性本恶”之说,其实应该是“人性向恶”,两个的差别是,前者是本性是恶,后者说的是有可能向恶.

阿荣旗15953905061: 孔孟的区别 -
西管傲地: 您好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

阿荣旗15953905061: 孔子和孟子的治学理论是什么?区别在哪里?
西管傲地: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 孟子思想 政治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

阿荣旗15953905061: 与孔子的仁政思想相比,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特点 -
西管傲地: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在孔子的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孔子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而孟子同时提出了自然持续利用的思想.

阿荣旗15953905061: 孔子和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什么不同? -
西管傲地:[答案] 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中,就思想内容说是道德重于政治,就价值取向说是政治先于道德.孔子思想中政治与道德的这种分梳决定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具有历史的可能性.孟子思想中道德的主体性消解了政治的独立性,道德的平面展开即是政治.但是从道...

阿荣旗15953905061: 孔子、孟子、荀子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您对他们有什么看法?
西管傲地: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 1、关于仁 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

阿荣旗15953905061: 孔子的思想与孟子有何不同?
西管傲地: 简单地说,孔子发扬的是自己的思想,孟子传承的是他人的思想. 在思想“仁和礼”、“仁政”、“仁义”、“王道”这些他们是一样的;在“人性论”、“性相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