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老子对于“礼”看法有何不同?

作者&投稿:漕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说起中国文化,孔子和老子这两位空前绝后的历史巨人就如同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巍峨矗立,后世之人只能仰望。

这两位圣人,一位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称为“至圣先师”,一位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中国哲学的开山鼻祖,率先带领中国哲学登上哲学领域的巅峰。缺少了他们两位中任何一位,中国文化都将缺失最重要的一部分,都会因此黯然失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中有许多不同之处。今天,我们就聊聊两位圣人的这点事。

两人对于“礼”看法不同。

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这件事情曾经引起过热烈的争论,论证它的真实性。经过考证,孔子向老子求教是实事。而且是向老子请教有关“礼”的具体内容。可见,二人关系很密切,而且,两位圣人都对礼很有兴趣。老子曾经做过周朝“守藏之史”,很熟悉当时的周礼的具体内容,而周礼,就是当时一整套完整的社会制度和各种不同的礼仪规定。

孔子、老子两人虽然都对周礼很熟悉、很有兴趣,但是二人对“礼”的看法却大相径庭。

在孔子眼中,“礼”明确了各个不同地位、不同身份的人的言行规范,连婚丧嫁娶这样的家长里短的事情都要规矩,都要按规矩办,超越了规矩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大事情,甚至连什么身份的人欣赏、使用什么样的音乐也都有明确要求,如果大臣使用君主那个层次标准的音乐,就是大逆不道、忤逆犯上了。

所以,《论语》中记录了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他把“礼”当成了维护国家社会秩序、百姓安居乐业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因此,孔子的一生都用来“克己复礼”,复礼,就是恢复周礼,恢复周朝之初制定的那套社会规范。恢复周礼,也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

老子对周礼是什么态度呢?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可见,老子对于礼的态度没有孔子那么热爱。

其实,老子做的那个官就是负责周礼的一个职务,所以,他对周礼非常熟悉了解,孔子才会向他请教这反面的内容的。

老子是怎么看待他退隐前一直干的工作呢?他认为,真正好的社会是人人自发讲忠信、讲道德,不需要人为的制定出一套社会秩序、言行规范来约束、制约的,人的内心会自我约束的。如果到了要用人为制定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那说明这个社会已经生病了。所以,他说礼是人丧失忠信,社会混乱的开始。

老子并不是反对、批判这样的社会制度,只是,他的看法更深刻、更悲凉一些,仿佛有一些无可奈花落去的味道包含在其中。

老子年长于孔子,或许,他经历过那种无需管教、制约而人人自律的理想社会,到了周朝后期,对那种混乱的社会更加痛心疾首,他同样希望能够恢复良好的社会秩序,所以,在他眼中,恢复周礼,只是为了治疗当时的社会疾病不得不采用的一剂方药,但是,在他内心,这并不是上策,所以,虽然无奈,但也只能如此。所以,他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其实,孔子、老子,都有一颗救世之心,只不过,两人思考的角度不同,两人采取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一个积极投身于其中,奔走疾呼,教化君王百姓,明知其不可所以而为之,一个冷眼看世界,无比冷静客观的直指问题根源,一剑封喉。所以他们的思想中自然会有所差异。这种差异,留给了后人无尽的想象空间和发展空间,也给儒道两家思想学说留下了无限的发展延伸空间。

如果您也喜欢传统文化,欢迎关注繁星国学,和我们一起走进经典之门!



 ‍‍孔子和老子,两个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的确都有对礼的理解和论断,如果说不同的话,应该是对于礼的具体内容解释的不同。

孔子应该说是穷尽一生都在追求礼,礼对孔子而言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超越法则的规矩,这种规矩不是我们普遍理解的规矩,而是一种天地之间的每秒法则。比如他说“从心所欲不逾矩”,讲的就是带着这种礼的法则去顺从心意,遵从了礼,这个至高无上的法则才能够真正享受到快乐和自由。

而老子的礼更多的是指向礼仪,也就是道德和仁义等贯穿的礼仪。老子有一句刷是这么说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里所说的礼更倾向于礼仪。老子所追求的是天地之大道,这是他最重要的思想,而礼是道在社会上的表现方式。

其实孔子和老子追求的礼应当是相同的,是比较统一的,只是因为两者的思想重点不一样,所以对礼的解释有轻有重,但根本上还是趋近于一致的。‍‍



"夫礼者、忠信薄而乱之首。"礼是离道最远,人心最乱。从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是逐级递增,礼成为离开自然最远的人类行为。上德是道之华而愚之始,礼是从上德发展而来的。在老子,自然是万物的根本,所有离开自然的行为,都是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害的。反自然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的关系,容易出现学校的欺凌,家庭关系的紧张,社会矛盾的积累。自然的人,即非礼文化的人,独立,自信,尊重,慈爱,热情,关怀,支持,赞美,理解,同情,包容,喜乐,健康,体会,对人少于严厉和凶狠。所以老子反对礼,支持德。

《礼记•曲礼上》:“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老子崇尚遵循自然之道的德,属于“太上”层次,主张以诚待人,贬斥做表面文献的“礼”。孔子尚“礼”,属于“其次务施报”的层次,在礼节礼物上相互交往,人与人相互利用,而非以诚相待。《文子》:“礼者敬人也。”礼节礼物是用来敬人的,但不能代表真心实意。

从孔丘的角度看,礼是规笵不同等级的人秩序的制度。放到当今,是毒素


孔子和老子对于“礼”看法有何不同?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可见,老子对于礼的态度没有孔子那么热爱。其实,老子做的那个官就是负责周礼的一个职务,所以,他对周礼非常熟悉了解,孔子才会向他请教这反面的内容的。老子是怎么看待他退隐前一直干的工作呢?他认为,真正好的社会是人人自发讲忠信、讲道德,不...

老子对礼有什么看法?庄子呢
史记中有记载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而老子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就是在告诉孔子,你得到的只是周公的糟粕。“礼”的真正的意义已经随着周公的尸骨消失在人世上了。老子认为人和人相处,最好的状态应该是不用强调什么,不用提倡什么,只是安照人最本真的性情去面对,人和人...

孔子问礼于老子文言文
摘自《史记》《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礼记·曾子问》《庄子》中《知北游》《天道》《天运》等古籍中均记载有“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但其中孔子的年龄记述差异极大。《孔子世家》称孔子问礼于老子时,仅有十七岁至二十岁,而《天运》中却说孔子问礼于老子时已年五十有一《史记》所载基本上是可信的。 这里的老...

问礼于老子
据传孔子曾五度问礼于老子,而确凿可信的有两次。第一次是在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地点在周都洛邑(今洛阳)。此时,老子在周朝担任“守藏室之官”,对周礼非常精通。孔子向老子请教了很多问题,老子根据事实和情理,给孔子做了明确的解答。孔子在洛阳住了几天,要离开了。临行前,老子又对孔子...

孔子问礼与老子,认为老子是他老师
孔子问礼于老子在很多古籍中都有明确的记载。不过其中记载的时间差异非常的大,如《孔子世家》称孔子问礼于老子时,仅有十七岁至二十岁,而《天运》中却说孔子问礼于老子时已年五十有一。因此很多学着对这一事件抱有怀疑的态度。对于这些差异我们先不管,最重要的还是学习孔子的精神,我们来看看详细故事...

对于儒家追求“礼”的主张,老子、墨子持何种观点?
对于儒家追求礼的主张,老子、墨子观点如下:1、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2、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

孔子向老子问礼
孔子,鲁国的圣人,眼见周朝礼崩乐坏,诸侯争霸,他心中的理想是重建周礼,以期拯救天下。然而,面对战国纷争,他深感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鸿沟。公元前523年,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来临,孔子在鲁公的派遣下,带着对老子智慧的渴望,跨越千里,前往洛阳。老子,作为周朝的守藏使,他的智慧如海,博古通今,见...

老子如何看待礼
朋友,看来你花了不少时间来研究老子的道德经,因为老子的礼与孔子的礼是不一样的。孔子的礼是礼节,是人们在言行中所应该遵守的规则。但老子的礼是道德仁义礼中的礼,是人们对他人失德时的处理方法,仁是规劝,教育,义是批评,指责,礼是根据制度来制裁。规劝他人,他人容易接受;批评他人,他人就有想法;...

孔子向老子问礼,问的什么礼?
他们,一个是孔子,一个是老子。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孔子是两千五百年来儒家的始祖,老子是两千五百年来道学的滥觞。司马迁对两人有过明确考证,“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史记·孔子世家》),“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这一天,年幼些的孔子...

孔子为什么向老子三次“问礼”?看完涨知识了
其实一个人之所以对另外一个人敬佩有加,往往会有两个原因,一是对方确实知识渊博,德高望重,二是有求于人,也就是对方能够解决自己的困惑或者现实中的困境,就算是圣人如孔子也不例外。因此,孔子之所以向老子三次“问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即:一、什么是“礼”?或者说,孔子向老子问...

呼兰区19588662116: 老子与孔子有什么区别 -
郜苛康莱: 老子代表真理,孔子代表真诚,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三驾马车.

呼兰区19588662116: 孔子与老子这俩个人有那些区别?
郜苛康莱: 孔子重礼,没落贵族,封建思想较严重,一身致力于传播他的思想 老子尚自然,可以说是个隐士,他的思想含有辩证思想,但也不免有些消极避世 老子大孔子很多

呼兰区19588662116: 老子对礼有什么看法?庄子呢
郜苛康莱: 史记中有记载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而老子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就是在告诉孔子,你得到的只是周公的糟粕.“礼”的真正的意义已经随着周公的尸骨消失在人世上了. 老子认为人和人相处,最好的状态应该是...

呼兰区19588662116: 孔子和老子有何不同? -
郜苛康莱: 孔子尚仁.老子尚道.孔子哲学是经世入世之学.强调人的内在力量对现世的积极作用.老子哲学是道法自然之学.强调自然的不可违逆的客观力量.

呼兰区19588662116: 请详细说明一下老子的思想和孔子的思想? -
郜苛康莱: 老子是无为而治,孔子是有为而治

呼兰区19588662116: 老子和孔子是什么关系 -
郜苛康莱: 孔子和老子分别是中国儒道两大文化体系的创始人,代表人物,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同时受到孔子和老子学说的影响,一般认为,中国文化是儒道互补的文化,实际上也就是孔子和老子学说思想互补的文化,如果说孔子的学说为阳,那麽,老子的...

呼兰区19588662116: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各是什么? -
郜苛康莱: 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的创始者.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不同可以概括为儒道两家的主张不同.我们可以用三个简单的概念来分辨儒家与道家的不同. 第一,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自然性. 第二,儒家以天为至高存在,凸显历史背景;道家以道为至高存在,展现宇宙视野. 第三,儒家期盼天人和德,从向善到择善到至善,道家则希望与道和一. 一个人如果喜欢不受拘束,自由选择他的生活方式,就这一点而言,显然比较倾向道家,而儒家就是要我们在社会上尽好自己的责任,所以儒家有一种责任感,压力比较大.

呼兰区19588662116: 老子和孔子是同一时期的人吗? -
郜苛康莱:[答案] 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人 孔子约比老子小二十岁,并且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 在庄子的《南华经》一书中,曾记述以及虚构了多次老子和孔子的会面.孔子十七岁时,第一次见到老子.当时孔子以相礼助丧为职业,受到老子的教诲,留下深刻印象...

呼兰区19588662116: 老子和孔子的“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
郜苛康莱: 作为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孔子的学说都涉及了“道”这个文化要义,它们之间的不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儒道对社会的认同感不同,儒家讲求积极入世,所以它追寻的是学问的增益,希望在不断完善自我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贡...

呼兰区19588662116: 孔子向老子请教过什么问题?老子是怎么回答的?孔子又是怎么做的? -
郜苛康莱: 孔子曾经亲自前往周都洛阳,专门拜访老子,向老子请教“礼”.老子先让孔子谈了谈对“礼”的了解和看法,然后告诫孔子:“你所说的这些,他们的人都已经没了,骨头大概都已经烂了,只有他们说的话还存在.作为一个君子,遇到明君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