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公谏厉王弭谤的译文(要简单)

作者&投稿:邓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邵公谏厉王弭谤的注释译文~

(1)厉王:指周厉王,他是周夷王之子,名胡,在位三十七年(前878——前842)。(2)国人:居住在国都里的人,这里指平民百姓。(3)邵公:名虎,周王朝卿士,谥穆公。邵,一作召。(4)命:指周厉王苛虐的政令。(5)卫巫:卫国的巫者。巫,以装神弄鬼为职业的人。(6)弭(mǐ):消除,止。(7)障:堵塞。(8)为川者:治水的人。(9)宣:疏导,放开。(10)天子:古代帝王的称谓。(11)公卿:指执政大臣。古代有三公九卿之称。《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九卿指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列士:古代官员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分,统称列士。位在大夫之下。诗:指有讽谏意义的诗篇。(12)瞽(gǔ):盲人。因古代乐官多由盲人担任,故也称乐官为瞽。(13)史:史官。书:指史籍。(14)师:少师,乐官。箴:一种具有规戒性的文辞。(15)瞍(sǒu):没有眼珠的盲人。赋:有节奏地诵读。(16)曚(méng):有眼珠的盲人。瞍曚均指乐师。(17)百工:周朝职官名。指掌管营建制造事务的官员。(18)庶人:平民。(19)亲戚:指君王的内外亲属。(20)耆(qí)艾:年六十叫耆,年五十叫艾。这里指年长的师傅。修:整理修饰。(21)悖(bèi):违背道理。(22)原隰(xí):平原和低湿之地。衍沃:指平坦肥沃的良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有“井衍沃”的句子。疏:“衍沃并是平美之地。衍是高平而美者,沃是低平而美者,二者并是良田。”(23)兴:兴起、表露之意。(24)阜:丰盛。(25)夫(fú):发语词,无义。(26)与:语助词,无义。一说为“偕从”之意,意思是:“老百姓跟从你的能有多少?”语意也是通顺的。(27)国人:“国”下原无“人”字,据别本补。(28)三年:周厉王于公元前842年被国人放逐到彘,据此邵公谏厉王事当在公元前845年。(29)流:放逐。彘(zhì):地名,在今山西霍县东北。 (30)谤:形声兼会意。从言,旁声。本义:在背后公开地议论或批评某人的短处)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责骂他。邵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达内心的愤恨。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毁谤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邵公回答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开导而让人说话。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背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样社会的衣食财富就会日益丰富,不断增加。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翻译:

  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  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他们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厉害。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诵诗歌,朦者背诵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请人传话,近臣尽心规劝,亲戚弥补监察,太师、太史进行教诲,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然后君王考虑实行。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好象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口用来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百姓心里考虑的,口里就公开讲出来,天子要成全他们,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将能维持多久?”  厉王不听。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三年以后,便将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召公谏厉王弭谤对照翻译: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他们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厉害。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诵诗歌,朦者背诵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请人传话,近臣尽心规劝,亲戚弥补监察,太师、太史进行教诲,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然后君王考虑实行。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好象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口用来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百姓心里考虑的,口里就公开讲出来,天子要成全他们,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将能维持多久?”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厉王不听。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三年以后,便将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请采纳谢谢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责骂他。邵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
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达内心的愤恨。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毁谤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邵公回答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开导而让人说话。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背理。老百姓有口,就象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样社会的衣食财富就会日益丰富,不断增加。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邵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
《邵公劝告厉王消除公开指责》
周厉王(周天子,名胡)残暴,住在国都内的人公开指责厉王。邵穆公(名虎,周王的卿士)报告说:“百姓受不住您的支使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周代诸侯国)的巫者,让他监视批评历王的人。把谤者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国都里没有谁敢再说话,在路上相遇,只能用目光示意(指敢怒而不敢言)。
厉王高兴了,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谤言了,(大家)就不敢说话了。”邵公说:“这是堵塞百姓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指限制言论),超过在河道上筑堤堵塞水流。河道不畅通而堤坝决口,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河道,使之畅通,治理百姓的人,使百姓发泄(即让百姓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让他们讲话。因此天子处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古代以盲人为乐官)献曲(指反映民心、民情的曲子),史官献书,少师(乐官的一种)献箴言(一种用于规诫的韵文),盲者朗诵诗歌,让盲人(蒙:特指睁眼瞎)背诵规诫的典籍,各种手艺人进行规劝,平民百姓通过官吏将自己的意见传达到朝廷上,近臣尽心规劝,父母兄弟等弥补过失,纠察是非,乐官用乐曲,史官用典籍教导天子,元老、大臣警戒劝导天子(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五十为艾),然后君王对以上各种意见考虑取舍,所以政事通行而不违背情理。百姓有口,就好像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物因而出产;如同土地有宽广而平的地、低而潮湿的地、低而平的地、可以灌溉的地一样,衣食的资源就因而生长。口用来发表言论,国家政事的好坏因而体现。实行百姓认为好的,防止百姓认为坏的,这大概才是用来增多财物衣食的办法吧。百姓在心里考虑,用口发表考虑好的意见,考虑成熟才发表言论,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帮助你的人能有几个?”
厉王不听,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三年以后,便将厉王放逐到彘地(当时的边远之地)去了。


求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
译文:周厉王暴虐无道,老百姓都指责他的暴政。召公告诉厉王说:“人民忍受不了这样的暴政了!”厉王发怒了,找来卫国的巫师,派他监视那些指责朝政的人。根据卫国巫师的报告,厉王就把被告杀掉。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遇见,也只是以眼神示意。周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老百姓的指责议论...

《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的翻译
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

《召公谏厉王耳弭谤》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 周厉王暴虐无道。国都里的人都在咒骂他。召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忍不了你的命令啦!”厉王很恼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去监视咒骂王的人。只要卫巫来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杀掉。住在国都的人都不敢说话了,熟人在路上相遇,也只能彼此互递眼色而已。周厉王很高兴,...

邵公谏厉王弭谤的译文(要简单)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
周厉王很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够消除人民对我的咒骂了,他们居然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塞了他们的嘴!封住人民的嘴,比堵截江河的水还危险的多;江河的水被堵塞,就要决口奔流,被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禁止人们讲话也象这样。因此,善于治水的人要排除水道的壅塞,使它畅通;善于治理人民的...

邵工谏厉王弭谤详细译文
周厉王的暴政引发了民众的不满,邵穆公对此忧心忡忡。他对厉王说:“民众的忍耐已到了极限,对你的苛政怨声载道。”厉王对此怒不可遏,甚至找来卫国的巫师,秘密监视那些敢批评他的人,一旦有人被揭发,便遭受残酷的惩罚。这使得人们在公开场合都不敢发言,只能通过眼神交流来表达内心的愤慨。周厉王...

召公谏厉王弭谤拼音原文及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拼音原文及翻译如下:召公谏厉王弭谤拼音原文 召zhào公gōng谏jiàn厉lì王wáng弭mǐ谤bàng 厉lì王wáng虐nüè,国guó人rén谤bàng王wáng。召zhào公gōng告gào曰yuē:“民mín不bù堪kān命mìng矣yǐ!”王wáng怒nù,得dé卫wèi巫wū,使shǐ监jiān谤bàng者zhě。以yǐ告...

周厉王止谤的翻译
翻译:厉王残暴,国人指责国王。召公告诉说:“民众不堪忍受现在这样的生活啊!”厉王恼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监视指责的人。(谁)被告发,就杀死他。国人没有敢说话的,道路上(见了面)用眼睛(互相)打招呼。厉王很开心,告诉召公说:“我可以制止指责啊,都不敢说话了。”召公说:“...

邵公谏厉王弭谤注释译文
《邵公谏厉王弭谤》注释与译文讲述了周朝的一段历史。周厉王,周夷王之子,因其苛虐统治,百姓纷纷抱怨。邵穆公,当时的卿士,见此情形,提醒厉王民众的不满已至极点。厉王听后愤怒,采取极端手段,任命卫国巫者监视并镇压批评者。此举使得人们噤若寒蝉,路上相见只能以眼神交流。厉王得意地认为已经...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翻译
翻译为: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出自《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节选如下: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译文:人们以为...

忻府区13772691974: 邵公谏厉王弭谤的译文(要简单) -
殷勤蕊开同: 邵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忻府区13772691974: 翻译<<邵公谏历王弭谤>>一文 -
殷勤蕊开同: 周厉王残暴无道,国都里的老百姓都责骂他.邵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不堪忍受您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大怒,找到个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敢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告发,就加杀戮.国都里的人们都不敢随便讲话,路上相遇只能用眼神相...

忻府区13772691974: 谁有<邵公谏厉王弭谤>的翻译? -
殷勤蕊开同: 周厉王暴虐无道.国都里的人都在咒骂他.召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忍不了你的命令啦!”厉王很恼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去监视咒骂王的人.只要卫巫来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杀掉.住在国都的人都不敢说话了,熟人在路上相遇...

忻府区13772691974: 有谁可以帮我翻译一下<召公谏厉王弭谤> -
殷勤蕊开同: 周厉王暴虐无道.国都里的人都在咒骂他.召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忍不了你的命令啦!”厉王很恼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去监视咒骂王的人.只要卫巫来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杀掉.住在国都的人都不敢说话了,熟人在路上相遇...

忻府区13772691974: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 -
殷勤蕊开同: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忻府区13772691974: 邵公谏厉王弭谤的通假字《邵公谏厉王弭谤》整篇古文的通假字 -
殷勤蕊开同:[答案] “弭”通“弥” 意思:止,息

忻府区13772691974: “厉王虐,国人谤王..........”写出全文.并带翻译 -
殷勤蕊开同: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忻府区13772691974: 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召公是怎样从正反两反面讲述弥谤的危害 -
殷勤蕊开同: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民谤”直接关系到国富民强的道理.以“土之有山川”和有“原隰衍沃”比喻“口之宣言”,是前一个比喻的深入.即对待民“谤”不仅不能消极被动地“防”,更要积极主动地“宣”.金圣叹在《才子古文》中说:“前说...

忻府区13772691974: 召公谏厉王弭谤赏析
殷勤蕊开同: 从正面:对待弭谤不能阻止,说明“口之宣言”的重要性 从反面:说明君主若采取堵塞的方法是注定失败的

忻府区13772691974: 召公谏厉王弭谤
殷勤蕊开同: 周厉王暴虐无道.国都里的人都在咒骂他.召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忍不了你的命令啦!”厉王很恼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去监视咒骂王的人.只要卫巫来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杀掉.住在国都的人都不敢说话了,熟人在路上相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