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五首(其三)大意

作者&投稿:邢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放言五首(其三)》的意思~

1、放言五首·其三   【唐】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2、字词解释。
(1)放言:言论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   (2)君:您,这里指作者的好友元稹。   (3)法:办法,方法。  (4)决:决定,判定。 (5)狐疑:犹豫不定。   
(6)钻龟、祝蓍(shī):古人因迷信而占卜的方法,钻龟壳后看其裂纹占卜吉凶,或拿蓍
草的茎占卜吉凶。这里是指求签问卜。蓍,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茎、叶可制香料。  (7)试:试验,检验。 (8)辨:辨别,鉴别。  (9)材:木材,这里指枕木和樟木。   (10)期:期限。
  (11)周公: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武王死后,有人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
史上证明他对成王是一片忠心。   
(12)王莽:汉元帝皇后侄。在汉末时,他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许多人。《汉书》
记载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后来王莽篡汉自立,历史揭露了他的虚假面目。
(13)篡(cuàn):篡位,臣子夺取君主的权位。   
(14)向:之前,先前。 使:假如,如果,假使。   (15)便:就。   
(16)复:又。  

3、诗歌鉴赏。
我送给你一种解除心中狐疑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或蓍草茎来占卜吉凶。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假如当初这两个人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4、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诗人表示像他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然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他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赠君一法决狐疑”,诗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用了“赠”字,强调方法的宝贵。“不用钻龟与祝蓍”。先说不用什么,而该用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使诗歌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
诗的第二、三句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只有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以上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诗人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辅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取代汉朝政权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是全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曲折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其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读者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我是在网上看了资料整理的,稍微简洁一些。希望能够帮助你!

赠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不用龟卜和拜蓍。
试玉真假还得三天,辨别樟木还得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王莽篡位之前必恭必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诗人表示象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诗,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

“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

这个方法是什么呢?“不用钻龟与祝蓍”。先说不是什么、不是什么;是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

诗的第三、四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这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代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本传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一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言五首之三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下士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鄙虽微贱,愿和大家谈谈白居易这首诗,虽然个人不赞同诗歌翻译,会失真,但翻译是最快捷达成沟通的办法:
我赠送你一个方法可以让你不狐疑地下决定,不需要钻凿灼烧龟甲产生裂纹来做预测,也不用拿起蓍草占卜问天地,什麼方法呢?就好像要看玉是不是真玉,就要用火连烧满满的三日,如果不热,就是真玉;要判断豫章木是不是真的,要等到它生长了七年之后才可以准确判断。试想,正直贤良儒周公,在管叔蔡叔放出流言说周公专擅朝政的时候,何尝不恐惧;王莽心怀不轨,在簒汉之前表现得多麼谦虚敦厚,礼遇人才。如果他们在心迹未明被人误会的时候就死了,那麼他们这一生真正的心,有谁会知道呢?

这首诗的背景是这样的,元稹被贬官时,写了五首「放言」赠白居易,过了五年,白居易被贬官,也写了五首「放言」回赠,这是白居易〈放言〉的第三首,而这首诗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正面,很有希望的,她和元稹互勉,只要不死,就有河清海宴的一天。

这首诗白居易自注:「真玉烧三日不热,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
烧玉应该典出《吕氏春秋》:「故君子之容,纯乎其若钟山之玉,桔乎其若陵上之木。」汉‧高诱注:「钟山之玉,燔以炉炭,三日三夜,色泽不变。」
豫章木则引用《史记正义》:「正义案《活人》云:『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
至於其他注释,我也不多废言了。

小记:
看到题目之后,一直在思考,写哪一首诗好呢?诗海浩瀚宝瑰无限,对我而言,任何一个诗人任何一篇佳作,都有无限的感动空间,苦思良久,决定白居易的作品来和大家分享,兼以日来情感波折,常在自己都无意识的状况下诵读这首诗,遂以此首为选

放言五首(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
译文:
赠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 ,不用龟卜和拜蓍 .试玉真假还得三天 ,辨别樟木还得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 ,王莽篡位之前必恭必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 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果冻布丁小丸子 不是必恭必敬是毕恭毕敬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原诗注释翻译赏析
1、《放言五首·其三》原文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2、注解 放言:言论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君:您,这里指作者的好友元稹。法:办法,方法。决:决定,解决,判定。狐疑:狐...

放言五首其三主要内容是什么?(概括)
(1)放言:言论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 (2)君:您,这里指作者的好友元稹。 (3)法:办法,方法。(4)决:决定,判定。 (5)狐疑:犹豫不定。(6)钻龟、祝蓍(shī):古人因迷信而占卜的方法,钻龟壳后看其裂纹占卜吉凶,或拿蓍 草的茎占卜吉凶。这里是指求签问卜。蓍,多年生草本植物...

放言五首其三的翻译
字义注释放言[放言: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五首(其三) 赠君{您,这里指元稹}一法(办法、方法)决(决定、解决)狐疑[狐疑:狐性多疑,故用狐疑指犹豫不定],不用钻龟与祝蓍{钻龟和祝蓍:古人迷信而占卜的方法,钻龟壳后看其裂纹占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吉凶。这里是指求签问卜}。 试...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的翻译(中文)
放言五首 白居易 序 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每咏之,甚觉有 味,虽前辈深于诗者,未有此作。唯李颀有云:“济水至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斯 句近之矣。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首,以续其意耳。其一 朝真暮伪...

放言五首(其三)大意
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

试玉要烧三日满,为什么要烧?
“试玉要烧三日满”是一句诗词,不是真的要烧玉,讲的是看人看事,就如同试玉一般,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不能轻易去下定论。这句诗以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都要得到全面的认识,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是哪五首?放言五首阐述了什么样的哲理?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包括以下五首诗:《放言五首·其一》、《放言五首·其二》、《放言五首·其三》、《放言五首·其四》和《放言五首·其五》。这五首诗阐述了人生中的许多哲理,其中最重要的主题是人生的变幻无常和不确定性。白居易通过这些诗歌表达了一种深刻...

放言五首其三详细解读
放言五首其三详细解读如下:我送给你一种解除心中狐疑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或蓍草茎来占卜吉凶。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的材质还要等七年以后。周公在流言蜚语的日子里也是感到恐惧的。王莽在篡位之前也是毕恭毕敬的。假如当初这两个人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创作背景:810年...

一首古诗,大意。死的早了 功过就无法评定?
当年白居易被贬江州的途中,写下五首放言诗,蕴含哲理,惹人深思。死得早了,功过无法评定,这句话出自放言五首的第三首: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放言五首·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

放言五首的注释译文
1.放言:意即无所顾忌,畅所欲言。2.元九:即元稹,“九”是其排行。他在元和五年(810年)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其间曾作《放言五首》,见《元氏长庆集》卷十八。3.长句诗:指七言诗,相对五言诗而言;五言为短句。4.李颀:唐代诗人,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士,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

南长区17324585061: 放言五首(其三)大意 -
子丰怨六味: 放言五首(其三):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译文: 赠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 ,不用龟卜和拜蓍 .试玉真假还得三天 ,辨别樟木还得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 ,王莽篡位之前必恭必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 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南长区17324585061: 放言五首其三主要内容是什么?(概括) -
子丰怨六味:[答案] 主要内容是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具体分析如下: 1、放言五首·其三 【唐】白居易 赠君...

南长区17324585061: 放言五首其三如何理解这首诗 -
子丰怨六味:[答案] 这是一首具有深刻意义的哲理诗.诗中借用比喻和历史故事,说明了辨别人才好坏的方法.特别是三、四两句,作者举出了两... 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放言五首(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

南长区17324585061: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
子丰怨六味: 表达出诗人等待“试玉”、“辨材”期满,澄清事实的决心.

南长区17324585061: 《放言五首》其三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
子丰怨六味: 这是一首具有深刻意义的哲理诗.诗中借用比喻和历史故事,说明了辨别人才好坏的方法.特别是三、四两句,作者举出了两个例子,证明辨别事物真伪,评述历史人物功过,往往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实践考验,才能判断出是非,得出可靠的结论来.后四句诗,过去常为一些小说引用.例如《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写曹操大宴铜雀台,对诸文士谈到自己的生平志愿之后,作者就引用了这四句诗.

南长区17324585061: 《放言五首》其三讲了一个什么道理?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末篡时.向使当初身... -
子丰怨六味:[答案] 这是一首具有深刻意义的哲理诗.诗中借用比喻和历史故事,说明了辨别人才好坏的方法.特别是三、四两句,作者举出了两个例子,证明辨别事物真伪,评述历史人物功过,往往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实践考验,才能判断出是非,得出可靠的结论...

南长区17324585061: 放言五首(其三)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一到两句话就好,不要太长 -
子丰怨六味: 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南长区17324585061: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反映怎样的情感 -
子丰怨六味: 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

南长区17324585061: 放言五首(其三)的解释和中心!kuai sudu! -
子丰怨六味:[答案] 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南长区17324585061: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说明了什么道理 -
子丰怨六味: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说明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地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