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五首其三详细解读

作者&投稿:桑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放言五首其三详细解读如下:

我送给你一种解除心中狐疑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或蓍草茎来占卜吉凶。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的材质还要等七年以后。周公在流言蜚语的日子里也是感到恐惧的。王莽在篡位之前也是毕恭毕敬的。假如当初这两个人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创作背景:

810年(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来表示他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

过了五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任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号醉市先生,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800年(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

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

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著有《白氏长庆集》。与元稹并称元白,倡导新乐府运动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叙事诗《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




有什么关于“人才”的古诗句?
一、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清代: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译文: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二、放言五首·其三 唐代:白居易 ...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三苏轼原文赏析在线翻译解释
唐声诗唐代配乐之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浣」,洗涤、漂洗也;「沙」,古通「纱」,故所「浣」者,「纱」也。敦煌出土之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所录毛平圭、阎处士、毛熙震、李...

《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的,中的向使是什么意思
赠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 不用龟卜和拜蓍 试玉真假还得三天 辨别樟木还得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 王莽篡位之前必恭必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 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写作背景:白居易遭权贵所忌,被贬谪为江州司马,赴任途中唱和他的好朋友元鸲放言五首》,写了一组政治抒情诗,亦名《放言五...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表达出诗人等待“试玉”、“辨材”期满,澄清事实的决心。参考资料:http:\/\/www.lan99.com\/poet\/tangshi\/zhongtang\/liuyuxi\/fangyan.htm

杜甫有感五首其三原文及赏析
杜甫《有感五首(其三)》原文及赏析 洛下舟车入,天中贡赋均。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春。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有感五首》,作于代宗广德元年(763)秋。这是其中第三首,内容和当时朝廷中迁都洛阳之议有关。安史乱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残破,每年要从江淮转运大量粮食到...

<放言五首>翻译及点评
放言五首 白居易 序 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每咏之,甚觉有 味,虽前辈深于诗者,未有此作。唯李颀有云:“济水至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斯 句近之矣。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首,以续其意耳。其一 朝真暮伪...

放言五首·其三
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

关于白居易的诗词
经典之作 《放言五首》(其三)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白居易拱谒画像[7]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背景】唐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于公元772年在那里出生,75岁于洛阳去世,他的文学成就斐然,编著有《白氏长庆集》。他倡导新乐府运动,关注时事,写下了许多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影响深远,被称为“白傅”或“白文公”。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他在赴任途中,受好友元稹《放言五首》的启发,创作了五首诗,...

靖宇县13923597197: 放言五首其三主要内容是什么?(概括) -
弥匡尼沅:[答案] 主要内容是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具体分析如下: 1、放言五首·其三 【唐】白居易 赠君...

靖宇县13923597197: 《放言五首》其三讲了一个什么道理?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末篡时.向使当初身... -
弥匡尼沅:[答案] 这是一首具有深刻意义的哲理诗.诗中借用比喻和历史故事,说明了辨别人才好坏的方法.特别是三、四两句,作者举出了两个例子,证明辨别事物真伪,评述历史人物功过,往往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实践考验,才能判断出是非,得出可靠的结论...

靖宇县13923597197: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①赠君一法决狐疑中的“一法”具体是什么方法?请说说你理解②结合诗的颈联,简单分析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
弥匡尼沅:[答案]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靖宇县13923597197: 《放言之三 》白居易赏析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说出理由. -
弥匡尼沅:[答案] 放言五首之三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鄙虽微贱,愿和大家谈谈白居易这首诗,虽然个人不赞同诗歌翻译,会失真,但翻译...

靖宇县13923597197: 《放言五首》其三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
弥匡尼沅: 这是一首具有深刻意义的哲理诗.诗中借用比喻和历史故事,说明了辨别人才好坏的方法.特别是三、四两句,作者举出了两个例子,证明辨别事物真伪,评述历史人物功过,往往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实践考验,才能判断出是非,得出可靠的结论来.后四句诗,过去常为一些小说引用.例如《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写曹操大宴铜雀台,对诸文士谈到自己的生平志愿之后,作者就引用了这四句诗.

靖宇县13923597197: 放言五首 其三 阅读答案 放言五首(其三)1.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就狐疑的办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 '赠'字强调—————— .这个办法是——... -
弥匡尼沅:[答案] 1.强调方法的宝贵.这个办法是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他的意思是用时间来考验人 2.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

靖宇县13923597197: 放言五首(其三)赠军一法决狐疑 决: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使:复:回答:诗歌中"放言"的意思诗人用"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弥匡尼沅:[答案] 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后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译文 赠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 不用龟卜和拜蓍 试玉真假还得三天 辨别樟木还得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 王莽...

靖宇县13923597197: 放言五首(其三)的解释和中心!kuai sudu! -
弥匡尼沅:[答案] 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靖宇县13923597197: 放言五首(其三)赏析 -
弥匡尼沅: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看问题忌带片面性和表面性.“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正是阐明:对人或事物要得到全面的本质的认识,就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检验或考验,要以历史的眼光去衡量、去判断,决不能根据一时一事就轻率...

靖宇县13923597197: 此诗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感情?有何作用? 语文学习报的. 放言五首.其三 -
弥匡尼沅:[答案] 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