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智慧的人治天下,为什么先文而后武呢?

作者&投稿:张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有智慧的人治理天下,会先用文德教化天下再用武力征服天下,但凡动用武力征服天下的,国民会不信服与你,先用文德治理但是却也改变不了的,就可以诛罚他了。

扩展资料

《说苑·指武》是西汉史学家刘向创作的一篇散文。

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榖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山海经》系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原有文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老子曰: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句话怎...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让那些聪明的人不敢做这件事。智者:聪明的懂得大道真理的人。不敢为:不敢违背大道。所以正确完整翻译为:让那些聪明的懂得大道真理的人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为无为,则无不治:做到无为,那么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国家。无为:无所作为,顺其自然。

文言文中形容有智慧的人是管人的没智慧的人被人管是那句
形容人有智慧的成语 六出奇计 释 义: 原指陈平所出的六条妙计。后泛指出奇制胜的谋略。 出 处: 《史记·陈丞相世家》:“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 才高八斗 释 义: 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出 处: 《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

老子云「为无为,则无不治」,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三章》。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

试论《论语》中关于做人的论述对于当代人的借鉴意义
也就是说,只有人人讲信用,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互信,社会才能和谐有序,社会生活才能正常地运行、发展。这就是“忠信笃实”的道理。《论语》成为中国儒家最经典的教科书,过去有这样的说法,叫“半部《论语》治天下”,当然有些夸大其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无论哪个时代,学问知识、道德修养、立身原则...

老子和孔子,谁更有大智慧?
一直到五四运动,儒学的正统地位难以撼动。其次,孔子的思想精髓部分通过语录形式千古流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由此可见孔子思想对政治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孔子弟子遍天下,72贤士精通六艺。为儒家思想开枝散叶。两人都具大智慧,孔子登上了国际舞台,写入了诗词歌赋流行音乐,培养了感化了代代...

王安石的智慧
王安石强调“明用典刑”,就是法治,法治之下,有才的人不敢萌生做坏事的想法,明显借鉴了法家特别是韩非子的观点! 有一次,神宗讨论西北边事,说到为君之道,王安石说: 乾,君道也。非刚健纯粹,不足以为乾。……治天下譬如用药。当知虚实寒热。方虚寒时,纯用乌头、附子,不患过热。 意思是说,君主应该像《易经...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 ...
那么自然会天下太平。所以老子才会说: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3、 由此可见,“无知无欲”并非是愚民的思想,而是一种更高纬度的治国智慧。德国的一代大哲黑格尔就因为看了《道德经》的二手翻译,被文字所骗,后来提出了三流的政治思想: 一切人都要都要把自己融入国家的绝对意志之中,都应该无...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赵普为太祖出谋划策,发动兵变,拥立太祖赵匡胤,被任命为宰相。宋太祖死后,赵匡义当皇帝,别人认为赵普一生只读《论语》,不学无术,当宰相不恰当。赵匡义问是不是,赵普说我是以半部《论语》帮助治天下的。

老子: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是什么...
意思是:圣人的治理方法是,使其心无所求,使其腹中有食物(不致饥饿),使其思想单纯,常常令人民没有太复杂的思想,没有未满足的欲望。出处:出自于道德经。《道德经》是哲学著作。至今广泛流传,迷人、有魅力。其原因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翻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
B: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A:“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3、【节选译文】A:“用粮食...

蒲江县19194388919: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有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 -
巨荔上清:[答案] 有智慧的人治理天下,会先用文德教化天下再用武力征服天下,但凡动用武力征服天下的,国民会不信服与你,先用文德治理但是却也改变不了的,就可以诛罚他了

蒲江县19194388919: 汉刘向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 这句话阐述的道理是[ ] -
巨荔上清:[选项] A. 治理国家要完全依靠文德 B. 教育与武力对治理国家同等重要 C. 圣德的皇帝都是靠文化治理国家 D. 强调教育感化在治理国家中起到重要作用

蒲江县19194388919: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说明文化是①由人... -
巨荔上清:[选项]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蒲江县19194388919: 为什么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之说 -
巨荔上清: 两种说法:1.中国(古时候)的文人都很谦虚,都不敢说自己的文章是最好的,没人敢认天下第一,所以说文无第一.而练武的都是好勇斗狠,谁肯说自己比别人差,都认为自己是最厉害的,所以说武无第二.2.文人做文章,拿出来比较,总是难分高下,各有各的好,无法分出胜负,当然没有第一,所以说文无第一.而练武的比试,拉出来较量较量,被打趴下的自然没话说,所以说武无第二.

蒲江县19194388919: 西汉刘向在《说苑·指武》中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以下对《文化... -
巨荔上清:[选项] A. 文化就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B. 文化就是指人们的精神活动和经济活动 C. 文化就是指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意识形态活动 D. 文化就是相对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产品

蒲江县19194388919: 先“以武治天下”,在用文德教化天下,这样做是否可行?
巨荔上清: 以武定天下,以文治天下

蒲江县19194388919: 为什么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
巨荔上清: 民间俗语.文学感性,比较主观,所以价值不好分出高下,所以文人之间也不轻易称谁第一,相对而言,武学以胜负论长短,名次是可以客观确定的,同时习武之人也喜欢排名次大胆说谁谁天下第一之类的. 用来赞美自己欣赏的人,既可取前半部分“文无第一”的意思,赞美TA不管是不是第一自己都欣赏他,或取“武无第二”的意思,认为TA是第一,当之无愧.连在一起有互文的作用,即“冠军只有一个,但赢家有很多”.这也是“多元审美”思想的一种表述. 还有"文无第二,武无第一"的说法,文人人人都是第一,武中天外有天,意思类似,都是互文的手法.转自小鸡词典@时代变了,大人

蒲江县19194388919: “文无第二,武无第一”是什么意思? -
巨荔上清: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意思是:【第一种意思】 1、文人都很谦虚,均不敢说自己的文章是最好的,没人敢认天下第一,所以说文无第一. 2、练武的都好勇斗狠,均不肯说自己比别人差,都认为自己是最厉害的,所以说武无第二. 【第二种意思】 1、文人做文章各有千秋,难以分出谁高谁低,所以说文无第一. 2、练武的是直接比试,拉出来一较量便可分出谁高谁低,所以说武无第二.

蒲江县19194388919: 请问修身齐国平天下的出处在哪里? -
巨荔上清: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自于《礼记·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