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那西方提倡的是什么思想?

作者&投稿:集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请问“不战而屈人之兵”出至百家中那一家思想?~

兵家思想。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在乐毅破齐后,惠文王命赵奢为将,攻齐的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此前,赵军已多次进攻麦丘这个孤城,但由于麦丘粮草充足,守军中有善于守城的墨家弟子相助,而没能攻下。惠文王十分生气,命令赵奢在一个月内拿下麦丘。
赵奢一到麦丘,就命令进攻。赵括认为,采用硬攻的方法,是很难在一个月内攻下麦丘的。从种种迹象来看,麦丘的粮食尽管还没有完全吃光,但肯定是不多了。赵括希望父亲先搞清楚情况,暂停进攻,避免硬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一个月的时间太短了,赵奢没有听赵括的话,下令攻城。赵军死了不少人也没有攻下麦丘。赵括对赵奢说,守城者中有墨家弟子,对赵军的进攻很有防御办法,使赵军攻了几年都无功而返。而此次的赵军阏与以往的赵军没有什么不同,不比他们更善战,攻城的手段也并不比他们更多,如果像以前的赵军一样硬攻的话,必然也要付出像以前一样的惨痛代价。而且城中的人经常在晚上出来偷袭赵军。城外也有不少墨家游侠组成的游击队对赵军进行骚扰。如果继续这种情况的话,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赵奢于是询问抓到的俘虏,向他们了解城中的情况,可是俘虏不说。赵括每天给这些俘虏饭吃,对他们很客气,还给他们粮食让他们带回城中给家里人吃。于是,俘虏中有人悄悄地告诉赵括,城中的粮食不多,都被齐军控制。百姓早已断粮,已经开始吃人了。赵括问齐军还能守多长时间。俘虏说还能守几个月。于是赵奢听从赵括的建议,停止进攻,把俘虏全部放了回去。俘虏回去后,说这支赵军很客气,没有侮辱他们,还让他们吃饱,让他们带粮食回来。城里的百姓有的就想出来投降赵奢了。齐将见俘虏给城中带来了骚动,便将他们都关了起来。士兵和百姓对此都有怨言。赵奢让围城的赵军用抛石机把粮食抛入城中。赵军每天把粮食抛入城中后,就回营休息,也不向城中说什么。这样过了几天,守城的齐军派代表把这些粮食送回来,对赵奢说赵军要战就来攻,不要再抛粮食了。赵奢让他回城里等着,但却并不进攻,只是隔了几天才继续向城里抛粮食。这样又过了几天,守城的齐将派代表来阏与赵奢择日决战,但赵奢听从赵括的意见,拒绝与他见面。过了几天,麦丘的人杀了守城的齐军将领投降了。赵括的办法奏效了,赵奢暗暗佩服这个儿子比自己强。惠文王对赵奢能够在不到一个月就攻下麦丘而且伤亡很少的事迹感到很好奇。赵奢就对他讲了这是赵括的办法,惠文王重赏了赵奢和赵括。


中国的兵书,包括《孙子兵法》等等,大都讲究的是在作战的时候,“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是外国的各种军事著作,比如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则提倡以勇武取胜,只有集中优势兵力,才能歼灭敌人,也就是“主力会战”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很明显,中西两方的军事理论是不太一样的。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区别呢?究竟在作战上,谁优谁劣呢?

在一些人看来,西方的军事理论,显然更切合实际一些。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则有点玄学的感觉。这就相当于中国的功夫和西方的搏击。中国的功夫仿佛好看但不中用,西方的搏击,实战效果更好。

那么,这种说法又对不对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来看看中西方的这两种战争理论,是怎么形成的。

中西方的战争,起源其实都是一样的。最早是根据丛林法则,要获得更大的地盘和资源,都要通过战争的方式来解决。在打仗的时候,都是整个族群,无论男女老幼共同上阵战斗。

不过,当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对战争的理解就发生了改变。由于认为奴隶低人一等,甚至根本就没有把奴隶当人看待,而是当成和牲畜一样的,可以任意支使和买卖的动物。因此,奴隶便没有了可以参与打仗的资格。整个战争,就变成了贵族的行动。

从这里开始,东西方的战争,就发生了分野。

在中国,由于贵族是掌握了知识文化的人,因此,当他们在发动战争的时候,当他们在进行战争的时候,为了让战争更具有说服力,更具有正义性,更能够获得国内国外的理解和支持。因此,他们就对战争进行了重新的解读。他们认为,他们打仗,是为了向那些野蛮的国家,那么不遵守礼仪规范的国家传播文明和道德,让他们接受文化的熏陶,从而成为一个文明的国家。


比如齐桓公当年在争霸的时候,他一直做的一件事,就是要给四方带去文明,带去规则。他纠集当时的各个诸侯国,前去打楚国,然后质问楚国国君的问题,就是说楚国国君不尊奉周天子,也就是不守规则。同时,中原的人一直把楚国人称为“蛮夷”。楚国国君心里不痛快,想要称王的时候,也自称“蛮夷”。意思就是说,我就是“蛮夷之国”,就想为所欲为,怕什么!

因为有了这个意识,因此,战争的意义,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改变。战争不再仅仅是厮杀,而首先是“德化”。就是以给别的国家传播文明,用道德感化他们,让他们进入文明的体系。

这种意识出现以后,中原地区的国家,在和周边国家打仗的时候,一般都会采用这种方式。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不打仗,就让别的国家屈服。

这也就是“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这种军事理论的来源。

当然了,虽然说“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周边国家,都会乖乖地屈服,他们肯定有很多不满。因此,中国古代的中原国家又讲究“恩威并施”。实际上,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所有的“恩”,都是以“威”为前提的。文明当然重要,道德当然重要,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那么你的文明和道德,是肯定不可能让敌人屈服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并不是玄学,而是哲学。而且这种哲学,实际上有很大的可操作性,同时也是一种与文明进程发展同步的表现。

西方之所以没有总结出中国古代这样的军事理论。实际上,主要的原因,是西方与中国古代不一样。西方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像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一样,是文明和道德的中心,同时又具有强大的军事后盾。

西方当然也曾产生过不少古老的文明,其文明成果也非常灿烂。但是,这些文明先后都被灭绝了,而且很多次是被落后文明给灭绝的。这样一来,西方古代就没有产生过像中国古代那样具有强大的辐射力的国家,因而自然不可能只用文明和道德就能战胜其它国家。

在此基础上,西方就不可能出现“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样的军事理论了。



西方提倡的是以勇武取胜,就是集中所有优势的兵力,对敌人进行毁灭性的打击,歼灭所有敌人的有生力量。

外国的各种军事著作,比如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则提倡以勇武取胜,只有集中优势兵力,才能歼灭敌人,也就是“主力会战”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中西方的战争,起源其实都是一样的。最早是根据丛林法则,要获得更大的地盘和资源,都要通过战争的方式来解决。在打仗的时候,都是整个族群,无论男女老幼共同上阵战斗。


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理论的军事家是谁
不战而屈人之兵,出自《孙子兵法·谋攻》,原意为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能力,从而使己方达到完胜的目的。现多指不通过双方军队的兵刃的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解析:“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它是孙武战争“全胜”观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追求不战而胜的战略...

孙子兵法为何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武认为战争是残酷的,它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和百姓的生死,需要考虑周全,经过周密思考后,才能决断。一般人以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武力,其实不然,胜败依武力决雌雄,这是下策,不战而胜才是上策。孙武是春秋时期最为著名的军事家,有兵圣的美誉。孙武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

如何理解《孙子兵法》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战略?
既可以不动一兵一卒有效的保护了自己,又能成功的迫使敌人向我方投降,从而达到《孙子兵法》的至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谁提出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武提出的《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期的吴国人孙武(字长卿)。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即前515至前512年。该书共十三篇。有《计》《作战》《谋攻》《形》《势》...

中国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那西方提倡的是什么思想?
中国的兵书,包括《孙子兵法》等等,大都讲究的是在作战的时候,“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是外国的各种军事著作,比如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则提倡以勇武取胜,只有集中优势兵力,才能歼灭敌人,也就是“主力...

不战而屈人之兵什么意思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能使敌国完整无损地屈服于我是最高明的策略,而直接攻破敌国使其残缺受损则次之。依此类推,不战而使敌军屈服是最高明的策略。“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是一个成语,出自韩信和刘邦的对话。韩信曾说:“最多十万。

不战而屈人之兵出自于什么时期
不战而屈人之兵,出自《孙子兵法·谋攻》。《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兵家圣典,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的著作。孙子兵法虽然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但这是孙子兵法中追求的最高境界或者说是战争的完美形式。实际上在现在同样有很多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例,比如一个国家通过经济封锁,政治制裁,军事演习...

将不战而屈之兵置于战略理论最顶端的是谁?
孙子。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注解:屈:低头,降服 兵:军队,军事力量。译文:孙子说:衡量战争...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是什么意思?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意思是:不战而使敌军屈服,才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这首诗的出处是:《孙子兵法·谋攻篇》——春秋·孙武 原文:“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解释:打仗做到百战百胜,并不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军屈服,才是高明之中最高明...

《孙子兵法》的现代意义有哪些?
历史意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军事思想。从古代战争历史的发展来看,它把战争从野蛮残暴的屠杀中解脱出来,引向力求保全敌方(当然也包括己方)的人力,物力,为己所用的比较文明的斗争行为,虽然,战争所特有的交锋,格斗及其破坏性不可能因“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提倡而...

惠东县13193821504: 礼貌的中西方原则 -
宠怀万可: 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和实现方略.汉文化重视谦逊准则,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得体准则.谦逊准则要求人们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表扬,尽量贬低自己.西方文化则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因而是礼貌的...

惠东县13193821504: 孙子兵法全球行初二阅读 -
宠怀万可: 瑞士著名谋略学家胜雅律在比较研究后持同样观点,《战争论》代表了西方战略思想,思维体系比较狭窄;而《孙子兵法》则是谋略学超越了战略,超越了计划,超越了西方人的思维.前者讲求短期效应,而后者则立足于长远;战略要靠谋略来...

惠东县13193821504: 为什么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成熟的标志? -
宠怀万可: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所有的兵法都没有《孙子兵法》论述军事思想这么系统,这么完整,这么深刻.几乎囊括了军事思想方面的一切要素,所以它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成熟的标志.

惠东县13193821504: 孔子论语和西方圣经的吻合之处 -
宠怀万可: 文学价值方面,依我看应该是后者,因为《论语》更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其行文精练流畅,寓意深刻,很多篇章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为人处世方面,毫无疑问是后者.中国社会的道德...

惠东县13193821504: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宠怀万可:[答案] 中国是个原始社会解体和奴隶制社会产生、发展、繁荣较早的国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萌芽较早的国家.社会生产力逐步发展... 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境界;在治国治军原则上,提倡“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恩威兼施,文武并用,致力于实 ...

惠东县13193821504: 黄岩岛事件,中国动武吗?
宠怀万可:个人觉得中国动武的可能性比较小(不是没有可能),因为黄岩岛历来就是中国的,菲律宾是夺不去的,菲律宾只是虚张声势,它认为有美国帮助什么都不怕,但是它想错了,美国在中菲问题上保持中立. 菲律宾制造事端主要是A基诺想转移国...

惠东县13193821504: 春秋战国时期有谁的思想主张是:不完全反对战争,仅反 -
宠怀万可: 是孔子.儒家是认同“王者之师”、“仁义之师”的. 墨子主张的“非攻”认为,自古及今,不论什么形式的战争,其受害最深的首先是人民群众,所以反对任何战争.

惠东县13193821504: 在中国复兴的道路上,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有哪些人,他们的各自主张是什么 -
宠怀万可: 鲁迅:白话文 孙中山:民主革命

惠东县13193821504: 联系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分析“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
宠怀万可: 既然众人之所知,在此分析亦不过平常矣.远大谋略秘而不宣,众人鲜有预料而畅言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