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表明了商鞅什么主张

作者&投稿:仰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是哪个学派的主张~

法家思想,出自商鞅。大意是如果可以让国家强盛,圣人不必效法过去的规则;如果可以有利于民,不必遵循旧礼。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是商鞅的主张。这两句大意是:圣人治国,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不沿用旧的法度;只要有利于人民,就不遵守旧的礼制。出自《商君书•更法》。
商鞅是战国著名政治家,他辅佐秦孝公实行“更法”,其主要理论是: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社会的需要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因而社会制度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改革。
他认为古代帝王都不因袭前规,现代的国君也不可拘守旧制,只有实行变法才能够强国利民。这句体现了商鞅不因循守旧的革新思想。

扩展资料: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 等改革方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君书

商鞅的主张:打破原有的旧奴隶主阶级统治制度,建立更适应潮流的地主阶级统治制度,树立以法治国的理念。商鞅要求变法。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可以让国家强盛,圣人不必效法过去的规则;如果可以有利于民,不必遵循旧礼。

扩展资料

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原有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

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结果: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  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

影响: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记为新发,他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商鞅变法-百度百科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出自商鞅的《商君书·更法》

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治国,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不沿用旧的法度;只要有利于人民,就不遵守旧的礼制”。表明了商鞅要求变法的主张。

扩展资料:

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

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商鞅变法_百度百科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治国,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不沿用旧的法度;只要有利于人民,就不遵守旧的礼制。出自商鞅的《商君书·更法》,表明了商鞅要求变法的主张。

商鞅变法简介: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内容:

第一次变法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

(一)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法律,轻罪用重刑;

(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 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五)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 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变法

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

(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三)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五)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这是对第一次变法中“异子之科”法令的补充,也是对社会风俗的规范。

影响: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记为新发,他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

商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对法家政策作了进一步发展,后来居上,变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他进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扩大了亩制,重农抑商,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这就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他普遍推行了县制,制定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他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这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他打击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并且“燔《诗》《书》而明法令”,使变法令得以贯彻执行。由于这一切,秦国很快富强起来,奠定了此后秦统一全中国的基础。正如汉代王充所说的:“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论衡·书解篇》)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对此后秦国以及秦代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云梦出土的《秦律》就是在这个变法的基础上修订、补充、累积而成。《秦律》也多处讲到连坐法,例如户籍登记有隐匿或不实,不但乡官要受罚,同“伍”的也要每户罚一盾,“皆迁之”(即罚戍边)。《秦律》也把镇压“盗贼”放在首要地位,并对轻罪用重刑。例如盗取一钱到二百二十钱的要“迁之”,盗取二百二十钱以上和六百六十钱以上要分别罚作刑徒,盗牛者要罚作刑徒,盗羊或猪的也有相当的惩处,甚至偷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的也要“赀徭三旬”(即罚处徭役三十天)。对五人以上的“群盗”则追捕处罚更严。同时《秦律》还有许多对各种逃亡者追捕处罚的规定。

评价:

改革必然要触及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方方面面的反对。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便是改革会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

进步之处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局限之处

但是商鞅变法中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在一定程度上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

人物简介: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
商鞅的主张
打破原有的旧奴隶主阶级统治制度工,建立更适应潮流的地主阶级统治制度,树立以法治国的理念


在战国的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
提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的思想家是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此句出自《商君书•更法》。苟,意为如果。循,意为遵守。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圣人治国,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不沿用旧的法度,只要有利于人民,就不遵守旧的礼制。

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表明了商鞅什么主张
商鞅的主张:打破原有的旧奴隶主阶级统治制度,建立更适应潮流的地主阶级统治制度,树立以法治国的理念。商鞅要求变法。“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可以让国家强盛,圣人不必效法过去的规则;如果可以有利于民,不必遵循旧礼。

“苟可经强国,不法其古;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的意思
如果有办法使国家强大,不会效法古代那些规章;如果可以有利于人民,不会一味遵循过去的治国道理。这是法家的观点,是商鞅对秦孝公的一段话,通篇讲的是变法只要可以强国有利于民就好,不要墨守成规。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翻译
翻译如下:圣人如果可以是国家强盛,不必效仿以前的做法,如果可以是人民得到好处,不必遵循以前的礼法。这句话的内在意思是,真正的圣人不会因循守旧,只要方法可以让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那么都是好办法。类似于“黑猫白猫,抓着老鼠就是好猫。”

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
【答案】:C 本题属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弄懂材料的含义:只要利国、利民,可以不循陈规旧习,大胆进行改革。再结合题干要求“战国思想家”对四个选项进行对比分析.不难确认这位思想家就是商鞅。

圣人苟可以强国 不法其故谁的主张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是商鞅的主张。这两句大意是:圣人治国,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不沿用旧的法度;只要有利于人民,就不遵守旧的礼制。出自《商君书•更法》。商鞅是战国著名政治家,他辅佐秦孝公实行“更法”,其主要理论是: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社会的需要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因而社会...

不法其故不循其礼文言文
1.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的思想家是 2、商鞅。出自《史记.商鞅列传》。原文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

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中苟的意思 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中苟什么意思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

谁可以帮我翻译这句古文呀?“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 ...
贤明的人如果有办法使国家强大,不会效法那些规章;如果可以有利于人民,不会一味遵循过去的治国道理。

苟可以强国,表明商鞅什么主张?答案
名词解释 “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商鞅的主张 打破原有的旧奴隶主阶级统治制度工,建立更适应潮流的地主阶级统治制度,树立以法治国的理念 人物介绍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

福清市19395086869: 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的意思 -
姓丹耐邦:[答案] 如果可以强国,圣人们就不会效法过去的成规,如果对民有利,就不会因循旧礼. ——这是法家的观点,是商鞅对秦孝公的一段话

福清市19395086869: 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是什么意思?
姓丹耐邦: “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出自《商君书·更法》.法:效法.故:旧传统.循:遵从.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仿效旧的传统;如果能够使人民受益,就不必遵守旧的礼制.

福清市19395086869: “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说明商鞅变法的标准是什么? -
姓丹耐邦:[答案] 这是法家的观点,是商鞅对秦孝公的一段话,通篇讲的是变法只要可以强国有利于民就好,不要在乎小民百姓的意见不要墨守成规

福清市19395086869: “圣人苘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苘可以利民,不循其理” 翻译 -
姓丹耐邦: 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 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 只要能够利于百姓 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 语出《史记 商君列传》

福清市19395086869: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的思想家是?1:孟子2:商鞅3:荀子 -
姓丹耐邦:[答案] 2、商鞅. 出自《史记.商鞅列传》. 原文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福清市19395086869: 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1.以上的话是谁说的?这种观点得到谁赞赏?2.他的话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3.这一事件的主要内... -
姓丹耐邦:[答案] 如果可以强国,圣人们就不会效法过去的成规,如果对民有利,就不会因循旧礼. 这是法家的观点,是商鞅对秦孝公的一段话,通篇讲的是变法只要可以强国有利于民就好,不要在乎小民百姓的意见不要墨守成规 这是商鞅变法前驳斥守旧大臣们的话...

福清市19395086869: 苟可以强国,不法其古;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是谁说的话?他在哪国 -
姓丹耐邦:[答案] 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可以不效法古代的制度;如果可以使人民获利,可以不遵循古代的礼仪. 这是商鞅变法前驳斥守旧大臣们的话,指出为了达到根本的目的,可以创新,改变陈旧的形式. 卫国

福清市19395086869: 1.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占. 根据材料1.2出自战国时期什 -
姓丹耐邦: 第一句,如果可以强国,圣人们就不会效法过去的成规,如果对民有利,就不会因循旧礼.第二句,治理国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可以采用,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做法这两句话都是是法家的观点,都来自商鞅对秦孝公的一段话,通篇讲的是变法只要可以强国有利于民就好,不要在乎小民百姓的意见不要墨守成规.

福清市19395086869: 谁说的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
姓丹耐邦:[答案] 商鞅.(公孙鞅/卫鞅) 语出《商君书》,这是后人辑录公孙鞅言行的一本书. 译:如果可以强国,圣人们就不会效法过去的成规,如果对民有利,就不会因循旧礼.

福清市19395086869: 《史记》中记载:“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句话出自() -
姓丹耐邦:[选项] A. 秦始皇 B. 管仲 C. 商鞅 D. 汉武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