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伐匈奴书》的三行对译(包括正文、重点词解释以及全文翻译)从速!!!!!

作者&投稿:孔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谏伐匈奴书》翻译~

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不会厌恶率直的进谏以使自己的视野开阔,忠臣不会为了躲避重罪,敢于直言进谏,因此不会有遗漏的策略而功业流传百世.现在我不敢为了逃避死亡而隐瞒忠心,所以来献上愚昧的计策.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并稍微思考.

《司马法》说:国家即使大,如果好战也一定会灭亡,天下即使平安,忘记战争也会灭亡."天下已经平定,天子英明,春秋狩猎,诸侯春秋练兵,以此来不忘记战争,况且愤怒的人是违背道德的,武器即是凶器,争夺的人没有好下场.古代的君主一旦发怒,一定会有伤亡,所以圣明的君王会慎重行事.只顾战胜而用尽武力的人,没有不后悔的.

秦始皇凭借战胜对手的威武,蚕食天下,吞并各个交战的国家,统一天下,其功业可与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相同。但他一心取胜,不肯休止,竟想攻打匈奴。李斯劝谏说:“不可以攻匈奴。匈奴没有固定居住的城池,也无堆积的财物可守,到处迁徙,如同鸟儿飞翔,难以得到他们加以控制。如果派轻便军队深入匈奴,那么军粮必定断绝;如果携带许多粮食进军,物资沉重难运,也是无济于事。就是得到匈奴的土地,也无利可得,遇到匈奴百姓,也不能役使他们加以守护。战胜他们就必然要杀死他们,这并非是为民父母的君王所应做的事。使中国疲惫,而以打匈奴为心情愉快之事,这不是好政策。”秦始皇不采纳李斯的建议,就派蒙恬率兵去攻打匈奴,开阔了千里土地,以黄河为国界。这些土地本是盐碱地,不生五谷。这以后,秦朝调发全国的成年男人去守卫北河地区。让军队在风沙日晒中呆了十多年,死的人不可胜数,始终没能越过黄河北进。这难道是人马不足,武器装备不充裕吗?不是的,这是形势不允许呀!秦朝又让天下百姓飞速转运粮草,从黄县、腄县和琅邪郡靠海的县城起运,转运到北河,一般说来运三十钟粮食才能得到一石。男人努力种田,也不能满足粮饷的需求,女子纺布绩麻也不能满足军队帷幕的需求。百姓疲惫不堪,孤儿寡母和老弱之人得到供养,路上的死人一个挨一个,大概由于这些原因,天下百姓开始背叛秦王朝。

待到汉高帝平定天下,攻取了边境的土地,听说匈奴聚积在代郡的山谷之外,就想攻打他们。御史成进谏说:“不可进攻匈奴。那匈奴的习性,像群兽聚积和众鸟飞散一样,追赶他们就像捕捉影子一样。如今凭借陛下的盛德去攻打匈奴,我私下里认为是危险的。”汉高帝没接受他的建议,于是向北进军到代郡的山谷,果然遭到平城被围困的危险。汉高帝大概很后悔,就派刘敬前往匈奴缔结和亲之约。这以后,天下人民才忘记了战争的事。


所以《孙子兵法》上说:“发兵十万,每天耗费千金。”那秦朝经常聚积民众和屯兵几十万,虽然有歼灭敌军,杀死敌将、俘虏匈奴单于的军功,这也恰恰足以结下深仇大恨,不足以抵偿全国耗费的资财。这种上使国库空虚,下使百姓疲惫,扬威国外而心中欢乐的事,并非是完美的事情。那匈奴难以控制住,并非一代之事。他们走到哪里偷到那里,侵夺驱驰,为此为职业,天性本来如此。所以上自虞舜、夏朝、商朝和周朝,本来都不按法律道德的要求来督导他们,只将他们视为禽兽加以畜养,而不把他们看作是人类。上不借鉴虞夏商周的经验,下却遵循近世的错误作法,这正是我最大的忧虑,百姓最感痛苦的事情。况且战争持续一久,就会发生变乱;做事很苦,就会使思想发生变化。这样就使边境的百姓疲惫愁苦,产生背离秦王朝的心情,使将军和官吏们相互猜疑而与外国人勾结,所以尉佗和章邯才能实现他们的个人野心。那秦朝的政令所以不能推行的原因,就是因为国家大权被这两个人所分的结果,这就是政治的得和失的效验。所以《周书》说:“国家的安危在于君王发布的政令,国家的存亡在于君王用什么样的人。”希望陛下仔细考虑这个问题,对此稍加注意,深思熟虑。

译文:
  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做赵国的大将去攻打齐国,把齐国打得大败,夺取了阳晋,被任命做上卿,凭他的勇猛善战在诸侯各国之间出了名。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到了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这块宝玉。赵王跟大将军廉颇一班大臣商议:想把这块宝玉让给秦国吧,恐怕秦国的那些城池得不到手,白白地受欺骗;想不让给秦国吧,又担心秦国的大军马上打过来。计策不能确定,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担任这个差使。”赵王问:“怎么知道他可以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了罪,私下打算逃跑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拦阻我说:‘您怎么了解燕王?’我告诉他说,我曾跟着大王到边境上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因此我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去。相如对我说:‘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现在您却是从赵国逃跑去投靠燕国,燕国害怕赵国,他们势必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解衣露体伏在刑具上请求大王处罚,或许侥幸能得到赦免。’我按照他的办法去做,(果然)大王恩赦了我的罪。我看他这个人是个勇士,又有智谋,应该可以担当这个差使。”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蔺相如说:“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换我的和氏璧,可以给他吗?”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赵王说:“拿了我的璧,(却)不给我城池,怎么办?”相如说:“秦王用城池来换宝玉而赵国不答应,理屈的是赵国;赵国给了宝玉而秦国不给赵国城池,理屈的是秦国。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秦国承担理屈(的责任)。”赵王问:“谁可以担当这个使者呢?”相如说:“大王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我愿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池给了赵国,就让它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一定将璧完完整整地带回来。”于是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出发,到秦国去。

  秦王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高兴极了,把璧玉递给宫中美人以及左右侍从们看,大家高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池抵偿给赵国的意思,就走上前去说:“这宝玉有点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蔺相如于是握着璧后退几步,靠殿柱站着,气得头发都要竖起来了,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的大臣来商议,都说:‘秦王贪婪,仗着他势力强,用空话来诈取宝玉,那些说要交换的城池恐怕得不到手。’商量不打算给秦国和氏璧。我以为普通人交往尚且互不欺骗,何况大国呢?而且为了一块宝玉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不好。于是赵王就斋戒了五天,派我来献和氏璧,在朝廷上亲自拜送了国书。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现在我来了,大王只在一般的宫殿上接见我,态度十分傲慢;得到了宝玉,把它传给美人看,用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没有诚意把城池交给赵王,所以我又把宝玉取回。您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脑袋今天就与和氏璧一齐在柱子上碰个粉碎!”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斜瞅着廷柱,准备拿它去撞击廷柱。秦王怕他撞坏宝玉,就向他道歉,坚决地请他不要这样做,同时召来管版图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着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池划归赵国。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这种欺诈手段,假装划给赵国城池,其实不能到手,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所公认地宝玉,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它出来。他送宝玉的时候曾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当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设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玉。”秦王估量了一下,知道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安置蔺相如住在广成宾馆里。蔺相如估计秦王虽说答应斋戒,但必定会负约不把城池给赵国,就派他的随从换上粗布便服,怀里藏着宝玉,抄小路逃走,把宝玉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廷上设了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在典,引见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到来,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从来没有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的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宝玉抄小路回赵国去了。再说秦国强,赵国弱,大王派一个使者到赵国去,赵国马上就把宝玉送来。现在以秦国的强盛先割十五座城池给赵国,赵国哪敢留着宝玉不给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了大王应得死罪,我愿意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与大臣们仔细商量这件事。”秦王和群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气得发出惊呼的声音。左右的人想把相如拉出去(处死),秦王就说:“现在杀死相如,还是得不到宝玉,反而断绝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就此好好地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赵王难道会因一块宝玉的缘故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了蔺相如,举行仪式后送他回国。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能干的官员,出使到外国而未受到诸侯的欺辱,任命他做上大夫。(这以后)秦国也没有把那些城池给赵国,赵国也到底没有给秦国那块的氏璧。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第二年又攻打赵国,杀了两万人。
秦国派使者告诉赵王,说愿意与赵王联欢,在西河以外的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与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软弱胆小。”赵王于是决定赴会,蔺相如随从同去。廉颇送到边境上,跟赵王告别说:“大王这一去,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回来,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不回来,就请容许我们拥立太子为赵王,以打消秦国要挟的念头。”赵王答应了他。
于是就和秦王在渑池相会。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秦国的御史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上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国的音乐,请(允许我)捧着盆缻(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以此互相娱乐。”秦王生气了,不答应。于是相如捧着盆缻上前,趁势跪下要求秦王敲打。秦王不肯敲缻。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我可要把颈项里的鲜血溅到大王身上了!”(秦王)左右的人要杀相如,相如瞪起两眼在喝一声,他们吓得直倒退。于是秦王很不高兴地敲了一下缻。蔺相如回头招呼赵国的御史写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国的群臣说:“请献出赵国的十五座城池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献出秦国的咸阳为赵王祝寿。”秦王到宴会完毕,始终不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也准备了许多兵马防备秦国,秦国不敢妄动。
  (渑池之会)结束之后,就回到本国,(赵王)因为蔺相如功劳大,任命他做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当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可是蔺相如只凭着言词立下功劳,如今职位却比我高。况且蔺相如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不能忍受(自己的职位)在他之下的屈辱!”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听见这话,不肯和廉颇见面。相如每到上朝时,常说有病,不愿和廉颇争高低。过了些日子,蔺相如出门,远远望见廉颇,就叫自己的车子绕道躲开。于是他的门下客人都对相如说:“我们所以离开家人前来投靠您,就是因为爱慕您的崇高品德啊。现在您和廉颇将军职位一样高,廉将军在外面讲您的坏话,您却害怕而躲避他,恐惧得那么厉害。连一个平常人也觉得羞愧,何况您还身为将相呢!我们实在不中用,请让我们告辞回家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哪个厉害?”回答说:“自然不如(秦王)。”相如说:“象秦王那样威风,而我还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叱责过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虽然无能,难道单怕一个廉将军吗?但我考虑到这样的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攻打我们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现在两虎相斗,势必有一个要伤亡。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先顾国家的安危,而后考虑个人的恩怨啊。”廉颇听到了这些话,便解衣赤背,背上荆条,由宾客引着到蔺相如府上谢罪,说:“我这鄙贱的人,不晓得将军宽厚到这个地步啊!”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①,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②,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③。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④,愿陛下幸郝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⑤:“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⑥,天子大凯⑦,春搜秋狝⑧,诸侯春振旅⑨,秋治兵⑩,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11),兵者凶器也(12),争者未节也(13)。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14)。夫务战胜穷武事者(15),未有不悔者也。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16),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17)。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18),迁徙鸟举(19),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20),重不及事(21)。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22)。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蔽中国(23),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35)地千里,以河为境(24)。地固泽(咸)卤(25),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26)。暴兵露师十有余年(27),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之不足(28),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蜚刍挽粟(29),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30),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31)。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32),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33)。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也(34)。
①不恶:不讨厌。切谏:深切的谏言。意谓毫不避讳的直谏君王。博观:广泛地观察。
②重诛:严厉的惩罚。
③遗策:失策。万世:万代。
④效:献。
⑤《司马法》:古代兵书,即《司马穰苴兵法》,原有一百五十篇,今存五篇。以下所引文字出于《司马法·仁本》篇。
⑥平:太平。
⑦大凯:周王所奏凯旋班师的军乐。
⑧搜:春天打猎。狝:秋天打猎。
⑨振旅:训练军队。
⑩治兵:修治武器。
(11)逆德:背逆的德行。
(12)兵:武器。凶器:凶恶的器物。
(13)末节:最末等的节操。
(14)重行:慎重对待。
(15)务:致力。穷武事:用尽武力。
(16)任:凭借。
(17)齐:相等。三代:指夏、商、周。
(18)委积:此泛指仓廪所蓄的粮食和财物。
(19)鸟举:像鸟儿飞翔。举,飞举。
(20)踵粮:携带粮食行军。
(21)重:繁。不及事:无济于事。
(22)役:役使。
(23)靡敝:疲弊。
(24)河:黄河。
(25)泽卤:盐碱地。
(26)丁男:成年的男人。
(27)暴兵露师:把军队暴露在荒沙野地之中。 有:通“又”。
(28)是:此。岂:难道。
(29)蜚刍挽粟:飞速转运粮草。蜚,通“飞”。刍,喂牛马之草。挽,引、拉。
(30)黄腄:指黄县和腄县。负海:靠海。
(31)率:大致。钟:容量单位,即六斛(石)四斗。致:得到。
(32)疾耕:拼力耕种。
(33)纺绩:纺织、绩麻。帷幕:军帐。
(34)畔:通“叛”。
(35)却:退却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①,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②。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③。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城之围④。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⑤,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故兵法曰兴师十万⑥,日费千金”。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功⑦,亦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⑧。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⑨,禽兽畜之⑩,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11),而下(修)〔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12)。乃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而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13),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14)。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15),此得失之效也(16)。故《周书》曰(17):“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
①略:攻取。
②代古:代郡的山谷。
③从:追。搏影:捕捉影子。
④平城之围:公元前二○○年,汉高帝刘邦打匈奴,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的白登山,七天七夜方得脱离险境。见卷八《高祖本纪》、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等。 ⑤刘敬:即娄敬,他建议与匈奴和亲。和亲:这是汉朝出现的一种与边境部族修好的政策。如把汉朝宗室女儿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借以加强汉匈之间的亲善关系,换取边境的安宁。刘敬事见卷九十九本传。
⑥兵法曰:“此指《孙子兵法·用间》篇。
⑦系虏:俘虏。系,拴束。
⑧完事:完美的事。
(9)固:本来。弗:不。程督:按法律和道德的要求加以规范督导。
⑩畜:养。
(11)统:经验。
(12)兵久:战争持续很久。变:动乱。虑易:思想发生了变化。
(13)外市:与外国人勾结。
(14)尉佗:即赵佗。他建立了南越国。其人其事见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章邯:本是秦朝将领,在秦末大乱中投降项羽,受封为王。见卷七《项羽本纪》等。私:私欲。
(15)二子:指尉佗和章邯。
(16)效:效验。
(17)《周书》:指《逸周书》,记周代史实的史书。以下引文非此书原文,当是变化《周书·王佩解》之“存亡在所用,离合在出命”而来。

译文: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厌恶深切的谏言而是广泛观察,忠诚的大臣不敢逃避重重的惩罚而直言劝谏,因此处理国家大事的好政策才不能遗失,而使功名流传万世。如今我不敢隐瞒忠心,逃避死亡,而要向您陈述我的愚昧想法,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稍微考察一下我的想法。
《司马法》上说:“国家即使大,若是喜欢战争,就必然灭亡;天下即使太平,若是忘掉战争,就必然危险。”天下已经平定,天子演奏《大凯》的乐章,春秋两季分别举行打猎活动,诸侯们借以春练军队,秋整武器,用以表示不忘战争。况且发怒是背逆的德行,武器是不祥的器物,斗争是最差的节操。古代人君一发怒则必然杀人,尸倒血流,所以圣明的天子对待发怒的事非常慎重。那致力于打仗取胜、用尽武力的人,最终没有不后悔的。
从前秦始皇凭借战胜对手的兵威,蚕食天下,吞并各个交战的国家,统一天下,其功业可与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相同。但他一心取胜,不肯休止,竟想攻打匈奴。李斯劝谏说:“不可以攻匈奴。那匈奴没有城郭居住,也无堆积的财物可守,到处迁徙,如同鸟儿飞翔,难以得到他们加以控制。如果派轻便军队深入匈奴,那么军粮必定断绝;如果携带许多粮食进军,物资沉重难运,也是无济于事。就是得到匈奴的土地,也无利可得,遇到匈奴百姓,也不能役使他们加以守护。战胜他们就必然要杀死他们,这并非是为民父母的君王所应做的事。使中国疲惫,而以打匈奴为心情愉快之事,这不是好政策。”秦始皇不采纳李斯的建议,就派蒙恬率兵去攻打匈奴,开阔了千里土地,以黄河为国界。这些土地本是盐碱地,不生五谷。这以后,秦朝调发全国的成年男人去守卫北河地区。让军队在风沙日晒中呆了十多年,死的人不可胜数,始终没能越过黄河北进。这难道是人马不足,武器装备不充裕吗?不是的,这是形势不允许呀!秦朝又让天下百姓飞速转运粮草,从黄县、腄县和琅邪郡靠海的县城起运,转运到北河,一般说来运三十钟粮食才能得到一石。男人努力种田,也不能满足粮饷的需求,女子纺布绩麻也不能满足军队帷幕的需求。百姓疲惫不堪,孤儿寡母和老弱之人得不到供养,路上的死人一个挨一个,大概由于这些原因,天下百姓开始背叛秦王朝。
待到汉高帝平定天下,攻取了边境的土地,听说匈奴聚积在代郡的山谷之外,就想攻打他们。御史成进谏说:“不可进攻匈奴。那匈奴的习性,像群兽聚积和众鸟飞散一样,追赶他们就像捕捉影子一样。如今凭借陛下的盛德去攻打匈奴,我私下里认为是危险的。”汉高帝没接受他的建议,于是向北进军到代郡的山谷,果然遭到平城被围困的危险。汉高帝很后悔,就派刘敬前往匈奴缔结和亲之约。这以后,天下才没有战争的事。
所以《孙子兵法》上说:“发兵十万,每天耗费千金。”那秦朝经常聚积民众和屯兵几十万,虽然有歼灭敌军,杀死敌将、俘虏匈奴单于的军功,这也恰恰足以结下深仇大恨,不足以抵偿全国耗费的资财。这种上使国库空虚,下使百姓疲惫,扬威国外而心中欢乐的事,并非是完美的事情。那匈奴难以控制住,并非一代之事。他们走到哪里偷到哪里,侵夺驱驰,以此为职业,天性本来如此。所以上自虞舜、夏朝、商朝和周朝,本来都不按法律道德的要求来督导他们,只将他们视为禽兽加以畜养,而不把他们看作是人类。上不借鉴虞夏商周的经验,下却遵循近世的错误作法,这正是我最大的忧虑,百姓最感痛苦的事情。况且战争持续一久,就会发生变乱;做事很苦,就会使思想发生变化。这样就使边境的百姓疲惫愁苦,产生背离秦王朝的心情,使将军和官吏们相互猜疑而与外国人勾结,所以尉佗和章邯才能实现他们的个人野心。那秦朝的政令所以不能推行的原因,就是因为国家大权被这两个人所分的结果,这就是政治的得和失的效验。所以《周书》上说:“国家的安危在于君王发布什么政令,国家的存亡在于君王用什么样的人。”希望陛下仔细考察这个问题,对此稍加注意,深思熟虑。


《谏伐匈奴书》的三行对译(包括正文、重点词解释以及全文翻译)从速...
李斯劝谏说:“不可以攻匈奴。那匈奴没有城郭居住,也无堆积的财物可守,到处迁徙,如同鸟儿飞翔,难以得到他们加以控制。如果派轻便军队深入匈奴,那么军粮必定断绝;如果携带许多粮食进军,物资沉重难运,也是无济于事。就是得到匈奴的土地,也无利可得,遇到匈奴百姓,也不能役使他们加以守护。战胜他们就必然要杀死他们,这并...

谏伐匈奴书原文及注释
匈奴无固定居所,物资匮乏,难以控制。轻率出兵深入,粮食供应会断绝,补给跟不上,即使占领了土地,也无法从中获取实际利益,也无法奴役其人民。获胜后可能要大肆杀戮,这不是对待百姓的方式。耗费国力以快意一时,对匈奴施加暴政,不是长远之计。秦始皇不听,派蒙恬率军攻打匈奴,虽然扩大了版图,但所占...

谏伐匈奴书赏析
汉武帝第一次出兵攻打匈奴,但无功而返,并且使汉和匈奴的关系破裂,在这种情况下,不得志的主父偃上书,“所言九事,其八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没想到,“朝奏,暮召入见”。而且很快就得到重用,“岁中四迁。”这事记在在《汉书》中。今有机会阅读了他的奏疏中谏伐的一段,印象最深的就...

谏伐匈奴书
天子英明,春秋狩猎,诸侯春秋练兵,以此来不忘记战争,况且愤怒的人是违背道德的,武器即是凶器,争夺的人没有好下场.古代的君主一旦发怒,一定会有伤亡,所以圣明的君王会慎重行事.只顾战胜而用尽武力的人,没有不后悔的.

谏伐匈奴书译文
匈奴难以驯服,历代王朝皆将其视为野兽,不可与之以常规治理。若不汲取历史教训,继续轻启战端,将导致边境动荡,官民离心,甚至滋生内乱,如尉佗、章邯之事。因此,《周书》言,国家安危在君王决策,存亡在用人。陛下应深思熟虑,权衡利弊,避免重蹈覆辙,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长远繁荣。"国家的安危在于君王...

问一句古文啊
出自《谏伐匈奴书总结》原文是:臣闻天下之患在於土崩,不在於瓦解,古今一也。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无乡曲之誉,非有孔、墨、曾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然起穷巷,奋棘矜,偏袒大呼而天下从风,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

谏伐匈奴书的介绍
《谏伐匈奴书》是西汉汉武帝时大臣主父偃所做的文章。

请将下面一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谏伐匈奴书》翻译 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不会厌恶深切的谏言以使自己的视野开阔,忠臣不会为了躲避严厉的惩罚,敢于直言进谏,所以帝王不会办事失策以至于功业流传万世。现今我不敢隐瞒忠心来逃避死亡,所以献上自己愚昧的计策。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并稍微注意一下。《司马法》说:“国家即使再大,如果好战...

主父偃的著作
谏伐匈奴书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原陛下幸赦而少察之。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凯,春搜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

求高一语文文言文的题(急!!!)
1、《谏伐匈奴书》中用了三次“靡敝”,意思一样吗?作者为什么要反复用相同的词。(1)靡敝中国 (2) 百姓靡敝 (3) 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 答案:不一样,(1)使动用法 使中原败坏凋敝 (2)(3)不是使动用法 用三次充分体现作者体恤民情,为国担忧的胸怀。2、指出划横线的词语...

中阳县17629894040: 《谏伐匈奴书》的原文及翻译
上咽波贝: 又使天下蜚刍挽粟,起於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锺而致一石.

中阳县17629894040: 古代十大智者 -
上咽波贝: 诸葛亮 杜甫曾经叹曰: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东方朔 臣现年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目若悬珠,亮如朗星,齿若编贝,勇赛孟贲,敏过庆忌,廉似鲍叔,信如尾生,凡此种种,德才兼备,列为天子重臣不为过也.臣东方朔冒昧再拜以达上听 孙膑 不但是智谋,拳法也有成就! 主父偃 《谏伐匈奴书》 《推恩令》

中阳县17629894040: 谏伐匈奴书赏析 -
上咽波贝: 汉武帝第一次出兵攻打匈奴,但无功而返,并且使汉和匈奴的关系破裂,在这种情况下,不得志的主父偃上书,“所言九事,其八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没想到,“朝奏,暮召入见”.而且很快就得到重用,“岁中四迁.”这事记在在《汉...

中阳县17629894040: 谏伐匈奴书的知识点归纳 -
上咽波贝: 1、切谏:深切的谏言.2、重诛:严厉的惩罚.3、将吏相疑而外市:对外勾结.4、末节:节操卑劣.5、飞刍挽粟:飞快地运送粮草.6、固不程督:本来. 1、终不能逾河而北:逾同“越”,越过.2、从之如搏景:景通“影”,影子.3、...

中阳县17629894040: 是岂人众之不足是什么意思
上咽波贝: 出自《谏伐匈奴书》是岂人众之不足,兵革不备哉?是:此.岂:难道是岂人众之不足,兵革不备哉?:这难道是人马不足,武器装备不充裕吗?

中阳县17629894040: 视野开阔用古文怎么说 -
上咽波贝: 博观《谏伐匈奴书》上有载: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留万世. 翻译的意思是: 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不厌恶深切的谏言来使视野开阔,忠诚的臣子不躲避严厉的惩罚来直 言进谏,因此做事不会有失当的策略而功业流传万世.

中阳县17629894040: 中华易证网代理代理申报职称是不是骗人的? -
上咽波贝: 主父偃者,齐临菑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游齐诸生闲, 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 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

中阳县17629894040: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三行对译 -
上咽波贝: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我的妻子说我美是偏爱我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我的小妾说我美是害怕我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我的客人说我美是有事求我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 不知道对不对啊!!

中阳县17629894040: 用三行对义法翻译世说新语 -
上咽波贝: 阁下的问题太过于笼统,不可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在下是专门研究《世说新语》的,可以参考在下的博客或者里在下回答过的问题. 如果能将问题更具体些,可以通过追问让在下追答. 这里先提供两篇文章的翻译供参考. 方正第...

中阳县17629894040: 姓梁的龙宝宝,男孩子,生于20120716早上,五行缺金,应取什么名字最佳?急求,谢谢 -
上咽波贝: 梁俊杰:才智出众的人.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春秋繁露•爵国》“十人者曰豪,百人者曰杰,千人者曰俊,万人者曰英”.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