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伐匈奴书赏析

作者&投稿:奚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谏伐匈奴书的知识点归纳~

1、切谏:深切的谏言。2、重诛:严厉的惩罚。3、将吏相疑而外市:对外勾结。4、末节:节操卑劣。5、飞刍挽粟:飞快地运送粮草。6、固不程督:本来。 1、终不能逾河而北:逾同“越”,越过。2、从之如搏景:景通“影”,影子。3、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亡同“无”,没有。4、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孰通“熟”,仔细。 以:1、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表示目的的连词,来。2、运粮以行:相当于“而”,表示修饰关系。3、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介词,凭借。兵:1、兵者凶器也:兵器。2、轻兵深入:军队。3、且夫兵久则变生:战争。行:1、故圣王重行之:做。2、运粮以行:行军。3、秦政不行:推行,施行。所以:1、所以不忘战也:用来……的办法。2、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以(之)为。把……当做。3、此臣之所以大恐也:……的原因。得:1、难得而制:得到,获得。2、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能够。 1、使动用法:(1)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使……开阔。(2)靡敝中国:使……疲惫不堪。(3)却地千里:使……后退。(4)必伏尸流血:使……倒下。(5)暴兵露师:使……暴露。2、名词作动词:终不能逾河而北:北进。3、名词作状语:(1) [蚕]食天下:像蚕一样。(2)[兽]聚而[鸟]散:像野兽一样;像鸟一样。(3)[禽兽]畜之:像对待禽兽一样。(4)迁徙[鸟举]:像鸟飞一样。(5)[日]费千金:每天。4、意动用法:(1)甘心匈奴:以……为快意,把……作为快意之事。(2)臣窃危之:认为……危险,对……感到危险。(3)高帝悔之:对……感到后悔。 1、兵者【凶器】也:古:不祥的器物。今:行凶的工具。2、并吞【战国】:古:交战的国家。今:朝代。3、不足【以为】利:古:把(它)当作。今:表假想;作为,用作4、【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古:这以后。今::[副词]接着要干什么或接着发生另一件事5、靡敝【中国】:古:中原。今:国家名。6、争者【末节】也:古:节操恶劣 。今:细节、小节。 (一)判断句:1、此得失之效也。2、兵者凶器也。3、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4、靡敝中国,甘心匈奴,非完计也。5、盖天下始叛也。(二)状语后置:1、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2、略地于边。(三)定语后置: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四)省略句:1、转输(于)北河。2、不足以(之)为利

原文如下: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凯,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运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蔽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咸)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之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蜚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也。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城之围。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功,亦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 循 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乃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而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

附译文: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厌恶深切的谏言而是广泛观察,忠诚的大臣不敢逃避重重的惩罚而直言劝谏,因此处理国家大事的好政策才不能遗失,而使功名流传万世。如今我不敢隐瞒忠心,逃避死亡,而要向您陈述我的愚昧想法,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稍微考察一下我的想法。
《司马法》上说:“国家即使大,若是喜欢战争,就必然灭亡;天下即使太平,若是忘掉战争,就必然危险。”天下已经平定,天子演奏《大凯》的乐章,春秋两季分别举行打猎活动,诸侯们借以春练军队,秋整武器,用以表示不忘战争。况且发怒是背逆的德行,武器是不祥的器物,斗争是最差的节操。古代人君一发怒则必然杀人,尸倒血流,所以圣明的天子对待发怒的事非常慎重。那致力于打仗取胜、用尽武力的人,最终没有不后悔的。
从前秦始皇凭借战胜对手的兵威,蚕食天下,吞并各个交战的国家,统一天下,其功业可与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相同。但他一心取胜,不肯休止,竟想攻打匈奴。李斯劝谏说:“不可以攻匈奴。那匈奴没有城郭居住,也无堆积的财物可守,到处迁徙,如同鸟儿飞翔,难以得到他们加以控制。如果派轻便军队深入匈奴,那么军粮必定断绝;如果携带许多粮食进军,物资沉重难运,也是无济于事。就是得到匈奴的土地,也无利可得,遇到匈奴百姓,也不能役使他们加以守护。战胜他们就必然要杀死他们,这并非是为民父母的君王所应做的事。使中原疲惫,而以打匈奴为心情愉快之事,这不是好政策。”秦始皇不采纳李斯的建议,就派蒙恬率兵去攻打匈奴,开阔了千里土地,以黄河为国界。这些土地本是盐碱地,不生五谷。这以后,秦朝调发全国的成年男人去守卫北河地区。让军队在风沙日晒中呆了十多年,死的人不可胜数,始终没能越过黄河北进。这难道是人马不足,武器装备不充裕吗?不是的,这是形势不允许呀!秦朝又让天下百姓飞速转运粮草,从黄县、腄县和琅邪郡靠海的县城起运,转运到北河,一般说来运三十钟粮食才能得到一石。男人努力种田,也不能满足粮饷的需求,女子纺布绩麻也不能满足军队帷幕的需求。百姓疲惫不堪,孤儿寡母和老弱之人得不到供养,路上的死人一个挨一个,大概由于这些原因,天下百姓开始背叛秦王朝。
待到汉高帝平定天下,攻取了边境的土地,听说匈奴聚积在代郡的山谷之外,就想攻打他们。御史成进谏说:“不可进攻匈奴。那匈奴的习性,像群兽聚积和众鸟飞散一样,追赶他们就像捕捉影子一样。如今凭借陛下的盛德去攻打匈奴,我私下里认为是危险的。”汉高帝没接受他的建议,于是向北进军到代郡的山谷,果然遭到平城被围困的危险。汉高帝很后悔,就派刘敬前往匈奴缔结和亲之约。这以后,天下才没有战争的事。
所以《孙子兵法》上说:“发兵十万,每天耗费千金。”那秦朝经常聚积民众和屯兵几十万,虽然有歼灭敌军,杀死敌将、俘虏匈奴单于的军功,这也恰恰足以结下深仇大恨,不足以抵偿全国耗费的资财。这种上使国库空虚,下使百姓疲惫,扬威国外而心中欢乐的事,并非是完美的事情。那匈奴难以控制住,并非一代之事。他们走到哪里偷到哪里,侵夺驱驰,以此为职业,天性本来如此。所以上自虞舜、夏朝、商朝和周朝,本来都不按法律道德的要求来督导他们,只将他们视为禽兽加以畜养,而不把他们看作是人类。上不借鉴虞夏商周的经验,下却遵循近世的错误作法,这正是我最大的忧虑,百姓最感痛苦的事情。况且战争持续一久,就会发生变乱;做事很苦,就会使思想发生变化。这样就使边境的百姓疲惫愁苦,产生背离秦王朝的心情,使将军和官吏们相互猜疑而与外国人勾结,所以尉佗和章邯才能实现他们的个人野心。那秦朝的政令所以不能推行的原因,就是因为国家大权被这两个人所分的结果,这就是政治的得和失的效验。所以《周书》上说:“国家的安危在于君王发布什么政令,国家的存亡在于君王用什么样的人。”希望陛下仔细考察这个问题,对此稍加注意,深思熟虑。

汉武帝第一次出兵攻打匈奴,但无功而返,并且使汉和匈奴的关系破裂,在这种情况下,不得志的主父偃上书,“所言九事,其八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没想到,“朝奏,暮召入见”。而且很快就得到重用,“岁中四迁。”这事记在在《汉书》中。今有机会阅读了他的奏疏中谏伐的一段,印象最深的就是主父偃在奏疏中处处显露出来的说话的“分寸”,真可谓拿捏得准确到位。这段文字主要的目的就是想劝说汉武帝不要轻易的出兵攻打匈奴,用文中的话说是“国虽大,好战必亡。”文中举了秦始皇和汉高祖攻打匈奴两个例子,证明不能轻易攻打匈奴,然后又从道理的角度告诉汉武帝,是否攻打匈奴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看起来,这段文字内容没什么特别,然而细细推敲,会发现字里行间却处处显着分寸。首先,这封奏疏一开头,并不是亮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先言“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先把古来明主忠臣的本分摆在这里,然后才言自己“不敢隐忠避死”,既表露出自己要说的欲望,又表达出自己并不是想“犯上”,而只是想尽一个忠臣的本分,但是,这话听起来毕竟还是有点以忠臣自诩,有点傲气在里边,还是不能完全拉近自己与皇帝的距离,但是,主父偃接下来的话却完全打消了皇帝的所有顾虑,他说:“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一个“愚”字,一个“愿”字,一个“幸”字,一个“少”字,细微之处的分寸拿捏,让我们每一个读者都能感到,这真真切切是一个忠诚不二的“忠臣”,何况是一个汉武帝呢?第二段的写法更妙,且看他引用《司马法》的:“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引证常常能增加观点的份量,而主父偃更是借他人之口,巧妙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按照常法,下面该对“国虽大,好战必亡”加以论证了,可是作者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抓住《司马法》中这句话的后半句,做起了文章。举周天子“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的例子,直说他们“所以不忘战也”,这就给刚刚战败的汉武帝一个台阶下,同时拉近了自己与汉武帝的距离。接着,他从品德的角度指出“发怒”是“逆德”行为,“兵器”是不祥之物,“争者”是“末节”,指出这是一种个人的人格缺陷,又从发怒的结果言明:“ 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从事态的严重程度告诉汉武帝自己的一言一行将影响天下,而“圣王重行之。”用“圣王”二字让汉武帝心向往之。但是,这两个理由并不能打动汉武帝,因为此时汉武帝正年轻气盛,欲建一番大功业。因此,主父偃及时抓住汉武帝的心理,提出:“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这样的事例有很多,然而,主父偃偏偏选取了这样两个例子,一是秦始皇攻打匈奴成功而又不能继续拓展功业,士兵们“暴兵露师十有余年”百姓“靡敝”不堪的例子;一是汉高祖刘邦攻打匈奴终陷平城之围的例子。同是攻打匈奴,此其用心良苦之一;一是攻成而没有好结果,一是没攻下而陷入困境,两个例子照顾到了两种可能性,此其用心良苦之二;而之前都有大臣进谏,阻止国君讨伐匈奴,而国君都未听从,终致恶果,此其用心良苦之三;而进谏过程中都陈述了匈奴生活特点和地理状况,可供汉武帝作为参考,此其用心良苦之四。然而主父偃却始终都是在讲历史故事,这真是他讲话的“分寸”,让国君在读故事中,自然而然地领会主父偃的用心良苦,此其高妙之绝。最有分寸的是,主父偃把秦皇帝的事例作为详细描述的事例,把当朝开国皇帝汉高祖的事例作为略略陈述的事例来说,完全照顾到了当朝皇帝汉武帝的心理感受,而一远一近,极具说服力。在每个事例之后,主父偃不做任何评述分析,让汉武帝自己领会,这就符合在高度自信的汉武帝面前说话的“分寸”,汉武帝乃一代雄主,岂容臣子在一旁随便指指点点?举完事例之后,主父偃又抬出“兵法”说事儿,指出战争乃是“兴兵十万,日费千金”的事情,很自然的就过渡到理论分析层面,接着从秦攻匈奴的得失、匈奴的“行盗侵驱”本性、战久民和官的变化角度分析,告诉君王攻打匈奴得不偿失,再引《周书》的话:“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提醒汉武帝重视自己的言行,与前文“圣王重行之”遥相呼应,再次唤起汉武帝的“圣王”理想。然而,就是在陈述道理的过程中,主父偃也没忘陈述自己的一片忠心,且看这句:“此臣之所以大恐,百姓所疾苦也。”意思是:这是我最担心、百姓最痛苦的事情啊。这句是多么深情!文章的最后,主父偃抬出一句:“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又是“愿”字,君臣之身份重显,“加察”委婉的提出要求。全篇戛然而止,再无一言,没有重申观点,也没有流露出任何的不放心,把握好了分寸,说了自己该说的全部的话。当然,古代的君臣地位决定了主父偃的说话口气,尽管这背后透着许多无奈,但是,在这小心翼翼的分寸背后,我们读到了一个臣子对于天下百姓的真心关注,读到了一个臣子对国君的真正的忠心与爱戴,读到了一个臣子真正的胆识与智慧,这不是不顾生命的盲目进谏,这是懂得自我保护的聪明之举。我们今天不必像他这样小心翼翼,但是,有些时候,掌握好说话的“分寸”,我们也能更准确地传达出我们的情感,表达出我们最真心的爱。


关于称赞的诗句有哪些
何时才能够像汉朝时在五原塞出兵讨伐匈奴那样北伐金人呢?我已能想象到我军队伍十分整肃的场景,只听到扬鞭催马的声音,而没有人语声。 5、《孙莘老求墨妙亭诗》节选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书来讫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年如风灯。 译文 写信来求诗要我亲自书写,于是我手执狼毫...

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原文赏析鉴赏
而全文最后两句,则完全可见直把社稷作为身家性命的苏轼,精诚忠谏之文,止于老泪不绝的情景了。 谏书若用,东坡虽九死其犹未悔也。 抢首赞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分享 复制链接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38852519071300005\/answer\/4540364020 新浪微博 微信扫一扫 举报 收起 ...

北征赋原文_翻译及赏析
鉴赏 公元23年,刘玄称帝高阳,王莽死,刘玄迁都长安,年号更始。公元25年,赤眉入关,刘玄被杀。在这时期中,班彪远避凉州,从长安出发,至安定,写了这篇《北征赋》。 《北征赋》是一篇纪行赋,为班彪的代表作,在纪行赋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它继承《楚辞》、《遂初赋》等创作传统,在继承中又有变化,对后世纪行赋...

王维《老将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持节使臣去三河招募兵丁,招书令大将军分五路出兵。老将揩试铁甲光洁如雪色,且持宝剑闪动剑上七星纹。愿得燕地的好弓射杀敌将,绝不让敌人甲兵惊动国君。莫嫌当年云中太守又复职,还堪得一战为国建立功勋。 注释 1「步行」句:汉名将李广,为匈奴骑兵所擒,广时已受伤,便即装死。后于途中见一胡儿骑着良马,便一...

老将行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持节使臣去三河招募兵丁,招书令大将军分五路出兵。 老将揩试铁甲光洁如雪色,且持宝剑闪动剑上七星纹。 愿得燕地的好弓射杀敌将,绝不让敌人甲兵惊动国君。 莫嫌当年云中太守又复职,还堪得一战为国建立功勋。 《老将行》注释 ⑴“步行”句:汉名将李广,为匈奴骑兵所擒,广时已受伤,便即装死。后于途中见一胡儿...

李白奔亡道中五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陵是西汉武帝时名将,在一次出伐匈奴的战役中势尽投降。武帝在盛怒之下杀了他的全家。其后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等权臣与李陵关系密切,曾派人去招李陵归来,但李陵已经是“胡服椎结”,改变了服制,始终也未回归朝廷。后两句用夸张的笔法描绘李陵极度的精神痛苦和终生难消的忧愁与愧疚。其间当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

老将行 王维_老将行的作者
但是老将并未因此消沉颓废,他仍然想誓令疏勒出飞泉,象后汉名将耿恭那样,在匈奴疏勒城水源断绝后,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终于又得泉水却敌立功;而决不像前汉颍川人灌夫那样,解除军职之后,使酒骂坐,发泄怨气。 最末十句为第三段,是写边烽未熄,老将时时怀着请缨杀敌的爱国衷肠。先说西北贺兰山一带阴霾沉沉,阵战如云,...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原文_翻译及赏析
“燕然未勒铭”,典出《后汉书·窦宪传》:窦宪北伐匈奴,追逐单于,登燕然山(即今蒙古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燕然未勒,意谓虏敌未灭,大功未成。这一联用层递手法,“久凋零”,乃言被弃置已久,本就失落、抑郁;“未勒名”,是说壮志难酬,则更愤懑不平。起首就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

有关古仁人的诗句或事例
范仲淹据理力争,并回写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详述自己做法的缘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范仲淹的诗句: 渔家傲·秋思 朝代:宋代 作者:范仲淹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

俄藏黑水城艺术品赏析
本书全部采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大幅原拍底片制作,是美术史、佛教造像学、西夏学、藏学、唐卡史研究不可或缺的资料。 《俄藏黑水城艺术品》中主要收录俄藏黑水城艺术品中的佛教美术作品,包括显教的汉传佛教艺术品和密教的藏传佛教艺术品。由于时代更替,由于地域的、民族的特点,这些艺术品既表现了中国佛教史到宋辽夏...

四会市15684445118: 谏伐匈奴书 - 搜狗百科
邸阎芙瑞: 汉武帝第一次出兵攻打匈奴,但无功而返,并且使汉和匈奴的关系破裂,在这种情况下,不得志的主父偃上书,“所言九事,其八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没想到,“朝奏,暮召入见”.而且很快就得到重用,“岁中四迁.”这事记在在《汉...

四会市15684445118: 谏伐匈奴书的知识点归纳 -
邸阎芙瑞: 1、切谏:深切的谏言.2、重诛:严厉的惩罚.3、将吏相疑而外市:对外勾结.4、末节:节操卑劣.5、飞刍挽粟:飞快地运送粮草.6、固不程督:本来. 1、终不能逾河而北:逾同“越”,越过.2、从之如搏景:景通“影”,影子.3、...

四会市15684445118: 《谏伐匈奴书》的原文及翻译
邸阎芙瑞: 又使天下蜚刍挽粟,起於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锺而致一石.

四会市15684445118: 主父偃的著作 -
邸阎芙瑞: 《谏伐匈奴书》 《推恩令》 真的再没了,只是汉书中记载了它的生平而已.

四会市15684445118: 谏伐匈奴书 古文特殊语法现象 -
邸阎芙瑞: 主父偃《谏伐匈奴书》翻译: 是要这个?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不会厌恶率直的进谏以使自己的视野开阔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1333236366362,忠臣不会为了躲避重罪,敢于直言进谏,因此不会有遗漏的策略而功业流传...

四会市15684445118: ...章邯得以成其私也.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节选自... -
邸阎芙瑞:[答案]8、B 9、D 10、A 11、11.(1)匈奴没有可守的城池,也无可守的积蓄(或财物),如同鸟飞翔一样迁徙,难以俘获并控制他们. 或者:匈奴(既)没有城池可守,也没有财物可守,如同鸟飞翔一样迁徙,难以俘获并控制他们. (2)对上使国库空虚,对...

四会市15684445118: 视野开阔用古文怎么说 -
邸阎芙瑞: 博观《谏伐匈奴书》上有载: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留万世. 翻译的意思是: 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不厌恶深切的谏言来使视野开阔,忠诚的臣子不躲避严厉的惩罚来直 言进谏,因此做事不会有失当的策略而功业流传万世.

四会市15684445118: 是岂人众之不足是什么意思
邸阎芙瑞: 出自《谏伐匈奴书》是岂人众之不足,兵革不备哉?是:此.岂:难道是岂人众之不足,兵革不备哉?:这难道是人马不足,武器装备不充裕吗?

四会市15684445118: “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是什么意思? -
邸阎芙瑞: “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意思是,当时正赶上车骑将军窦先要去匈奴那边打仗,乐恢一再(数,屡次)上书,阻止这件事情,朝廷上下的官员都说乐恢是个忠诚正直的良臣.翻译句子不能断章取义,要想知道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