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论原文及翻译

作者&投稿:戴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书论原文及翻译~

原文如下:
愚读《史记·商君列传》,观其改法易令,变更秦国之风俗,诛秦民之议令者以数千人,黥太子之师,杀太子之傅,而后法令大行,盖未尝不壮其勇而有决也。曰:“嗟夫,世俗之人,不可以虑始而可乐成也。使天下之人,各陈其所知而守其所学,以议天子之事,则事将有格而不得成者。
然及观三代之书,至其将有以矫拂世俗之际,则其所以告谕天下者常丁宁激切,亹亹而不倦,务使天下尽知其君之心,而又従而折其不服之意,使天下皆信以为如此而后従事。其言回曲宛转,譬如平人自相议论而诘其是非。
愚始读而疑之,以为近于濡滞迂远而无决,然其使天下乐従而无黾勉不得已之意,其事既发而无纷纭异同之论,此则王者之意也。故常以为当尧舜之时,其君臣相得之心,欢然乐而无间,相与吁俞嗟叹唯诺于朝廷之中,不啻若朋友之亲。虽其有所相是非论辨以求曲直之际,当亦无足怪者。

及至汤武征伐之际,周旋反覆,自述其用兵之意,以明晓天下,此又其势然也。惟其天下既安,君民之势阔远而不同,天下有所欲为,而其匹夫匹妇私有异论于天下,以龃龉其上之画策,令之而不肯听。当此之时,刑驱而势胁之,天下夫谁敢不听従。
而上之人,优游而徐譬之,使之信之而后従。此非王者之心,谁能处而待之而不倦欤?
盖盘庚之迁,天下皆咨嗟而不悦,盘庚为之称其先王盛德明圣,而犹五迁以至于今,今不承于古,恐天之断弃汝命,不救汝死。
既又恐其不従也,则又曰,汝罔暨余同心,我先后将降尔罪,暨乃祖,先父亦将告我高后曰,作大戮于朕孙。盖其所以开其不悟之心,而谕之以其所以当然者,如此其详也。
若夫商君则不然,以为要使汝获其利,而何恤乎吾之所为,故无所求于众人之论,而亦无以告谕天下。然其事亦终于有成。是以后世之论,以为三代之治柔懦不决。然此乃王霸之所以为异也。
夫三代之君,惟不忍鄙其民而欺之,故天下有故,而其议及于百姓,以观其意之所向,及其不可听也,则又反覆而谕之,以穷极其说,而服其不然之心,是以其民亲而爱之。呜呼,此王霸之所为不同也哉。
译文:
我读《史记.商君列传》,看到他改革法律变换命令,改变秦国的风俗习惯,诛杀秦国内议论国家政令的达数千人,鲸刑了太子的士兵,杀死了太子的老师,而后他的法令才是大规模的推行,从来没有不显示他勇敢和坚定才有下达的决议。
文章说:哎呀,不可以因为忧虑开始就能得到满意的成功。使天下所有的人,根据自己所学和长处来陈述各自所了解的情况,进而来议论天下大事,则国事将因为有来自各方面的阻力而不能成功。
然而尽观夏商周三代的法令典章,凡是内容有违背世俗的地方,必定要把原因告诉天下人,并且是一再叮咛和急切,勤勉而不倦,务必使天下之人都知道君王的用心,从而打消一些人不服从的心意,使天下人全部都相信就是应该这样然后才开始做事。
这样的语言内容曲折而婉转,就如一个平常人自言自语并且还责问自己哪里做的还不够好。我开始读到后也非常的疑惑,认为这些言辞过于繁琐,徘徊犹豫而没有决策,然而却能使天下人非常快乐的跟从,而没有勉强而为、不得已的心意,当国家的大事发生时,也没有众说纷纭意见分歧的言论。
这才是作为一个王者的目的呢,所以常以为在尧舜的时代,他们君臣互相用心,非常坦然快乐而没有间隙,互相叹息议论而卑恭顺从服务于朝廷之中,无异于像朋友一样的亲和。虽然也有察别是非和讨论辨别而求得事情真相的时候,这也没有什么而感到奇怪的。
在商汤和周武王讨伐征战改朝换代的时候,也是相持很久辗转反复,叙述自己用兵的理由,让天下人都明晓,这样就造成利于自己的形势。正因为天下已经安宁,所以君与民的形势辽阔深远而各不相同,国家要有所作为,而平民老百姓对于国事有不同的言论,以胡言乱语污蔑国家的政策,有法令也不肯听从。在这个时候,用刑罚驱使和形势胁迫他们,天下人谁敢不听从呢?
而一个国家的君王,悠然自得慢慢地详细告诉他们,使他们相信信任然后才服从。这样做的如果不是一个君王王道天下的用心,谁又能安定的接受而相待并且不厌倦呢?
当初因为盘庚的迁都,天下人都在议论并且都不高兴,盘庚坚持这样做,告诉大家,先王商汤有智慧重道德,而且还有五次迁都才到今天这个地方,今天的我们如果不继承先人的做法,恐怕要断绝你们的生命,如果不是这样救赎你们,你们将必死无疑。
后来又怕大家不服从他的命令,又说道,如果你们不能与我同心,我将要先后将你们治罪,并要向上天告诉你们的祖先。我逝去的父亲也将告诉我们的先皇商汤,要对于他的子孙大开杀戒,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觉醒和开悟,并且告诉他们我这样做的原因,如此这样,做得多详细啊!
然而商鞅却不这样做,因为要使你们获取最大的利益,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也无任何顾虑。所以对于大家的议论没有需求,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告诉天下人。然而他所作的事业终于有所成功。所以后世关于夏商周三代的评论时,关于国家治理方面大概都是比较怀柔不决断的。然而这种做法就是所以王道和霸道的不同之处吧。
夏商周三代的君王,从来不能忍受因为看不起老百姓而欺负他们,所以他们的天下江山社稷才久远,当君王的议事涉及到百姓,一定会观察民意所向,如果遇到不听从命令的,又要反复详细的告诉他们,用尽所有的言论,来安抚他不服从的心意,这样做就让他的百姓亲切和爱戴。啊,这就是成就王和霸所做的不同之处吧。

所谓书法,是性情的发散和表达。要进行书法创作,先抒发感情抱负,放任性情,然后再创作;如果因为某事而不得不书写,就算是有名的中山兔毫笔也写不出好作品来。所以,书法,应先静坐沉思,让意念随意释放,不说话,不喘气,收敛神采,如同面对非常尊敬的人,这样的话就不会写不出好的作品来。书法作品的形体,如同人的形体,如入座如行走,如飞翔如运动,如过去如将来,如躺卧如直立,如忧愁如欢喜, 如虫子吃植物叶子,如锋利宝剑长长戈戟,如强力弓箭,如水火云雾,如太阳月亮,挥洒纵横如某种形象,才能称之为书法。

书论原文:

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

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

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新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宜迟,可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三脚急,斯乃取形势也。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仍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佳矣。

书论翻译:

书法,是种深奥微妙的技艺,如果不是学识渊博通达且有大志之人,是学不到手的。大抵作书必须用心思索,我看李斯等人论笔势的文章,及钟繇的书法,很有功力,我担心子孙们不能记取,故作此文,记述并加以讨论。

书法,贵在平正安稳。首先要会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大凡写一字,或类似篆籀,或类似鹄头;或有如散隶,或近似八分;或者如虫食木叶,或者如水中蝌蚪;或者如壮士佩剑一样雄健有力,或者如妇女一样婉媚纤丽。

书写要先构筑筋力,然后才可装束,必须注意安详温雅,疏容相间。作点画须悬手,作横画收笔时要先下按,然后拖笔出锋。每写一字,要用多用笔意:有的横画似八分,下笔又如篆籀;有的竖画如深林乔木,屈折之画又如钢钩有力;有的落笔尖如枯秆,竖画收笔细如针芒;有的转侧之势如飞鸟坠空而下,有的棱侧之形如流水转弯激来。

一字中,纵横笔画要相关联;一行中,上下之间要连气通声,最要紧的是注意存筋骨藏锋毫,隐灭笔锋毫端的痕迹。用尖笔须落锋浑然天成,不使毫露显得漂浮怯弱,用新笔要俊朗出众如有神明,不必过分计较一点一画的瑕疵。

每写一个字都要吸收各种书体的笔法,写整幅字,就要每个字都各有笔意,切忌相互雷同。纸质柔软的,用硬毫,纸质硬的,则用软毫。强弱不当就会导致笔法蹉跌,失势不合。

凡作书贵在沉稳庄静,立意在动笔之前,写字在动笔之后,未写之前,构思就已成熟了。但下笔仍然不要着急,这是为什么呢?笔是将军,所以须要谨慎稳重。心要急不宜迟缓,为什么呢?心是箭锋,箭发出去不要迟缓,迟缓则中物不深。

字有缓急,那么,在一字中,缓急又体现在那里呢?如“乌“字,下笔一点,就要点得急,接下去的横直笔就要缓慢,最后一钩出锋也要迅疾有力,这种急与缓的安排,也正是为了体现”乌“字的体势形态。

每逢作书要多迟少急,多曲少直,多藏少出,多起少伏,这才是书法。如果纵笔急忙牵引束裹,乍看好像是书法作品,久一回味就感觉毫无笔力了。用笔着墨方面,不要超过十分之三,免得浸墨太深使毫弱无力。墨要和松节一道研磨,越是耐磨的墨当然越好。



  • 《书论》原文:

    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新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宜迟,可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三脚急,斯乃取形势也。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仍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佳矣。

王羲之书法作品

  • 《书论》翻译:

    书法,是种深奥微妙的技艺,如果不是学识渊博通达且有大志之人,是学不到手的。大抵作书必须用心思索,我看李斯等人论笔势的文章,及钟繇的书法,很有功力,我担心子孙们不能记取,故作此文,记述并加以讨论。

    书法,贵在平正安稳。首先要会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大凡写一字,或类似篆籀,或类似鹄头;或有如散隶,或近似八分;或者如虫食木叶,或者如水中蝌蚪;或者如壮士佩剑一样雄健有力,或者如妇女一样婉媚纤丽。书写要先构筑筋力,然后才可装束,必须注意安详温雅,疏容相间。作点画须悬手,作横画收笔时要先下按,然后拖笔出锋。每写一字,要用多用笔意:有的横画似八分,下笔又如篆籀;有的竖画如深林乔木,屈折之画又如钢钩有力;有的落笔尖如枯秆,竖画收笔细如针芒;有的转侧之势如飞鸟坠空而下,有的棱侧之形如流水转弯激来。一字中,纵横笔画要相关联;一行中,上下之间要连气通声,最要紧的是注意存筋骨藏锋毫,隐灭笔锋毫端的痕迹。用尖笔须落锋浑然天成,不使毫露显得漂浮怯弱,用新笔要俊朗出众如有神明,不必过分计较一点一画的瑕疵。每写一个字都要吸收各种书体的笔法,写整幅字,就要每个字都各有笔意,切忌相互雷同。纸质柔软的,用硬毫,纸质硬的,则用软毫。强弱不当就会导致笔法蹉跌,失势不合。

    凡作书贵在沉稳庄静,立意在动笔之前,写字在动笔之后,未写之前,构思就已成熟了。但下笔仍然不要着急,这是为什么呢?笔是将军,所以须要谨慎稳重。心要急不宜迟缓,为什么呢?心是箭锋,箭发出去不要迟缓,迟缓则中物不深。字有缓急,那么,在一字中,缓急又体现在那里呢?如“乌“字,下笔一点,就要点得急,接下去的横直笔就要缓慢,最后一钩出锋也要迅疾有力,这种急与缓的安排,也正是为了体现”乌“字的体势形态。每逢作书要多迟少急,多曲少直,多藏少出,多起少伏,这才是书法。如果纵笔急忙牵引束裹,乍看好像是书法作品,久一回味就感觉毫无笔力了。用笔着墨方面,不要超过十分之三,免得浸墨太深使毫弱无力。墨要和松节一道研磨,越是耐磨的墨当然越好。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




苏轼书论原文及翻译
苏轼书论原文及翻译答案如下:一、原文 愚读《史记·商君列传》,观其改法易令,变更秦国之风俗,诛秦民之议令者以数千人,黥太子之师,杀太子之傅,而后法令大行,盖未尝不壮其勇而有决也。曰:“嗟夫,世俗之人,不可以虑始而可乐成也。使天下之人,各陈其所知而守其所学,以议天子之事,...

思治论原文及文翻译
思治论原文及文翻译:方今天下何病哉!其始不立,其卒不成,惟其不成,是以厌之而愈不立也。凡人之情,一举而无功则疑,再则倦,三则去之矣。今世之士,所以相顾而莫肯 为者,非其无有忠义慷慨之志也,又非其才术谋虑不若人也,患在苦其难成而不 复立。不知其所以不成者,罪在于不立也...

齐物论的原文及翻译
齐物论原文及翻译如下:1、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偶。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几者,非昔之隐几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尔之问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人教版《过秦论》的原文及翻译
人教版《过秦论》的原文及翻译原文: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文: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

姚鼐李斯论原文及翻译
姚鼐李斯论原文及翻译 1个回答 #合辑# 机票是越早买越便宜吗?蓝韵文化传媒 2024-02-19 · 致力于推动文化传播、内容创作 蓝韵文化传媒 向TA提问 关注 展开全部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2),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3),得商鞅任之(...

管仲论原文及翻译
原文:《管仲论》——宋·苏洵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

吕氏春秋贵直论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贵直论原文及翻译如下:1、原文: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为不善亦然。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辞,乘舆而去。又之齐,齐王欲留之仕,又辞而去。人问其故,曰:之二国者皆将亡。所学有五尽。何谓五尽?曰:莫之必,则信尽矣;莫之誉,则...

素问评热病论原文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评热病论》原文如下: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曰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诊及其病证候。岐伯曰:诊病之道,观人九窍、五脏、六腑中,变动变态及皮肤滑涩,其五色随五脏之变,言不可治及...

养生论原文及译文注解
养生论原文及译文注解答案如下:一、原文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

六国论原文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

八步区17273011498: 王羲之书论全集上下字帖下载 -
孟疤硫酸: 你问的是不是王羲之《书论》:原文: 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其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小...

八步区17273011498: 《论语》原文及翻译 -
孟疤硫酸: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翻译: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翻译: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

八步区17273011498: 求翻译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
孟疤硫酸: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意思是:大凡文章(用文辞表达内容)的本质是共同的,而具体(体裁和形式)的末节又是不同的,所以奏章、驳议适宜文雅,书信、论说适宜说理,铭文、诔文崇尚事实,诗...

八步区17273011498: 翻译文言文 -
孟疤硫酸: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八步区17273011498: 书赋原文及翻译 -
孟疤硫酸: 原文情凭虚而测有,思沿想而图空.心经于则,目像其容.手以心麾,毫以手从.风摇挺气,妍靡深功.尔其隶明敏婉,蠖绚茜趍.将摛文匪缛,托韵笙簧.仪春等爱,丽景依光.沉若云郁,轻若蝉扬.稠必昂萃,约实箕张.垂端整曲,栽邪制...

八步区17273011498: 《许衡》翻译及译文 -
孟疤硫酸: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暍甚.道有梨.众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凡丧葬嫁娶.必征于礼.其乡学者寖盛.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

八步区17273011498: 明代 焦竑的《与友人论文书》的原文及翻译,谢谢了 -
孟疤硫酸: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 ,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嗻几可得十之五六…

八步区17273011498: 《隶辨序》是文言文,读不懂,求译文 -
孟疤硫酸: 《隶辨》,八卷.清顾蔼吉撰.据其初刊於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又以书前项絪识语有“焉可不锓本而急传也”之语,很可能此书即成於是年,书甫成,即付梓.有康熙五十七年项絪玉渊堂原刻本和乾隆八年(一七四三)黄晟重刻本,...

八步区17273011498: 潮州韩文公庙碑 的译文 -
孟疤硫酸:潮州韩文公庙碑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