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帝求贤诏的译文

作者&投稿:鄢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高帝求贤诏 译文~

听说古代圣王中没有能超过周文王的,霸主中没有高出齐桓公的,周文王、齐桓公都是依靠贤人的帮助而成名,现在天下贤人的智慧才能难道不及古时候的人才吗?忧虑的是君主不去和他们结交,不去结交,贤士怎么能够来呢?现在我依靠上天神灵的保佑以及贤士大夫的帮助,平定了天下,把天下统一成一家。我希望这个天下能长久地保持下去,世世代代奉祀祖先的宗庙以至无穷。贤人已经与共同平定天下了,而不与我共同治理天下,使人民幸福,这可使得么?贤士大夫有肯跟我交游的,我能够尊敬他,让他做大官,特把这个诏令布告天下,让大家明白我的意思。

50.诫子书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
51.君子志道
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52.以身作则,心平气和
父辈兄长有好的行为,晚辈学来可能学不像,也比不上。但是如果长辈有不好的行为,晚辈倒是一学就会,没有不像的。由此可知,长辈教晚辈,一定要端正自己的行为来率领他们,这样他们才能学得好,而不是只在言辞中白费工夫,不能以身作则。有道德的人行为若稍有超过或偏失之处,一些无德之人因为嫉妒,一定无法容忍而群起攻击。但是有德之人即使不犯过失,小人也不见得能容他。由此可知,有道德的君子和无道德的小人相处时,一定要平心静气地对待他们,不可过于急切地责骂他们。
53.有度
国家没有永久的强、也没有永久的弱。执法者强国家就强,执法者弱国家就弱。楚庄王并吞国家二十六个,开拓疆土三千里、庄王灭了他国,楚也就衰弱了。齐桓公吞并国家三十个,开辟疆土三千里;桓公灭了他国,齐也就衰弱了。如今这些国家都成了弱国,是因为它们的群臣官吏都专干乱国的事,而不干治国的事。这些国家混乱衰弱了,又都丢掉国法去营私舞弊,这好比背着干柴去救火,混乱衰弱只会加剧。
54.至乐
天下有最大的快乐还是没有呢?有可以存活身形的东西还是没有呢?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又依据什么?回避什么又安心什么?靠近什么又舍弃什么?喜欢什么又讨厌什么?
世上的人们所尊崇看重的,是富有、高贵、长寿和善名;所爱好喜欢的,是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乐声;所认为低下的,是贫穷、卑微、短命和恶名;所痛苦烦恼的,是身体不能获得舒适安逸、口里不能获得美味佳肴、外形不能获得漂亮的服饰、眼睛不能看到绚丽的色彩、耳朵不能听到悦耳的乐声;假如得不到这些东西,就大为忧愁和担心,以上种种对待身形的作法实在是太愚蠢啊。
55.孔子世家赞
太史公说:《诗经》有:“高山让人仰望,美德让人效仿。”虽然不能达到那最高点,但是心中始终向往它。我读孔家的书,就想象到他的为人。来到鲁国,瞻仰孔子的庙堂、坐车和服装、祭祀的器具,众学生按时在他的家里学习礼仪,我徘徊留连,不忍离去。天下的君王,直到贤人众多啊!他们大多是当时荣耀,过去了就完结了。而孔子一平民百姓,却传了十几代,读书人都以他为宗师。从天子到到王侯,中国谈到六艺,都是以孔夫子的言判为标准,可以说是最高的圣贤啊!
56.高帝求贤诏
听说古代圣王中没有能超过周文王的,霸主中没有高出齐桓公的,周文王、齐桓公都是依靠贤人的帮助而成名,现在天下贤人的智慧才能难道不及古时候的人才吗?忧虑的是君主不去和他们结交,不去结交,贤士怎么能够来呢?现在我依靠上天神灵的保佑以及贤士大夫的帮助,平定了天下,把天下统一成一家。我希望这个天下能长久地保持下去,世世代代奉祀祖先的宗庙以至无穷。贤人已经与共同平定天下了,而不与我共同治理天下,使人民幸福,这可使得么?贤士大夫有肯跟我交游的,我能够尊敬他,让他做大官,特把这个诏令布告天下,让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御史大夫周昌把这诏令下达给丞相,丞相酂侯下达给诸侯王,诸王的御史中丞下达给郡的太守,那些确实称得上德行贤明的人,郡守应该去劝他们出来,并为之驾车,送他们到丞相府,登记其经历、容貌和年龄。如果有那样的贤人而郡守不上报,发觉之后就罢免他的官,年老体弱多病的贤人,不要送来。
57.送杨寘(zhì)序
弹琴这种技艺,是很小的了。等这技艺到了极点,大的是宫声,小的是羽声,按着琴弦迅急弹奏,声调便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有时好象山崩石裂,泉水从高山上涌出来,又好象夜晚发生了大风大雨;有时象旷夫、寡妇的叹息声,又好象和睦的雌鸟、雄鸟互相唱和。它的深沉的忧虑稻悠远的思绪,就是虞舜、周文王和孔子的遗音;它的悲惨、愁闷、感慨、愤激,就是孤儿伯奇、忠臣屈原所发出的叹息。喜、怒、哀、乐的情绪,一定深深地打动人家的心弦;纯厚、古雅、淡泊的音色,却跟尧舜三代的语言、孔子的文章、《易经》所表现的忧患、《诗经》所包含的怨恨讽刺,没有什么区别。它能够凭耳朵听出来,能够随手弹出来。如果选取那和谐的音调,排遣忧郁,散发幽思,那么,往往感动人心,极为深切。
58.曲突徙薪
有一个过访主人的客人,看到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们。被火烧伤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劳依次排定座位,却不邀请提“曲突”建议的客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没有受到答谢、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59.晋人伐刑
晋国出兵讨伐邢国,齐桓公准备发兵援救邢国。大臣鲍叔牙献计说:“如今就发兵太早了点,战争刚开始,邢国还没有灭亡;晋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也还没有达到疲惫的地步。如果晋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耗尽,齐国在诸侯中的地位就显不出它的重要。况且扶助处于危险之中的国家的功德,不如使灭亡的国家获得重生的功德大。你不如晚一点再发兵去救邢国,先让邢国和晋国互相攻打,这样对齐国实在有利。等到邢国灭亡了,再去援助它重新复国,那样的名声才真正更美好。”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就放弃了马上发兵救邢国的打算。
60.副使失物
李士衡在京朝昭文馆任编校书籍职务期间,以使者身份出使到高丽去,一名武官做他的副手。对高丽作为礼品赠送的财物,李士衡都不关注和在意,一切都委托给副手去处理。当时,船底有渗漏的地方,装船时,这个副手把李士衡所得的细绢及其他丝织品垫在船底,然后把自己所得东西放在上边,以避免浸湿或漏落。航行到海上,遇到了大风,船将要倾覆,船工们非常恐惧,请求把所装载的东西完全丢弃到海里去,不这样,由于船太重必定难以免祸。这个副手在仓皇之时准备把船里的东西全部投到海里去,也没有时间去拣择。大约投到一半的时候,风停了船也平定了。过了一会点数、检查所投的东西,都是这个副手的东西。而李士衡所得的东西,由于在船底就一无所失。
61.东窗事发
秦桧想杀岳飞,在东窗内同妻子王氏商量.王氏说:“抓捕老虎容易,而放掉了它以后要想再把它抓住就难了.”
于是秦桧就决定杀掉岳飞.后来秦桧在西湖游玩,在船中突然得了病,病中看见一个披着长发的人大声地说:“你害国害民,我已经告诉上天,上天要派人来捉拿你了.”秦桧回家后,不久就死了.秦桧刚死没几天,他的儿子秦嘻也死了.王氏设起神案,请道士驱鬼.冇一个方士伏在花案上,迷蒙中看见秦嘻戴着铁枷,就问:“太师在什么地方?”秦熺回答说:“在丰都.”方土按秦熺说的话到丰都去,结果看见秦桧,万俟卨都戴着铁板枷,受了很多各种各样的苦刑.秦桧说:“麻烦你传话给我的夫人,东窗密谋杀害岳飞的事情暴蕗了.”
62.强弩之末
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上交由朝臣讨论。大行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出任边郡官吏,熟悉了解匈奴的情况。他议论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不如不答应,而发兵攻打他。”韩安国说:“派军队去千里之外作战,不会取得胜利。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移如同群鸟飞翔,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属于我们的百姓。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况且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从下往上刮的强风,到了最后,连飘起雁毛的力量都没有了,并不是他们开始时力量不强,而是到了最后,力量衰竭了。所以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群臣的议论多数附合韩安国,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63.淳于髡(kūn)使赵
齐威王八年,楚国派遣大军侵犯齐境。齐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救兵,让他携带礼物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淳于髡仰天大笑,将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威王说:“先生是嫌礼物太少么?”淳于髡说:“怎么敢嫌少!”威王说:“那你笑,难道有什么说辞吗?”淳于髡说:“今天我从东边来时,看到路旁有个祈祷田神的人,拿着一个猪蹄、一杯酒,祈祷说:‘高地上收获的谷物盛满篝笼,低田里收获的庄稼装满车辆;五谷繁茂丰熟,米粮堆积满仓。’我看见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东西太多,所以笑他。”于是齐威王就把礼物增加到黄金千镒、白璧十对、驷马车百辆。淳于髡告辞起行,来到赵国。赵王拨给他十万精兵、一千辆裹有皮革的战车。楚国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退兵而去。
64.张仪报复楚相
张仪完成学业之后就去游说天下诸侯,他曾经在楚国相国手下做事,后来楚国相国丢了一块玉璧,其他人认为张仪生活贫穷,品德低下,一定是他偷的玉璧。于是大家一起把张仪抓起来,打了他几百棍,张仪始终不承认,最后只好把他放了。张仪的妻子说,“哎,要是你不读书,到处游说诸侯,怎么会受到这样的羞辱?”张仪对妻子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他的妻子说,“舌头还在。”张仪说,“那就够了!”……张仪做了秦相以后,发出文告对楚相说:“我以前和你一块喝酒,我没有偷你的璧,你却鞭打我,你好好守着你的国家呀,我快要盗窃你的都城了!”
65.管仲与鲍叔
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66.苏秦刺骨
苏秦向秦王上书有十次,但他的主张终未被采纳,最后黑貂皮袍破了,带的钱花光了,以至用度缺乏,只得离秦归家。他绑裹腿,穿草鞋,背书担囊,形容憔悴,脸色黑黄,面带羞愧。回到家里,妻子见到他,依然织布不睬。嫂子不为他做饭。父母也不与他说话。苏秦见此情状,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嫂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不好啊!”于是他连夜清检书籍,把几十个书箱打开,找到一部姜太公的兵书《阴符经》,立即伏案诵读,反复研习揣摩,深入领会。有时读书读得昏昏欲睡,他就取过铁锥,照着自己的大腿刺去,以至血流到脚跟,他发狠说:“哪有游说君主而不能使其拿出金玉锦缎,并以卿相之尊位给我的呢?”一年以后,他捉摸已经学成,便道:“这次真可用所学的去游说当今的君主了。” 于是他出发了,经过赵国的燕乌集阙,在华丽的殿堂进见赵肃侯,和赵肃侯抵掌而谈,十分投机。赵王很高兴,封苏秦为武安君,任命他为赵国的相国,并赐给兵车百辆,锦缎千匹,白壁百双,黄金万镒,让他带着这些财物去游说各国诸侯,推行合从散横的计谋,以打击强大的秦国。因此苏秦当赵的相国时,秦与东方六国的交往被切断,秦军不能出函谷关
67.谢太傅盘恒东山
太傅谢安隐居东山时候,长和孙兴公等人乘船出游。一次,刮起大风浪,孙兴公、王羲之等人神色惊恐,高声喊着要回去,谢安兴致正浓,仍是吟诗、长啸,不说一句话,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愉悦,就继续划船向前,一会风势转急,波滔更猛,众人惊恐喧哗,坐不住了,谢安缓缓的说:象这样骚乱,莫非不想回去?众人立刻安静下来,回到原位。从这件事审查谢安的气量,足够用来安定国家治理人民了。
68.郑玄
郑玄在马融门下求学,过了三年也没见着马融,只是由高才弟子为他讲授罢了。马融曾用浑天算法演算,结果不相符,弟子们也没有谁能理解。有人说郑玄能演算,马融便叫他来,要他演算,郑玄一算就解决了,大家都很惊奇,佩服。等到郑玄学业完成,辞别回家,马融随即慨叹礼和乐的中心都将要转移到东方去了,担心郑玄会独亨盛名,心里很忌恨他。郑玄也猜测马融会来追赶,便走到桥底下,在水里垫着木板鞋坐着。马融果然旋转式盘占卜郑玄踪迹,然后告诉身边的人说:“郑玄在土下、水上,靠着木头,这表明一定是死了。”便决定不去追赶。郑玄终于因此得免一死。
69.孙叔敖为楚令尹
孙叔敖作楚国的令尹,一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又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70.公冶长背诺
世俗传说公冶长能听懂各种鸟语。有一次公冶长听到老鹰嘎嘎地叫:“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只死獐!你来吃肉,我吃肠。”公冶长跑到南山,果然找到一只獐,可是他并不想把肠子拿给老鹰吃。老鹰因此怀恨在心。
过了不久,那只老鹰又像上次一样来通报。公冶长又像上次那样跑去,望到几个人围着一个东西在那里议论纷纷。公冶长以为是死獐,怕被别人抢走,就老远喊着:“那是我打死的。”待他跑过来一看,竟然是一具尸体。这些人就逮捕公冶长,扭送
去见县官。县官审问案情,公冶长再三辩解,县官说:“你自己说‘是我打死的’,怎么又说是骗人的呢!”公冶长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话也回答不出来。

【译文】 这封诏书由御史大夫周昌下达给相国,相国酂侯下达给诸侯王,御史中丞下达给郡守。如果发现志向和美德相称的贤士,各地官员必须亲自劝说他们出仕,为他们准备好车马,并负责送到京城相国府,写明他的履历、相貌特征、年龄。如果有这样的贤士而不向上级报告,一旦发觉,就要给予免职处分。年老体弱病残者,不要荐送。

高帝求贤诏

高帝求贤诏
《汉书》
【说明】 本文选自《汉书·高帝纪》,高帝即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起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二百三十年。全书共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传,共一百篇。《汉书》的作者是班固(公元32—92年)。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汉书》作为传记文学作品,成就远不如《史记》;但它也有行文整齐、记事周密的特色,对后代散文也有较大影响。 公元前206年刘邦扫灭群雄建立汉朝之后,采取了各种稳定社会秩序的政策,而在全国范围内征召贤士更是其巩固政权的重要方略。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他亲自颁布求贤诏令,表现了思贤若渴的心情。这份诏令也说明了征贤的目的、标准、步骤。
【原文】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1〕。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2〕!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3〕。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4〕。布告天下,使明知联意。
【注释】 〔1〕 盖,句首语气词,表示有议论要发或有事要说;王者,做王的人,指天子。 周文,周文王,姓姬名昌,周武王的父亲。 伯,春秋时诸侯的盟主或一方诸侯的首领,是“霸”的本字。 齐桓,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 待,这儿意为依靠。 〔2〕 岂特,岂独,难道只是。 患,毛病,这儿指问题的症结。 人主,即国君,君王。 交,结交。 故,缘故。 奚,疑问代词,何;奚由,由奚,从什么途径。 进,进身为官。 〔3〕 天之灵,上天的神灵。 定有,平定占有。 以,介词,宾语“之(天下)”省略。 宗庙,天子、诸侯奉祀祖先的庙堂。封建帝王把天下据为一家所有,世代相传,故以宗庙作为王室、国家的代称。 亡(wú),通“无”;绝,断绝。 〔4〕 平,平定。 安利,安乐和利益,这儿用作动词,从(天下)取得安乐和好处,即治理好(天下)。 游,交游,指共事。 尊,地位高;显,名声大;“尊”、“显”用作使动。
【译文】 我听说做王的没有什么人超过周文王,称霸的没有什么人超过齐桓公,他们都是依靠贤人成就了功名。现在,天下的贤人有智慧、有才能,难道仅仅是古代有这样的贤人吗?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人主不同他们结交的缘故,士人从什么途径进身入仕呢?现在我靠上天神灵、贤士大夫平定据有了天下,使天下成为一家,我想要天下长久,世世代代奉祀宗庙,永不断绝。贤士大夫已经跟我一道平定了天下,却不跟我共同治理天下、享受安乐和好处,可以吗?贤士大夫中有肯跟我一起做事的,我能使他官高名扬。兹布告天下,让大家清楚地了解我的意思。
【原文】 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1〕。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2〕。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3〕。
【注释】 〔1〕 御史大夫,汉朝中央政府的高官,地位仅次于丞相,掌管监察、执法、机要文书等。 昌,人名,即周昌。 下,下达诏书。 相国,即丞相。 相国酂 (zàn)侯,即萧何,他当时任丞相,封酂侯。 诸侯王,诸侯国的国王。汉初既实行诸侯分封制,王位世袭,又实行郡县制,郡县主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 御史中执法,官名,又称御史中丞,位次于御史大夫,也是中央政府掌管监察、执法的高官。 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2〕 其有,如有,“其”表不确定之语气。 意,志向。 称(chèn),与……相符,相称。 明德,贤明的德行,美德。 身劝,亲自劝说出仕。 为之驾,双宾语句,为他准备马车。 遣,送;诣(yì),前往,到;遣诣,送到。 署,题写。 行,行事,事迹;义,通“仪”,仪表,状貌;年,年龄,岁数。 〔3〕 有而弗言,有贤人却不说。 觉,发觉。 免,免官,给予免职的处分。 癃(lóng)病,衰弱�疲病。

听说古代圣王中没有能超过周文王的,霸主中没有高出齐桓公的,周文王、齐桓公都是依靠贤人的帮助而成名,现在天下贤人的智慧才能难道不及古时候的人才吗?忧虑的是君主不去和他们结交,不去结交,贤士怎么能够来呢?现在我依靠上天神灵的保佑以及贤士大夫的帮助,平定了天下,把天下统一成一家。我希望这个天下能长久地保持下去,世世代代奉祀祖先的宗庙以至无穷。贤人已经与共同平定天下了,而不与我共同治理天下,使人民幸福,这可使得么?贤士大夫有肯跟我交游的,我能够尊敬他,让他做大官,特把这个诏令布告天下,让大家明白我的意思。
御史大夫周昌把这诏令下达给丞相,丞相酂侯下达给诸侯王,诸王的御史中丞下达给郡的太守,那些确实称得上德行贤明的人,郡守应该去劝他们出来,并为之驾车,送他们到丞相府,登记其经历、容貌和年龄。如果有那样的贤人而郡守不上报,发觉之后就罢免他的官,年老体弱多病的贤人,不要送来。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586793.html?fr=qrl3


高帝求贤诏的译文
【译文】 这封诏书由御史大夫周昌下达给相国,相国酂侯下达给诸侯王,御史中丞下达给郡守。如果发现志向和美德相称的贤士,各地官员必须亲自劝说他们出仕,为他们准备好车马,并负责送到京城相国府,写明他的履历、相貌特征、年龄。如果有这样的贤士而不向上级报告,一旦发觉,就要给予免职处分。年老体弱...

高帝求贤诏原文及翻译
高帝求贤诏原文及翻译如下:一、高帝求贤诏原文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

每日一读 | 70 | 诏令篇《汉武帝 求贤诏》
译文:如果有异乎寻常的事业,一定要依靠不同一般的人才能完成。因此,有的千里马不驯服而却能日行千里,有些有本事的人背着世俗讥议的包袱,却能建立功名。难于驾驭的马,放纵不羁的人才,只不过在于人们如何驾驭、如何使用他们罢了。命令州郡长官考察并向上推荐当地官民中具有超等杰出的才能、可以担任...

高帝求贤诏的注释译文
1、高帝:即汉高祖刘邦,字季,沛(今江苏沛旦)人。西汉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206年至前195年在位。他继承秦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农业生产,打击商贾。他能知人善任,任人唯贤。2、诏: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3、莫:没有什么人,代词。4、周文:即周文王,姓姬,名昌...

汉武帝求贤诏的内容 汉武帝求贤诏书
自从李斯的《谏逐客书》之后,封建王朝对于人才的观点就发生了变化,不再从出身等方面去看待人,更多的是选贤举能。从汉朝开始就有很多的皇帝都发布了不少的“求贤诏”来招募人才,其中又以汉武帝的求贤诏写得最好,效果最好,汉武帝很准确的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表达了自己心中对于人才的渴望并且设计...

汉武帝下诏求贤的阐发
怎么容得下他,只得改投门户。至于接受财物,那是不得已,因为他一无所有,几乎是赤身裸体来归汉的。一番话说得刘邦极动情,不仅没有歧视他,反而更信任他。后来事实证明,少了陈平难于成大事。刘邦称帝后,封陈平为曲逆侯。汉惠帝时他升任丞相。由此可见,汉武帝求贤诏中的话是极辩证而又实在的。

非常之功、更待非常之人。一一汉武帝 求贤诏
现特责成全国各州县地方官,要留心考察推荐官民中有特殊才干,能做将相和出使外国的人。 这篇文章是汉武帝为建功立业发出的征求贤才的号召书。文章强调了建设国家与发掘人才的密切关系,提出了大行不避细节的选拔原则。这篇诏书文字精炼,表现了大汉恢宏的风范和招揽贤良之急切,其爱才的胸襟令人景仰。...

高帝求贤诏赏析
诏书结尾云:郡国若有贤者,“必身功为之驾”,“有而弗言,觉,免”;一个‘必”字、一个“免”字,再次表现了高帝求贤的精诚。由此可见,《高帝求贤诏》不仅层次划然,而且用语极具艺术性。不过,政治在很多情况下都不会是这种停留在纸面上的温情脉脉牧歌。在封建社会,“飞鸟尽,良弓藏;狡免死...

高帝求贤诏的主题是什么
答: 朕, 是皇帝的自称; 意, 是指意思; 这全句话的意思,是指布告天下,让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够知道,我有一颗爱惜人才的心。

汉武帝元封五年的求贤诏,关于此诏令的文风,该如何评论呢?还有其背景...
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dì)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tuò)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汉武帝是个典型文青,这篇求贤诏也很有文采,很有气势。至于背景嘛,元封五年最大的事件就是卫青...

太湖县13655376317: 高帝求贤诏的译文 -
单艳固令: 听说古代圣王中没有能超过周文王的,霸主中没有高出齐桓公的,周文王、齐桓公都是依靠贤人的帮助而成名,现在天下贤人的智慧才能难道不及古时候的人才吗?忧虑的是君主不去和他们结交,不去结交,贤士怎么能够来呢?现在我依靠上天...

太湖县13655376317: 《高帝求贤诏》古诗原文及翻译
单艳固令: 原文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 译文 听说古代圣王没有谁超过周文王的,霸主没有谁超过齐桓公的,他们都依靠贤人...

太湖县13655376317: 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高帝求贤诏 -
单艳固令:[答案] 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 译文: 现在我因为上天的保佑,贤士大夫(的辅佐),平定拥有了天下,成为了(刘家)一家的天下. 所以有的意思就是 拥有

太湖县13655376317: 汉高帝求贤诏 译文原文: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 -
单艳固令:[答案] 听说古代圣王中没有能超过周文王的,霸主中没有高出齐桓公的,周文王、齐桓公都是依靠贤人的帮助而成名,现在天下贤人的智慧才能难道不及古时候的人才吗?忧虑的是君主不去和他们结交,不去结交,贤士怎么能够来呢?现在我...

太湖县13655376317: 汉高帝求贤诏 译文 -
单艳固令: 听说古代圣王中没有能超过周文王的,霸主中没有高出齐桓公的,周文王、齐桓公都是依靠贤人的帮助而成名,现在天下贤人的智慧才能难道不及古时候的人才吗?忧虑的是君主不去和他们结交,不去结交,贤士怎么能够来呢?现在我依靠上天神灵的保佑以及贤士大夫的帮助,平定了天下,把天下统一成一家.我希望这个天下能长久地保持下去,世世代代奉祀祖先的宗庙以至无穷.贤人已经与共同平定天下了,而不与我共同治理天下,使人民幸福,这可使得么?贤士大夫有肯跟我交游的,我能够尊敬他,让他做大官,特把这个诏令布告天下,让大家明白我的意思.

太湖县13655376317: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是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能全之翻译 -
单艳固令:[答案] 第一卷 周文(《左传》) 1、郑伯克段于鄢 2、周郑交质 3、石碏谏宠州吁 4、臧僖伯谏观鱼 5、郑庄公戒饬守臣 6、藏哀伯... 11、游侠列传序 12、滑稽列传 13、货殖列传序 14、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 报任安书 第六卷 汉文 西汉书 1、高帝求贤诏 2、文...

太湖县13655376317: 求文言文《蔡洪赴洛》、《楚襄王问于宋玉 》、《高帝求贤诏》、《东窗事发》、《郑玄》的寓意寓意即告诉我们的道理.谢谢! -
单艳固令:[答案] 《蔡洪赴洛》 主观愿望要符合客观实际 《楚襄王问于宋玉 》 讽谏楚襄王若有重兴楚国的大志,当从“小”所借指的“道”的根本处做起,也就是劝谏楚襄王要明白先修身而后治天下的道理. 《高帝求贤诏》 警示大家勿忘以史为鉴,要客观看待古今...

太湖县13655376317: 《古观止》译文 -
单艳固令: 好像没有《古观止》倒是有《古文观止》 里面的内容太多内容 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故选入了一些八股气息浓郁的文章.但作为一种古代散文的入门书,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卷一 周文篇次 篇目 出处...

太湖县13655376317: 关于爱国情怀的古诗加翻译 -
单艳固令: 55.孔子世家赞 太史公说:《诗经》有:“高山让人仰望,美德让人效仿.”虽然不能达到那最高点,但是心中始终向往它.我读孔家的书,就想象到他的为人.来到鲁国,瞻仰孔子的庙堂、坐车和服装、祭祀的器具,众学生按时在他的家里学...

太湖县13655376317: 《汉高帝求贤诏》 -
单艳固令: 恒:通“桓”,齐桓公.亡:通“无”,没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