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六祖慧能的《坛经》称经

作者&投稿:鞠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可称为《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所讲的是顿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法门。〈行由品〉是叙述六祖大师出生、学佛、悟道及悟后保任、弘化度众的因缘。「行」,就是这一生乃至於过去生的修行;「由」,就是来由、因缘。如释迦牟尼佛以一大事因缘出世,一切菩萨、祖师也有其来去之缘由。众生的行由是随业受报、流转生死,由於过去生造了善业、恶业,所以今生必须领受苦乐等果报;菩萨是乘愿再来,由於过去的心愿、修证,今生再来度众生、弘扬佛法,六祖大师即是如此。

「六祖」是说法的人,「坛经」是所说的法。
禅宗从释迦牟尼佛开始,在灵山会上传法给迦叶尊者,迦叶尊者为西天初祖,一直传到西天第二十八祖达磨祖师,再将心法传至中国,是为东土初祖。「祖」,就是祖师,能够上承佛心,下化众生,就可称师、作祖。所谓祖庭、祖堂,是指法脉的发源地,在此则是心法的发源地。
「坛」是指处所,用土堆高的矮台称为坛,六祖大师就是在台上说法。

「经」,一般来讲,佛所说的法才称为经。经通於五种人说:一者、佛自口说,二者、佛弟子说,叁者、仙人说,四者、诸天说,五者、化人说。但这些都必须经过佛的印可才称为经。为何《六祖坛经》可称为「经」?因为六祖是经过五祖传法、印可,溯其本源,祖祖相传诸佛心印,所以仍是经佛所印可。

「六祖」,有因有果,一者六祖是说法的因人,是讲这部经的祖师,再者六祖大师也是果位上的圣者。大师是尊称,「大」是指所悟、所修得之法大,证得之果大;「师」则指能自利利他。怎么样才能够担当大师呢?不论证悟的境界、定力都大,还具足大慈悲、大智慧、大福德,又能以大慈悲、大智慧、大定力、大愿行,将所体悟的道理,惠施众生,就称为大师。

六祖大师所说之法是真正的宝。在佛法中,有佛宝、法宝、僧宝;「经」属於法,是为法宝。法宝不同於世宝,世间的金银财宝有穷尽之时,而法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大明灯,能照破黑暗、破除无明,令众生了生脱死、转凡成圣。契悟正法,就能了生死、开智慧,所以我们可藉由《六祖坛经》这部法宝,来契悟自性的心宝,体会法宝的真实妙用。

「经」者,路也。遵循这条大路,就能够到达宝所。「经」有贯、摄、常、法四种作用。贯,是贯通;摄,就是能够把所有的道理包含、摄受无遗;常,是不变;法,是上契诸佛之心,下化众生之机。依据六祖大师所说的道理而行,能够使自己走向光明,悟心性、证菩提,所以称为宝。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之略称。为禅宗六祖慧能于韶州大梵寺坛上所说之法,由门人法海记录而成。据夹注辅教编卷六坛经赞题注载,初时,众人欲请宗门第六祖大鉴禅师于韶州大梵寺开演东山法门,后因尊敬大鉴之道,乃封土为坛,以资其说法,其后,弟子集大鉴之说,因而称为坛经。为我国撰述之佛典中唯一称‘经’者。乃后人尊敬六祖所说之法,故称之为‘经’,非六祖之本意。本书为禅宗最主要之思想依据,书中所强调的‘顿悟’、‘见性’、‘无相无念’等观念,于我国佛教史与思想史上皆为扭转乾坤之关键。

在佛教中,只有佛的言说才能称之为“经”。但是,六祖慧能的言行记录却被称之为《坛经》。严格地说,这是违背了佛教的规矩,但从中也可看出六祖慧能在佛教中地位之高。 慧能,俗姓卢,三岁死去父亲,老母守节抚养他长大,家中很穷,生活困难,慧能靠打柴来养活老母和自己。有一天,一位客人来买柴,令慧能将柴送到他在客店的住处去。慧能将柴送去后,钱货两讫,拿了钱正要离去,忽然听见那位客人在读《金刚经》。慧能听了,心中一动,若有所悟,便问那位客人:“请问贵客尊姓大名,尊驾的这卷经从何处来?怎么会想到诵读这卷经?”那位客人名叫安道城,回答说:“我曾在蕲州黄梅县双峰山东的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他门下有千余弟子,称为东山法门。他在那里讲经说法时,说是只要一心诵读《金刚经》就能见性成佛。我听了他说法以后,至今一直诵读《金刚经》。你对《金刚经》这样感兴趣,看来对佛门有缘,为什么不去拜在弘忍和尚的门下呢?”慧能说:“我很想去,可惜家里穷,全靠我砍柴、卖柴谋生。我去出家,谁来养活老母亲呢!”安道城将十两银子送给慧能安家,作为他赡养老母的费用。慧能接过银两,连声道谢。回家辞别老母,束装出发,前往黄梅县去了。 慧能到了黄梅东山,参谒弘忍大师。弘忍说:“你从哪里来?”慧能答:“岭南。”弘忍问:“你来此山礼拜我,对我有什么要求?”慧能答:“别无要求,只求作佛。”弘忍说;“岭南人无佛性,怎么配成佛?”慧能当即回答:“人分南北,佛性可并无南北之分。岭南人与你大和尚相比,从体型来看,当然不同,但从佛性来看,又有什么差别呢!”弘忍认为慧能有慧根,对他很看重,但因为左右有人,就假意订责道:“去,到碓房舂米去!”慧能礼拜而退,在碓房舂米,一连干了八个月。 有一天,弘忍忽然集合全体门人,宣布说:“你们各人回房去,凭自己的智慧,写一首偈呈我看。如果有谁能领悟佛法大意,我将付法传衣给他,成为禅宗的第六代祖师。”当时弘忍门下有七百余名僧人,其中以上座神秀最为杰出,经常代替弘忍传授佛法。因此,诸门人回禅房后,议论纷纷,认为只有神秀才能担当传衣受法的重任。我们这些人还是知趣一点,别去呈什么偈了。 大家推崇神秀,神秀也认为自己是弘忍的当然接班人,心中思忖:“诸人不呈心偈,只因为我是教授师,不敢和我来争。我如果不呈上心偈,五祖如何知道我心中见解的深浅?”当时五祖堂前有三间房廊,廊壁上原来准备令画匠卢珍绘《楞伽变相》。神秀在夜半手执烛台在南廊中间壁上题了一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第二天一早,弘忍大师喊卢珍来画《榜伽变相》,忽然看见壁上题了一首偈,就打消原意,给了画匠卢珍三十串钱,说是不画《楞伽变相》了,让此偈留在壁上吧!接着,弘忍大师将全部门人喊来,焚香偈前,说:“后代能依此修行,也就不会堕落了。”门下弟子念诵此偈,都说道:“善哉!善哉!”弘忍将神秀喊来问道:“这首偈是你写的吗?”神秀说:“罪过,罪过!偈确是我写的。愿和尚慈悲,看弟子是否有小智慧。能够识得佛法大意?”弘忍说:“你作此偈,只到门前,尚未入门。凡夫依此偈修行,不致堕落。但要觅无上菩提,此偈仍还不行。你去思考几天,另呈一偈给我。如果新偈能人得门来,我将衣法付你。”神秀一连思考了几日,仍是不得要领。 当时,慧能在碓房舂米,听见大家在诵偈,就问同学:“你们在念什么啊?”同学说:“你不知道吗?和尚求法嗣,要大家呈上心偈。大家念的是神秀上座所作的偈,和尚深加叹赏,肯定要付法衣给他的了。”慧能说:“念给我听听,行吗?”同学就将神秀的偈念了一遍给他听。慧能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同学诃责他:“你懂得什么!别口出狂言了。慧能说:“你不相信吗?我愿以一偈和之。”同学们相视而笑,不屑答理。这是因为大家认为慧能是个一字不识的文盲,只配踏碓舂米,没有资格来谈和偈的问题。 就在这天晚上,慧能手持烛台,来到廊下,请张日用将他口述的偈写在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第二天,寺内徒众看见壁上又题了一偈,都很诧异。相互询问的结果,大家知道是慧能所写,都认为他太胆大妄为了,居然想与上座神秀争高低。弘忍看见此偈,认为慧能是传法的根器,但恐怕大家知晓后,要起妒忌心与慧能为难?就假意说道:“此偈是谁所作,毕竟仍未见性。”大家听见弘忍这样说,就不再对此偈引起注意了。到了晚上,弘忍瞒着众人,暗自来到碓坊,问道:“米白了吗?”慧能说:“米白了,但没有筛过。”弘忍用手中杖在石碓上击了三下,回身便走。慧能心领神会,到了三更天的时候,慧能进了弘忍的禅室。弘忍为慧能说《金刚经》的要旨,慧能听了一遍便领悟了。弘忍将顿法与衣都传付给他,说:“你从今以后是第六代祖师了。衣是信物,代代相传。法须以心传心,当令传人自悟。”弘忍又说:“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在此间,有人害你。你必须赶快离去!”慧能问:“我应当隐避在何处呢?”弘忍说:“逢怀且止,遇会且藏。”慧能向弘忍礼拜毕,捧衣离去,当夜悄悄南行,没有一个人知晓此事。 第二天,弘忍不再上堂讲法了。门下弟子既惊疑又奇怪,便上前询问。弘忍说:“吾道行矣!你们何必再问?”大众又问:“衣法传付给谁了?”弘忍说:“能者得。”弟子相互询问:“谁是能者?”忽然有人发现慧能不见,他的名字中又有一个“能”字,于是断定老和尚将衣法传付给慧能了,就纷出追逐,准备去将传法袈裟抢夺过来。几百人一连往南追了二个月,来到了大庾岭,山高路险,涧深林密,追逐者丧失了继续追逐的勇气,就都中途折回了。只有僧人惠明,原是陈宣帝之孙,曾经当过三品武将,性气粗豪,颇有膂力,独自追到岭上,见到了慧能。慧能眼看逃不走了,就将信衣掷给惠明。惠明说:“我来不是为了争夺衣钵,而是因为和尚传法给你,希望你能对我指点一二。”慧能对他说:“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慧能的意思是指若能做到不思善不思恶,就是无念。无念无住,一切皆空。到那个时候,就能体验到佛心,而我的真正的本来面目也就是佛心,即所谓“佛即我心,我心即佛”。因此,惠明听了,当即大彻大悟,向慧能礼拜而退。 慧能继续向南行去,遵照五祖弘忍嘱咐之偈,隐居于怀集与四会两县之间,隐姓埋名十余年。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慧能到南海去。正月十三日,投宿于法性寺,遇见印宗法师讲《涅槃经》。他晚上在廊庑间休息时,风吹幡动,有两名僧人因此而引起争论,一个说是幡动,另一个说是风动,争了半天,谁也说服不了谁。慧能在旁插嘴说:“风和幡都没有动,是你们自己的心在动!”印宗在房中听到了慧能的议论,不禁肃然起敬。第二天,印宗邀请慧能进自己的禅室,具体询问关于风、幡的说法。慧能讲了关于“心动”的道理以后,印宗不觉起立说:“行者定非常人,请问师承是谁?慧能将自己得传五祖弘忍衣法的经过全都告诉了他。印宗当即执弟子之礼,请授禅要。他还召集全寺僧众宣布:“我印宗是个凡夫,今天遇到了肉身菩萨。”他请慧能与大众见面,并请慧能出示传法袈裟让大家瞻礼。正月十七日,会齐当地高僧为慧能削发。二月八日,慧能在法性寺由智光律师授具足戒。接着,慧能在该寺开东山法门,弘五祖妙旨。第二年二月八日,慧能表示想归居旧地,印宗与僧俗千余人送他返归曹溪宝林寺。韶州刺史韦据,请慧能在大梵寺说法,并从他受无相戒。慧能所说之法,由门人法海记录,称为《坛经》盛行于世。

《六祖坛经》作为中国重要的国学典籍,是唯一一部由中国人撰说并被称作“经”的佛教典籍。它把日常生活当作宗教的终极世界,把人性中本有的美好东西当作宗教追求的佛性,反映了对宗教的某种超越和向人文精神的回归。这种超越和回归,使中国禅宗得以广为传播而流传久远,影响所及,已经超出了中国的范围,也超出了佛教的范围。如今它的思想和实践也许已经渐渐淡出了普通人的信仰世界,但无疑深入了他们的生活和艺术世界,成为了一种生活的追求,一种人生的境界,一种处世的智慧,一种情致,一种品位,一种风度。
《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弟子法海等集录的一部经典。
《六祖坛经》最早起源于六祖惠能大师应邀至大梵寺开示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法海将此事记录题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一卷》。惠能回曹溪山后,传授“无相戒”,故法海于书名补上“兼授无相戒”。这时《坛经》开始外传,俗称《六祖法宝记》。


为何六祖慧能的《坛经》称经
但是,六祖慧能的言行记录却被称之为《坛经》。严格地说,这是违背了佛教的规矩,但从中也可看出六祖慧能在佛教中地位之高。 慧能,俗姓卢,三岁死去父亲,老母守节抚养他长大,家中很穷,生活困难,慧能靠打柴来养活老母和自己。有一天,一位客人来买柴,令慧能将柴送到他在客店的住处去。慧能将柴送去后,钱货两讫,...

为何六祖慧能的《坛经》称经
在佛教中,只有佛陀的言说才能被称为“经”。然而,六祖慧能的言行记录却被称为《坛经》。虽然这违反了佛教的规定,但从中可以看出慧能在佛教中的崇高地位。慧能,原名卢,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守寡抚养他长大。由于家境贫寒,慧能靠砍柴养活自己和母亲。有一天,一位客商买了他的柴,并请他将柴送到...

六祖坛经十句精辟大彻大悟
1、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2、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3、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4、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5、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无相颂 解析
六祖说:‘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明白指出自性就是第八识。六祖当时三更入室,听受五祖讲《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祖师于言下大彻大悟,顺口说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也证明一切众生与十方如来的自性没有两...

《六祖坛经》中的“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是什么意思?_百 ...
出自:《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之般若三昧无念行(经文)。原文: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作者:法海、宗宝等。创作年代:唐宋。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弟子法海等集录的...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出自哪部...
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作者:慧能 释义:菩提树不是菩提树,明镜台也不是明镜台,这些只是人们心中所想。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啥意思,出自哪里
意思: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出处:《菩提偈》是六祖慧能创作的诠释佛教教义的诗偈,共有四首,载于《坛经》。原文节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译文: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

谁知道六祖慧能大师的这首诗的最后那两句是?“心平何劳持戒,行直无用...
六祖慧能大师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出自:唐代慧能大师的《六祖坛经》偈颂(三),全诗如下: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

菩提道上来,随缘现镜台。妙有续慧命,真空无尘埃。出自哪里
妙有续慧命,真空无尘埃。出自净慧法师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六祖慧能《坛经》。意思是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关键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带头...

六祖慧能与《坛经》
蚂蚁的这一想法,源于宋僧悟新的一首诗。诗曰:“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涂糊,明明有偈言“无物”,却受他人一钵盂。”但是近日读书却发现,也许悟新和蚂蚁都误会了惠能。中华书局1983年版郭朋校释的《坛经校释》说,“本来无一物”系由惠昕本《坛经》带头,契嵩本、宗宝本因之的篡改,而《...

梁山县15290234364: 为何六祖慧能的《坛经》称经 -
郅欧复方: 《六祖坛经》作为中国重要的国学典籍,是唯一一部由中国人撰说并被称作“经”的佛教典籍.它把日常生活当作宗教的终极世界,把人性中本有的美好东西当作宗教追求的佛性,反映了对宗教的某种超越和向人文精神的回归.这种超越和回归...

梁山县15290234364: 为什么称之为经?《六祖坛经》是中国人写的,为什么称之为经?
郅欧复方: 先来谈谈什么是佛经.广义的“佛经”,是泛指一切佛教典籍,包括经律论 等各种著... 《坛经》基本上体现了六祖慧能的主张.“识心见性,顿悟成佛”是慧能革 新禅宗的...

梁山县15290234364: 为什么六祖坛经非佛陀所说 却叫它经呢?不叫六祖坛论? -
郅欧复方: 简单的来说,“经”一般是指值得人们重视的典籍,“传”则是解释经书的书籍,“论”则是针对经书中的重点深入论理的专书,这是比较简单的区别. 佛陀当然是佛教的主要创始人,但是佛教传到国内之后,有一个本土适应及转化过程,也因此衍生出了几个主要宗脉,禅宗也是如此,在六组慧能大师开始,由于时空环境的改变,禅宗创新了一些理念及传承方式,也因此奠定了慧能大师的历史地位,所以,慧能大师的开示(坛经),也以经书称之.

梁山县15290234364: 为什么可称为《六祖坛经》?按照经、律、论来说,只有佛陀的话才能称
郅欧复方: 《六祖坛经》,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

梁山县15290234364: 《坛经》并非释迦牟尼的言论,为什么可以称为一部“经”?
郅欧复方: 这是后人加进去的,六祖是大觉悟者,不是佛化身也是大菩萨,他讲的更适合中国人.以前听慧律法师和南怀瑾老师讲过,记性不大好.经乃书中之王,书中之宝.

梁山县15290234364: 六祖坛经就是金刚经吗?为什么 ? -
郅欧复方: 六祖坛经不是金刚经.因为六祖坛经是六祖慧能所说,金刚经是释迦摩尼佛所说.

梁山县15290234364: 为什么说能称的上经的只有六祖坛经一本 -
郅欧复方: 这个世界上的经书如此之多,但是神是只有一位的,当然能称得上经书的也只有一本!而这本真正的经书是要包含上天的旨意!也就是要有预言,并有按照预言实现的成就!这才能称得上经书!但是现在太多的经书都只是表面的含义,只教导人要善良!你不妨查查这个六祖坛经有没有预言和成就!

梁山县15290234364: 什么是《六祖坛经》?
郅欧复方: 乃《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的简称.“六祖大师”是指禅宗之六祖惠能;“法宝”指惠能所说的法;“坛”指戒坛.传说南北朝刘宋时代,求那跋陀罗从海路至中国,在广州光孝寺筑戒坛,预言“后当有肉身菩萨,受戒于此.”后来惠能果于此处受戒,并登坛说法,“坛经” 得名之由来,即本于此.这也是中国高僧的著作中,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向例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的,可见此书对禅宗的影响极大.

梁山县15290234364: 惠能法师的简介
郅欧复方: 慧能(638~713)一作惠能,唐初期高僧,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俗姓卢,原籍范阳(郡治在今北京城西南)出生在广东新兴,生活、传法于广东. 惠能(公元六三八至七一三年),俗姓卢氏,三岁丧父,家境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

梁山县15290234364: 《铁齿铜牙纪晓岚2》中乾隆为何说能称得上经的只有《坛经》一本?
郅欧复方: 记不太清了,好像是说只有《坛经》是中国人僧人自己写出来的,因此“能称得上经的只有《坛经》一本”. 实际上,中国僧人写出来的东西被称为“经”的只有一部《坛经》,一般也被叫做《六祖坛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