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出自哪部佛经?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逮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出自哪部佛经?什么意思?拜托各位大神~

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而最终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以上的解释摘自网页,我再谈谈我的看法,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尘即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尘是妄念,自性是圆满的清净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圆满清净,其性空,缘起缘灭,非常自在,根本没有妄念,有何谈有染! 就常人来讲,如悟到,对于世间的事情,万物,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就足够了。对于修证佛法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佛法是让人悟得本性的,从而对万事万物没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执着于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远找不到本性。禅宗,修证需要极高的慧根。现代人,慧根普遍低,本人建议,禅宗明理即可,不适合修证,修证要从神秀的渐悟入手,最后到慧能的顿悟,两者缺一不可,离开渐悟谈顿悟,那是口头禅。

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而最终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以上的解释摘自网页,我再谈谈我的看法,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尘即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尘是妄念,自性是圆满的清净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圆满清净,其性空,缘起缘灭,非常自在,根本没有妄念,有何谈有染! 就常人来讲,如悟到,对于世间的事情,万物,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就足够了。对于修证佛法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佛法是让人悟得本性的,从而对万事万物没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执着于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远找不到本性。禅宗,修证需要极高的慧根。现代人,慧根普遍低,本人建议,禅宗明理即可,不适合修证,修证要从神秀的渐悟入手,最后到慧能的顿悟,两者缺一不可,离开渐悟谈顿悟,那是口头禅。

出自:

《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作者:

慧能

释义:

菩提树不是菩提树,明镜台也不是明镜台,这些只是人们心中所想。

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扩展资料

典故:

在南北朝的时期,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处,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佼佼者是他的大弟子神秀大师。

弘忍渐渐的老去,他计划在弟子中寻找一位可以继承衣钵之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把衣钵传给谁。

神秀有意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反了佛家的无为而作的意境。

所以他半夜爬起来,在院墙上写下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畿子的释义是:要让自己时时刻刻注意修行,不去沾惹世俗尘埃。

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相互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弘忍大师看到这个畿子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明白神秀还没有彻底顿悟。 

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

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让别人念给他听,他听别人念完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写畿子的人还没有领悟到禅宗的真谛啊。

于是他自己又在神秀的畿子的旁边央求别人写下一个畿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这个畿子是谁写的,边上的人就说是慧能写的。

于是他找人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便走了。

这时在场的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给他衣钵。

弘忍为了防止神秀派人伤害到慧能,让慧能连夜收拾行装逃走,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

他弘化于岭南,对边区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王维《能禅师碑铭》谓其:“实助皇王之化”;同时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养,皇室屡次迎请惠能进宫,并为其建寺造塔。

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慧能



出自于《六祖坛经》。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觉道,不是真有什么树。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若说觉悟了,但觉悟其实它是无形无相的。

明镜亦非台:虽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哪有还要有个台。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即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也无从生出了。就是无所住也。

这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扩展资料: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

一众皆惊。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以上就是中国禅宗历史上最有名的公案。至今仍有许多争论。下面我们看看王骧陆大居士的评语:

五祖云:汝等终日只求福田,福何可救?昔读此文,不觉通体汗下。求福田与了生死,二事相对,正在生死关头,一进一出,失足成千古恨矣。令作一偈者,盖已预知必有争端,不几明说后来衣钵之争矣,可痛心也。

身是菩提树四句,的是未见性人语,的是死用功人语,诸仁当知其病已偏重在尘埃上,以为破尽无明自然成佛,不知弃本就末,颠倒错乱,越拂拭幻尘越多,越无办法,何也?

彼认无明为镜面实有尘垢,不知为镜中幻影也。即便不认有尘垢,尚执有一幻镜也,既不识本性,亦未见幻心也,充其量,免堕恶道而已,终不能了生死也,故在门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菩提偈



出自《六祖坛经》。这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一句偈语。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本无树”是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也即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

《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弟子法海等集录的一部经典。

扩展资料

此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

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

在《坛经》第二十节,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使修于善行。”这是惠能“顿悟说”的基础从“迷”到“悟”,仅在一念之间。这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仅对中国佛教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后来的中国哲学理论也有重大的影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六祖坛经

百度百科 菩提本无树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是六祖慧能说的,他著有六祖坛经。
个人理解说的是不要执着于物,进入空无的境界,就没有什么能干扰心境,达到一尘不染的境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解说
意思是原本就没有菩提树,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出处:六祖慧能《坛经》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关键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带头,契嵩本、宗宝本因之,把“佛性常清净”改成“本来无一物”。表现出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是空无物,何处惹尘哀!是什么意思
此句是慧能大师在未选六祖之前的经典之作。原文是一个修道者写的: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以免惹尘埃.后慧能大师依照此诗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以惹尘埃.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以免惹尘埃.---菩提和明镜是修道的境界,原文是说,修道到了一定的境界,...

菩提本无树出自哪里?
出自——唐代惠能《菩提偈》。意思是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原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通俗意思是什么?_百度...
意思是: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出处:唐·慧能《菩提偈》全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

菩提本无树下一句是什么?
“菩提本无树”下一句“明镜亦非台”。出自唐代惠能的《菩提偈》。原文如下:菩提偈唐•惠能 其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其二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其三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四 菩提只向心觅,...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出自哪首诗?
1.《菩提偈》唐·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2.译文: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什么意思.讲通俗点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译文: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本无树”的全文是什么?
“菩提本无树”是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赏析:第一首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

“菩提本无树”,请问那首全诗是什么?
《菩提偈》作者:惠能 【唐代】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作者简介:惠能(638—713)唐代高僧。俗姓卢氏,三岁丧父,家境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二十四岁时辞母出家,往蕲州黄梅东山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初...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是什么意思?
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句话的意思是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2、这句话是六祖惠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是从神秀和惠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3、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

江孜县1302170978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什么意思 -
危锦清咳: 这个说来话长了.这个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当年刚入佛门修行时,他的师父出题让他们写一首偈语来阐述自己对佛法的领悟,于是大师兄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则对大师兄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

江孜县1302170978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是什麽意思? -
危锦清咳: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江孜县13021709781: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上一句是什么 -
危锦清咳:[答案]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无非无,有非有,世界时间什么都在变换,尘也在变,今天在明日走,明日在后日去向何处呢?变换是这个世界唯...

江孜县1302170978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几句是什么意思? -
危锦清咳: 这是出自於一宗非常出名的禅宗公案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自觉年事已高欲将衣钵传与弟子弘忍大师告诉所有弟子命大家做出偈子且看何人的偈子境界较高便将衣钵传与那人弘忍大师的弟子当时任首座的神秀(后自成一派-北渐派)出了个偈子写在...

江孜县13021709781: 佛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意非台,本来无易物,何处染尘埃.怎么解释? -
危锦清咳: 出自<六祖坛经>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的. 神秀说...

江孜县1302170978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意思是什么? -
危锦清咳: 就是和尚的心中静若止水,波澜不惊.全心佛学,全无杂念,清心寡欲,一心向佛的意思. 这只是文字的解答不是真解,真正的答案在于“意”这不是文字能解...

江孜县1302170978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有什么来源? -
危锦清咳: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江孜县13021709781: 请帮我解读一下这首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
危锦清咳: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 就会对此有更高一步的领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江孜县1302170978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大神们帮帮忙 -
危锦清咳: 这句偈言是针对神秀禅师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作.菩提本来是生长在印度的一种树,因为本师释迦牟...

江孜县1302170978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
危锦清咳: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节选自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后两句,基本意思是:某处地方原本空无一物,又到哪惹来尘埃呢? Error loading player: No Flash Player, please install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