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十句精辟大彻大悟

作者&投稿:钦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六祖坛经十句精辟大彻大悟如下:

1、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2、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3、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4、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

5、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

6、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7、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

8、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9、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

10、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六祖坛经》及其作者的简介

一、《六祖坛经》的简介

《六祖坛经》,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的一部经典。 

《六祖坛经》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

《坛经》可分三部份,第一部份即是在大梵寺开示“摩诃般若波罗蜜法”。第二部分,回曹溪山后,传授“无相戒”,故法海于书名补上“兼授无相戒”。第三部分,是六祖与弟子之间的问答。

《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著作唯一被尊称为“经”者。现有明清诸藏本、房山石经本及元代僧人宗宝在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校仇三种《坛经》异本,而成为宗宝本《坛经》,即后来的明藏本,流行七百多年,故又称流通本。

二、《六祖坛经》作者的简介

六祖慧能(638~713),中国佛教的实际创始人。自唐朝到宋朝,多次被当朝皇帝赐予称号。其思想成为南岭的一面旗帜,更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一面旗帜,在世界佛教界广为流传。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明心见性的禅宗的智慧成就
因此,若要断此无尽的烦恼、苦痛,唯一的方法,那就是要令他‘心明’,心中有光明,也就是要把佛的大智慧光明,照射进他的‘心房’中;而欲达此目的,则行者必须把他的‘心扉’打开,即使不能全部打开,让佛日之光照彻到他心房的每个角落,至少也要打开一条缝隙,(如楞严经于开示禅观中所说的),令至少有一线佛光照...

在线佛学词典怎么归纳“圆明常寂照”
实际上《六祖坛经》里面讲得非常清楚,六祖听五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他大彻大悟。他悟了个什么?就是悟了一句话:“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大家翻开《六祖坛经》看看,六祖悟到这句话后,接着他说出了五个“何期”来。“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这是常。“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寂的时候...

禅的含义
《大智度论》卷28:“四禅亦名禅,亦名定,除四禅,诸余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为禅。”因为佛陀与其弟子多以四禅力证入涅盘,所以四禅又称根本定〈dhyana-maula〉。《六祖坛经·坐禅品第五》:“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

香燃烧完之后,下次上香的时候,原来剩下的香柱子需要取下来吗?_百度知 ...
一、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后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证道。成为大彻大悟的觉 者,是佛教的创始人,被佛弟子尊为“世尊”、“本师”等。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

作为一名老师,你会推荐哪10本书?
10、《六祖坛经》《六祖坛经》,亦称《坛经》。该书记载六祖惠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记叙极富情趣,文字通俗机智,满篇充溢着大彻大悟的智慧。《坛经》对成佛、净土、禅定、持戒等佛教概念作了全新的解释,把佛教真正地融合进中国的文化,并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诠释了无上的佛教智慧。其...

一个人开悟前和开悟后,有什么不一样?
很多学佛人都想知道自己学佛后,到底有没有开悟?一个人开悟前和开悟后,有什么不一样?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先看一看释迦牟尼佛,他在成佛前和成佛后的变化?基本上就能知道,一个人开悟后和开悟之前有什么不同了。佛陀的开悟也叫觉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佛陀在开悟之前,很多道理都不...

点读坛经:念念说空,不识真空
子曰:“叩其两端而执其中”,故唯有守中持正,破执解迷才可大彻大悟。    佛家的“真空”状态就是这种“叩其两端而执其中”的状态。既不偏执有,也不偏执无地“非有非无”,不刻意地去追求某种表象的状态,心无所住;同时“亦有亦无”,可以有中无、也可无中有。举个例子,豁达...

佛度有心人 佛度有缘人 什么是佛缘
有心人,指有向佛之心,有缘人,与佛有缘之人,这些皆属佛缘。所谓佛缘,与佛教有缘之意,是指前世曾与佛、法、僧有过接触或交往,或读过经书、或听闻经声佛号、听闻讲经说法、或曾出家为僧、或曾为居士,甚至曾诽谤佛法、破塔坏僧等等,皆为有佛缘。

佛祖向迦叶尊者拈花示意是什么意思?
佛徒们在庄严的传法现场,忽然看到伟大的佛祖拈花,是不是想一个大男人,用一种媚态兰花指拈花,是不是有点搞笑?当众人愕然的时候,迦叶尊者“默然神会,微微一笑”,是不是忍不住滑稽表演而忍俊不禁?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也没有人告诉我们迦叶尊者“默然神会,微微一笑”,神会的是什么?他又笑...

为何六祖慧能的《坛经》称经
因此,惠明听了,当即大彻大悟,向慧能礼拜而退。 慧能继续向南行去,遵照五祖弘忍嘱咐之偈,隐居于怀集与四会两县之间,隐姓埋名十余年。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慧能到南海去。正月十三日,投宿于法性寺,遇见印宗法师讲《涅槃经》。他晚上在廊庑间休息时,风吹幡动,有两名僧人因此而引起争论,一个说是幡动,另...

兴山区15814641932: 佛教经典语录 -
抄爬金磊: 佛说;世人营营为了名,世人碌碌为了利.为名者终为名损身,为利者犹如袖蛇而行,抱虎而眠.待到险危之时,在悟出一个空字,为时晚矣!

兴山区15814641932: 经典一: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句话的对语 -
抄爬金磊: 这本身就是,六祖大师的完整的四句偈. 所以,没有对语. 我等凡人,就更不可能悟出此等大彻大悟的句子. 详见《六祖坛经》 此题无解. 阿弥陀佛

兴山区15814641932: 找寻佛经的所有精髓的句子.有的朋友帮我发下.谢谢. -
抄爬金磊: '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起,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

兴山区15814641932: 明奘法师:六祖坛经说什么 心原是妄 知心如幻 -
抄爬金磊: 明奘法师开示: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大师开篇就说了十六个字,简单直接.我们能够有今天这个机会,听闻佛法的精髓,然后在自己的内心树立起正见,这就是法要.六祖的法要是超出大乘...

兴山区15814641932: 明奘法师:六祖坛经说什么 但尽凡情 别无圣解 -
抄爬金磊: 明奘法师:六祖坛经说什么 但尽凡情 别无圣解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一会儿就过去了.小人之过,过在文过饰非.忏悔的道理就在这里.忏悔,而后业障消除,智慧生发.否则,文过饰非就离“行直”越来越远了.“护短心内非贤”,那么...

兴山区15814641932: 询出处及解释意义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
抄爬金磊: 出自《菩提本无树》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从来都无所住的自心如来本来就是那么的... 六祖四句偈,亦未见性,以见而未彻也.菩提不可方物,而 无物不可方.权作明镜,...

兴山区15814641932: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抄爬金磊: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

兴山区15814641932: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是谁的言论 -
抄爬金磊: 这是佛家禅宗六祖慧能说的:「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六祖坛经》

兴山区15814641932: 六祖坛经讲的是什么(500字以上)?对现代人的生活有什么启示?(500字以上) -
抄爬金磊:六祖谈经主要讲的是人人都可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即人人都可以成佛,只要放弃执著,中道修行就可以达到佛的境界,告诉人们佛教修行不比拘于形式,任何形式的修行都可以成佛,佛不在别的地方,就在自己的心里,六祖不识字,却...

兴山区15814641932: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是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抄爬金磊: 这个偈子出自六祖坛经,最初的一段!慧能去见五祖忍大师,求法.五祖令门徒写一首偈子,看有没有开悟见性.如果谁的偈子写得好,真开悟见性,堪作法器,则把祖位传与他.神秀大师当时在五祖座下,为教授师.在墙上写一偈子:“身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