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大学》里的大学这个词语?

作者&投稿:错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样理解经典《大学》里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怎样理解经典《大学》里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所谓“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是指一个人若想做到心思端正,则必须要先做到使自己拥有诚意。我认为《大学》里的这句经典是值得我们体味与学习的。 《大学》中“正其心”,指的是一个人端正自己的内心,而“端正”一词,可以理解为是自己的心态处于平稳平和的状态,能够做到以中正平和的心态处理自己的情感,不因外物的影响自己产生感情的方式,保持内心的和平与稳定,平稳且公正诚明。 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大学》中写道“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意思是,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是因为一个人情感上有怨恨愤怒,内心就不能得到端正;一个人情绪中带有恐惧,内心就不能得到端正;一个人如果有明显的偏好与喜乐,内心就不能得到端正;一个人总在担心忧虑,内心就不能被端正。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搞做到正心,就必须使自己的情绪与外界脱离,能够让自己具有不受外界影响而变的主观,时时刻刻保持一种有理有据的情感思维方式。 而能使我们做到这种淡定理性处理感情从而做到正心的,是客观理性的面对外物处理自己的情感,也就是一个人的诚意。所谓诚意,是指人认知与事实的统一,在处理事情时,不因自己的主观既已形成的思维定势和经验而产生脱离客观事实的看法,不因自己盲目的推理和判断作出与外界客观事实有违的决定和理念。《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虽然作者本意是将自己与其他百姓放在一起相提并论,但我们也可以将之理解“为让一个人的快乐和悲伤与自己的情绪无关,与自己对一个事物的既定看法无关。 但我们也知道,古人认为“心之发用”,是指情绪的产生是因为内心因外界而产生变化。而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诚意,则是使这种情绪的产生不因主观看法经验而偏离理性。钱钟书在《论快乐》中写到因为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不一样,所以会有完全不同的情绪,这便是因为不同的人将情绪建立在自己的主观思考之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比喻在遇到自己认为具有恶臭的事物时在自己还未真正闻到时便掩住口鼻,这便是典型的根据自己主观经验而作出判断的事例。《大学》中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告诉我们人讨厌臭的气味时本能的诚意不自欺的体现,但一个人若是在未闻到臭味时便已经产生厌烦的感受,这便绝对不可被称为诚意了,且相反这是一种对自我的欺骗,这时你所产生的厌烦之情,便是阻止你端正自己内心的最主要的障碍。所以,当一个人路过自己认为可能具有恶臭的事物的时候,应该在没有真的判定确定一定会遇到恶臭时,都不去遮掩口鼻,就算因为不及时遮掩口鼻而闻到了这种气味,也应该客观理性的对待这件事,淡定的去处理这种内心的不舒服,这样才能在这种状态下靠近正心,从而获得修身的基础。 所以,我们如果想做得正心,便必须是自己的情绪产生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客观理性也就是是自己做到诚意。

参考一下.........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1] 。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2] 。


请谈谈对“大学”一文所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内容的理解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

如何理解《大学》里的这些话?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

曾子大学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大学》的中心思想: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

如何解读《大学》这本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如何理解《大学》的纲领?
1、“大学之道”第一条纲领是“在明明德”:要去明白、弄清楚并且彰显人人内心原有的光辉品德。儒家强调“人之初,性本善”,长大了以后,有的变成了很好的青年,而有的却变成了罪犯恶人,呈现如此之大的差异,就在于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外在环境和人性发展的关系就是大学教育不得不考虑的方面了...

《大学》中的这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翻译_百度...
对于“亲民”的理解,历史上众多儒者的看法并不统一。主要的意见有两派。一派以朱熹为代表,认为“亲民”就是“新民”,意思是使人在道德上除垢自新;另一派则以王阳明为代表,认为“亲民”就是推己及人,亲近人民,把人民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看待。但从《大学》后文中用“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以及...

流传了一半的《大学》---《大学》在讲什么
尽管《大学》在流传中遭遇了偏离,但其深藏的智慧仍有其救世的力量。在当今世界,我们或许能从重新审视和挖掘《大学》的另一半内核中,寻找到重塑价值观,引导人们回归道德本源的道路,从而救赎我们的内心和下一代。《大学》的智慧,如同一座沉睡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唤醒,去实践,去传承,让其光芒照亮我们...

如何理解《大学》里面的一句话?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

求《大学》的思想和内涵
慎独,其实就是“慎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说,当事情结束时,要像开头一样慎重对待。慎独还需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离经叛道,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慎独还需克服源自动物性的“利己”性。在《大学》看来,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私下里,都应是堂堂正正的...

如何理解《大学》中的道理论证?
1、道理论证:例如本文两处引《大学》中的句子作为论据,证明自己的论点。2、对比论证。例如第七段,第八段和第九段的开头语句。本文论证的展开。文章在开头两段提出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以后,先从中国古代入手,进行反面论证,再提出自己的认识做正面论证。在正面论证中,作者先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

环翠区19792417514: 怎样理解《大学》里的大学这个词语? -
超帜阿加: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

环翠区19792417514: 《大学》中的“大学”当什么讲 -
超帜阿加: 《大学》的开头不是说了嘛——“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意思是大学问的道理在于彰明高尚的品德.

环翠区19792417514: 请教《大学》中一字的解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超帜阿加: “止”在这里的意思是确定一个人生目标,一个途径,朝着一点发展. 也就是说:“止于善”是立志做一个善人,“止于恶”就是做一个恶人. 人生做止于善的好人比做止于恶的坏人更难.道理就是说,善的行为就是停止掉恶,使恶的行为不发生作用,行为 专止于至善,这在《大学》里讨论得很多. 还可以借鉴老子与庄子对于“止”这个字的理解. “止”就是诸子学说中人生的最高境界.

环翠区19792417514: 为什么中国的高等学府叫大学?怎么理解大学二字? -
超帜阿加: 百度的解释是:大学,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分为综合大学、专科大学或学院.它选拔具有高中以上学历者进行教育和培训,并以考试考核的方式检验其所学知识和技能.另有,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大学》,...

环翠区19792417514: 谁知道“大学”一词的由来,并解释一下,就是说何为"大学"? -
超帜阿加: 海纳百川为大!

环翠区19792417514: 大学,这个普通的词语,到底包含着多少内容?
超帜阿加: 包含着对社会的认识

环翠区19792417514: “明明德”译成白话文怎样译?中国四书之一的《大学》,开篇的第一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
超帜阿加:[答案] 【原文】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环翠区19792417514: 〈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德,亲民在止于至善”如何理解?有无现实意义? -
超帜阿加: 是讲系统做事的道理.《大学》开宗明义即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

环翠区19792417514: 汉语中的“大学”原指古代的一种学制吗 -
超帜阿加: 大学一词出处有三:一、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是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的高等教育组织,包括大学、学院、高职高专.二、太学.《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

环翠区19792417514: 谈谈对大学的认识?怎么谈
超帜阿加: 大学,其实是每个人的象牙塔,但是一旦走进这个象牙塔,然后再走出去,你会发现这其中和最后的差异太大了.它能,将一个人送进天堂,也可以将一个人葬送进地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