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唐太宗举贤

作者&投稿:薛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文言文 太宗举贤的翻译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译: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2. 大唐新语举贤篇的翻译岑文本,初仕萧诜,江陵平,授秘书郎,直中书

岑文本早时在萧诜门下为吏.江陵平定以后,被授以秘书郎的职务,直接归中书校省所属.李靖多次称赞他的才能,(岑文本)被提升为中书舍人,逐渐被圣上所了解.当时颜师古(因为)对前朝旧事很是烂熟,(所以)擅长书写文书和诰命.时间没过去多久,(颜师古)就被再次启用.唐太宗说:"我亲自举荐一个人,你不用再做(中书舍人)了.”就让文本做中书侍郎,专门负责枢密省的事务.等到(岑文本)被擢升为中书令,他回家时面带忧愁之色.他母亲感到奇怪的问他(为何),岑文本回答说:“我既不是有勋爵在身,又不是前朝元老,现在忝登受到圣上荣宠的高位,位高则责重,这是古人所戒备的,所以我才感到忧愁!”有人来祝贺(他高升),他(岑文本)怒道:“今天,我只接受吊唁而不接受祝贺.“辽东之战时,所有的支出用度,他(岑文本)一个人亲自负责,神色疲惫.太宗为他担忧,说道:”文本与我一起来到(战场),恐怕不能跟我一起回京了.“(岑文本)很快就病死了》。

3. 【唐太宗论弓(文言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璃日:“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日‘皆非良材’.朕问其 故,工日:‘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 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 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 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太宗跟萧瑀说:“我年少的时候喜欢玩弓箭,字以为能够完全懂得其中的奥妙.最近得到了数十副好的弓,拿着它们给作弓的工匠看.他们说:‘这些都不是好的材料.’我问他们其中的原因,工匠说:‘木心不正,那么木材的脉理都不好,弓虽然很刚硬有力但是发箭的时候无法向前发,不是好的弓.’我才开始领悟到这个道理.我以为我平定四方,用弓很久了,却还领悟不到其中的道理.况且我掌握朝政的时日不多,得到这个道理的含义,本来就比不上对弓的了解,对弓的了解犹且得不到,更何况对于治国的道理呢?”从此以后到都城述职的五品以上的官员和中书内省官员,太宗每次召见,都给他们赐坐说与这番话,询问访察各地的事情,力求了解百姓的需要与不想要的东西,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得失.告诉我们他是一位很开明,能为百姓着想的君主.。

4. 求《唐太宗论举贤》译文

1、翻译

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

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惭愧的走了。

2、原文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唐太宗论举贤》出自《资治通鉴》,内部推荐已成为企业引才的常见方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

《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

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光。

《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最高。

《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

于叙事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118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

《通鉴》成书后,元丰八年,范祖禹、司马康、黄庭坚、张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1086)校定完毕,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今元祐本已不可见。

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有余姚重刻本,亦多残缺。中华书局据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加以标点校勘,重新出版,是《通鉴》较好的版本。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唐太宗论举贤》

5. 【八下语文新支点23课马说阅读答案那个阅读突破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释】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

③正:只。 1. 解释加点的词。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上诘之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安可诬一世之人 2.翻译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3.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 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 。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 。

4.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附答案】 2.(2)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3.托物寓意;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做法;不仅重视人才,而且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4.一个人总会有优点缺点,人才也如此,世上不可能有非常完美的人才,因此,要善于看到其优点,并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

6. 文言文任能举贤的翻译成和答案

任能举贤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文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荣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注释

世俗:指一般平常、凡庸的人。

党:党羽。

比周:串通勾结,结党营私。

督实:考核其工作实绩。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君主致力于举用贤能。但却不能收到实效,社会越来越动乱,以致国家陷于危亡,这是什么道理呢?”

太公答道:“选拔出贤能而不加以任用,这是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用贤的实质。”

文王问道:“导致这种过失的原因在哪里呢?”

太公答说:“导致这一过失的原因在于君主喜欢任用世俗所称赞的人,因而就不能得到真正的贤人了。”

文王问道:“为什么这样说呢?”

太公说:“君主以世俗所称赞的人为贤能,以世俗所诋毁的人为不肖之徒,那么党羽多的人就会被进用,党羽少的人就会被排斥。这样邪恶之人就会结党营私而埋没贤能,忠臣无罪而被置于死地,奸臣凭借虚名骗取爵位,所以社会越来越混乱,国家也就不能避免危亡了。”

文王问道:“应该怎样举贤呢?”

太公答道:“将相分工,根据各级官吏应具备的条件选拔贤能,根据官吏的职责考核其工作实绩。选拔各类人才。考查其能力强弱,使其德才与官位相称、官位同德才相称。这样就掌握了举贤的原则和方法了。”




唐太宗管理人才之道的现代启示
作为政治家的唐太宗,一个重要的长处就是善于求贤和纳谏。他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即位之前,已收罗了不少文武贤才。即位之初,就要求右仆射封德彝举贤,德彝久无所举,理由是“于今未有奇才”。太宗对他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

求:下面这十篇古文的原文、翻译和重点词的单个翻译。
重点词:上:指唐太宗。 举贤:推荐有才能的人。 但:只是。 如器:好像使用器物。 致治者:把国家治理好的人。 正患:只怕。 诬:冤枉、贬低。 封德彝:大臣的名字。彝,读Yí铁杵磨针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1象耳山下。世传2李太白3读书山中,未成4,弃去5。过小溪 铁杵磨针,逢6老媪7方8磨铁杵9,问之10,曰:...

唐太宗觅人才
唐太宗曾和魏征讨论用人的问题,唐太宗说:“为事择官,不可轻率,用一好人,别的好人都来了,用一坏人,别的坏人都跟着来了。”魏征说:“这是对的。天下未定,主要用人的才干,顾不得德行;天下已定,那就必须才德兼备才可用。”他基本上遵守这个原则来用人。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

广德进谏文言文翻译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司空裴寂说:“近来有人上书奏事,条数很多,我都贴到卧室的墙壁上,出入时看看想想.之所以要这么孜孜不倦,是想把臣下的想法都弄清楚.我每当一想到治国大事,有时要到三更以后才睡觉.我也希望你们用心不。 4. 文言文苏威伏阁进谏的翻译 【原文】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高顈屡言其贤,高祖...

唐太宗论举贤 封德彝为何用令人啼笑皆非的理由回答太宗
封德彝的错误,在于他以多年主管人事的高级官员,对人才问题没有追求,只有公事公办的敷衍。打官腔式的应付与全身心投入的琢磨,其效果有天壤之别。

文言文急用
译文:59 汉高祖论“三杰”60 东吴“三杰”61 治本在得人62 齐桓公登门访士63 陆贽论人才64 物个有短长65 汉武帝下诏求贤66 宋仁宗重用王安石67 唐太宗论举贤68 何充直言不讳摘自《助学与模拟。高考文言文助读》(杨宝福版)如果有后面几篇的译文也一起拿上来 展开  我来答 32...

太宗举贤中唐太宗的观点对今选贤荐有什么借鉴意义?
借鉴意义:选人才的时候不能对其苛刻要求,要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而不是要别人样样都精通,学会发现长处才不会埋没人才。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是谁说的
出自《用人之道》《资治通鉴》“唐太宗论举贤”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 选自《资治通鉴》)...

上① 令封德彝 ② 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
小题1: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小题1:选拔、任用人才,要多看他人之长,发挥其优势。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谈在选拔人才和任用人才方面...

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
唐太宗李世民即皇帝位后,借鉴前代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认识到一个人不能独断天下之务,要治理好国家,必须依靠忠良辅弼,听取臣下的谏议,修正为政方面的过失。于是,便拜魏征为谏议大夫。魏征任谏议大夫后,为了唐朝的长治久安,使太宗少犯错误,在居安思危、施行仁义、去奢就俭、轻徭薄赋、举贤任能、斥佞退邪等方面...

进贤县18227777315: 唐太宗论举贤翻译 -
松罗施慧:[答案] 上(指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只)患己不能知,安可诬(冤枉、贬低)一世之人?” 举,可解释为1、作“起...

进贤县18227777315: 唐太宗论举贤文言文翻译
松罗施慧: 唐太宗论举贤文言文翻译: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惭愧地走了.唐太宗论举贤,出自《资治通鉴》,内部推荐已成为企业引才的常见方式.此段古文在现代职场中也同样得到很好的释义和应用.如今,内部推荐已成为企业引才的常见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一批如举贤网等人才推荐平台,故名思义,就是利用外部资源和人脉关系的传导性,号召众多的职场人士一起向用人企业“举贤”人才.

进贤县18227777315: 太宗举贤 译文 -
松罗施慧: 唐太宗命令封德彝推举有才能的人(可是)很久也没有推举出人.唐太宗责问封德彝,(封德彝)回答说:“(我)不是不尽心竭力,只是到现在还没有发现奇特的人才罢了!”唐太宗说:“君子用人就好像使用器物一样,各取它的长处.古代治理国家达到大治的人,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吗?只担忧自己不能了解人,怎么可以冤枉委曲一代的人才?”

进贤县18227777315: 急求《唐太宗论举贤》译文文言文翻译参考书目:新编高中文言文助
松罗施慧: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译: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进贤县18227777315: 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文言文翻译 -
松罗施慧: 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文言文翻译1.原文及翻译上(指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只)患己不能知,安可诬(冤...

进贤县18227777315: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译成现代语. 太宗(指唐太宗)令封德彝族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 -
松罗施慧:[答案] 答案: 解析: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贤才,他过了很久也没有推荐什么人.太宗责问德彝,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现在没有杰出的人才啊!”(“耳”译为“罢了”或“而已”也对)太宗说:“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取...

进贤县18227777315: 文言文《唐太宗论举贤》中“久无所举” 举的意思 -
松罗施慧:[答案] 举荐、推荐

进贤县18227777315: 太宗举贤 中 ,唐太宗对人才和识别人才的论述可以用韩愈的一句话概括,什么话? -
松罗施慧:[答案] 较短量长,惟器是适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进贤县18227777315: “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出自哪
松罗施慧: 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卷192(唐纪八)记载:“上(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

进贤县18227777315: 翻译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 -
松罗施慧:[答案]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译: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