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芳妙答文言文翻译

作者&投稿:答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陈元方客答,古文翻译

世说新语 陈元方答客问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时分, 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就先离开了。

等他离开,他的朋友才来。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时七岁,正在家门外玩耍。

客人问他:你父亲在吗? 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先离开了。 客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 却抛弃人家而离去。

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见面,等到中午了您却没有到, 这就是没有信用;对著小孩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客人觉得惭愧,忙下车前来想拉拉陈元方。

陈元方走入家门不再理他。

2. 关于《世说新语〈元方妙答〉》的翻译

陈元方(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

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

「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

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回答

3. 元方妙答

【原文】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4. 英语翻译颍川太守髡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如何

颖川太守对陈仲弓(陈寔)施了髡刑,有人问陈仲弓的儿子元方:" 太守这个 人怎么样?" 元方回答:" 是高明的太守." 又问:" 您父亲怎么样?" 元方回答 :" 我父亲是忠臣孝子." 客人问道:" 《易》中说:'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 心之言,其臭如兰.' 怎么会有高明的太守对忠臣孝子施刑呢?" 元方说:" 你的 话太荒谬了!我不予回答." 客人说:" 您这不过是借驼背装谦恭,说明您不能回 答." 元方说:" 从前殷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 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人都是高明的人;三个被放逐的人,也都是忠臣孝子." 客 人惭愧地走了.。

5. 从陈太丘与友期中元芳有怎样的特点

《陈太丘与友期》这一章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陈太丘与友期》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

如此有限的文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真可谓言简意赎了。如果不是在语言的精炼上造诣高深,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陈太丘与友期》的精炼语言,体现在文章的始终。一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 、“乃至” 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

文章的结尾,虽只客寥数语,但却字字生辉。“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

对元方鄙弃“无信”的那股倔强劲儿,也用“人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维妙维肖。就在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第二层 (子斥友人)中,尽管作者用了比开头和结尾要多得多的笔墨,但文字仍然十分精炼。

单就叙述的句子来说,在叙述友人问元方时,由“问”到“怒”,感情急剧变化,充分表现了友人那粗鲁无礼的性格。而在叙述元方批驳友人的怒斥时,则选用语气平和的“答曰”、“曰”这类词,这对表现元方不惧怕友人的怒斥、知书达理、善于应对的性格,起到了绝好的作用。

行文立意 《陈太丘与友期》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这些人物对话,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文章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有三句。 第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鲁莽。

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这是不讲礼仪的行为,再露性格的粗鲁。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实则无理。

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委过于人,怒斥对方如约而行的正确做法,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征。 文章写元方与友人的对话也有三句。

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这是针对友人的间话而答的。

元方不是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问题,在,还是不在。而是先说“等君久”“不至”,再说“已去”,把父亲的 “去”与“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起来。

这样的回答,不仅把父亲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为后面批驳友人的怒斥作了准备,而且话中有话,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

第二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

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 抓住实质,击中要害, 使友人失去辫驳的根据。

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出言不逊而说的。

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一步紧逼一步,把友人通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

由于这些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也可以看出元方—陈太丘性格的折光,是多么聪颖仁慧、知书达理。




关于《世说新语〈元方妙答〉》的翻译
回答:陈元方(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

《元方妙答》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违约的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

元芳妙答文言文翻译
1. 陈元方客答,古文翻译 世说新语 陈元方答客问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时分, 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就先离开了。 等他离开,他的朋友才来。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

元方妙答文言文断句
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

徐孺子妙答的原文和翻译
徐孺子妙答的原文和翻译如下:原文: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翻译:徐孺子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好比人的睛...

杨氏之子文言文翻译
此文出自南北朝刘义庆《杨氏之子》。赏析:此篇文言文讲述的是一个九岁的孩子智对客人的事。其人物个性鲜明,语言风趣幽默。所讲述杨氏之子,机智和幽默,主要体现在:首先是善听,其次是妙答。在善听上,当客人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姓杨,就逗他说“此是君家果”,言外之意则时以杨梅的“杨”和...

徐孺子妙答译文 《徐儒子妙答》文言文翻译
《徐孺子妙答》原文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徐孺子简介 徐孺子,名稚,字孺子,东汉豫章南昌县(今江西南昌)人。东汉时期名士,人们称他为“南州高士”。曾屡次被朝廷及地方征召,终未出仕。汉灵帝初...

文举妙答文言文的既
1. 王子犹 文言文及翻译,和文举妙答的翻译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 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

《徐孺子妙答》原文及翻译赏析?
1. 《徐儒子妙答》文言文翻译 不见你的问题,唯有奉上翻译结果,请你参考,有疑问再追问!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①?”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注释】①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文言文孔融让梨原文
译文: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六个儿子。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香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

凯里市17391451577: 元方妙答!译文 -
卫胀膦甲: 【原文】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

凯里市17391451577: 关于《世说新语〈元方妙答〉》的翻译 -
卫胀膦甲: 陈元方(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

凯里市17391451577: 元方妙答!译文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 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 -
卫胀膦甲:[答案] 【原文】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凯里市17391451577: 在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里元芳是个什么样的人? -
卫胀膦甲: 元芳是一个明事理、天真活泼、又懂礼貌;守信重礼,能勇敢的指出别人的过错的孩子.《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全文如...

凯里市17391451577: 元方妙答文言文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解释 -
卫胀膦甲: 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凯里市17391451577: 府君何如何字古文含义 -
卫胀膦甲: 这里的“何如”就是“如何”.府君何如:府君这人如何?府君这人‍怎么样?何:代词,怎么样.

凯里市17391451577: “元芳,此事你怎么看?”用文言文怎么说?急要!!! -
卫胀膦甲: 元芳,有何高见,汝意何如?元芳元芳,此事你有何高见,尔等意下如何?元芳

凯里市17391451577: 谁有元方妙对的文言文答案?是侯袁公的那个. -
卫胀膦甲: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元方善对刘义庆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邱,

凯里市17391451577: <世说新语>文举妙答的翻译 -
卫胀膦甲: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 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 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

凯里市17391451577: 翻译古文 -
卫胀膦甲: 陈太丘与朋友约定好一起出去.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过后还不见那位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待便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陈元方那年七岁,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芳,你父亲在不在?元方说,等你好久,你不来已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