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孝的对话有哪些?

作者&投稿:仝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关于’孝‘的语录有那些啊???~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替孔子赶车,孔子对他说:“孟孙氏问我怎样做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侍奉他们,父母不在世后,要依礼节安葬他们,依礼祭祀他们。”
孟懿子的儿子孟武伯问怎样做是孝,孔子回答说:“做父母的就是担心子女的品行不好,所以,孝顺父母,就要涵养自己的德行,不要使父母担忧。”

子游问怎样做是孝,孔子说:“现在的人所谓孝顺,只是能奉养父母就可以了,但这是很不够的,因为对狗对马,人也能饲养它。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所以重孝道、事父母,要出于诚敬,而不止于物质上的奉养而已。

孔子告诉弟子:“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因其年高长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因其日益衰老而担心。”

孔子还说:“侍奉父母,如果我们觉的父母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们要婉言相劝。如果父母不听,我们还是要尊敬父母。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并不怨恨。”

子夏问怎样做是孝,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如果仅仅做到有了事,孩子为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来享受,但是,子女的脸色却很难看,这难道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最后孔子还有一个关于孝的经典对话
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论语》“孝”的名言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忠”的名言: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孔子论孝,由于领会不同,也曾经有过误解,我们需要予以正确的解释,如以下几章: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第五章)(孟懿子问孝。孔子说:“不要违背。”樊迟给孔子赶车,孔子告诉他说:“孟懿子向我问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樊迟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我说的无违是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照礼法来奉养;父母亡故,依照礼法来殡葬,依照礼法来祭祀。”)有人把“无违”解释为凡是父母说的话都绝对顺从,不许违背。宋明理学家强调父权的绝对权威,他们说孝就要“顺”,“以顺为孝”;还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等等。那么,父亲卖国投敌,儿子跟着当汉奸?(这里有问号)父亲去偷窃,儿子去把风?(这里有问号)这不是孔子的原意。这一段话中的孟懿子和孟孙是同一个人,鲁国执政的三家之一,姓仲孙。他问孝道,孔子对他回答“无违”,然后又对樊迟作出解释:所说的“无违”,不是对父母的每句话、每个意旨都听从,而是“无违”礼法。孔子说的“无违”,不是子女对父母的一味顺从,而是要看是不是符合礼法。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不能违背法规制度和社会道德规范。越出这个范围,就是错误的,不应该顺从。《论语》中还有一段专讲这个问题: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第十八章)(孔子说:侍奉父母要委婉劝说,见他们坚持不接受意见,对他们还是尊敬而不违背礼法,仍然为他们操劳而不埋怨。)这段话中的重点是对父母的错误要劝说,态度委婉而不失尊敬,一次两次劝告无效再劝告,而且始终劳而无怨。后来的《礼记曲礼》说:对父母的过错,“三谏不从,则泣而随之”。《礼记》这句话又错了。父亲卖国求荣,劝三回他不听,能“泣而随之”跟着去当汉奸吗?(这里有问号)




《孝经》读后感
——《孝经》乃孔子与曾子的问答之词,百善孝为先,《孝经》的通篇理论便是孝道,但是这个“孝”并不只是对父母的奉养,而有更深刻的含义。 在《孝经》中,孔子认为,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书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级的人应该向父母履行的各种不同的孝道,表现出了明显的等级观念,然而,...

商鞅和秦孝公的对话
政不更张,不可为治。小民狃于目前之安,不顾百世之利,可与乐成,难于虑始。如仲父相齐,作内政而寄军令,制国为二十五乡,使四民各守其业,尽改齐国之旧。此岂小民之所乐从哉?及乎政成于内,敌服于外,君享其名,而民亦受其利,然后知仲父为天下才也。”孝公曰:“子诚有仲父之术,...

论语全文翻译,谢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看看下面的论语原文及翻译吧! 【原文】 1·1子日(1):“学(⑵)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 而不 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⑴)子:中国...

论语中关于父慈子孝的句子
1、甜不过蜂蜜,亲不过母女。2、做人就像蜡烛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以温暖。3、孝是流水,上代截流,下代干涸。——字严 4、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5、子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6、老吾老,以及人...

关于“孝”的有什么啊?如题 谢谢了
子夏问怎样做是孝,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如果仅仅做到有了事,孩子为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来享受,但是,子女的脸色却很难看,这难道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最后孔子还有一个关于孝的经典对话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

论语读后感6500字!!!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评析】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

儒家的孝道还有什么用
孔子的弟子有若把孔子的这一思想作了深刻的理会,他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 第三,孟子论孝道 孟子强调用“孝悌”来教化百姓,使百姓懂得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伦理道德。孟子反复论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各个...

如何理解孝悌,孝忠,孝廉等孝文化的延伸内涵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3](P82)这一则对话就说明了儒家创史人孔子一开始就将宣扬孝悌观念的活动看成是政治行为。《孝经·开宗明义章》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就非常清楚的告诉我们“孝”是“事...

论语选读中的知识点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7.19) 24.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等受其政治倾向的影响较为明显。 (1)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1分) (2)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3分) 参考答案:24.(1...

什么是"忠"和"孝"
而以之对待父母,便可谓孝。《菜根谭》有云:“蛾扑火,火焦蛾,莫谓祸生无本;果开花,花结果,须知福至有因。”有不孝之子女,必有不是之父母——是谓子不孝,亲之过。古人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此,吾虽半信半疑,但是,如从孝道的角度审视,可谓真实无欺。

洛阳市19664156121: 孔子关于'孝'的语录有那些啊??? -
蓍侄双益: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替孔子赶车,孔子对他说:“孟孙氏问我怎样做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侍奉他们,父母不在世后,...

洛阳市19664156121: 孔子关于孝这一品德的名句 -
蓍侄双益: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

洛阳市19664156121: 孔子是怎样谈“孝道”的?
蓍侄双益: 孔子创立“仁学”,“孝”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在儒家看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

洛阳市19664156121: 孔子的名言 要关于孝的 -
蓍侄双益: 论语孝的名言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洛阳市19664156121: 孔子《孝经》中说的什么话在历史上引起轩然大波? -
蓍侄双益: 现在人一听起孝就嗤之以鼻,总觉得是封建愚钝的表现,什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必亡.其实孔子没有说过这句话,先秦的儒家也没这意思,孔子的仁是指两方的要求,不是光要求一方的,君明臣忠,父慈子孝,君和父是放在前面的,国君做到了贤明才能要求臣子尽忠,父母做到了对子女的慈爱才能要求子女尽孝道.后来的王朝为了奴化百姓,禁锢思想,这些都变了样

洛阳市19664156121: 儒家大义:孔子如何教我们孝顺父母 -
蓍侄双益: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建树有许多,关于中国传统的孝道,孔子对于这方面也有他自己的论述.归纳起来有如下12条: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

洛阳市19664156121: 高考考孔子语录的那些句子 -
蓍侄双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洛阳市19664156121: 孔子名言 -
蓍侄双益: 《论语》中的孝论《学而篇》○有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今译:一个能在家庭中奉守孝悌原则的人,一旦进入社会,是不太可能冒犯在上位者的.《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今译:年少之人,在...

洛阳市19664156121: 孔子认为什么是孝? -
蓍侄双益: 问题一:分析并归纳孔子所认为的“孝”.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

洛阳市19664156121: 关于孔子的名言 孝敬 -
蓍侄双益: 《论语》中关于“孝”的语句 1.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 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 仁之本与! ”(《学而》 ) 2.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 有余力,则以学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