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中的知识点

作者&投稿:穆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语选读中的知识点~

  2009年浙江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  ?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  怎么理解“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这句话所包含的意思?   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  【评析】“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由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对中庸之道看得很清楚,虽然他主张中庸之道,但是他也知道真正能做到中庸之道的人并不多,因此他也能看到“狂者”和“狷者”的可取之处。换句话说,在生活中“中庸之道”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选择,有的时候需要“狂”一些,有的时候又需要“狷”一些。  ? 《论语》中谈到启发式教育,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诲人不倦》)  ? (孔子主张实践“仁爱”时不妨从小处着手,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所以孔子说:)夫仁者, , 。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仁者爱人》)  ? 子曰:“不愤不启, 。 ,则不复也。”(《诲人不倦》)   练习:  1.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既来之, 。(《为政以德》)  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 ,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  3.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知其不可而为之))  4.子曰:“老者安之, , 。”(《仁者爱人》)  5.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 , 。”(《君子之风》)  6.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 , ,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周而不比》)  7.《论语》中有颜渊直接赞叹孔子学说高深难测、无所不在的句子,就是“仰之弥高, 。  ,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高山仰止》)  8.“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 , 。”(《中庸之道》)   三、《论语》探究题例题分析及练习  1.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6分)(《知其不可而为之》)省考试院第一次例卷题   1.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不可”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   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知其不可而为之》)  省考试院第二次例卷题、2009年考试说明例卷题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2.(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2)赞成孔子的观点。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练习:  1.在人与人的交往问题上,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孔子同时又以“仁”为标准,不赞成同任何人进行交往。他反对把交往降为党派活动,除主张要“适中交往”外,孔子还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人之过也,各于其党。”(《里仁》)。可见,在交往问题上,孔子认为我们不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甚至把交往蜕变为一种结党营私的活动。对孔子的这种交往观,你是怎么看待的?请结合现实进行分析。(不超过100字)(《周而不比》)   1.当今社会需要和谐,为了使交往者之间有一种和谐、完美的状态,必须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在交往中还是应该保持交往主体的独立性,不能把交往活动变成结党营私的活动,因此要选择交往对象,适中交往。   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  2.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3.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  3.不是。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对百姓是需要教育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   6.孔子说:“仁者爱人”;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请你从交友的角度,联系现实,谈你的理解。(《周而不比》)   6. 在现实中确实有些人不值得我们去“爱”,对死不悔改且危害甚大的人要深恶痛绝,真正的仁者是“爱憎分明”的,爱人,才能使人们敬佩你、归顺你;憎人,才能使小人敬畏你、远离你。孔子的“爱人”并不是不讲原则的爱。   7.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诲人不倦》)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如果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会如何回答?为什么?对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你有什么体会?  7.因材施教。闻斯行之。因为孔子认为子贡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他是能够把握好做事的度的。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心里有数。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予不仁”“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等。   8.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诲人不倦》)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  (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   8.(1)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  (2)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而老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9.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  (1)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  (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   9. (1)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方面,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立人格;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  (2)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与方法,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诚;曾子侧重交友的方法。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   10.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10. (1)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2)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   浙江六校联考语文试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4.“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2分)  25.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24.“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25.“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宁波市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卷高三语文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18、7)……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14、39)  24.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  (1)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1分)  (2)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和角度有什么不同?(3分)  参考答案:24.(1)知其不可而为之。(1分)(2)丈人以不屑的态度批评孔子不务实,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3分)   金华十校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23.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特点。  (1)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请简要回答。(2分)  (2)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你就此谈谈看法。(3分)  参考答案:23.(1)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内容上重视诗教与礼教。(2)示例一: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远其子”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子的体现。  示例二:我认为孔子对儿子确实比较疏远。无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无情。对儿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乏耐心吧。一方面可能工作确实忙,对儿子的学习有些顾不上;另一方面,可能孔鲤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限,对他的期望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灰心。从最终的结果看,孔鲤学无所成,是不是也可证明孔子教育儿子并不成功。(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  温州中学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内容(4分)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21、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其为“仁者”。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孔子的仁的标准是 ,而不是 。  参考答案:维护王权(对国家社会的贡献),爱护百姓/小信(小谅)。(4分)  诸暨市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7.1)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孝,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7.19)   24.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等受其政治倾向的影响较为明显。  (1)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1分)   (2)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3分)   参考答案:24.(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2)因为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复古,推崇周礼,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学态度、“予欲无言”、顺乎天理、歌手礼乐等教学思想,与他的基本政治倾向是想和相应的。(第24题4分,第一个采分点1分,回答“述而不作”即可。第二个采分点3分,只要能分析指出“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和他的政治倾向是一致的”即可,语言组织不必过分拘泥)  杭州高级中学2009年第6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9?11)  24.(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分)  (2)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24.(1)反复(2)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一点一分,简要分析一分。)  学军中学2008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一)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二)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四)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0. 孔子说自己“乐在其中”,谈谈你对此处孔子提及的“乐”的内涵的理解。(2分)  11. 后世的儒者遵从孔子的信念,如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都力图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从上述几章看, 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说说这些观点对你现实生活的启示。(不超过50字)(4分)  参考答案: 10.(2分)乐:为心中的坚定信念(道德修养、仁的追求)而乐,为能够坚守“乐”而乐。11.儒家的核心价值观特色——重义崇德。(2分)启示:在艰难困苦中也能感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在饱经忧患中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牢记自己的人生使命。(只要答一个方面就给2分,言之成理即可)  2009届浙南三校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24.(1)从“何以伐为?”和“焉用杀?”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1分)  (2)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呢?(4分)  参考答案:24.(1)以德治国(1分) (2)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1分);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用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1分)表述通顺、完整(1分)(共4分)   浙江省桐庐中学2009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2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请你谈谈对“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理解。  参考答案: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的确责任重大;为之奋斗一生,的确路途遥远。这正所谓任重道远。这样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生,是值得我们学习并终生追求的。  2008学年浙江省丽水中学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20.请结合现实生活或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论语》中的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5分,60字左右)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参考答案:20.(赋分:一要有自己的一定的理解感悟,二要结合现实生活或自身实际,各为2分)  参考:(1)由于现实中大多数人在富贵面前往往会不择手段,故,站在道德的高度上,我们认同孔子这句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不义手段取得富贵,是不道德的,如过眼浮云一样毫无价值。  (2)我们长期以来对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的上述理解可能是不准确的,起码是不到位的。事实上,孔子的这一思想,是在为无权无势的“穷人”“正名”,即赋予道义上的合法性,它与《论语》里的另一句话——“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异曲同工。简言之,孔子在告诉我们:在一个无道即不义的社会中,做一个无权无势的穷人不是丢脸的事情。  24.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2009届高三语文第7次月考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终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4.(1)综合上述5段材料说说在传统儒家看来,作为一个优秀的人应具有哪些素养?(2分)(2)你认为这些素养中哪种最重要?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24.(1)应具有如下素养:坚守正道,心怀仁爱之心,心胸开阔,意志坚毅,博学多才,(写出3个给1分,3个以上给2分)(2)任选一种,言之有理即可。(2分)   浙江省湖州中学2009年3月月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  24.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  参考答案:24.⑴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即不再教他)的态度。(1分)  ⑵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3分)  浙江省东阳中学2009年3月月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24.“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则热情款待了呢?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24.⑴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  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  ⑵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这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由此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然而对于“克己复礼”的含义却有不同的阐释——这里的“克”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战胜”的意思。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朱熹以及其他理学家的阐释,把“克己复礼”上升为某种普遍的哲理。然而从《论语》中的记载看来,孔子说的“克己复礼”只是在说一种具体的学习和修养方法;这里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而学习各种礼仪,正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说,学习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

当然,孔子强调随时注意不失礼,不是希望弟子都变得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孔子认为:礼的本质是仁爱。如果人们都能够依礼行事、非礼不行,那么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提升自己的人格而成为一个“仁者”。也就是说,克己复礼是“为仁”。这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和领悟,所以颜回对孔子说:我虽然不大聪明,但会依照先生说的去做。


克己复礼
读音:kejifuli
解释: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
参考资料:出处:《颜氏家训·归心》:“君子处世,贵能克己复礼,济时益物。”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测试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下列各组词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曲肱(gōng) 有马十乘(shèng) 恶乎成名(wū) 自牖执其手(yǒu)
B. 孝弟(tì) 便便言,唯谨尔(biàn) 木铎(yí) 一箪食(dān)
C.臭恶,不食(xiù) 诲人不倦(huǐ) 能近取譬(bì) 莞尔(wǎn)
D.怃然(wǔ) 人焉廋哉(sòu) 杀鸡为黍而食之(shí) 喟然(kuì)
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 莫春者,春服既成 B. 举直错诸枉
C.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D. 闻斯行诸
3,选出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风乎舞雩 B.博我以文 C.饭疏食饮水 D.鼓瑟希,铿尔
4,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小人之过必文(掩饰) B. 过也,人皆见之(有了过错)
C.可以语上也(语言) D.就有道而正焉(接近,靠近)
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恕"乎 ②尧舜其犹病诸
B.①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②不如丘之好学也
C.①仲尼岂贤于子乎 ②君子之于天下也
D.①歌而过孔子 ②富而可求也
6,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子之武城
A.古之学者为己 B.之一邦,则又曰 C.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D.非其鬼而祭之
7,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摄乎大国之间 ③为国以礼 ④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
8,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君子义以为上
A.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B. 子路宿于石门 C.大哉尧之为君也 D.不吾知也
9,对下列文学知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也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B.《论语》由孔子编写,全书共20篇;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C.《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D."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0,下面四副对联中不适用于孔子的一副是
A.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 B.万世文章祖/历代帝王师
C.先师功德垂青史/儒学精华照五洲 D.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孔颜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8分)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弱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等五人.
B.本文中长沮,桀溺为一介农夫,自然胸无大志.
C.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
D.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
12,下列句中各句的"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 长沮,桀溺耦而耕 B.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C. 耰而不辍 D.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13,对文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社会纷乱,天下都是这样,你们跟谁去变革它呢
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那样躲辟正常人群的人,哪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
C.鸟兽不可与同群.
我不能避世隐居,与鸟兽相伴.
D.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若是太平了,我也就不跟人们在一起从事改革了.
14,上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 (不要超过15字).(3分)

15,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对社会环境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超过15字).
而长沮,桀溺的观点(态度)却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不要超过15个字).(6分)
三,阅读下面两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一)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①,召忽②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③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④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⑤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 宪问篇》)
[注]①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齐桓公与他争位,杀掉了他. ②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管仲归服于齐桓公,并当上了齐国的宰相. ③匡:纠正. ④衽:衽,衣襟. ⑤谅:遵守信用,这里指拘泥小的信义,小的节操.
16,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3分)
译文:
②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3分)
译文:
17,从上面两段文字看,孔子称赞管仲"如其仁!如其仁!"这是为什么 (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

四,按要求填空.(27分)
18,《论语》名句默写(20分)
(1)子在川上,曰:" ,不舍昼夜."
(2)不愤不启, .
(3)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 .
(4)其身正,不令而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仰之弥高, .
(6)往者不可谏, .
(7)君子之于天下也, , ,义之与比.
(8)不义而富且贵, .
(9)学而不思则罔, .
(10)岁寒, .
(11)欲速则不达, .
(12) ,则远怨矣!
(13)人能弘道, .
(14)君子坦荡荡, .
(15)三军可夺帅也, .
(16)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7)是可忍, .
19,《论语》里有很多句子演变为今天的成语或熟语,请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或熟语.(共7分,每词1分)
(1)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2)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3)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
(4)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
(5)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多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6)对于个人的利益得失斤斤计较.
(7)形容举动慌乱,或没有办法应付.
五,仿照下面示例,联系现实生活,为所供句子也写一段评析,100字左右.(15分)
【原文】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评析】古往今来,人们往往能够一眼看到别人的错误与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错,也因顾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绝承认错误,更谈不上从内心去责备自己了.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错误,非但不去认真检查自己,反而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这是一种十足的伪君子.孔子说他没有见过有自知之明,有错即改的人.其实,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我们见到的伪君子这种人还少吗
【原文】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A
D
B
C
A
B
C
D
B
D
二,11,C 12,B (其余为连词) 13,B 14,积极入世
15,天下不太平,越要改革; 天下不太平,就无法改革.
三,16,①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没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九合"1分,"不以"1分,表述1分)
②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左开的落后民族了.("微"1分,"被发左衽"1分,表述1分.)
17,因为管仲不逞匹夫之志,而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使人民受惠.
【参考翻译】
(一)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节,但管仲却没有自杀."[子路又]说:"[这样,管仲]算是没有仁德吧 "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没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算他的仁德!这就算他的仁德!"
(二)子贡问:"管仲不是仁人吧 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没自杀,却又辅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匡正了天下,人民到如今还受到他给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左开的落后民族了.难道要[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 "
【内容理解】
齐桓公和公子纠是异母兄弟,两人都是齐襄公的儿子.齐襄公无道,桓公由其师傅鲍叔牙陪同逃往母家莒国,公子纠由其师傅管仲,召忽陪同逃往母家鲁国.齐襄公死后,桓公抢先回到齐国,被立为国君.桓公为保住君位兴兵伐鲁,迫使鲁国杀死公子纠.召忽因此自杀为公子殉身.管仲没有为主子自杀,后来由鲍叔牙推荐,做了齐桓公的国相.
孔子提出"事君以忠".公子纠被杀了,管仲不但没有为之殉身,还归服了其主的政敌,担任了宰相,这样的行为应当属于对其主的不忠.但孔子这里却认为管仲帮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而不依靠武力,是依靠仁德的力量,值得称赞.(这里的"合"指的是诸侯间的盟会."以"是用的意思,"不以兵车",即不用武力."如",王引之《经传释词》说:"如犹乃也.""如""乃"古音相近.)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
孔子对管仲并不是全盘肯定的.他在别的章节中曾经说管仲不俭,不知礼,但管仲辅佐齐桓公匡正天下,人民长期受到他好处,(齐桓公在位43年,有一个长期的,较为安定的局面),在孔子看来这是大有益于大众的事情,就给予热情赞扬,并且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左开的落后民族了.("微":无,没有,一般用于和既成事实相反的假设句前面."被发左衽":当时边疆地区的夷狄少数民族的风俗.被,同"披".衽,衣襟.)我们这个民族重视血统出身,崇尚文化的高贵精神.哥们儿义气不足为训,不能以私人恩怨代替国家民族的大义,君子应当以国家民族的大义为重,不逞匹夫的一时之志.在孔子看来,谁能够使天下安定,保护大多数人的生命,就可以许他为"仁".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自经":上吊自杀."经",通"刭"."渎":小沟渠.)这句话的意思是,难道要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 "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灵活变通的,在这里侧重着眼于大是大非.
四,18略
19,(1)不耻下问 (2)当仁不让 (3)杀鸡焉用牛刀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5)后生可畏 (6)患得患失 (7)手足无措
五,仅供参考:这句话极为精炼,但含义深刻.孔子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在社会生活中,总有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尽了大话,套话,虚话,但到头来,一件实事未做,给集体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这真是害人又害己.因此,对照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此类习惯的人,似乎应当揽镜自照,有所警戒了. (15分)

  2009年浙江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
  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
  怎么理解“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这句话所包含的意思?

  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
  【评析】“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由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对中庸之道看得很清楚,虽然他主张中庸之道,但是他也知道真正能做到中庸之道的人并不多,因此他也能看到“狂者”和“狷者”的可取之处。换句话说,在生活中“中庸之道”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选择,有的时候需要“狂”一些,有的时候又需要“狷”一些。
   《论语》中谈到启发式教育,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诲人不倦》)
   (孔子主张实践“仁爱”时不妨从小处着手,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所以孔子说:)夫仁者, , 。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仁者爱人》)
   子曰:“不愤不启, 。 ,则不复也。”(《诲人不倦》)

  练习:
  1.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既来之, 。(《为政以德》)
  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 ,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
  3.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知其不可而为之))
  4.子曰:“老者安之, , 。”(《仁者爱人》)
  5.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 , 。”(《君子之风》)
  6.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 , ,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周而不比》)
  7.《论语》中有颜渊直接赞叹孔子学说高深难测、无所不在的句子,就是“仰之弥高, 。
  ,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高山仰止》)
  8.“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 , 。”(《中庸之道》)

  三、《论语》探究题例题分析及练习
  1.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6分)(《知其不可而为之》)省考试院第一次例卷题

  1.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不可”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

  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知其不可而为之》)
  省考试院第二次例卷题、2009年考试说明例卷题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2.(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2)赞成孔子的观点。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练习:
  1.在人与人的交往问题上,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孔子同时又以“仁”为标准,不赞成同任何人进行交往。他反对把交往降为党派活动,除主张要“适中交往”外,孔子还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人之过也,各于其党。”(《里仁》)。可见,在交往问题上,孔子认为我们不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甚至把交往蜕变为一种结党营私的活动。对孔子的这种交往观,你是怎么看待的?请结合现实进行分析。(不超过100字)(《周而不比》)

  1.当今社会需要和谐,为了使交往者之间有一种和谐、完美的状态,必须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在交往中还是应该保持交往主体的独立性,不能把交往活动变成结党营私的活动,因此要选择交往对象,适中交往。

  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
  2.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3.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
  3.不是。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对百姓是需要教育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

  6.孔子说:“仁者爱人”;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请你从交友的角度,联系现实,谈你的理解。(《周而不比》)

  6. 在现实中确实有些人不值得我们去“爱”,对死不悔改且危害甚大的人要深恶痛绝,真正的仁者是“爱憎分明”的,爱人,才能使人们敬佩你、归顺你;憎人,才能使小人敬畏你、远离你。孔子的“爱人”并不是不讲原则的爱。

  7.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诲人不倦》)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如果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会如何回答?为什么?对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你有什么体会?
  7.因材施教。闻斯行之。因为孔子认为子贡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他是能够把握好做事的度的。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心里有数。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予不仁”“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等。

  8.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诲人不倦》)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
  (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

  8.(1)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
  (2)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而老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9.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
  (1)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
  (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

  9. (1)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方面,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立人格;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
  (2)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与方法,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诚;曾子侧重交友的方法。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

  10.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10. (1)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2)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

  浙江六校联考语文试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4.“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2分)
  25.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24.“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25.“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宁波市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卷高三语文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18、7)……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14、39)
  24.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
  (1)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1分)
  (2)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和角度有什么不同?(3分)
  参考答案:24.(1)知其不可而为之。(1分)(2)丈人以不屑的态度批评孔子不务实,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3分)
  金华十校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23.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特点。
  (1)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请简要回答。(2分)
  (2)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你就此谈谈看法。(3分)
  参考答案:23.(1)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内容上重视诗教与礼教。(2)示例一: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远其子”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子的体现。
  示例二:我认为孔子对儿子确实比较疏远。无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无情。对儿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乏耐心吧。一方面可能工作确实忙,对儿子的学习有些顾不上;另一方面,可能孔鲤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限,对他的期望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灰心。从最终的结果看,孔鲤学无所成,是不是也可证明孔子教育儿子并不成功。(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
  温州中学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内容(4分)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21、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其为“仁者”。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孔子的仁的标准是 ,而不是 。
  参考答案:维护王权(对国家社会的贡献),爱护百姓/小信(小谅)。(4分)
  诸暨市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7.1)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孝,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7.19)
  24.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等受其政治倾向的影响较为明显。
  (1)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1分)
  (2)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3分)
  参考答案:24.(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2)因为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复古,推崇周礼,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学态度、“予欲无言”、顺乎天理、歌手礼乐等教学思想,与他的基本政治倾向是想和相应的。(第24题4分,第一个采分点1分,回答“述而不作”即可。第二个采分点3分,只要能分析指出“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和他的政治倾向是一致的”即可,语言组织不必过分拘泥)
  杭州高级中学2009年第6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9•11)
  24.(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分)
  (2)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24.(1)反复(2)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一点一分,简要分析一分。)
  学军中学2008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一)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二)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四)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0. 孔子说自己“乐在其中”,谈谈你对此处孔子提及的“乐”的内涵的理解。(2分)
  11. 后世的儒者遵从孔子的信念,如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都力图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从上述几章看, 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说说这些观点对你现实生活的启示。(不超过50字)(4分)
  参考答案: 10.(2分)乐:为心中的坚定信念(道德修养、仁的追求)而乐,为能够坚守“乐”而乐。11.儒家的核心价值观特色——重义崇德。(2分)启示:在艰难困苦中也能感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在饱经忧患中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牢记自己的人生使命。(只要答一个方面就给2分,言之成理即可)
  2009届浙南三校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24.(1)从“何以伐为?”和“焉用杀?”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1分)
  (2)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呢?(4分)
  参考答案:24.(1)以德治国(1分) (2)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1分);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用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1分)表述通顺、完整(1分)(共4分)
  浙江省桐庐中学2009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2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请你谈谈对“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理解。
  参考答案: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的确责任重大;为之奋斗一生,的确路途遥远。这正所谓任重道远。这样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生,是值得我们学习并终生追求的。
  2008学年浙江省丽水中学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20.请结合现实生活或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论语》中的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5分,60字左右)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参考答案:20.(赋分:一要有自己的一定的理解感悟,二要结合现实生活或自身实际,各为2分)
  参考:(1)由于现实中大多数人在富贵面前往往会不择手段,故,站在道德的高度上,我们认同孔子这句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不义手段取得富贵,是不道德的,如过眼浮云一样毫无价值。
  (2)我们长期以来对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的上述理解可能是不准确的,起码是不到位的。事实上,孔子的这一思想,是在为无权无势的“穷人”“正名”,即赋予道义上的合法性,它与《论语》里的另一句话——“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异曲同工。简言之,孔子在告诉我们:在一个无道即不义的社会中,做一个无权无势的穷人不是丢脸的事情。
  24.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2009届高三语文第7次月考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终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4.(1)综合上述5段材料说说在传统儒家看来,作为一个优秀的人应具有哪些素养?(2分)(2)你认为这些素养中哪种最重要?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24.(1)应具有如下素养:坚守正道,心怀仁爱之心,心胸开阔,意志坚毅,博学多才,(写出3个给1分,3个以上给2分)(2)任选一种,言之有理即可。(2分)

  浙江省湖州中学2009年3月月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
  24.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
  参考答案:24.⑴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即不再教他)的态度。(1分)
  ⑵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3分)
  浙江省东阳中学2009年3月月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24.“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则热情款待了呢?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24.⑴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
  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
  ⑵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1.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拱:环抱 2. 道之以政 导:训导
3. 道千乘之国 导:治理 4. 周监于二代 鉴:借鉴
5. 盖十世希不失矣 稀:稀少 6. 则民无所错手足 措:放置
7.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仕 避:逃避 8. 植其杖而芸 耘:除草
9. 使子路反见之 返:返回 10.被发左衽 披:披散
11.孙以出之 逊:谦逊 12.忠告而山道之 导:劝导
13.无所取材 哉:助词 14.莫春者 暮:晚的
15.必也狂狷 獧:性情急躁而孤介自守
16.乡原,德之贼也 愿:谨慎老实 17.其也为人孝弟 悌:敬爱兄长
18.子路不说 悦:高兴 19.夫子矢之曰 誓:发誓


论语选读中的知识点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10. (1)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2)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

高二论语选读知识点
这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

小升初语文考点知识点全面解析
小升初语文考点知识点全面解析 一、基础阅读:1.重点:《小学必备古诗70首》2.必读:《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童年》3.选读:《世说新语》4.积累:多读《读者》《意林》《青年文摘》《格言》等期刊,还可以多看看报纸。阅读需要注意:①识记作品名称、作家和主要人物;②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

高考语文表现手法的知识点
在文学类文本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联想和想象、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引用典故、比兴、讽刺、渲染等。这类试题往往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设题。 一、判断全文综合运用的表现手法,并加以鉴赏。一般情况下,不同的表现手法在文中的表现形式和作用不尽相同,考生可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准确的分析和...

高三英语知识点归纳
高三英语知识点归纳 一、非谓语动词 “非谓语动词”可分为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和分词.它在句子中的作用很多:除了不作谓语外,它可以充当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状语与复合宾语(主语补语或宾语补语).有些及物动词后面接不带to的不定式作复合宾语.这些动词归纳如下:一感(feel).二听(hear,listen to),三让(have,...

中小学重点文言文分类
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2005年语文考试大纲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了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 4. 语文版初中重点文言文有哪些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21、《论语》十则 22、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 23、*狼(蒲松龄) 24、*...

五年级语文知识点?
一、拼音 (一)、多音字:第6课“嚼”P27;综合性学习阅读材料2“差”P119。(二)、容易读错的字 边鼻音:勒 厘 梁 乃 妮 蓝 诺鲁郎怜尼 平翘舌:涩 伞 绍 蓑 遮 醉 锄傻痴汁诣 臣 枳 嫂 狞 呻 搀 赵 召 瑟 诸 曹 私 寨丞侄骚宗 舱 擞 前后鼻韵:吟 襟 疆 禽 疯 狞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雨的四季》教案及知识点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2、本文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以《...

别等六年级再来后悔,语文没有学好哪几个基础知识,家长要提前准备...
1、教材里的知识点,怎样扎扎实实把握家长们针对知识点普遍的认知能力,便是生字词,这是很基础的知识点,当以英语听写、记诵、抄录、改错去进行强化练习。这也是沉积在日常的复习强化练习里的,家长应当保持耐心,让孩子养成好习惯,每学好一课,就需要及时夯实生字词。许多家长没法做到,没有让孩子把握...

如何学习自考外刊经贸知识选读
外刊经贸知识选读步骤:1、把外刊经贸知识选读每课后面的单词和短语记熟,特别是短语表达,例如贸易顺差,经常项目,证券投资等这类专业术语,要会背会写;2、把课文通看一遍,大概了解中文意思,为翻译题做准备;3、最后就是做题,推荐燕园教育的卷子和课本辅导书;4、做题会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对错误...

高要市13782831820: 急!求高二论语选读〈克己复礼〉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知识点整理. -
戈哗艾可: 这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

高要市13782831820: 《论语》选读中的2个问题1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 -
戈哗艾可:[答案] 一最好能富而教,所谓衣食足知荣辱;倘不能两全则只能取义而舍其余.. 二孔子曾长年游说列国:却屡遭挫败;故晚年发悟,开教学之业,广育贤才,希望以此而使主张得以推行,故述之,正适应学生未来游说君主的实战需要.不作则因孔子谦逊且其...

高要市13782831820: 论语选读重点语句翻译答案要译文!!!!急啊
戈哗艾可: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 【原文】 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3)乎?天下之无道...

高要市13782831820: 《论语》《孟子》选读解析 -
戈哗艾可:[答案] 《论语》选读解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意思:我每天都会几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时是不是很诚实?有没有温习老师传授的知识?这是孔子的...

高要市13782831820: SOS~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中的《论语》选读,归纳它的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SOS~不是论语十则.是 《论语》选读中 所有的 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
戈哗艾可:[答案] 论语总共才一万多字,不如自己仔细读个三遍.这样你会终身受益的.

高要市13782831820: 甲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7.6)——《论语选读·君子之风》“志,慕也;道不可体,故志之而已.据,杖也,德有成形,故可据.... -
戈哗艾可:[答案]小题1:(1)“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一箪食,一...

高要市13782831820: 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重点背诵 -
戈哗艾可: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二、当仁,不让于师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六、有教无类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一、 王好战,请以战喻二、 王何必曰利三、 民为贵四、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五、 人和六、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第四单元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第五单元 《庄子》选读一、 无端崖之辞二、 鹏之徙于南冥三、 东海之大乐四、 尊生五、 恶乎往而不可第六单元 《墨子》选读一、 兼爱二、 非攻三、 尚贤第七单元 《韩非子》选读一、 郑人有且买履者二、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高要市13782831820: 最新版论语的知识点1000字 -
戈哗艾可:[答案] 《论语》的核心就是阐述君子和小人问题,所以我们开篇先得将君子和小人的概念弄清楚.《论语》通篇反反复复、絮絮叨叨都是在说君子和小人,但是孔子同其学生都是述而不作,也就一直没有给君子和小人下个定义,也没有逐条...

高要市13782831820: 《论语》选读. (一)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二)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 -
戈哗艾可:[答案] 略(1)①每天;一天.②锋利;利益.③反省;区域单位.④担心;灾难.⑤过失,错误;表示“已经”见过或读过.⑥完善、完成;善良、美好.⑦改;更加.⑧停止;已经.(2)①“亡”通“无”;②“食”通“蚀”,损伤、亏缺.(3)不患人之不...

高要市13782831820: 论语选读要背内容 -
戈哗艾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