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么理解老子的“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句话的?

作者&投稿:由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理解《老子》第四十七章“其出弥远,其如弥少”~

意思是人要体得真道,首先要修其身,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受外界干扰。
出自——春秋战国老子《道德经》。
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译文: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子

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何晏《论语集解》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比孔子像如烹调,必须使酸、甜、苦、辣、咸调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味俱全、味在咸酸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佳肴;比如音乐,必须将宫、商、角、徵、羽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音共鸣、声在宫商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美乐:反之,如果好咸者一味放盐,好酸者拼命倒醋,爱宫者排斥商、角,喜商者不用羽、徵,其后果便不难设想,也不堪设想了。因此,早于孔子的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孔子将"和"与"同"的差别引入到人际关系的思考之中,于是便有了《论语·子路》中的这句话。
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是极为正常的。真正的朋友应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而求得共识;即使暂时统一不了思想也不会伤了和气,可以经过时间的检验来证明谁的意见更为正确;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并不去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才算得上赤诚相见、肝胆相照。但是,那些营营苟苟的小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更有甚者,便是党同伐异、以人划线:凡是"朋友"的意见,即使是错了也要加以捍卫;凡是"敌人"的观点,即使是对的也要加以反对。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就划出了不同的圈子,形成了不同的帮派。其"朋友"的真正意义也便荡然无存了。
或许,这种"同而不和"的小人之交是出于一种生存的需要。在有些人看来,孤立的个体是很容易吃亏和受到伤害的,如果不加入某个帮派、不挤进某个圈子,就缺乏必要的安全感:殊不知,这种安全感的获得却是以牺牲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代价的。当一个人连真实的思想都不敢表达,连自己的见解都无权具备的话,这个人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更有甚者,这种"同而不和"的小人行为方式不仅在当下的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而且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到了如今的学术领域。其结果,便是把学术之争变成了门户之见。我们知道,学术之争的本意是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而去伪存真,促进学术的发展;而门户之见则是无原则地坚持和捍卫自己学派的观点,将学术之争演变为利益之争:显而易见,后者已由人格的异化扩展到了学术的异化,而异化的根源,就在一个"利"字。正像古人所指出的那样:"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宋·欧阳修《朋党论》)又或曰:"君子论是非,小人计利害。"(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与小人不同,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注重人际往来中的利益纠葛,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勇于坚持立场;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计较人际往来中的是非恩怨,但却能在正视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因此,这样的人或许即使也还会有些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他至少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老子整篇道德经都是站在大道或大道之德的角度看待一切的!其出弥远其知越少是迷世间万物道理却不悟世间万物道理的根在大道! 道生一二三及万物!其中一二三及万物的理就是世间法,是世间人迷于其中发现规律又根据规律创造新产品的行为及活动!你发现的规律再多,出的再远,创造的价值发明的再多,仍是个能生能灭的一二三及万物,反而离万物之源越来越远! 那个能生一二三及万物的道你是越知越少是自远大道! 如果你开悟了能生的道,宇宙时空天下万物各种文化科技知识都由道所生,那些所生的一二三及万物还用你出行去学而迷之不出吗,你只知行万里路学万里知识但就是走不出千变万化的一二三及万物,只知其子不知其母故讲出行越远知却越少,知越少是指离母越远!

原创思想,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意思十分明确,意即:如果你悟道,你就可以足不出户,全知天下事! 初看起来,这简直是老子在胡说八道,99.9...9%的人会反对这个观点。然而,细想之后,不得不说,老子没有错!实际上,宇宙蕴含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准则,即:宇宙是天然合理的! 比如宇宙空间无穷大是合理的,空间有限是不合理的,时间必须古往今来,无限延伸才是合理的,时间有起点或终点是不合理的,宇宙必须永恒地运行,所谓宇宙诞生,或死亡是不合理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合理的,因为只有这样,宇宙才能够在膨胀和收缩交替中永生,...于是就随之有了阴阳合一,物质诞生,万物从物质中诞生,...所以,一个悟道之人,他根本就无需闻窗外事,便可以知道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一切的一切! 那么,你赞成老子的观点吗?本民间思想家举双手赞成!

中国有句古语:“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意思是,大的道路上因为可供通行的岔路太多而难寻丢失的羊,求学的人因为可供试用的方法太多而耗费了生命。更何况,歧路中又分出多条歧路,方法中还包括具体方法,只好以有限的知识和生命去应对是是非非,这样得到的只能是经历和见闻,算不上真正的知识。所以老子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甚至会“为亡得丧”。

这句话,包含着天人合一的道理,而圣人是具有很高的天人合一本领的人。既然天人合一,那么圣人自身就是与天合一的,与天相通的。所以圣人如果要考察天下,就认真考察自身就行了,圣人原小知大,考察自己个体的运行就能知道天道的运行,考察个人就能知道他人,考察个人的家庭就能知道天下的家庭,所以不出房门便知天下。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指如果离开对自已个体本身的考察,连把自己也没考察清楚,就离开自身去考察别人,如果连自已家庭都没考察清楚就去考察别人的家庭,自己身体运行之道都没考察清楚就去考察天道,那就越做得多越糊涂,越行得远知道越少了。老子认为,天道与人道相通,精气互相贯通,人主清正则天下清明,反之则浊乱不堪。这里,老子强调了内省、自省对他人和社会甚至自然规律可能的影响。个人的修炼和家庭的自我完善,从圣人做起,这确实对他人和社会有示范影响的作用,可以潜移默化,起到无为而治的作用。但人世茫茫,人欲滚滚流动,仅如此也显然是不够的。

‍‍结合“知微见著”解。只观大,不见小,你当然不知道这事是怎么引起的。比如“让一毫以济天下”,先不讨论一毫是济不了天下的,让你断一腿去利别人你干不干吧?所以凡事有尺度,处理事情抓本质。不要说牺牲谁,是合适的就最好,所以顺势取势。――我这话不是扯远了,是因为道德经通篇是连贯的思路。不能一句句解,要连贯起来解读。“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能见微当然“不出户,知天下”咯!所以“反者道之动”,并不是反,而是你不能见本质所以认为是反。其实当初微弱的变化已经预示了走向。所以“治大国如烹小鲜”,“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嗯,多一句解为什么“希言自然”。因为你不懂本真你就不知道自性,不能把放纵的贪婪和欲望当作本性自然。再说,有“不言之教”,你当教化是干什么用的?因为这提问,多看了一遍道德经,顺便把这句解了。哈哈!‍‍


对老子的认识和理解
二、理解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思想深邃、抽象且富有启发性。主张“无为而治”,即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让事情自然发展,不要过度干预。同时,强调“柔弱胜刚强”,认为柔弱的事物具有更大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此外,提倡“小国寡民”的思想,认为国家应该保持小规模,以便于治理,同时人...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清静,指心性纯正恬静;今人多错误的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对万物发展不加干预,任其发展.其实,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老子的“无为”学说,一些人把它当作一个消极的思想来理解,其实这是错误的...

你是怎么理解老子的“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句话的?
老子整篇道德经都是站在大道或大道之德的角度看待一切的!其出弥远其知越少是迷世间万物道理却不悟世间万物道理的根在大道! 道生一二三及万物!其中一二三及万物的理就是世间法,是世间人迷于其中发现规律又根据规律创造新产品的行为及活动!你发现的规律再多,出的再远,创造的价值发明的再多,仍是...

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呢?
答案是不容置疑的.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 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 我的思想境界,无私无欲,利于他人.因而,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有存在 的价值,而且需要继续发扬.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
老子所说的“道 ”有以下几层意思:第一,世界的本原(本体),世界由以出发、由以产生的基础;第二,世界的本质或世界之所以然,也即世界面貌(世界的具体现实性)的决定力量,第三,世界形成、产生和发展全部历史的述说,也即对道以自身为本原、以自身为本质的自我产生、自我发展、自我表现、自我...

老子的“太上,下知有之”怎么理解?
这句话是出自『道德经』。分成四个等级。最高级的是『不知有之』。在类型的管理层带领下,大家会意识到事情有条不紊,每件事都像是顺理成章,但并不感觉到管理层的刻意经营,甚至他们的存在。在这环境工作,人们获得自由的空间,发挥所长,给自身、机构和社会带来最大的好处。次一等的是『亲而誉...

老子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怎么理解老子的“道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 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因 此,"道"...

你怎么理解老子的道
老子》第一章的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按字面理解:依此推论一:道可以说出来,言可以写下来,声可以发起来;依此推论二:说出来的道,写下来的言,发起来的声,就不是那个太初之道,太初之言,太初之声。再深入理解可以看出,老子的道论与他同时代的其他道论是不同的,他认为道是唯一...

应怎么理解老子的无知无欲
这里的“知”,指的不是智慧,而是概念性的东西。老子所说的“无知”,不是愚痴,而是减少概念性的东西,因为道家追求智慧,它不追求知识。“道可道”中的“道”,便是智慧,悟道、得道说的都是智慧,而不是概念。老子不可能搞什么愚民,因为老子的关注点不在政治层面,他的所有哲学都是教人如何修身...

如何理解老子的处世智慧
那就先要明白老子的无为,它不是真无为。老子的无为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有为,大有所为。这是理解老子哲学的基础和根本。老子讲处世,基调就是无为,不争。但是无为而无不为,不争而为争。无为,不是顺其自然,而是依照自然而然去顺势而为。不争,不是完全放弃,而是让别人以为自己不争,去让别人先去...

七星区14720718246: 如何理解“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
菜霄福善: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一个观点,意思是人要体得真道,首先要修其身,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受外界干扰.从此意义上说,获得知识的第一步是反思自身,其次才是向别人求索.没有修身的基础而向别人索取知识,所获越多,疏漏越多.所以真正有学识的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行得越远,精神信念失去越多,智识越少.《淮南子》对“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的解释为“不可使精神外泄”,是为精妙恰当的评价

七星区14720718246: 请问怎么理解这三句话呢? -
菜霄福善: 老子研究中的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即老子的道究竟是物质实体抑或是精神实体的问题.然而,若要在正理解老子,没有必要陷入这种经院式的循环辩论中,而应当深入分析“道”的真实意义.如果打破老子思想的神秘外壳,通而观之,那么老...

七星区14720718246: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不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老子的这... -
菜霄福善:[选项] A. 认为通过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更有意义 B. 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对立性 C. 主张知识的获得不需要通过思维加工 D. 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七星区14720718246: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 其知弥少.是以圣人 -
菜霄福善: A试题分析: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也就是不通过实践,就能知天下,知天道,反而是行的越远,知道的越少,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因此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答案A正确.

七星区14720718246: 《道德经》中不出户知天下;不阏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
菜霄福善: 不出门户,能够知道天下的事情;不用偷偷看着窗外,就能知道自然的规律.其实有时候走得越远,反而知道的越少. 因此,圣人不出行却知道很多事情,不用见到就可以明白真相,不用作为就可以有所成就. 认识一件事物,仅仅靠自己的眼睛、耳朵、手等感官是不够的,因为如此无法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去了 解它的“灵魂”.了解事物应该靠“自省”,去领悟 “道”,知道了天下万物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才能真切地深入到事物的灵魂中.

七星区14720718246: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老子 -
菜霄福善: D试题分析:,“不出户,知天下”,说明此题的理论观点认为书本知识是一切认识的来源,从而直接否定实践的重要性,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D符合题意,应选;A、B、C不符题意,不选,故答案选D.

七星区14720718246: 《目不见睫》都告诉我们们怎么样一个道理:用老子的一句话来概括 -
菜霄福善: 大概意思是做人要有自知之明.老子之言如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老子之言如下“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明,弗为而成.”但这句话有些牵强附会. 鄙下知道的就只有这些,如有不妥之处还望斧正.

七星区14720718246: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什么意思(老子) -
菜霄福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道德经>>中开篇的两句话.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要弄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老子的...

七星区14720718246: 道已道非常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菜霄福善: “道可道. 今天由我来讲道.那么道是什么呢.道这一个字.是表示宇宙万物尚未形成之前的真理.也表示虚空之间.一切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能源.因此人类是难以使用语言与文字去形容它.去描述它.可是.世人却偏偏喜欢以语言.或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