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存天理,灭人欲”有什么看法

作者&投稿:宋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存天理,灭人欲。是谁提出的?今天,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是朱熹说的,今天就是用来作为老师们批判封建社会的论据的。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人欲佛教讲的三毒。后世人断章取意评判宋明理学时,多言“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了人的自由等。此处“人欲”是指超出人的基本需求欲望,如私欲、淫欲、贪欲等,这些欲望是要革除的!
其实,理学认为人的基本需求欲望即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人欲”即是“天理”——此处人欲即天理。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人的欲望要有一个度!

扩展资料: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
1、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2、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3、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朱熹认为,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4、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5、他的《四书集注》被明清两代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存天理灭人欲

这个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

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天理和人欲的对立,首先见于儒经《礼记》,但是把天理赋予特别重要的意义,并且把这样的对立作为道德修养中的基本对立,则是由宋代二程,即程颢、程颐首先提出来的。

二程认为,气聚合为人,天理就形成了人的本性。由于气质之性阻碍了天理的正常发挥,以致出现了恶,这就是人欲。与人欲相对,天理是纯粹的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随顺了人欲,没有第三种情况。天理与人欲是绝对对立的,放纵人欲,就必然掩盖天理;要保存天理,就必须去掉人欲。他们要求,一个儒者,应该彻底地去掉人欲,使心中全是天理,达到圣人的水平。这就是所谓存天理、灭人欲。

从道德修养上说,天理即是至善,是人必须努力追求并用以自律的普遍道德原则,人欲则是个体为保持生命存在和延续而产生的物质生活欲求。二者之间关系,自先秦《乐记》以来,往往处于矛盾的状态。二程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的标志,就在于人保有天理。这种作为人的根本标志的天理,也就是纲常人伦,人的先天善性,人的本然之心,就是天理的表现。本性、本心为善的人之所以会走向恶,就在于其先天之善被后天的物欲所污染,人的本心错聩不明,天理也就被蒙蔽而不得彰显,只有通过去除物欲,泯灭己私的工夫,才能复明人的先天善性。

但是,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应该有个界限和标准。南宋朱熹继承了二程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同时对天理人欲的内涵作出了规定。朱熹认为,天理和人欲是相互伴随但性质不同的存在。人们喜欢游玩,喜欢音乐,喜欢财富,喜欢美女等等,虽然也是欲望,但那是天理固有的内容,也是人情所无法避免的。遵循规则,使天下人都能享有这些,那就是天理;把这些据为己有,以满足一己之私欲。吃饭的目的是保持生命和健康,为了这个目的,也可以是人欲。如果要求美味、佳肴,超出了保持生命和健康的目的,那就是人欲。而天理、人欲的界限,归根到底,乃是当时的制度是否允许。比如说,皇帝可以有许多个妻子,一般宫吏和富人也可以有数个妻子,这都不算是人欲。如果女子不安守本分,企图嫁给心爱者,这就是人欲。臣子娶数个妻子,享受锦衣美食,也不算人欲;但是如果想做皇帝,这就是人欲。朱熹说,这中间的区别是非常微妙而难以掌握的,稍有差错,就会造成严重后果。他要求学者应该认真体会。

存天理、灭人欲首先是统治阶层的道德原则。统治阶层之中,又首先是要求皇帝能够存天理而灭人欲。这是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而制定的道德规范,以便约束自己的内部的个别成员,使他们把行为限制在当时的道德规范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没看法啊

呵呵呵 就现在社会而言就是将有理的事存起来 不要强出头 也不要有什么欲望 因为 那都是那些有权势的人的 政治游戏


如何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1、“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后世人评判宋明理学时,多言“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了人的自由,也有观点认为该句意在强调反对贪欲,严格要求自己以求更高的道德修养。2、在朱熹看来,“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学的精髓之所在。需要指出的是,朱熹在“存理灭欲”理论上的作为,更多...

对“存天理,灭人欲”理解正确的是()
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理解为保存心中本具的天理,消灭人的私有欲望。仁即是天理,不仁即是人欲。义即是天理,不义即是人欲。忠即是天理,不忠即是人欲。孝即是天理,不孝即是人欲。心平气和即是天理,浮躁骄狂即是人欲。是谓存其天理,灭其人欲。由来 ...

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通俗的解释是怎样的?
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意思是: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原句出自于先秦戴圣的《礼记》中的《乐记》和《大学》。知行合一意思: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

如何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与人欲是绝对对立的,放纵人欲,就必然掩盖天理;要保存天理,就必须去掉人欲。他们要求,一个儒者,应该彻底地去掉人欲,使心中全是天理,达到圣人的水平。这就是所谓存天理、灭人欲。从道德修养上说,天理即是至善,是人必须努力追求并用以自律的普遍道德原则,人欲则是个体为保持生命存在和延续...

朱熹的思想:“存天理,灭人欲”是什么意思啊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是南宋朱熹的思想。把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天理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朱熹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在什么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

存天理,灭人欲是什么意思
“存天理,灭人欲”意思是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人欲即佛教讲的三毒。此处“人欲”是指超出人的基本需求欲望,这些欲望是要革除的。其实,理学认为人的基本需求欲望即通常所理解的“人欲”即是“天理”,此处人欲即天理。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人的欲望要有一个...

“存天理,灭人欲”“知行合一”属于程朱理学的思想,是否正确?
“存天理,灭人欲”被认为是程朱理学的代表思想。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如何理解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体现了儒家理学派怎样的世界观...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人欲即佛教讲的三毒。后世人断章取意评判宋明理学时,多言"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了人的自由等。此处"人欲"是指超出人的基本需求欲望,如私欲、淫欲、贪欲等,这些欲望是要革除的!其实,理学认为人的基本需求欲望即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人欲"即是"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究竟该如何理解?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人欲佛教讲的三毒。后世人断章取意评判宋明理学时,多言“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了人的自由等。此处“人欲”是指超出人的基本需求欲望,如私欲、淫欲、贪欲等,这些欲望是要革除的!其实,理学认为人的基本需求欲望即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人欲”即是“...

吉安市13986988494: 对于“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解? -
厍选金葡: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 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简单的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 就是去恶.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

吉安市13986988494: 如何看待天理人欲观 -
厍选金葡: 宋明理学思想体系的系统化完成者朱熹,是新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理学思想体系无疑是中国哲学史上最具有系统,最具哲学韵味的思想体系之一,他的博学,他的深刻的思想,令古今的许多学者所赞叹.但是,朱熹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

吉安市13986988494: 如何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
厍选金葡:[答案] 简单来说就是思想较为保守的老一辈们被思想较为激进的新新人类吓着了,于是努力强调礼数和伦理试图恢复秩序.宋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迅速,使“重农抑商”的中国社会受到冲击,与之相连的宗法礼教也受到挑战.同时,由于宋太...

吉安市13986988494: 如何理解程朱理学的“存天理?如何理解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
厍选金葡: 程朱理学存理灭欲的理欲观,作为道学伦理学说的核心和其哲学理论的最终归宿,对后世影响很大.程朱从道德理想主义出发,试图以存理灭欲的主张来限制当政者的私欲膨胀,引导皇帝和士大夫们一心为公,并使百姓归于善良,社会保持稳定.但他们由此提出的禁欲主义,如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而反对寡妇再嫁等等,却使他们的良好愿望落空.宋明理学在解决理欲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错误和危害,就是在从印度传来并在当时影响很大的佛教禁欲主义的刺激下,片面总结传统学术的寡欲、无欲思想而形成的运思方向上的根本性偏差.

吉安市13986988494: 如何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
厍选金葡: 这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理解为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人欲佛教讲的三毒.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

吉安市13986988494: 如何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
厍选金葡: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但这句名言并非由朱熹发明.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

吉安市13986988494: 存天理,灭人欲该怎么理解? 和马哲的人是现实中的人有何分歧 -
厍选金葡: 在朱熹的眼里. 朱熹实际上就是主张人应该节制自己的欲望,现代人一看到这句话就斥为不讲人性“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不是朱熹原创的,天理人欲的区别是,就是人欲,实际上是对这句话断章取义的误解误读,天理也,否则无底的欲望会毁了人类自身、扼杀人性之说,即人之为人的道理,但要求珍馐美味.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并非“禁欲主义”:“饮食者.”(《朱子语类》卷十三第二十二条),也就是说,欲壑难填则是“人欲”,不能任由欲望泛滥,人欲也;要求美味.人需要吃饭这就是天理,而脱离了“天理”的人性则成了“人欲”,自然需求是“天理”,朱熹认为“天理”就是最初的人性,即人之变为非人的道理

吉安市13986988494: 宋明理学家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对后世产生了什么不良影响?
厍选金葡: 朱熹最为人们熟知的思想是“灭人欲,存天理”.但这个观点,是被人们广泛批判的.后世对朱熹批评最激烈的要算是清代的学者戴震了.他把朱熹的这个理论推向了极端...

吉安市13986988494: 如何理解“存天理 灭人欲”?
厍选金葡: 他们知道,人生而有欲,如饮食男女之欲,名利之欲,出人头地之欲,等等.欲而不得则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铤而走险,无所不用其极.结果,人被欲望折苦,折磨自己,也折磨别人. 古代有各种宗教提供解脱之道,如佛教提倡禁欲,...

吉安市13986988494: “存天理,灭人欲”阐述了怎样的哲学思想?
厍选金葡: “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说法的提出习惯上被归于朱熹的名下,而实际上,类似的 提法早有渊源,《礼记•乐记》中说:“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