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通俗的解释是怎样的?

作者&投稿:茆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人文和文学有什么区别?~

人文和文学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文是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文学只是人文学科中的分类之一。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而且,其核心是指先进的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则是指先进的规范, 概念上讲,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而文学则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人文关怀”,普通人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对人的关怀。“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
比如说《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 作者:石瓒 转自: 浏览:293

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意思是: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原句出自于先秦戴圣的《礼记》中的《乐记》和《大学》。

知行合一意思: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原句出自于明朝思想家王守仁

致良知意思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原句出自于战国时期孟子的《孟子·尽心上》。

原文:

(1)《礼记·乐记》: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白话译文:

外界事物影响使人形成一定的智力去认识它,进而形成喜欢和讨厌的感觉,如果人的好恶无法完全节制,那么这样一来,不停的累加,最终会被无穷的外界物欲所淹没,以致于人的天性完全丧失了。

外界的影响是无穷无尽的,再加上人对喜欢和不喜欢的各种想法不加节制,那就是接触到外物后人被同化了,就是天理灭绝人欲横流。于是就会生犯上作恶的心思,有的做出邪恶放纵胡作非为的事情。

(2)《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白话译文: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主要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3)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王守仁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4)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白话译文: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

扩展资料:

“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思想宋明理学做人哲学的经典总结,也是符合诸子百家学说放之四海不变的真理。就是希望学者能格物穷理,正心修身,可成为一个内外兼修,才德具备杰出的人。就是修身养性,是劝导人做杰出的人高尚的人了不起的人伟大的人。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1. 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人欲佛教讲的三毒。后世人断章取意评判宋明理学时,多言“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了人的自由等。此处“人欲”是指超出人的基本需求欲望,如私欲、淫欲、贪欲等,这些欲望是要革除的!其实,理学认为人的基本需求欲望即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人欲”即是“天理”——此处人欲即天理。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人的欲望要有一个度!


  2. 格物致知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理的学科,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3. 知行合一

    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4. 致良知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通俗的解释是怎样的?
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意思是: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原句出自于先秦戴圣的《礼记》中的《乐记》和《大学》。知行合一意思: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

...高二历史,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各是什么...
所谓“存天理、去人欲”:按照朱熹的见解,宇宙万物的终极真理(天理)与人的各种欲望是矛盾的,所以人类应该遵循终极真理而灭却人心的欲望。格物致知:天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所以人类需要通过彻底探究客观事物来知晓天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心(人的意识)之外不存在事物,也不存在天理。好吧其实...

”格物致知,是参透事物的根本,致良知”,怎么理解?
后世人断章取意评判宋明理学时,多言“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了人的自由等。此处“人欲”是指超出人的基本需求欲望,如私欲、淫欲、贪欲等,这些欲望是要革除的!其实,理学认为人的基本需求欲望即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人欲”即是“天理”——此处人欲即天理。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人的欲望要有一个度!...

朱熹,王阳明是哪个哲学派别的
他们是宋代儒学代表,但二者之间有巨大区别,朱熹是理学代表,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格物致知,类似于西方的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是心学代表,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强调顿悟,类似于西方的主管唯心主义。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程朱理学家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
1、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2、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 一理,此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3、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

“存天理,灭人欲”是什么意思?
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意思是: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zzpfy 2006-12-09 · TA获得超过445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0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45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这话是朱子讲的,他的原话是:"...

存天理,灭人欲通俗一点到底是什么意思?天理指的是个啥?还有格物致知...
这里的天理指的是至善,人欲是超出生存需求之外的人的欲望。这两者是对立的,要这个就没那个,所以要灭掉思欲约束自己,追求善的。格物致知是指研究透事物本质从而得到知识和道理 ...总结别人说的,对不对我也不知道

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 阳明心学的精髓有哪些
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 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谓的天理就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是一系列严格的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这种天理下,所有人都被压得死死的,也就越来越扭 曲越腐朽。王阳明曾经也追求这个天理追求格物致知,但是他后来产生了不同意见,觉得这个天理不妥,真正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所...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学的核心,这里的"人欲"指的是过度或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而非正常的需求。他并不是完全否定欲望,而是反对沉溺于其中,主张要有"道心"来引导,使之不致堕入邪恶。实现这一理念的方法包括:首先,明确区分天理与人欲;其次,通过修养复归人的本心,即"明明德";最后,...

宋明理学,到底是怎样一步一步弱化了儒家的尚武精神的?
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又强调“格物致知”。其根本意义是要规范人的行为,让人们探索道义。而儒家的尚武精神要求人们有适当的欲望,积极进取。宋明理学恰恰要求人们减少欲望。没有了欲望,尚武精神就没有了支撑,所以一步步被弱化。

融水苗族自治县17638704830: 历史必修3知识要点和复习重点 -
夷研复方:[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总复习重点知识点归纳(1、2、5、6单元)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列举先秦时期的儒... C、 主张“格物致知”. 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A “存天理,灭人欲” B、深化“格物致知” C、编著《四书章句集...

融水苗族自治县17638704830: 存天理灭人欲什么意思
夷研复方: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 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简单的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 就是去恶.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

融水苗族自治县17638704830: 程朱理学主要内容是什么? -
夷研复方:[答案] 程朱理学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和南宋理学家朱熹思想的合称. 二程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

融水苗族自治县17638704830: 王阳明思想主张 -
夷研复方:[答案] 主要是唯心主义! 思想主张 心外无理: 王守仁秉承陆九渊的学说,使陆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因此他们被称为“陆王学派”.陆九渊从“心即理”说出发,认为格物的下手处,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并不满意陆九渊的解释,他说:陆象山之学,“...

融水苗族自治县17638704830: 求 致良知 与 知行合一 简单解释 -
夷研复方: “致良知”就是说将良知推广到万事万物,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有推广的意思.大意就是良知人人生来皆有,在平常,人们应该将其推广,扩充到万事万物之上. “知行合一”就是说要将学到的知识和实践想结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要将认识与实践相结合.

融水苗族自治县17638704830: 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夷研复方:[答案] 程朱理学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和南宋理学家朱熹思想的合称.\x0d二程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

融水苗族自治县17638704830: 如何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
夷研复方: 这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理解为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人欲佛教讲的三毒.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

融水苗族自治县17638704830: 王阳明所说的格物致知与知行合一,中心思想是一样吗? -
夷研复方: 格物致知与知行合一的中心思想有一些不同.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

融水苗族自治县17638704830: 朱熹与王守仁关于格物,理的观点 -
夷研复方: 王守仁在青年时代立志做圣贤,一直在研究朱熹的'天理,人欲'和'万事有理',需要人去'格',但是自从他被贬到地方当小官,三天三夜'格'竹子,这就是'守仁格竹',他忽然明白,天理及人欲.朱熹说的话,他终于悟出来了,于是开创了哲学.王守仁的心学,知行合一.求采纳

融水苗族自治县17638704830: “存天理、灭人欲”何解? -
夷研复方: 这个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 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天理和人欲的对立,首先见于儒经《礼记》,但是把天理赋予特别重要的意义,并且把这样的对立作为道德修养中的基本对立,则是由宋代二程,即程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