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25章原文及译文解读

作者&投稿:娄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道德经第25章原文及译文解读如下: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有一种物质,混然而成,先于天地而生。它处在寂静、清澈的状态之中。它独立存在着,不依赖于任何其他力量而改变。它循环往复地运动不息,可以说它就是生天生地的母亲。本人不知晓它的名字,就给它起个字叫“道”,勉强给它起个名就叫“大”。

它极其博大,无边无际,就消逝在茫茫太空了。它消逝的地方,极远极远。由极其远大的地方,就又返回来了。所以,道,天,地,王也。国中有这四大,而王只是其中的一个。人依存于地,地依存于天,天依存于道,道依存于自然。

道德经启示:

1、宇宙中万事万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源于大道,统一于大道。大道是宇宙的本原、本元。这是老子《道德经》的一个根本观点。

2、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一,道是一种混沌状态的物质,在天地之前就产生了。二,它没有名字,老子给它起的名字明“大道”。

3、大道周而复始地运作,大道独立存在。任何其他力量也改变不了。所以,才会生天生地生万物。动不息。正因为它不停地在运动之中。

4、任何一个有组织的地方,都存在着四样的东西,这就是道、天、地和人中。在这里,老子所说的王,不单是指国王,也是指得道的高人。

5、讲述了人与天地大道的关系。人依存于地,地依存于天,天依存于大道,大道只依存于自然规律。这里连用了四个“法"字,当效法、依赖讲。在世界哲学中,只有老子把人与天地并提,也只有中国哲学是讲天人合一-观点的。




道德经第25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25章原文如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译文如下:有一个东西混...

道德经原文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轻...

道德经1到81章原文及译文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

道德经原文 多闻数穷 多言数穷
若无老子在第四十章和第五十二章的重复强调,或许可以认为是王安石凭空想象。老子在第四十章复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五十二章续云:“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自“有”始,“有”为天下之“母”。由此可以确认王安石断句才是正确的。其实,《道德经》是论述古人对自然起源与形成...

《道德经》德经·第五十五章原文及译文
德经·第五十五章 作者:李耳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译文及注释 译文 道德涵养浑厚的人,...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如下:道德经·第一章【作者】老子【朝代】春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

老子曰: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
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善为士者》原文: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

道德经帛书版原文
《道德经》帛书版原文如下: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

做人做事的文言文
做人做事的文言文最著名的就是 老子的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被人奉为为人处世的经典论述。原文如下: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

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

宣化县17076491666: 《道德经》中第二十五章有一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蒸知重组:[答案] 人要按照地的法则做人行事、地要按照天的法则为地、天要按照道的法则为天、而道遵循的是自然而然的运作法则、道法自然是为了令人平和冷静、令人尊重万物自化的法则

宣化县17076491666: 有关道家中老子的《道德经》的问题《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 )亦大.域中有四大,而( )居其一焉.(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
蒸知重组:[答案] 前两空帛书为“王”,更早的楚简本亦为“王”,王字应是原貌 可参考《帛书老子再疏义》尹振环先生很详细的写了《改“王大”为“人大”,硬伤不轻!》 《老子》是写给君王看的所以应是“王”字. 最后一空是人字.

宣化县17076491666: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如何解读,给我们什么启示?
蒸知重组: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译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那些深得道之精髓,将“德”深含于内的圣贤哲人,可以用刚出生的婴儿来做类比.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毒虫不...

宣化县17076491666: “道”在道德经第25章中是怎样定义的 -
蒸知重组:[答案]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即:它生于天地之前,由混沌中生出万物.它无音无形,十分独特却又无处不在,它可以被称为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就给它起了个名字...

宣化县17076491666: 道德经第十五章诠释 -
蒸知重组: 第十五课 五 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物,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一、 五行、五位伴五色. 1、五色,令人目盲.五色祥光,红、橙、黄、绿、青、蓝、...

宣化县17076491666: 道法自然怎么解析 -
蒸知重组: 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 “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 “自然而然” 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道法自然”...

宣化县17076491666: 远曰反出自第多少?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出自第多少
蒸知重组: 出自道德经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