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剧的剧种简史

作者&投稿:杭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姚剧的特点~

姚剧属吴语系滩簧类地方剧种,用余姚方言演唱。其前身为余姚滩簧,简称姚滩,又曾被称为鹦哥戏。姚剧起源于十八世纪上叶,形成于十八世纪中叶,脱胎于当地雀冬冬、白话佬等民间说唱艺术和车子灯、旱船、采茶篮等民间歌舞,始行于余姚和慈溪市中西部及上虞市曹娥江以东地区,至今已有250余年发展历史。
姚剧以其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剧目特色与艺术特点,长期以来为浙东地区广大农村观众所喜闻乐见,广为传唱。余姚姚剧团自成立以来,创作了《半夜鸡叫》、 《搭壁拆壁》、 《焦裕禄》、 《强盗与尼姑》、《沙场泪》、 《传孙楼》、 《龙铁头出山》、 《鸡公山风情》、 《女儿大了,桃花开了》、 《兰花女》、 《母亲》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多次获全国级大奖。
邑人学者姚业鑫先生在《名邑余姚》一书中介绍:姚滩由民间歌舞和说唱逐渐发展成民间小戏,俗称“灯班”,或称“灯戏”。“灯戏”多在元宵灯节时上演,后来发展到其他节日活动。清时出现了职业性灯班,如乾隆时的“才华班”,规模较大,角色齐全。1830年前后,职业性灯班 姚剧
开始向外发展,又有了“串客”、“花鼓”、“鹦哥”等名称。“鹦哥班”以其大段对白和清唱,巧嘴伶俐而著称。   徐珂《清稗类钞》中曾提到“余姚灯班”艺人陈桐香到达苏州、无锡等地演出。清道光年间,新界朱仙桥(现划慈溪)人陈纪成,曾组织滩簧班子,在姚北一带聚演。清光绪初年,艺人马楠木等进入上海、与苏滩、沪滩等滩簧剧种互相影响,吸收消化外来剧种的部分剧目与乐曲,“鹦哥班”终于成熟,形成其独特的乡土风味,被称为“余姚滩簧”。
姚滩的唱腔淳朴优美,节奏明快,富有乡土气息,由基本调和小调两部分构成。基本调常用的是“平四”和“紧板”。曲体为“起、平、落”形式,平腔只用清板演唱,男女同调异腔,转换自然,女调的“平四”下韵,常衬有“嗳嗳唷”的衬音,清亮委婉,富有特色。“平四”一般用于叙述性唱词,较抒情,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紧板”多用于剧情紧张、气氛热烈的场面。另一类是小调,共有40余首,或为江南民歌,或为明清俚曲,常用的有《夜夜游》、《小扳艄》、《紫竹调》、《对花十送》、《五更调》等,音色醇厚,节奏轻快,雅俗共赏,并富有乡土气息。

姚剧是余姚的地方戏,也是浙江省区域文化的一朵烂漫山花。姚剧原称“余姚滩潢”。是越地的民间歌舞和说唱活动形式,内容丰富多彩,“余姚滩簧”在江浙沪享有盛名,最有特色尤其是在原姚北地区,就是姚滩的发源地,大多数民众都很喜欢它。
  邑人学者姚业鑫先生在《名邑余姚》一书中介绍:姚滩由民间歌舞和说唱逐渐发展成民间小戏,俗称“灯班”,或称“灯戏”。“灯戏”多在元宵灯节时上演,后来发展到其他节日活动。清时出现了职业性灯班,如乾隆时的“才华班”,规模较大,角色齐全。1830年前后,职业性灯班 姚剧开始向外发展,又有了“串客”、“花鼓”、“鹦哥”等名称。“鹦哥班”以其大段对白和清唱,巧嘴伶俐而著称。
  徐珂《清稗类钞》中曾提到“余姚灯班”艺人陈桐香到达苏州、无锡等地演出。清道光年间,新界朱仙桥(现划慈溪)人陈纪成,曾组织滩簧班子,在姚北一带聚演。清光绪初年,艺人马楠木等进入上海、与苏滩、沪滩等滩簧剧种互相影响,吸收消化外来剧种的部分剧目与乐曲,“鹦哥班”终于成熟,形成其独特的乡土风味,被称为“余姚滩簧”。

邑人学者姚业鑫先生在《名邑余姚》一书中介绍:姚滩由民间歌舞和说唱逐渐发展成民间小戏,俗称“灯班”,或称“灯戏”。“灯戏”多在元宵灯节时上演,后来发展到其他节日活动。清时出现了职业性灯班,如乾隆时的“才华班”,规模较大,角色齐全。1830年前后,职业性灯班开始向外发展,又有了“串客”、“花鼓”、“鹦哥”等名称。“鹦哥班”以其大段对白和清唱,巧嘴伶俐而著称。
徐珂《清稗类钞》中曾提到“余姚灯班”艺人陈桐香到达苏州、无锡等地演出。清道光年间,新界朱仙桥(现划慈溪)人陈纪成,曾组织滩簧班子,在姚北一带聚演。清光绪初年,艺人马楠木等进入上海、与苏滩、沪滩等滩簧剧种互相影响,吸收消化外来剧种的部分剧目与乐曲,“鹦哥班”终于成熟,形成其独特的乡土风味,被称为“余姚滩簧”。
姚滩艺人多数是农民与手工业者,如漆匠、簟匠、泥水匠、棕棚匠等,闲季组班。姚滩道具也十分简单,一块手帕,一把扇子便可粉墨登场。正因为其十分简便,人数又少,所以很适合在农村演出。但是,由于当时对这一剧种的偏见和滩簧班在演出过程中常夹杂一些不很文明的念白,滩簧班是不准在祠堂内或神庙内演出的,只能在野外倒置几只稻桶,上面铺些木板作为演出场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部分艺人对姚滩的内容和演出形式进行了改革,如排演现代剧目,实行男女合演等等。并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于1954年成立了姚剧团。余姚和慈溪西北地区,上虞东部一带,广大农村中的业余姚剧团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五六十年代,业余姚剧团曾有150多个,足见这一地方剧种生命力之强和群众基础之深。
姚剧团的《王阳明》剧组还远赴日本进行演出。




侗戏的剧种简史
在湖南、贵州、广西三省的毗连地区,居住着我国的少数民族——侗族。当地活跃着一种深受侗族人民喜爱的少数民族戏剧形式——侗戏。侗戏,侗族的戏曲剧种。最早形成于贵州的黎平.榕江、从江一带,后流传到广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等侗族聚居地区。侗剧是在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嘎锦”(叙事歌)和“嘎琵琶”(...

吕剧是那个地方戏
1900年前后,吕剧被搬上舞台;1917年以后,吕剧班社进入济南、大连等城市演出;1951年,第一个吕剧专业院团济南市鲁声琴剧团(济南市吕剧院)成立;1953年,第一个省级院团山东省吕剧团(山东省吕剧院)成立。剧种简史:吕剧自形成以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纵观吕剧艺术的整个历史演变过程,大体上是循“...

怀梆的剧种简史
2000年,沁阳市政府成立了朱载堉艺术学校;2004、2005年,市怀梆剧团荣获“河南省民族民间艺术稀有剧种会演”六项金奖;现代怀梆剧《王东明》入选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2007年,出版了《怀梆剧团五十年》一书,编排了大型怀梆现代剧《好媳妇》,已申报省、市“五个一工程”奖。2005-2008年,焦作市文化局、沁阳市人民...

四平调的剧种简史
四平调是在砀山花鼓的基础上吸收评剧、曲剧、京剧、豫剧发展而成,流行于皖、苏北部、豫南、豫东及鲁西、鲁南一带,迄今约有六十余年的历史,有砀山花鼓戏带头人“邹家班”和一些同行逐渐演变而成。它和黄梅戏、豫剧、曲剧、山东大鼓等戏曲是当地比较欢迎的戏曲之一。四平调由于源于砀山,至今,砀山城乡的...

二股弦的剧种简史
二股弦是一个古老的剧种,形成于宋朝,有500多年的历史。二股弦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演变来的,风格鲜明,唱腔独特,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国内其他地方没有见过。2006年夏天河南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题组在调查怀梆的时候发现了这个剧种。全国戏曲普查时漏掉了这个剧种,所以现有正式出版的资料里查不到二股弦。经...

彩调的剧种简史
彩调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剧目内容十分贴近群众生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55年,统一定名为“彩调剧”。彩调原称调子。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之一。它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

大弦戏的剧种简史
解放后该团归平原省管辖,更名为新新剧社,1953年平原省撤销,复归濮阳县所辖,又更名为濮阳县大弦戏剧团。文革中大弦戏剧团曾被一度砍掉,后经多方努力,1973年国务院文化组、河南省委宣传部专门下文保留了这一稀有剧种。濮阳大弦戏源于唐代宫廷音乐。在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一书中提到的诸多唐宋大曲...

淮调的剧种简史
淮调也写作“怀调”,又称“漳河老调”,是在豫北流行甚广、影响甚大的剧种。流行地域涉及彰德府、卫辉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人们称之为“五府淮调”。淮调产生于明清之际,清代中期,已在豫北、冀南广泛流行,各府衙和军队的戏班多是演唱淮调的,当时已有许多知名戏班,如彰德府的头皂班、...

邕剧的剧种简史
清朝末期,邕剧已在桂中、桂南地区流传开来,甚至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也受到极大的欢迎。清朝末期,大部分的邕剧戏班是由成名艺人建立起来的,如当时红极一时的四大本地班———全新凤、合新凤、寿新凤、乐尧天,皆为此类。所以其时戏班多为“家族班”,剧目的的传承大多靠师父一字一词、一招一式传授...

傩戏的剧种简史
傩,古书解为驱鬼逐疫。傩舞是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一种舞蹈,傩戏是在傩舞的基础之上发展形成的一种戏剧形式。傩祭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代时被称为“傩”。 从中国古代商周时起,就把祭祀神灵作为重要的活动。古老的图腾崇拜和鬼神信仰,是民众渴望驱逐...

铁岭市19835918698: 姚剧的特点 -
雷叔轻朗: 姚剧属吴语系滩簧类地方剧种,用余姚方言演唱.其前身为余姚滩簧,简称姚滩,又曾被称为鹦哥戏.姚剧起源于十八世纪上叶,形成于十八世纪中叶,脱胎于当地雀冬冬、白话佬等民间说唱艺术和车子灯、旱船、采茶篮等民间歌舞,始行于余...

铁岭市19835918698: 姚剧俗称什么余姚姚剧又名什么?
雷叔轻朗: 姚剧 【姚剧】起源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主要流行于余姚、慈溪、上虞、绍兴一带.由当地的农民、手工业者闲季组班演出,有"灯班"、"灯戏"、 "串客"、"花鼓"、"鹦哥班"等称呼.光绪年间(1875~1908),部分艺人赴沪演出,受苏南等地剧种的影响,定名为"余姚滩簧",其主要特点是表演朴实、粗犷、自然,动作来自生活,节奏轻快有力,对白用生活语言,杂以插科打诨.1953年,部分艺人组成"余姚滩簧小组",1956年发展为剧团,正式定名为"姚剧".?

铁岭市19835918698: 姚剧是哪里的地方戏 -
雷叔轻朗: 1、这是主要分布在浙江的戏剧,尤其是慈溪还有余姚; 2、详解如下: 姚剧原名"余姚滩簧",主要流行于浙江余姚、慈溪、上虞的一种汉族地方戏曲剧种.1950年后定名为姚剧.姚剧是在当地汉族民间歌舞曲艺"马灯"、"旱船"、"采茶篮"、"崔冬冬"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余姚一带,姚剧又被称作"灯戏"、"灯班". 2008年,姚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铁岭市19835918698: 有谁了解宁波的民间艺术,越具体越好 -
雷叔轻朗: 甬剧:甬剧早期称“串客”,是宁波地区乡间农夫用方言演唱的一种民间艺术,相传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清中叶出现职业串客班,演出样式逐渐从“清唱”等向器乐伴奏的戏曲过渡.早期演唱剧目以《卖草囤》、《庵堂认母》等折子戏和...

铁岭市19835918698: 中国戏曲的种类 产地和代表作有哪些? -
雷叔轻朗: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庐剧、徽剧、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柳子戏...

铁岭市19835918698: 甬剧的由来 特点 优秀曲目 -
雷叔轻朗: 甬剧,早期曾名“串客”,宁波滩簧.它是源于浙江宁波地区、流行于浙江东部和上海市的戏曲剧种,与浙江的姚剧、湖剧一样,同属滩簧腔系. 该剧的起源有二说,一是认为系由宁波地区田头山歌、马灯调融合盲人“唱新闻”发展而来,另...

铁岭市19835918698: 浙江省的地方戏剧是 -
雷叔轻朗: 浙江的戏剧艺术底蕴丰厚,渊远流长,既是中国古老南戏的诞生地,又是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的故乡.目前,全省拥有越剧、婺剧、绍剧、昆剧、京剧、甬剧、姚剧、瓯剧、新昌调腔、睦剧、宁海平调、杭剧、话剧等剧种

铁岭市19835918698: 慈溪人的慈溪方言弹汪是什么戏曲 -
雷叔轻朗: 姚剧.姚剧原称“余姚滩簧”,如此看来,姚剧应该是余姚的地方戏而不是慈溪的地方戏.目前也确实如此,因为专业的姚剧团在余姚而不在慈溪,姚剧的非物质遗产的申报也是由余姚市实施而不是慈溪市.但是,由于解放后慈溪和余姚的行政区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姚剧的发源地,姚北地区,现在划归慈溪市,就是现在的慈溪市坎墩镇.就是在解放前,姚剧在原慈溪境内也是非常流行的.

铁岭市19835918698: 浙江有几种地方戏 -
雷叔轻朗: 浙江的地方戏剧有号称全国第二大剧种的越剧.还有绍剧.杭剧.婺剧.涌剧.姚剧.瓯剧.睦剧.另外还有新昌调腔.宁海平调等.

铁岭市19835918698: 除了藏戏以外,我国的剧种还有那些 -
雷叔轻朗: 大平调、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评剧、评书、评弹、曲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庐剧、采茶戏、滑稽越剧、山东梆子、湖北大鼓、大鼓书、绍剧、绍兴莲花落、绍兴鹦歌戏、歌仔戏、淮剧、扬剧、越调、老调、沪剧、楚剧、锡剧、琴书、扬琴戏、柳琴戏、泗州戏、皮影戏、二人转、二夹弦、丝弦、吕剧、茂腔、花鼓戏、秦腔、柳腔、哈哈腔、婺剧、潮剧、姚剧、推剧、汉剧、闽剧、粤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