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戏的剧种简史

作者&投稿:闵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侗戏的剧目~

侗族广为流传的琵琶歌、民间故事和汉族故事,都是改编侗戏的素材。汉族戏曲剧目,也经常被改编和移植成侗戏。根据侗族民间传说故事改编的剧目有:《珠朗娘美》、《刘美》、《金俊与娘瑞》等;根据汉族故事改编的剧目有:《陈世美》、《梁祝姻缘》等;历史故事剧有:《吴勉王》、《李万当》等;移植汉族戏曲的剧目有;《生死牌》、《十五贯》、《白毛女》等;创作的现代剧目有:《团圆》、《二十天》、《一个南瓜》、《杨娃》、《好外孙》等。这些剧目故事情节与其它剧种的剧本大致相同,但基本的结构与格式却按侗戏的特点编写。侗戏剧本词句生动,韵律严格,讲究尾韵、腰韵、连环韵,一出戏,也就是一首叙事长诗。与其它剧种比较,侗戏在这方面别具一格。代表剧目: 它是侗族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它说的是侗族穷后生丁郎砍柴回家,从牧童手中救了一条金丝鲤鱼,原来被救的金丝鲤鱼是东海龙王的女儿,她为报答丁郎救命之恩与丁郎结为夫妻。这时丁郎的表妹素梅挑唆丁郎与龙女关系,说娶龙女三年还没有后代是违背古理的报应。姑妈家的姑娘,本应嫁给舅家崽。丁郎听后变心,终于娶素梅做小,至此龙女受欺挨打,艰辛创立的家业也被丁郎、素梅霸占了。后来龙王得信,派虾兵蟹将接龙女回宫。素梅因抢龙女包袱被虾兵蟹将吓得掉进滚滚大江。丁郎吓得瘫倒在地,眼睁睁看着人去财散。侗戏 传说百年以前,在峰峦起伏的黔东南古州(今榕江)的三宝镇上,有一对青年男女,男的叫珠郎,女的叫娘美,两人在“行歌坐月”中产生爱情,破铜钱定下终身,但娘美的母亲遵循侗族姑舅表婚的婚俗,已将娘美许配给舅家的儿子,所以他俩只得逃婚到从江的“八百贯洞”(八百户人家的贯洞)的贯洞寨落脚,娘美被当地一个叫银宜的财主看中,逼婚不成,买通封建款老公万,设计在款会上(“款”是古老侗族农村中一种社会组织,“款”有大、小,小款由三五个至一二十个村寨组成,若干小款合为一大款,根据款约处理款内有关生产、婚姻、债务以及偷盗等事,以维护公共秩序。大款带有军事联盟的性质。)杀害了珠郎,反诬珠郎是外面派来的奸细,并哄骗娘美说珠郎是让下河人杀的。后来娘美知道真相,在江箭坡辨骨处引诱银宜为珠郎埋骨,说谁能帮她把珠郎尸体埋了,就嫁给谁。在银宜提着锄头挖坑时,娘美趁机将银宜杀死,替珠郎报了仇。

侗族的村寨都建有鼓楼,戏班的组织是以鼓楼为单位,一个鼓楼有一个戏班,属业余性质。最初一个戏班一般为十几个人,有戏师傅、歌师傅、演员和伴奏人员,无女演员。戏班除在本寨演出外,也到外面去“走寨”演出。
演出时间,主要集中在春节、二月二、三月三、秋后或本寨的会期。活动方式有“尾夜”和“多夜”两种。尾夜是村寨之间进行联欢,旨在联络双方感情。演出时间一般从上午开始,直到吃夜饭、散戏之后,戏班的小伙子们便与姑娘们去“行歌坐月”。多夜是以文艺活动为主的联欢形式,戏班不代表村寨,不必由头人带队。
侗戏的演出,有一定的仪式。第一天开演正戏之前,要供神请师,由“掌簿”主持。台口中间摆上酒、菜、纸钱等供品,由掌簿焚香请神,然后鸣放铁炮。每个剧目开演之前,先由一演员朗诵一段开场白。
正戏结束后,全体演员唱歌致谢。整个演出结束后,要跳加官,被提到名字的人,都要把红包扔到台上以作赏钱,他们大多是寨里的头面人物和富裕人,除此之外,戏班不再收钱。
侗戏多在戏台上演出,很少在平地上演出。戏台通常是用木板搭盖,一般无顶盖,观众可三面围观。侗戏舞台一般长、宽约为丈余,不用布景,仅挂一块底幕和两块花色门帘。台上除了几张桌、台之外,没有其他道具。
在剧本结构与表现手法方面,侗戏有着鲜明的特点。侗戏一般分场不分幕,剧中时空转换频繁,都依靠演员上下场来体现,场次分得细,一出戏通常有几十场。剧本一般是以剧中主要人物的名字来命名,如《珠朗娘美》、《刘美》等。
在改编汉族故事的时候,剧名也做这样的处理。如汉族戏曲《二度梅》,侗戏便改成《陈杏元》,《白兔记》则叫《刘志远》。侗戏剧中人物很多,剧本篇幅长,每出整本戏,几天才能演完。
侗戏的剧本一般以二人对唱为主,道白很少。这是因为侗戏剧本多由侗族琵琶歌改编,而琵琶歌本身就具有故事长、人物多、情节不连贯的特点。因此侗戏中有明显的说唱艺术的痕迹。
在装扮上,通常只穿侗族生活服装,整齐、鲜艳。脸谱以黑、白二色为基础,小丑除在鼻子上画一个青蛙以外,两颊上还要各写一个“丰”字,以示吉祥。
侗戏角色虽有生、巳之分,但并未形成定型的行当,一般是根据剧中人物的需要来分配演员。只有小丑有些独特的表演,动作滑稽可笑,以说白为主,蹦蹦跳跳,称为“跳丑角”、演员念白很少,以唱为主。
唱腔一般是上下句结构,中间都有过门。演员每唱完一句,都要在过门中与另一个演员互走一字,交换位置。遇有三人以上在场时,也只有对唱的两人在过门中互走一字,其余的人原地不动。
侗戏的丑角有比较特殊的表演程式,侗戏中的丑角,多扮演各种诙谐或狡猾的人物,在剧中的主要任务是插科打诨、活跃气氛,没有本行的当家戏,表演上比较自由、比较夸张。
由于侗戏是在侗族民歌琵琶歌、叙事歌、大歌和山歌和基础上,吸收汉族戏曲剧种音乐逐渐发展而成的。所以根据唱腔的结构和形式,可分为“戏腔”、“歌腔”两大类。
戏腔,以平调为主,平调侗语称为“嘎艳”或“嘎淹”,汉语为胡琴歌。“平调”是上下句结构,多用于叙事,是侗戏的基本唱腔。另外还有闹台调和哀调。
闹台调是演出之前由乐器组开始敲锣打鼓进行闹台,目的是告诉乡里人,戏马上就要开演了,吸引人们快速进入戏场,锣鼓之后,胡琴拉起一种曲调,相当于京剧的前奏曲。其调子悠扬,亢奋,激情和富有一种叫人遐想的情愫。
哀调也就是哭腔,是由侗歌中的“哼歌”、“格以琴”等演变而来的,节奏自由,旋律哀怨,适于表现悲情。哭调是演员在台上演出叙事时的清唱,哭调没有乐器伴奏,完全是一种叙事的诉说,但它是清唱的诉说,有板有眼很打动人。
歌腔则是由侗族民歌演变而成的唱腔。侗族民歌非常丰富多彩,有琵琶歌、山歌、牛腿琴歌、笛子歌等。这些民歌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侗戏的唱腔音乐之中。在实际运用中,根据剧情的发展需要,也有将“戏腔”、“歌腔”综合运用的。
侗戏的戏腔和歌腔都是用大嗓演唱,词句的长短,侗语的音韵变化,影响着腔句长短和旋律的变化。侗戏的唱腔,多用侗语演唱,有的地方也用汉语的地方方言演唱。
由于受贵州花灯、桂北彩调的影响,侗戏的唱词十分讲究音韵,其尾韵统一,腰韵严谨。每段唱词不仅要求尾韵统一,而且严格规定要压腰韵、连环韵。侗族人平时说话很讲音韵,侗话中的音又比汉话多。音多押韵比较容易,韵多则音乐性强,加上有趣的比喻,剧本显得流畅、生动活泼。这便形成了侗戏唱词音韵结构的特点。
侗戏的乐队包括管弦乐和打击乐两个部分。管弦乐器包括二胡、牛腿琴、侗琵琶、月琴、低胡和扬琴、竹笛、芦笙。打击乐器则有小鼓、小锣、小钹等,但一般不用于唱腔,只用于开台和人物的上、下场。传统侗戏的伴奏乐器一般为二胡、铃、锣和鼓。后来,侗戏中增加了牛腿琴、琵琶、低胡、扬琴等。
侗戏流传的剧目较多,来源也比较广。侗族广为流传的琵琶歌、民间故事和汉族故事,都是改编侗戏的素材。汉族戏曲剧目,也经常被改编和移植成侗戏。根据侗族民间传说故事改编的剧目有《丁郎龙女》、《珠朗娘美》等。
《丁郎龙女》是侗族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它说的是侗族穷后生丁郎砍柴回家,从牧童手中救了一条金丝鲤鱼,原来被救的金丝鲤鱼是东海龙王的女儿,她为报答丁郎救命之恩与丁郎结为夫妻。
三年来男耕女织,生活越来越好。这时丁郎的表妹素梅挑唆丁郎与龙女关系,说娶龙女三年还没有后代是违背古理的报应。姑妈家的姑娘,本应嫁给舅家崽。
丁郎听后变心,终于娶素梅做小,至此龙女受欺挨打,艰辛创立的家业也被丁郎、素梅霸占了。后来龙王得信,派虾兵蟹将接龙女回宫。素梅因抢龙女包袱被虾兵蟹将吓得掉进滚滚大江。丁郎吓得瘫倒在地,眼睁睁看着人去财散。
《珠郎娘美》传说百年以前,在峰峦起伏的黔东南古州的三宝镇上,有一对青年男女,男的叫珠郎,女的叫娘美,两人在“行歌坐月”中产生爱情,破铜钱定下终身,但娘美的母亲遵循侗族姑舅表婚的婚俗,已将娘美许配给舅家的儿子,所以他俩只得逃婚到从江的“八百贯洞”的贯洞寨落脚。
娘美被当地一个叫银宜的财主看中,逼婚不成,买通封建款老公万,设计在款会上杀害了珠郎,反诬珠郎是外面派来的奸细,并哄骗娘美说珠郎是让下河人杀的。后来娘美知道真相,在江箭坡辨骨处引诱银宜为珠郎埋骨,说谁能帮她把珠郎尸体埋了,就嫁给谁。在银宜提着锄头挖坑时,娘美趁机将银宜杀死,替珠郎报了仇。
侗戏中根据汉族故事改编的剧目有《陈世美》、《梁祝姻缘》等。历史故事剧有《吴勉王》、《李万当》等;移植汉族戏曲的剧目有。生死牌》、《十五贯》、《白毛女》等;创作的现代剧目有《团圆》、《二十天》、《一个南瓜》、《杨娃》、《好外孙》等。
这些剧目故事情节与其他剧种的剧本大致相同,但基本的结构与格式却按侗戏的特点编写。侗戏剧本词句生动,韵律严格,讲究尾韵、腰韵、连环韵,一出戏,也就是一首叙事长诗。与其他剧种比较,侗戏在这方面别具一格。

在湖南、贵州、广西三省的毗连地区,居住着我国的少数民族——侗族。当地活跃着一种深受侗族人民喜爱的少数民族戏剧形式——侗戏。侗戏,侗族的戏曲剧种。最早形成于贵州的黎平.榕江、从江一带,后流传到广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等侗族聚居地区。侗剧是在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嘎锦”(叙事歌)和“嘎琵琶”(琵琶歌)基础上,接受汉族的戏曲影响而形成。“嘎锦”,演员自弹自唱,夹用说白来叙述故事,内容多半为侗族的传说故事。“嘎琵琶”,分短歌和长歌。短歌为抒情民歌,长歌为叙述故事的说唱。侗戏大致在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形成。侗戏的剧目,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描写汉族生活的剧目,大多从汉族戏曲中进行移植;一是描写侗族生活的剧目。后者如《吴勉》,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明初侗族民族英雄吴勉率领人民起义抗粮抗税,不幸被俘,不屈而死。《秦娘美》,写珠郎与娘美相爱,地主银宜欲霸占娘美,谋杀珠郎,娘美设计刺杀银宜,为爱人报了仇。《门龙》,描写门龙离家十八年未归,其母逼其妻改嫁,其妻不从,直等门龙归家,夫妻团聚。此外,还有《雪妹》、《乃桃补桃》、《金汉》、《莽子》等。清嘉庆、道光年间,由侗族民间说唱形式“嘎锦”(侗语,即叙事歌)和“摆古”结合而成。1870年左右,自贵州沿都柳江传入广西。最初仅有两人坐唱,后发展为走唱。道光年间,黎平县腊洞寨侗族秀才吴文彩和吴文彬等根据汉族唱本编成《梅良玉》、《凤姣李旦》等侗剧脚本。之后,民间业余戏师又先后创作了许多本民族题材的剧目,如《门龙》、《三郎五妹》、《珠郎娘美》等。很多侗寨都有业余侗戏班,代代相传。侗戏早期的表演颇有特色,角色到台前唱完一句后,在过门中绕∞字形回到台中靠后方端坐的“掌本”戏师面前,听取提示的唱词,然后再到台前演唱。丑角在台上比较活跃,有独特的程式,不论从左右方向出场,都只能向里跳跃,叫做“跳丑角”。1949年后,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珠郎娘美》、《山伯英台》、《美道》、《芒遂》、《刘知远》等,编演的现代戏有《侗家儿女》、《民族团结的花》等。其中《珠郎娘美》已摄制成影片。
侗戏的主要曲调有平板和哀腔等。平板或称普通调,用于叙事性唱词,前有引子、起板;哀腔,或称哭调、泪调。此外,在有些剧目中,花旦或丑还常采用侗歌、汉族民间曲调等。主奏乐器为二胡,还有牛腿琴、琵琶、月琴、低胡、扬琴等。打击乐器有鼓、锣、钹、小镲,但只在开台、催台及角色上下场时用以伴奏。 侗戏大约产生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由黎平县腊洞村侗族歌师吴文彩始创,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吴文彩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根据汉族说唱本《二度梅》编制出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之后,侗戏不断吸取桂剧、彩调、祁阳戏、贵州花灯戏等其他戏曲剧种的营养,逐渐提高和完善,最终演变成表演有说有唱、曲调丰富、别具风格的独立剧种。




黄梅戏的发展简史
2. 第一个阶段从清朝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黄梅采茶调等民间音乐与戏曲演出相结合,形成了黄梅戏的早期形态。3. 从小戏到本戏,黄梅戏经历了“串戏”这一过渡形式,丰富了情节和角色类型,为本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4. 第二个阶段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黄梅戏开始职业化,并受到其他剧种的影响,在内容...

介绍你所知道的莫一据种(最好是你的家乡戏)的历史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
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

黄梅戏的发展简史
从清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俗称“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其中,不少是取材于黄梅的真人真事,如《告经承》《告坝费》《大辞店》...

武安平调落子的剧种简史
武安平调起源于清代中叶,由河南怀调演变而来,并受到了越调的影响。它在1911年之后在武安地区变得相当流行。拥有超过200个传统剧目,这些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并以生戏为主,如《两狼山》、《董家岭》、《三进帐》等。同时,也有一些基于民间故事和神话的剧目,如《盘坡》、《天仙配》等。平调的主要...

荆州花鼓戏的发展简史
1. 荆州花鼓戏起源于沔阳小调,其唱腔主要分为高腔和低韵两大类。到了元代,被当地梨园弟子命名为沔阳花鼓戏。这一剧种在明初定型,由沔阳民歌和沔阳话结合发展而成。明末清初,荆州花鼓戏已具雏形,清末民初已具规模,精湛于清末。2. 荆州花鼓戏的演出活动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清道光年间。它经历了...

宜黄戏的剧种简史
宜黄又称“戏乡”,早在明代中叶,就成为江西地方戏曲中心。明末清初,“宜黄腔”由在南方流传的甘肃“西秦腔二犯”演变而成。初期为笛子伴奏的“平板吹腔”和有三种板式的“唢呐二犯”。清乾隆初年“宜黄腔”废唢呐、改由胡琴为主奏乐器,并将“吹腔”、“二犯”两种曲调统一,“二犯”分作四种扳...

柳子戏的剧种简史
明清时期柳子戏是山东古老剧种之一。早在明万历年间,就有沈德符(1578-1642年)在《野获编·时尚小令》中记载:元人小令,行于赵燕,后流传各地。自宣德、正统至成化、弘治年间,中原流行[琐南枝]、[傍妆台]、[山坡羊],之后又有[耍孩儿]、[驻云飞]、[醉太平]诸曲流行。嘉靖、隆庆间,兴起[闹...

侗戏的剧种简史
在湖南、贵州、广西三省的毗连地区,居住着我国的少数民族——侗族。当地活跃着一种深受侗族人民喜爱的少数民族戏剧形式——侗戏。侗戏,侗族的戏曲剧种。最早形成于贵州的黎平.榕江、从江一带,后流传到广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等侗族聚居地区。侗剧是在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嘎锦”(叙事歌)和“嘎琵琶”(...

发源于河南开封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豫剧简史 “豫剧”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剧种,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是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豫剧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2006年,国家文化部门统计的国有专业豫剧团体数量为167个,是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

汉剧的剧种简史
汉剧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旧名楚调、汉调。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原以秦腔经襄阳南下演变出来的西皮为主要腔调,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俗称路子。对湘剧、川剧、赣剧、桂剧、滇剧等剧种的形成发展都有影响。清嘉庆、道光年间,汉调流传到北京,加入徽调班社演唱,...

梅河口市18696627228: 贵州侗戏中有什么经典戏曲 -
绽昌曲匹: 侗戏流传的剧目较多,来源也比较广.侗族广为流传的琵琶歌、民间故事和汉族故事,都是改编侗戏的素材.汉族戏曲剧目,也经常被改编和移植成侗戏.根据侗族民间传说故事改编的剧目有:《珠朗娘美》、《刘美》、《金俊与娘瑞》等;...

梅河口市18696627228: 皇泰主杨侗的侗该怎么读 -
绽昌曲匹: 侗的读音是dòng.一、侗的释义 [ dòng ] 侗族.[ tǒng ]1、一样,没有差异.2、共,在一起(从事).3、和,跟.4、姓.[ tóng ] 幼稚;无知.二、汉字字源 会意字.从人(亻),从同,同亦声,表示男孩长得高大外表似成年人.本义是大貌...

梅河口市18696627228: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剧种分别有哪些? -
绽昌曲匹: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发展较成熟的剧种有20多个,如傩堂戏、藏戏、壮剧、侗戏、傣剧、佤族清戏、彝剧、苗剧、毛南戏、维吾尔剧、蒙古剧、土戏、吹吹腔等.一些剧种与祭祀或其他宗教性仪式相关联,另一些剧种则主要表现世俗性人物事件,以满足民间审美观赏.

梅河口市18696627228: 侗戏的现状 -
绽昌曲匹: .在侗族地区,多数村寨都有群众自己组织的业余侗戏班.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传媒的发展,侗戏不再在民众的娱乐生活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侗族没有文字,过去戏师们全凭记忆把整出甚至数出戏记于脑中,再传授给演员;还有的则利用汉字记音,借用汉文字把传统的侗戏记录下来.这种方式的脆弱性影响到侗戏的顺利传承,有必要设法加以解决.

梅河口市18696627228: 侗族的'侗'这个字读dong还是tong -
绽昌曲匹: 侗族的'侗'读作:dòng,但是侗是多音字. 侗拼音:dòng、 tóng、 tǒng 释义: dòng 1、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侗族.侗剧. 2、〔侗胴〕形状. 3、诚实的样子. tóng:幼稚,无知. tǒng:同“统...

梅河口市18696627228: 中国的戏剧种类有哪些 -
绽昌曲匹: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庐剧、徽剧、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柳子戏...

梅河口市18696627228: 戏曲的剧种有多少种
绽昌曲匹: 近半个世纪以来,流布最广泛,观众群最多的有五个剧种,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1,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

梅河口市18696627228: 中国的戏曲分为几种? -
绽昌曲匹: 全国现有戏曲360多种: 二黄、二人台、上党二黄、上党梆子、山西梆子、山东梆子、川剧、三角戏、义乌腔、弋阳腔、广东汉剧、云南壮剧、云南花灯戏、丹剧、木偶剧、巴陵戏、五音戏、文南词、中路梆子、内蒙大秧歌、凤台小戏、永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