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记载哀公问孔子儒者的德行是怎么样的

作者&投稿:赫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语》中鲁哀公问孔子学生有若,荒年收成不好,国库又不足,怎么办~

这段内容记载在《论语.颜渊》中,哀公问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合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鲁哀公问有若荒年该怎么办,有若回答减免税收,征收百姓收成的十分之一。鲁哀公却说征收十分之二都不够,何况只征收十分之一。有若回答更明确,如果百姓富足了,您的收入怎么会不足?如果百姓收入不足,您的收入又怎么可能足?
但是,本人认为,这段内容很可能是后人附会上去的,至少不是原著原文。因为“百姓”一词最早产生于秦汉时期,《论语》诞生的年代应当还没有出现这个词,即使当时有这么一件事,这段记载也是后人加工的。

儒服是指儒家传统上周朝到明朝的儒者服装深衣,戴章甫之冠。鲁国是儒家的发祥地,其国多儒士。全鲁国人都穿儒服。但孔子则对否认儒服的存在。墨子以为儒者知行之不在服。汉初儒生仍通服儒服,叔孙通第一次见刘邦就以儒服为礼。与儒服相对的是短衣剑服。

儒服在汉文化圈影响十分广泛,近千年以来日本、朝鲜、越南的儒者均以儒服为礼服。
鲁哀公问孔子说:“夫子的衣服,是儒服吗?”
孔子回答说:“我年少时在鲁国居住,因此习惯穿这种‘逢掖’之衣,成年以后,曾经在我祖先的国家——宋国居住,按照传统,成年人要戴这种‘章甫’之冠,我听说‘君子学问广博、穿戴随俗’,我不知道什么是‘儒服’.”

哀公说:“我冒昧地问一下儒者的行为规范?
孔子回答说:“如果仓促地加以概括,则无法全面描述,如果逐条讲述,则需要很长时间.”
哀公宴请孔子,孔子陪坐.孔子说:“儒者确实有些珍馐美味等待他人来享用,但儒者有自己的原则:不通过日以继夜的学习和思考,就不敢回答他人的询问;没有做到忠诚和信实,就不会接受他人的举荐;没有努力践行过自己的原则,就不敢接受聘任.这就是儒者获取社会地位的原则.”

“儒者衣冠适中,动作谨慎.推辞重大的利益,如同傲慢一样,仪态威严;推辞小利,则举止夸张,如同内心有愧.招徕他很难,但让他离去很容易.他举止谦卑,不张扬自己的才能.这就是儒者的容貌.”

《哀公问》是《礼记》第二十七篇,因该篇首句是“哀公问于孔子曰”,故得此名。该篇所记是鲁哀公问孔子关于政、礼之事,以哀公问、孔子答的形式记录。现详细考论孔子与《哀公问》成篇关系的基础上,阐发该篇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  
一、孔子与《哀公问》成篇考证
  
学者普遍认为,《哀公问》是孔子的著作,能反映孔子的思想。具体考证如下:
  
其一,将该篇与《大戴礼记》《荀子》《孔子家语》《礼记》《论语》等相关文献进行一一比照,完全可以确定,哀公问政于孔子确有其事。鲁哀公与孔子问答之事,见于《大戴礼记》《荀子·哀公》《孔子家语》《礼记·中庸》《儒行》等文献。
任铭善说: 今案孔子三见哀公,答问之辞,有《三朝记》七篇,今存于《大戴记》。而《大戴记》又有《哀公问五义》,亦见于《荀子》之书,而今《家语·五仪解》同之。又见于《中庸》者有“哀公问政”一章,而《家语·哀公问政》同之。[1](P62)
  
《哀公问》全文与《大戴礼记·哀公问于孔子》基本相同,又分别见于《孔子家语·问礼》《大昏解》。将《哀公问》与《哀公问于孔子》进行比较,仅个别文字有差异,其他内容基本相同。如《哀公问》“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其中“神”,《哀公问于孔子》作“神明”;“好实无厌”作“好色无厌”。这些在文义上并无太大差别,可见,两者源于同一祖本。
  
《孔子三朝记》共七篇,其中《千乘》《四代》《虞戴德》《诰志》《少闲》五篇都涉及哀公与孔子的问答。
  
《哀公问五义》记鲁哀公问孔子,何谓庸人、士、君子、贤人、大圣?文句与《荀子·哀公》第一、二节基本相同,因此,可以互相印证。
  
《哀公问》自“哀公问于孔子曰”至“今之君子莫为礼也”,又见《孔子家语·问礼》;自“孔子侍坐于哀公”至篇末,与《孔子家语·大昏解》基本相同,只是个别词句有异。
  
《礼记·中庸》“哀公问政”一章,记录了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儒行》则以鲁哀公问孔子的形式,论述儒者的德行。
  
此外,据《论语·为政》载:“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最后,《史记·孔子世家》也有哀公问政于孔子的记载,曰:“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3](P1935)
  综上,《礼记》《大戴礼记》《荀子》《孔子家语》《论语》《史记·孔子世家》等文献的记载,说明鲁哀公与孔子问答之事,是真实的。
  
其二,鲁哀公与孔子相见于鲁哀公十一年至十六年(前484—前479年)之间。鲁哀公在位时间是前494—前466年。《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清江永考定孔子去鲁之年是鲁定公十三年(前479年),故返鲁在哀公十一年(前484年)[4](P24),则鲁哀公与孔子相见只能在鲁哀公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所以,《哀公问》当是在此数年之间,鲁哀公问礼、政于孔子之时,由当时鲁国的史官或孔子弟子所记录。
  
其三,《哀公问》虽由他人所记,却是孔子之言,能反映孔子的思想。先秦诸子之书,不必如后世作文,皆本人手著[5](P119-120)。《哀公问》出于史官或他人所记,但记的是孔子之语,主要反映孔子的思想。
  
因此,笔者认为,《哀公问》是孔子的著作,被整理成目前看到的样子,大概是在春秋末期至战国前期[6]。我们可以通过该篇来理解和把握孔子的政治思想。
  
二、《哀公问》篇反映的孔子政治思想
  
在礼崩乐坏,社会失序的严峻现实下,孔子纳仁于礼,创立儒学的终极目的是以道德理想来转化现实,使天下复归“有道”。在孔子看来,德化现实政治、转化现实政权是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孔子这种以道德理想来转化现实政权的立场,主要体现为其“人道政为大”的社会治理思想和“礼治”主义的基本政治构想。
  
孔子认为,人道秩序的稳定和社会关系的和谐主要取决于政治因素。当鲁哀公问及孔子“人道谁为大?”时,他提出了该思想。
  孔子侍坐于哀公。哀公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固臣敢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8](P655)
  以“人道政为大”的社会治理思想为前提,孔子把德化政治、以道德理想转化现实政权(礼治)作为实现“天下有道”的根本路径。按照孔子的设想,社会和谐关键在于政治稳定,而政治稳定,关键在“有礼”,“民之所由生,礼为大”。依“礼”,可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可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由此就可以实现人道秩序的和谐。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什么意思
释义: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子思的《中庸》。原文节选: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过言详细解释
错误的言论在古籍中有详尽的阐述。《礼记·哀公问》提到:“君子即使有过失的言辞,民众也会从中汲取教诲,君子即使有过度的行为,民众仍会视其为榜样。”郑玄对此注释:“君主的言论即使超越常理,民众仍会赞誉其言辞;君主的行为即使有过,人民仍会将其视为法则。”汉代杨修在回复临淄侯的信件中也...

《礼记.祭义》诗解8悌义
正义曰:知“朝位立於庭”者,案《燕礼》大射,君与卿大夫皆立,卿大夫立於庭,君立于阼阶上。是也。云“鲁哀公问於孔子,命席”者,《儒行》文。云“不俟朝,君揖之即退”者,案《燕礼》:大射,卿、大夫立于庭,北面。君降自阼阶,南乡,尔卿。卿西面,尔大夫。大夫皆少进,皆北面。尔,谓揖也。於时老臣...

德的文言文
《史记·信陵君列传》:“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 ③<;名>;德政;功德。《肴之战》:“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④<;名>;福。《礼记·哀公问》:“君之及皮言也,百姓之德也。” 【德化】道德教化,道德影响。 2. 有关道德的古文、名句有哪些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

文言文的子
——《说文》。按,象儿在襁褓中足倂也。 子,子息。——《广韵》居然生子。 ——《诗·大雅·生民》子也者,亲之后也。——《礼记·哀公问》子者,父之合也。 ——《春秋繁露基义》子者,父之阴也。——《汉书·杜钦传》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 ——《荀子》3. 又如:子衣(小儿...

《礼记》礼记·中庸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

愀然的引证解释愀然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愀然的引证解释是:⒈容色改变貌。引《礼记·哀公问》:“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郑玄注:“愀然,变动貌也。”《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於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逡巡避席。”李善注引郭璞曰:“愀然,变色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文言文翻译贤
II xiàn ㄒ〡ㄢˋ〔《集韵》形甸切,去霰,匣。〕 车毂一端的大孔。 《周礼‧考工记‧轮人》:“五分其毂之长,去一以为贤。” 郑玄注引郑司农曰:“贤,大穿也。” 清戴震《释车》:“大釭谓之贤。”。 2. 识才用贤 文言文 翻译 【原文】哀公问于孔子曰:“人何若而可取也?孔子对曰:“夫弓矢...

子文言文的意思
按,象儿在襁褓中足倂也。 子,子息。——《广韵》 居然生子。 ——《诗·大雅·生民》 子也者,亲之后也。——《礼记·哀公问》 子者,父之合也。 ——《春秋繁露基义》 子者,父之阴也。——《汉书·杜钦传》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 ——《荀子》 又如:子衣(小儿的胎衣) ...

无如详细解释
在汉语中,“无如”常常与“何”结合,表达一种无可奈何或无法应对的情况。例如,《礼记·哀公问》中提到,“寡人闻此言,无如后罪何”,意味着面对之后的罪行,感到无计可施。同样,刘长卿的诗中写道,“万事依然在,无如岁有何”,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在描述困境时,“无如”也表示无法立即...

肃州区18892838939: 《礼记·儒行篇》其中句子的意思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欤?”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 -
爱新觉罗平珂丹:[答案] 1 鲁哀公问孔子说:“夫子的衣服,是儒服吗?” 孔子回答说:“我年少时在鲁国居住,因此习惯穿这种'逢掖'之衣,成年以后,曾经在我祖先的国家——宋国居住,按照传统,成年人要戴这种'章甫'之冠,我听说'君子学问广博、穿戴随俗'...

肃州区18892838939: 《礼记·儒行篇》其中句子的意思 -
爱新觉罗平珂丹: 1 鲁哀公问孔子说:“夫子的衣服,是儒服吗?” 孔子回答说:“我年少时在鲁国居住,因此习惯穿这种'逢掖'之衣,成年以后,曾经在我祖先的国家——宋国居住,按照传统,成年人要戴这种'章甫'之冠,我听说'君子学问广博、穿戴随...

肃州区18892838939: 求翻译,礼记哀公问,孔子侍坐于哀公…… -
爱新觉罗平珂丹: 【译文】 孔子陪鲁哀公坐着说话,哀公问道:“请问治理民众的措施中,什么最重要?” 孔子的神色变得严肃起来,回答道:“您能谈到这个问题,真是百姓的幸运了,所以为臣敢不加推辞地回答这个问题.在治理民众的措施中,政事最重要...

肃州区18892838939: 患难与共什么意思? -
爱新觉罗平珂丹: 患难与共:形容朋友之间共同担当灾祸.出自:《礼记·儒行》.1、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指彼此关系密切,利害一致.“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礼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1回:“何玉凤、张金...

肃州区18892838939: 谁有孔子的资料,告诉我! -
爱新觉罗平珂丹: 孔子身世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

肃州区18892838939: 笃行致远惟实励新出处? -
爱新觉罗平珂丹: 笃行致远惟实励新出处是从西汉戴圣所著的《礼记·儒行》. 意思是树立远大目标,不辜负大好年华.笃行致远的意思注重实践,知行合一,言行表里如一,善行而终才能到达成功的目标.形容一个人不停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以注重实践的方式最后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作品介绍 《儒行》,是《礼记》中的第四十一篇.《儒行》通过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从各个方面描述了一个真正儒者的行为是什么样子的.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的意思是君子儒者应博览群书,知识的积累是无止境的,有了学问还要切实付诸行动,不能懈怠!

肃州区18892838939: 我们老师让我们查孔子的资料,谢谢 -
爱新觉罗平珂丹: 孔子的资料已解决 悬赏分:0 | 提问者:爱迪莲 | 解决时间:2007-9-11 19:56 我急需,快点帮帮忙吧!最好快点哦!最佳答案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

肃州区18892838939: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各得其所.” - 上学吧继续教育考试
爱新觉罗平珂丹:[答案] 爱戴自己的人民、尊敬自己的人民,这是为官执政的基本原则 出自《礼记·哀公问》 原文为: 孔子侍坐于哀公.哀公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固臣敢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 公曰:“敢问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