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和知有区别

作者&投稿:自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中“智”和“知”有什么区别?~


一、 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   ⑤忘路之远近。(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⑥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⑦菊之爱,陱后鲜有闻。(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2、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刘禹锡《陋室铭》)译:我认为菊花是花是的隐士。   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礼记)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 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例如:   ①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   4、 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例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   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 “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   5、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例如:   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作代词用:   1、 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   ①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之:代指桃花源人。   ②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戚背叛反对他。之:代指道的君主。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所以战胜了他们。之:代指齐国军队。   ④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译:杀死了狼。之:代指狼。   ⑤箬篷覆之。(魏学伊《核舟记》)译:用箬篷叶做成的船篷覆盖在上面。之:代指船舱。   ⑥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魏学伊《核舟记》)译:关上窗户。之:它,代指窗户。   2、 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例如:   ① 渔为甚异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为非常惊异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的情景。   ②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听说了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事。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译:还不能挖掉魁父这样的小山。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   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译: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  译:到蜀州上任。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译: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形不同义有别:
之 zhī
〈动〉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知 zhī
〈动〉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 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知,识也。——《玉篇》
1. 晓得,明了:~道。~名(著名)。~觉(有感觉而知道)。良~。~人善任。温故~新。~难而进。~情达理。
2. 使知道:通~。~照。
3. 学识,学问:~识,求~。无~。
4. 主管:~县(旧时的县长)。~府。~州。~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
5. 彼此了解:相~。~音。~近。
6. 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老朋友)。


文言文中“智”和“知”有什么区别?
文言文中“智”和“知”的区别为:用法不同、写法不同。一、用法不同 1、智:(1)作名词:智慧。(2)作动词:有才智。(3)作名词:聪明。(4)作名词:智谋。(5)作名词:神智;理智。2、知:(1)作动词:知道;了解。(2)作动词:认识;识别。(3)作名词:知觉;感觉。(4)作动...

之和知有区别
形不同义有别:之 zhī 〈动〉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

知和识有什么区别
意思不同。知的古字形从口从矢,表示人说出的话在于准,引申为知道、了解,其本义为动词,如《说文》:“知,词也”,识是形声字,从言,古人认为心主“识”,所以“识”从言;本义为识别、认识。

知与懂的区别
知与懂是有区别的,可这区别狗却不知。不是他不知,而是不懂。对我这旁人来讲,唯有猫懂,但他的懂却不是属后天能力。知是懂的必要元素,但这并非说知了便懂了,或懂了便知了。我可举一例子明说:假使狗、猫、鼠、虎、象、猴同聚一堂。虎为首,象为军师,猴为平民之长,其余便是平民。...

知与识有何区别?
“知识”的“知”,字从矢从口,矢亦声。“矢”指“射箭”,“口”指“说话”。“矢”与“口”联合起来表示“说话像射箭,说对话像箭中靶心”。本义:说的很准(一语中的)。 “不知”或“未知”就是指话没有说准,就好像射箭没有击中靶心。箭有没有射准,可以由报靶员证实;话有没有说...

知道了和知道的区别
知道了,通常表示不情愿,知道,表示认同或者接受。当然,知道了,也要看语境,比如不耐烦的拉长音:知~道~了,这就是及其反感的态度,或者低沉声音的说:知道了。。等等,这就是有愧式的认错态度

县令与知县到底有什么区别?
第四、县令在隋唐是分六个等级的,而知县在明清时期却只分两个等级。隋唐县令是分京县令、畿县令、上县令、中县令、中下县令、下县令等六个等级的,而明清时期知县却只是分京县令和其他县令。 总得说县令、知县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县令的地位显然是要高于知县的,同时县令大多时候是掌兵的,而...

信息和知识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1、信息和知识的区别:信息 是对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特征的反映,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知识就是反映各种事物的信息进入人们大脑,对神经细胞产生作用后留下的痕迹。知识是由信息形成的。2、信息和知识的联系:在管理过程中,同一数据,每个人的解释可能不同,其对决策的影响可能不同。结果,决策...

之和知有几个意思
回答:之有几个意思: 表示“的”,如上帝之手 表示“其中的”,如最好学生之一 表示“在”,如。。。之后 之也可以作为代词,如戒之慎之 知的几个意思: 1.知道 2.知识 3.察觉

金蝉和知了猴有什么区别呢?
主要区别是,性质不同、形态特征不同、生活习性不同,具体如下:一、性质不同 1、知了猴 知了猴一般指金蝉,蝉一生经过卵、若虫、成虫 3 各阶段,知了猴属于知了的若虫或者叫幼虫阶段,又称节老龟、罗锅、爬衩黑蚱蝉、知了龟、爬叉等。2、知了 知了一般指蝉,是蝉的成虫。二、形态特征不同 1、...

象山县14745488431: 知之为知之中两个“知”分别是什么意思 -
望伯蛇胆: 知之为知之中两个“知”分别是知道的意思.出自《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一个“知”是“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第六个知通智,意为聪明.其余的都是“知道的意思”. 翻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不能装作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希望能帮到你!

象山县14745488431: 解释京剧尖字、团字 -
望伯蛇胆: 京剧尖团音浅说 京剧分尖团,是一个汉语音韵的问题. 首先,京剧为什么要分尖团.其次,如何分辨尖团. 京剧所以分尖团,是因为尖团音各有其不同来源.用唐宋时代三十字母或三十六字母的说法,古汉语本有两类不同的声母,一是齿音中...

象山县14745488431: 如何判断“之”在古文中的用法 -
望伯蛇胆: !“之”字在古汉语里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不同的语境里“之”有不同的用法. 作实词的“之”有两种情况:一作动词;二作代词. “之”字作动词,意为“到……去”、“往”、“到”、“至”.如:“之死矢靡它.”(《诗经?风?...

象山县14745488431: 初一课文文言文中之的不同用法 -
望伯蛇胆: 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人皆吊之.——《塞翁失马》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指示代词,这 例: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3.活用为第一人...

象山县14745488431: 好自为之 好自为知 区别有区别么?这两个词sougoupinyin都有的~ -
望伯蛇胆:[答案] 我很认真查了在线成语字典 没有好自为知 只有好自为之. 我也长知识了~嘿嘿~

象山县14745488431: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之也”和“知不知为之 不知而以为知 为之病”分别是什么意思,意思相同吗? -
望伯蛇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注释】知:此句有五个“知”字,前四个都是“知道”的意思,最后一个同“智”,聪明.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态度. 知不知①,尚矣②;不知知③,...

象山县14745488431: 如何判断“之”在古文中的用法比如“之” -
望伯蛇胆: 一、“之”作代词用 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

象山县14745488431: 是知也有什么不同的理?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什么不同
望伯蛇胆: 我觉得 知之作不知,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这才是当今社会处世之道

象山县14745488431: 《论语.为政》中有句: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诲女知之乎”有多种不同的解释.1、诲女知之乎!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 -
望伯蛇胆:[答案] 前三种. 这句话有上下文,你可以理解一下 另外几种的句意中的所含意义都有些骄傲和自高的意味,不符合论语的主旨以及孔子的思想作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