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论证

作者&投稿:褚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齐桓晋文之事逐字逐句翻译
《孟子答梁惠王》此短文为《孟子-梁惠王上》中部分章句,《孟子》成书与我国战国时期,是孟子及他的弟子记录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的儒家经典。文章论证:本文意在宣扬王道,却不直言王道,而以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发端。这个开头既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产生了顿挫之感,又使文章形成驳辩的...

齐桓晋文之事章有什麼修辞和用了什麼论证?(第18~21段)
论证时类比论证吧。两个事物有相似点,再推出第三个相似点。

孟子如何运用破立相结合的方法确立观点?
这篇文章形式上是一篇记叙文,实际上是一篇政论文。它没有采用一般政论文逻辑论证方法,而是通过人物对话阐明论旨。由于通过问答形式表现论说过程,有一定的情节和戏剧性,人物性格与神情也跃然纸上,因而本篇比一般政论文更富有文学性。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善于论辩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善于...

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说理特点简单概括
孟子在论说的主动权钓把握上和千回百转、迂回前进、游刃有余的说理过程上,更为人称道。他一步一步牵着齐宣王的鼻子走到自己的“仁政”之路上来,其中弃“齐桓晋文之事”,谈“保民而王”之术,避实就虚,弃异求同的话题选择;用“以羊易牛”的小事,发掘对方长处,给予对方信心,缩短双方距离...

齐桓晋文之事中心论点是哪句
也就是说,一个明智的君主应该制定出能够保障百姓生计的政策,使他们在丰收年份能够吃饱饭,而在灾荒年份也能够免于死亡。个人观点 从《齐桓晋文之事》中可以看出,孟子非常重视百姓的利益和民生问题。他认为,一个君主如果想要称霸天下,就必须先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他们的支持和信任。只有这样,...

文言文的说理思路
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总述 2.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采用了怎样的说理方法 孟子在论说的主动权钓把握上和千回百转、迂回前进、游刃有余的说理过程上,更为人称道。 他一...

简要分析《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
简要分析《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本文记载了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以推行王道为中心,全文依次论述了实行王道和仁政的依椐是“仁术”;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说明实行仁政的途径是推己及人;不实行仁政而行霸道的危险性;详尽阐明...

《齐桓晋文之事》注解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 事:指两人称霸诸侯的业绩。 可得闻乎?” 可得:助动词性结构,同义并列关系。相当于“可以”“可能”。○劈头就问齐桓、晋文之事,旨在图霸而且心切。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仲尼:孔子的字。徒:门徒,学生。道:称道。桓文:齐桓公晋文公的省称。孟子曾受业于子思...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怎样一步步说服?
分以下四步:孟子首先巧妙地回避齐宣王所问的“齐桓,晋文之事”,并借机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接着说明齐宣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然后揭示出齐宣王之所大欲,并指出其愿望不可能实现。最后归结到“保民而王”的主张,并阐述实现这一主张的具体措施。孟子围绕“保民而王”这一思想,...

齐桓王晋文之事哪里是反面论述霸道
1、齐桓王和晋文公虽然强调了以德治国的理念,但他们也利用强大的实力和军事力量来打击其他弱小的国家,扩张领土,表现出一定的霸道倾向。2、齐桓王和晋文公都通过赏罚明确权力,集中了国家的权力,缩小了贵族的权力,从而可以说他们实行了一种专制政治。3、齐桓王和晋文公的政治措施虽然可以带来短期内的...

兆空13766719889问: 在《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中,运用了什么事例来说明什么道理 -
菏泽市洛赛回答:[答案] 事例: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讲儒家的“仁术”,以羊易牛并非吝啬于牛比羊更值钱,只是见到了牛的惨状而心痛,所以要下人换上一只未见过的羊.道理:从政者应放弃霸道,施行王道,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只有仁政才是治国之道...

兆空13766719889问: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是怎样用比喻来说理的? -
菏泽市洛赛回答: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

兆空13766719889问: 孟子擅长以事作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在齐桓晋文之事章文中运用什么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
菏泽市洛赛回答:[答案] 1、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讲儒家的“仁术”,以羊易牛并非吝啬于牛比羊更值钱,只是见到了牛的惨状而心痛,所以要下人换上一只(未见过的)羊. 用这则事例其实是为了拉近自己与王的心理距离,为下文说服王做铺垫. 2、不能与不为之别 是...

兆空13766719889问: 齐桓晋文之事章中举了什么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关于 挟泰山 的那一段 -
菏泽市洛赛回答: “以羊易牛”,然后以缘木求鱼和邹与楚战. 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兆空13766719889问: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采用了怎样的说理方法 -
菏泽市洛赛回答:[答案] 比喻 本文是孟子向齐宣王宣扬自己的王道理论,是其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开始,齐宣王 向他打听齐桓、晋文之事,实际上就是想得到“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巧妙地把“霸道”的话题引到“王道”上来,鲜明地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观...

兆空13766719889问: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人政的内容 -
菏泽市洛赛回答: 《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说服齐宣王施行保民的仁政的言论.说明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这是全篇的章旨. 孟子的保民和...

兆空13766719889问: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为什么说“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
菏泽市洛赛回答: 你问的这句话是《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里面的一句,字面意思是:如果按照您的所为,去实现您的抱负,尽力尽力去做了,以后必然会有灾祸. 之所以孟子这样说,是因为齐宣王一心想实现独霸中原的梦想.但是,齐宣王的所思所为很难成功,因为他对内没有施行仁政,不具备称霸的实力,也得不到人民广泛地支持,只靠战争不会取得真正的胜利. 满意请采纳.

兆空13766719889问: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引出“以羊易牛”的例子有何辩论意义 -
菏泽市洛赛回答:[答案] 以羊易牛”主要说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

兆空13766719889问: 以<齐恒晋文之事章>为例,说明孟子的"长于譬喻" -
菏泽市洛赛回答: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兆空13766719889问: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阐述的政治观点是什么?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 -
菏泽市洛赛回答:[答案] 答案: 解析: 阐述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政治观点,表现了“民贵君轻”、“得民心斯得天下”的民本思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