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分析《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

作者&投稿:势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简要分析《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本文记载了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以推行王道为中心,全文依次论述了实行王道和仁政的依椐是“仁术”;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说明实行仁政的途径是推己及人;不实行仁政而行霸道的危险性;详尽阐明仁政的内容,提出富民与教民的具体方案。在整个对话中,孟子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主动权,采用多秤论辩技巧,十分具有说服力。孟子善辩还表现在善用譬喻和长于推理方面。用“ 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比喻“王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用“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比喻“不能”与“不为”的区别;用“缘木求鱼”比喻以武力手段称霸的荒谬。推理则是由小及大,由此及彼,如以羊易牛推出实行仁政的柢据,从邹人与楚人战推出齐宣王实行霸道必败,从由牛及人的恻隐之心提出推恩是实行仁政的途径,也颇有说腋力。
【答案解析】 参见教材P65。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对照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和翻译如下: 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

《齐桓晋文之事》注解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 事:指两人称霸诸侯的业绩。 可得闻乎?” 可得:助动词性结构,同义并列关系。相当于“可以”“可能”。○劈头就问齐桓、晋文之事,旨在图霸而且心切。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仲尼:孔子的字。徒:门徒,学生。道:称道。桓文:齐桓公晋文公的省称。孟子曾受业于子思...

齐桓晋文之事有代表性的妙喻,说明他们在设喻,语言以及叙事策论有什么...
《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代表性妙喻及其特点如下:设喻特点:孟子在文章中采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将抽象的道理通过具体、生动的事物表达出来。这些比喻不仅富有启发性,而且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易于读者理解。例如,孟子以“矢”为喻,指出齐宣王不应该被齐桓公的威势所吓倒,而是应该自己亲政,把国家管理...

结合《齐桓晋文之事》,分析孟子的论辩艺术
难怪宣王要说出“《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的衷心悦服的话了。宣王认识上的曲折性,反映在本文上,形成了层次的曲折性。等到齐宣王发出“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问题后,孟子似乎就可以大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行仁政的一番话了...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和谁的对话
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孟子引出“以羊易牛”的例子有何辩论意义?简述...
正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都是要告诫齐王施仁政 ...

齐桓晋文之事中心论点是哪句
背景介绍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在战国时期所写的一篇重要文章,旨在阐述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当时,各个诸侯国之间互相争霸,而齐国和晋国是其中最强大的两个国家。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当时有名的霸主,他们的争霸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深入分析 孟子在文章中主要论述了齐桓公的争霸策略。他认为,齐...

求教《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一段原文
这时的齐宣王踌躇满志,怀有以战称霸、君临天下之愿景。当孟子来到齐国,他就要孟子支持和帮助他追求霸业,而孟子则利用这一机会,比较完整地阐述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431346463了行仁政而王天下的道理。清人曾国藩评价《齐桓晋文之事》是“辨王霸之方,明治道之要”。全文1313字,可分为三个...

《齐桓晋文之事》这篇文章的翻译及讲解?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 【翻译】: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在《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中,运用了什么事例来说明什么道理
事例: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讲儒家的“仁术”,以羊易牛并非吝啬于牛比羊更值钱,只是见到了牛的惨状而心痛,所以要下人换上一只未见过的羊。 道理:从政者应放弃霸道,施行王道,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只有仁政才是治国之道。 作用:用这则事例其实是为了拉近自己与王的心理距离,为...

渭滨区15149944514: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阐述的政治观点是什么?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 -
邓谢清脑:[答案] 答案: 解析: 阐述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政治观点,表现了“民贵君轻”、“得民心斯得天下”的民本思想.

渭滨区15149944514: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引出“以羊易牛”的例子有何辩论意义 -
邓谢清脑:[答案] 以羊易牛”主要说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

渭滨区15149944514: 试以《齐桓晋文之事》说明孟子论辩文字的特点 -
邓谢清脑: 一、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政治上诸侯纷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各诸侯国国君都野心勃勃,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他们崇尚的是“霸道”.而孟子宣扬的是王道仁政学说...

渭滨区15149944514: 《齐桓晋文之事》谈话中孟子提出怎样的主张 -
邓谢清脑:[答案] 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

渭滨区15149944514: 孟子在 齐桓晋文之事 一文中是怎样用比喻来说理的? -
邓谢清脑: 本文是孟子向齐宣王宣扬自己的王道理论,是其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开始,齐宣王 向他打听齐桓、晋文之事,实际上就是想得到“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巧妙地把“霸道”的话题引到“王道”上来,鲜明地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

渭滨区15149944514: 齐桓晋文之事中那些事例说明了孟子擅长以事作喻? -
邓谢清脑: 1、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讲儒家的“仁术”,以羊易牛并非吝啬于牛比羊更值钱,只是见到了牛的惨状而心痛,所以要下人换上一只(未见过的)羊. 用这则事例其实是为了拉近自己与王的心理距离,为下文说服王做铺垫. 2、不能与不为之别 是为了说明王的“不推恩”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3、发政施仁是为王道也 达到最终推行自己儒家思想的目的了

渭滨区15149944514: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是怎样用比喻来说理的? -
邓谢清脑: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

渭滨区15149944514: 结合《齐桓晋文之事章》谈谈《孟子》的散文特征 -
邓谢清脑: 《孟子》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语言说理.《齐桓晋文之事章》以羊易牛的事实,这个事例,即证实了齐宣王具有“不忍”之心以便投合进而导引其心理,使游说能够按自己设计的路线进行下去,也十分明白 浅显的说明了人爱保民 人人可为的道理. 比喻的运用体现在为了说明“不能”与“不为”,以“挟泰山以超北海” “为长者折枝”为喻.

渭滨区15149944514: 《齐恒晋文之事反映了孟子》什么散文特色
邓谢清脑: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能极好的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来谈话.因此本文在写作上比较曲折委婉,层层深入,而且说理既逻辑严密,又注意形象生动.论述问题时迂回曲折,层层深入,跌宕起伏.多用取譬设喻,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而且单句和排比句交错使用,既有引经据典之句,更多明白浅显之语,使全文笔势灵活,文词富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