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以羊易牛评价

作者&投稿:国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君子远庖厨的历史典故
所谓“君子远庖厨”,不过说的是一种不忍杀生的心理状态罢了。也就是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心理,因为他亲眼看到了牛即将被杀的样子而没有亲眼看到羊即将被杀的样子。“眼不见为净”,所以君子远离宰杀的厨房。出处:《孟子·梁惠王》典故: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事情,您...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孟子引出“以羊易牛”的例子有何辩论意义?简述...
说明牛羊都是一样的 没有贵贱之分 “制民之产”其实就是要施仁政 正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

以羊易牛,平添烦扰什么意思?
宣王随口又说:「对啊!确实有些百姓是这样批评我!但是我却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因为我堂堂是一位国君,怎麼会吝惜一头牛呢?我是看到它那种害怕的样子,因而产生怜悯的心,才会想用羊来代替牛啊!」孟子一边听著宣王的解释,一边笑著点头说:「国君呀!你不要再责怪老百姓怀疑你是吝啬,因为用...

君子远庖厨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心理,因为他亲眼看到了牛即将被杀的样子而没有亲眼看到羊即将被杀的样子。“眼不见为净”,所以君子远离宰鸡杀鸭的厨房。孟子中原文如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

结合《齐桓晋文之事》,分析孟子的论辩艺术
但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接着又问孟子道:“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这正说明了他怕难的心理。下面孟子就从宣王“以羊易牛”这件事,说明他具有不忍之心,而不忍之心,就是保民而王的基础。宣王虽有“以羊易牛”的事,但对于这个不忍之心,认识还是模糊的,因此有启发...

君子远庖厨怎么理解
不过说的是一种不忍杀生的心理状态罢了也就是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心理,因为他亲眼看到了牛即将被杀的样子而没有亲眼看到羊即将被杀的样子“。2、三解释 此话起因,在于齐宣王问孟子齐桓晋文称霸之事,孟子则不谈“霸道”谈“王道”,以齐宣王“以羊易牛”来加以阐发,认为齐宣王是有恻隐之...

怎么评价《孟子》的文学色彩
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于是他抓住宣王行祭之时“以羊易牛”的细节,指出这就是不忍之心,而不忍之心就是通往王道的基础。但必须把这种不忍之心施于百姓身上,才能最终称王天下,从而阐明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梁惠王上》)的道理。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为什么说属羊女子命不好?
古代画作山古代羊群 而且古人一直将羊视羊为“德畜”,“善群、好仁、死义、知礼”的象征。所谓“善群”,是指羊喜欢聚群生活。所谓“好仁”,是指羊善良,有角但不好斗。所谓“死义”,是指羊被宰杀时安静,视死如归。故有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而所谓“知礼”,是指羊知恩,羊羔跪乳...

叹牛文言文答案
4. 文言文 以羊易牛 阅读答案 以羊易牛 古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曰:“何由知...

这4大生肖非常有福气,家有1个就不穷,看看有你的生肖吗?
因为羊生性绵软善良,有角却不相斗,所以是“德畜”——善群、好仁、死义、知礼。 善群指羊喜欢聚群;好仁指羊生性善良,有角但不好斗;死义指羊被宰杀时非常安静,不会像其他动物那样垂死挣扎,反而有一种视死如归的风范,宣王“以羊易牛”的典故就与此有关。 知礼指羊知恩图报,羊羔跪乳是关于孝道的非常...

秋梅17551152624问: 《梁惠王上》中齐宣王做出以羊易牛的决策的原因是什么?你怎么看待他这一做法? -
洛川县赛克回答:[答案] 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节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 1、齐宣王做出以羊易牛的决策的原因...

秋梅17551152624问: 寓言故事《齐宣王以羊蹄替牛》对你有什么启发? -
洛川县赛克回答: 古时候,人们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求得神灵的庇佑,这种祭祀仪式叫“祭钟”.每逢祭钟时,不是要杀一头牛,就是要杀一只羊,然后将牛的头或者羊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

秋梅17551152624问: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引出“以羊易牛”的例子有何辩论意义 -
洛川县赛克回答:[答案] 以羊易牛”主要说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

秋梅17551152624问: 孟子在(齐恒晋文之事)一文中宣扬了什么意思?你对这种思想如何评价 -
洛川县赛克回答:[答案]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方顺着...

秋梅17551152624问: 孟子擅长以事作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在齐桓晋文之事章文中运用什么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
洛川县赛克回答:[答案] 1、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讲儒家的“仁术”,以羊易牛并非吝啬于牛比羊更值钱,只是见到了牛的惨状而心痛,所以要下人换上一只(未见过的)羊. 用这则事例其实是为了拉近自己与王的心理距离,为下文说服王做铺垫. 2、不能与不为之别 是...

秋梅17551152624问: 齐恒晋文之事的鉴赏 -
洛川县赛克回答:[答案]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文意在宣扬王道,却不直言王道,而以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发端.孟子的答语既表明了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王道.但下文又不正面谈王道,而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行...

秋梅17551152624问: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是怎样用比喻来说理的? -
洛川县赛克回答: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

秋梅17551152624问: 在《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中,运用了什么事例来说明什么道理 -
洛川县赛克回答:[答案] 事例: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讲儒家的“仁术”,以羊易牛并非吝啬于牛比羊更值钱,只是见到了牛的惨状而心痛,所以要下人换上一只未见过的羊.道理:从政者应放弃霸道,施行王道,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只有仁政才是治国之道...

秋梅17551152624问: 为什么孟子认为齐宣王用牛换羊来祭钟并不是吝啬 -
洛川县赛克回答: 齐宣王①问曰:“齐桓、晋文②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③,则王 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秋梅17551152624问: 孟子认为什么看起来是坏事其实是好事
洛川县赛克回答: 饮食见解所谓“君子远庖厨”,不过说的是一种不忍杀生的心理状态罢了.也就是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心理,因为他亲眼看到了牛即将被杀的样子而没有亲眼看到羊即将被杀的样子.“眼不见为净”,所以君子远离宰鸡杀鸭的厨房.《礼记·玉藻》:选段译文孟子在饮食上提出了较多的见解,多被后人视为经典.他从仁爱的角度出发,说道:“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后人将“君子远庖厨”解为不近厨房,并作为孟子贱视烹饪的理论依据,这是不可取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