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对贤良策》

作者&投稿:竺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贤良三策董仲舒》诗解1治乱由己正道不灭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1)。 (1)董仲舒以贤良对策:此事可能是在元光元年(前134)。 译文:汉武帝继承帝位以后,下令荐举贤良文学先后一百多位,董仲舒作为贤良回答皇帝的策问。 制曰:朕获承至尊休德(1),传之亡(无)穷,而施之罔极(2),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逞)康宁(3)...

古文辞类纂《董子对贤良策三》全文
仲舒复对曰: 臣闻《论语》曰:“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今陛下幸加惠,留听于承学之臣,复下明册以切其意,而究尽圣德,非愚臣之所能具也。前所上对,条贯靡竟,统纪不终,辞不别白,指不分明,此臣浅陋之罪也。 册曰:“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臣闻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

《董仲舒》罗隐唐诗鉴赏
这首诗是批评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论 。董仲舒在 《春秋繁露·必仁且知》里说 :“灾者,天谴也;异 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 。”想用天 的灾异来压制皇权,要皇帝有所戒惧,不要为非作歹。他在《贤良策对一》里说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 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原文及翻译
原文: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

主父匽和荲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建议反映了什么共同目的?
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主张;董仲舒: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

对武帝策董仲舒文言文
据《汉书·董仲舒传》载,董仲舒在元光元年五月的举贤良对策中说:"臣愈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这句话可视为是董仲舒对田蚡提出的"罢黜百家"的响应与建议。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天人三策的解释
天人三策的解释《汉书·董仲舒传》载: 武帝 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 仲舒 以贤良对策。以“天人感应”说为其对策要旨,所对凡三,世称“天人三策”。说明“王者承 天意 以从事”, 建议 “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仲舒 所对...

《天人三策》是谁写的?
针对汉武帝的征问,董仲舒连上三篇策论作答,因首篇专谈“天人关系”,故史称“天人三策。(或《贤良对策》)” 《天人三策》被班固全文收录在《汉书·董仲舒传》中。《天人三策》中的主要建议如下: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2.推明孔氏,抑黜百家。3.春秋大一统,尊王襄夷。4.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对任...

蕫仲舒是谁,他有哪些学术思想
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大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时的贡献。...

董仲舒是怎样的一个人物?请详细介绍一下
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是西汉的哲学家。他是西汉治《公羊春秋》的今文学著名大儒。景帝时做过博士,武帝时他以贤良对策,主张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董仲舒政治哲学的核心是大一统论,包括领土完整、政治统一和意识形态的...

原狮19611915171问: 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
洞口县贝乐回答: 《对贤良策》是董仲舒的著作,其中包含的道德教育内容有:树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原狮19611915171问: ...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董仲舒《对贤... -
洞口县贝乐回答:[答案] (1)本小问的观点,依据材料一“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可以得出观点是天人感应;君主如治理不好或不知自省,上天...

原狮19611915171问: “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智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的含义?
洞口县贝乐回答: 事在勉强而矣,勉强求学则见闻广而智力明,勉强修养,则德日起而大有功===【做任何事情在于勤勉和自强,勤勉和自强的学习知识能开阔人的见识从而使人变得明智,用勤勉和自强作为修身养性的标准,那么自身的德行就会渐渐的高尚,就能有一番大的作为】.

原狮19611915171问: 翻译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中的一段
洞口县贝乐回答: 支持醉卧的观点,不管联系上下文还是站在人物身份的角度,都应该是“报应、善报”的解释好一些 首先,上文中有“此盖受命之符也”,下文中孔子提到“德不孤,必有邻”,解释为“努力”显然不能契合,再者,周公的身份,说“报应”好像更合适些 而且我觉得,翻译为“天意”似乎也可以

原狮19611915171问: 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中的什么观点?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
洞口县贝乐回答: 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中的"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汉武帝的集权统治,维护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原狮19611915171问: 求杨恽《报孙会宗书》原文以及翻译! -
洞口县贝乐回答:[答案] 世也以阴历十二月初八为腊日.〔14〕炰(páo袍)羔:烤小羊.〔15〕家本秦也:杨恽原籍华阴,古属秦地.〔16〕缶(fǒu否... 〔23〕“明明求仁义”六句:引自董仲舒《对贤良策》三.《汉书·董仲舒传》原文作:“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

原狮19611915171问: 知道教师职业在哪个朝代地位最高吗 -
洞口县贝乐回答: 学在官府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西周的礼乐官负责国学教学.他们 既负责祭祀和典礼,是国家最高礼乐官,还要兼管国学教育事务.大司乐的属下即是官员,如师氏、保氏、大胥、小胥、乐师,也是国学的教师.独立的职业 “学而优...

原狮19611915171问: “天不变,道亦不变”这句话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这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出于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 -
洞口县贝乐回答:[答案] 我给你来一个积极入世的通俗解读吧,我向来注重应用层面,而非无为的探讨方面.天亦可理解为外界的环境,相对于你个人或者某个组织而言都是如此,道就是客观规律,外界环境(宏观、微观环境都不变)不发生变化,其中内藏的客观规律的运作...

原狮19611915171问: 董仲舒对儒家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
洞口县贝乐回答: 儒学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经过了两次重大的改造,西汉的董仲舒和南宋的朱熹是这两次儒学改造的关键人物.董仲舒不仅是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有重大历史影响的教育家. 一、生平和著述 董仲舒(前179一前104年),广川(今...

原狮19611915171问: 古代臣子回答 - ----------叫“对策”
洞口县贝乐回答: 奏议是臣子给皇帝的书信,按应用范围可归到应用文中去,按照表达方式可归到论说文中去.从语言形式上盾,有的是骈文,有的是散文. 奏议又可公为(1)上书(2)疏(3)表(4)封事(5)札子(6)对策.其中“封事”是一种机密文件,要直呈皇上,还要密封,防止泄漏,如南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札子”是宋代产生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议论政治得失,提出某种建议.“对策”应看成是奏议的一个附类.古代考试,把试题写在简策之上,令考生回答,称为策回.考生回答问题的文章叫对策.如汉代董仲舒的《对贤良策》、宋代苏轼的《教战守策》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